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兩地書讀後感

校園8.8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兩地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兩地書讀後感

兩地書讀後感1

《兩地書》是魯迅和許廣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間的書信合集,共收兩人書信135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説的是女師大的事,是許廣平作為一個進步學生向魯迅的請教,內容都是對當前時局的描述、討論、請教,信中流露的是對師長和導師的敬愛。魯迅的回信多是對許廣平的解答和人生的指引。第二部分是廈門與廣州之間的通信,由於各自生活環境的不同,互相間寫的多是生活瑣事,也是對各人的去處表示些擔憂。從通訊的語氣看,相互間沒有了之前的拘謹,更多的是關懷。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間的通信,主要是夫妻間的生活上的關心。

《兩地書》反映了魯迅對敵人堅韌鬥爭、對自己嚴格解剖的革命精神。書中許多的經典名句,對社會、人生、時局、人性的看法一針見血,思想之深刻,令人驚歎。比如他在1925年3月18日給許廣平的回信中談到教育説道“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對於當時的社會,他説“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去什麼新東西,都變成了漆黑。”對於“現在”,魯迅説“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面對“現在”這一個題目,都交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

在《兩地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一部分,這一部分大部分是魯迅當時對許廣平提出的問題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導,雖然時過境遷,但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指導價值。

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曾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無助。我費力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忙碌的價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讓我很不開心,但當我讀到魯迅1925年3月11日《致許廣平》中的一段,我便從長久的困頓中解放出來。

那是臨近春節的一個無聊的午後。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悦之中,但我好像並不感到喜悦。以前,每到年底,我總會寫點什麼,算是對過去的一點總結、回憶,對未來的一點展望打算。但是,今年,我好像連回憶都懶得去寫。正在無聊間,想到前幾天,我們去市博物館參觀“魯迅的讀書生活展”,打算寫一篇魯迅作品讀後感,於是就打算從書櫃裏找出魯迅的書讀一讀。關於魯迅的書,我共有四本:《中國小説史略》、《且介亭雜文》、《朝花夕拾》、《兩地書》都是以前的版本。《且介亭雜文》和《朝花夕拾》都十分破舊,我看了《且介亭雜文》的出版日期和定價,是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定價112元,繁體豎排,看着費勁,於是就打算看看《兩地書》。

其中就讀到魯迅1925年3月11日《致許廣平》中這一段“我再説説我自己如何在世上活過去的方法,走在人生的長途,最易遇到的有兩大難關。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傳是慟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返,先是在歧路頭坐下,歇一會,或者睡一覺,於是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窮途了,聽説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卻也象在歧路上的辦法一樣,還是跨進去,在荊棘裏姑且走走。”

是啊,人生的長途,誰都會遇到歧路,幾千年前的墨翟先生不是也遇到了嗎。他是慟哭而返,可見他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倒是魯迅先生的辦法實用,真的,我們不妨“在歧路頭坐下來,歇一會,或者睡一覺,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魯迅不愧是中國文化的一杆旗,對於人生是歧路,他沒有慟哭,沒有畏懼,有的只是從容、堅定、不屈。他告誡我們,人生的長途,每個人都會遇到“歧途”乃至“窮途”,但是,這很正常,不要怕。如果一時不知道如何選擇,不妨坐下來,歇一會,再走。倘若途中遇到老虎,也不要怕,可以爬到樹上,等它餓的走去了再下來。萬一它竟不走呢,魯迅説,那就自己餓死在樹上,而且先用帶子縛住,連屍體也決不給它吃。再萬一沒有樹呢?那麼,沒有法子,只好請它吃了,但也不妨咬它一口。

魯迅對待歧路辦法,對待困難態度,給了我巨大的鼓舞。我想,對於今天的我們,經常讀一讀魯迅先生文章,一定會幫助我們驅散天空的陰雲,拂去人生的迷茫。

魯迅説:“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是的,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無論遇到“歧路”或是“窮途”,都不要怕、不要畏懼,只有勇敢的走下去,走的人多了,面前自然有路。

兩地書讀後感2

《兩地書》的起源,是許廣平“冒昧”地向魯迅請教一些問題,以試圖解答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一些迷茫。但是,在迷茫的時代,不僅是許廣平迷茫,便是人生導師魯迅,本身也是迷茫的。他每每與人筆戰,每每警醒世人,而在與許廣平的通信中,很坦誠地承認:“苦痛是總與人生聯帶的,但也有離開的時候,就是當熟睡之際。醒的時候要免去若干苦痛,中國的老法子是“驕傲”與“玩世不恭”,我覺得我自己就有這毛病,不大好。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勝於無糖,但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裏,這一節只好交白卷了。”

“我自己對於苦悶的辦法,是專與襲來的苦痛搗亂,將無賴手段當作勝利,硬唱凱歌,算是樂趣,這或者就是糖罷。但臨末也還是歸結到“沒有法子”,這真是沒有法子!”這種迎難而退卻又自以勝利的方式,很像魯迅自己筆下的代表人物,阿Q。

魯迅的這種坦誠,在這本書的序言裏就體現了,他説這本書對自己和許廣平來説是有意思的,但對於其他人卻沒有意思。

恰恰相反,其實,魯迅這本最特別的書,對於讀者來説,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他從來沒隊別人如此全方位的坦誠過,更沒有如此真正的表現過愛情。

兩地書是魯迅最獨特的一本書,就在於,它既是魯迅的自白之書,也是魯迅的表白之書。

魯迅在他的很多文章裏,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鬥士的形象,甚至後來被人解讀為領袖的形象,但是,在《兩地書》裏,他處處都在向許廣平坦陳自己的無奈、沒法子、無聊、失望……

在其他地方,魯迅是鼓舞別人的,是激勵別人的,在這本書的開始,許廣平也是來尋鼓舞尋激勵的,但是,魯迅説——我也需要安慰……

他敞開了心扉——對一個小女生——大概,愛情的萌芽,就從這裏開始了吧。

不然,你在回頭看看這篇文章開頭放的那一張圖片(魯迅向許廣平表忠心,決定對其他女生目不斜視。)

他一本正經地説話,有時候卻又帶點調皮的性質,比如他説:“一面又覺得無聊,又疑心自己有些暮氣,“小鬼”年青,當然是有鋭氣的,可有更好,更有聊的法子麼?”

從之前的.“廣平兄”到“小鬼”,其中的親暱之意已經躍然紙上,而所謂的“有聊的法子”,大概只需要許廣平多來些信,就這麼天長地久地聊下去吧。“有聊”嘛,在我看來,不過是“與有情人聊可聊事”。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此時,便已無可逆轉。

但魯迅畢竟是魯迅,他和許廣平的愛情,從來不是偽文藝青年式的膩膩歪歪。雖然他們之間也有——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不喜歡放在街邊的綠色郵筒中,我總疑心那裏會慢一點(許廣平);也有——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麼樣的人了,我可以愛!(魯迅);但他們的信中,談論的最多的,依然是國家、社會、文學,以及未來。陸游曾寫過“位卑不敢忘憂國”,換到魯迅和許廣平這裏,便是“戀愛不敢忘憂國”,可見,魯迅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樑”。

對於魯迅的自白這一方面,不僅有魯迅的自爆其脆弱和迷茫,也有其自爆其可愛,如——“樓下的後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鐵絲攔着,我因為要看它有怎樣的攔阻力,前幾天跳了一回試試。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給了我兩個小傷,一股上,一膝旁,可是並不深,至多不過一分。”為了顯示自己身體好,跳過鐵絲網的籬笆,結果大腿和膝蓋都被劃傷了。然後,又説很快就痊癒了,證明自己身體棒棒噠。

對於許廣平的勸阻,他還有理有據的反駁道——“對於跳鐵絲欄,亦擬不加誥誡,因為我所學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動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刺謬的。”

除此之外,因為嫌路遠,對於生理問題,他經常就地解決——“我到郵政代辦處的路,大約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總要走過三四回,因為我須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窺,毫不費事。天一黑,就不到那裏去了,就在樓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聞所未聞。我因為多住了幾天,漸漸習慣,而且罵來了一些用具,又自買了一些用具,又自僱了一個用人,好得多了,近幾天有幾個初到的教員,被迎進在一間冷房裏,口乾則無水,要小便則須旅行,還在“茫茫若喪家之狗”哩。

魯迅的“自白”如此可愛,這讓他完全有別於那個曾經被塑造的形象,曾經被定義後傳達給我們的形象。而這“自白”之中,也恰恰是一種別樣的“表白”——我把我最祕不示人的一面展示給你,只因為你是我最愛的人。

魯迅雖然最終喊出了那句“我可以愛”,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之間,依然是含蓄的,依然是以一種只有彼此之間獨有的默契去心照不宣的相愛。

《兩地書》是一本非常奇妙的書,它展現了一個奇妙的魯迅,更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戀愛方式。

這就是魯迅的魅力,他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寶藏男人”,只不過,這些寶藏,最好去從他的書裏探尋——尤其是這本最特別的《兩地書》——而非網上零零散散的——“我説過這句話”。

標籤:讀後感 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