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校園2.99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近代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花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並不是很長,也不是很難懂的書。找時間的困難,集中精力讀書的困難,在很長時間不能完整閲讀一本書之後,更是難上加難。謹以此篇,作為自己又開始正常閲讀的標記。

該書成文於1938年,正是全面抗戰開始的初期,對1840至1926年的史實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集中於中國的現狀、自強的努力和中西關係。能夠帶來更多思考的是中國遇到的每個大難關中,作者都對中西邦交的大環境和矛盾點進行了分析並指出:近代邦交,是中國前進的大阻礙,同時也是大機會。

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因為路途遙遠,因為中國經濟自給自足,邦交不必有。沒有邦交的另一方面原因,還因為我們是“天朝上國”,所有與我國打交道的外邦,如高麗、琉球等,都尊我們為上國,並以藩屬自居。所以,西洋各國,在我們眼中,也一般無二,都是外夷。我們不瞭解他們,不瞭解世界。

隨着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首先對與中國通商的需求迫切了起來,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兩次派遣使者訪華,希望能夠加開通商口岸,明確關税,派駐大使,並給予一個小島以供英國商人居住和貯貨。因為“跪拜之禮”的問題,遭到乾隆的拒絕和嘉慶的驅逐,關閉了和平通商的大門。“虎門銷煙”在中國人看來只是內政問題,在英國人看來,確是武力爭取通商的必然。於是,有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

這次戰爭,自是壓迫深重、民族苦難的`開始。然讓作者遺憾和痛心疾首的是,我們沒有睜開雙眼向外看。我們沒有從兩次使節訪華中看到西方科技的進步,也沒有從鴉片戰爭的失敗中看到西方的強大,選擇了繼續沉睡,直到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才驚醒了少數人,錯失20年光陰。

試想,如果能夠在英國使節訪華的時候,睜眼看世界,積極融入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的大世界,我們將有機會獲得極其光榮的國際地位。如果能夠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時候,痛定思痛,奮力自強,我們的改革將早於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東方世界,我們將居上,而日本將居下,免去多少民族的苦難。

然而,20年光陰匆匆過,機會也並不是只有一次。1860年的時候,我們開始了艱難的自強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制度以自強。此時,日本已全面快速地西化,學習西方的軍事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並接受西方的民族思想、立國精神。於是,甲午戰爭的失敗,揭曉了在第二輪的比賽中,不徹底地學習和改革是不行的。

其實,甲午一戰,也許可以避免失敗。中國沒有打算一定要打,日本也沒有必打的決心,是國內各種不明世情的輿論的激盪和外交判斷的不準確,才勢成騎虎。是海軍用人及訓練的不科學,戰略戰術的失敗,才一敗塗地。

作者於每一個大難關處,看到了中國的“難”,又從錯綜複雜、利益交錯的國際關係中,看到了民族生存的“機”。然而,受限於沉重的歷史慣性,我們還是“太慢了”,以至於經受了太多苦難,才終將完全地奮起。

標籤:讀後感 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