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的知識點總結

校園1.36W

《行星地球》——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的知識點總結

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描述。

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之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示例)

注:由於南北緯66°34′是極晝、極夜出現的範圍,所以南北緯66°34′稱為南北極圈。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空間(緯度)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時間(季節)變化規律(以北半球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帶

四季更替:全球同緯度地區(除赤道外)太陽輻射在一年中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形成四季。

劃分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即夏季為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為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為冬夏的過渡季節。

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為例)

五帶:全球不同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呈有規律的遞減,據此劃分為五帶。

劃分依據——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五帶的劃分

注: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的區別

(1)晝夜現象與地球為不透明球體有關,晝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轉,它們都是地球運動的結果。

(2)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赤道地區最小,緯度越高,變化越大,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知識拓展:

晝夜長短的變化

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圈分割成晝弧和夜弧。同一緯線圈 上,若晝弧長於夜弧,則晝長夜短,反之晝短夜長;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係

(1)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該半球為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另一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白晝越短。

(2)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時,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時,情況相反。

(3)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的範圍越大。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則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時則相反。

(4)赤道上全年晝夜 等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5)太陽直射的緯線或地區白晝不一定最長。

緯度變化規律:夏半後,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至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至極點周圍出現極夜現象

季節變化規律: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晝最長,夜最短;冬半年,晝長小於夜長,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晝最短,夜最長;南半球則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冬至日時該地的夜長,如:6。22時40°N的晝長=12。22時的夜長=14時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夏至日時該地的夜長,如:12。22時40°的晝長=6。22時的夜長=9時09分

同一天,南北緯緯度相同的地方,晝長相加=24小時,或某地的晝長等於另一半球同緯度的夜長,如:6。22時20°N的晝長+20°S的夜長=24小時或20°N的晝長=20°S的夜長=13時13分

在某地,與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後的這一天晝夜長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角也大致相等。如:在摩爾曼斯克,4月21日與夏至相差約兩個月,則夏至後的兩個月8月23日,那麼4月21日與8月23日這兩天的日出日落時間、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都大致相等。這兩天約2點日出,22點日落,晝長20小時,夜長2小時。同理,在某地,與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與春分(或秋分)後多少天的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大致相等。

極晝、極夜的緯度分佈規律: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的天數最多。南北極點除兩分外,要麼是極晝,要麼是極夜。如:某日,太陽直射在10°N,則從70°N開始出現極晝,從70°S開始出現極夜。

正午太陽高度為0°的地方,出現極夜現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陽高度為0°的地方,出現極晝現象。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陽高度為0°,則從66°34′S開始出現極夜現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陽高度為0°,則從80°S至90°S出現極晝現象

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晝長=24—夜長

晝長=晝弧÷15

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由直射點(此時太陽高度為90°)向四周呈同心圓狀遞減,至晨昏線上為0度。

(1)圖中圓心O點為直射點,左側弧CAD為晨線,右側弧CBD為昏線,且左側晨線的中點A點必在赤道上,地方時6時,右側昏線的中點B點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時18時,OC或OD(視直射點O在哪個半球而定)地方時為12時

①若此時為兩分,則A、O、B三點的連線為同一緯線,即赤道;C點為北極點,D點為南極點

②若此時非兩分,則A、O、B三點不在同一緯線上

a、若O點在北半球,則沿OC線北極點在C點以南,圖中沒有南極點,且C點所在經線與OD所在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

b、若O點在南半球,則沿OD線南極點在D點以北,圖中沒有北極點,且D點所在經線與OC所在經線也可組成一個經線圈

(2)沿着COD線,太陽高度與O點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點與O點相差30°,則兩分時,E點為30°S

夏至時,E點為30°—23°26′=6°34′S

冬至時,E點為30°+23°26′=53°26′S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緯度變化規律:同一時刻,由直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北半球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由23°26′N向南北兩側遞減

季節變化規律:夏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大於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時,北迴歸線以及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小於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時,南迴歸線以及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

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直射點的緯度,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90°N的正午太陽高度=20°

當極點出現極晝時,在同一天,極點的太陽高度終日不變;如,6。22時,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23°26′,午夜的太陽高度也時23°26′,這一天,極點太陽高度終日不變,再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北極點在這一天的太陽高度始終為20°

某緯度出現極晝時,該地午夜的太陽高度=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2

=直射點的緯度—(90°—當地緯度)

=極點的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

如,6。22時,70°N的午夜太陽高度=43°26′—(90°—70°)×2=3°26′或=23°26′—(90°—70°)=3°26′

再如,某日太陽直射10°,則85°B的午夜太陽高度=15°—(90°—85°)×2 =5°或=10°—(90°—85°)=5°

日出日落時間分佈規律

緯度變化規律:夏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早,日落時間越來越晚;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晚,日落時間越來越早

季節變化規律:夏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提早後逐日變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日變晚後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後日落;冬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變晚後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後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提早後逐日變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

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出時間=12—冬至日時該地的日出時間,如:6。22時20°N是5時23分30秒日出,則12。22時該地的日出時間=12—5:23′30″=6:36′30″

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落時間=36—冬至日時該地的日落時間,如:6。22時60°N是21:14′30″日落,則12。22時該地的日落時間=36—21:14′30″=14:45′30″

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日落時間=24小時

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該日夜長的一半

日出時間=12—晝長÷2,日落時間=12+晝長÷2

赤道總是6:00日出,18:00日落

直射點的地理座標判定

直射緯線的判定:(1)晨線(或昏線)與過晨線(或昏線)和赤道的交點的那條經線交角為多少度,則直射緯度就是多少度;

(2)與開始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的緯度互餘;

(3)與正午太陽高度或午夜太陽高度為0°的緯度互餘;

直射經線的判定:(1)地方時為12的經線;(2)過切點的那條經線,大部是晝;(3)與0時經線正相對的那條經線;(4)晝半球的中央經線或平分晝半球的經線;(5)俯視圖上,與太陽光線平行或重合的那條經線

季節的判定

1、從春分日到秋分日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2、只要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夏半年;只要直射點在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轉速度較快慢,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轉速度較快,則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東北方,日落西北方,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方,則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行星地球》——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一、晝夜交替和時差

1。晝夜交替

產生的原因: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任何時刻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陽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陽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陽光照亮的半球——揹着太陽的半球——黑夜。從而可以看出,晝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週期是1個太陽日。晝夜交替影響着人類的起居作息,太陽日也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2。晨昏線(圈)

概念: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圈)。

意義:緯線上晝弧與夜弧的分界線。

3。地方時

成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一緯度地區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早。

規律: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4。時區和區時

時區劃分:全球共可劃分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

區時: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北京所在時區的區時)。

區時的換算: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5。國際日界線

為避免日期的紊亂,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國際日界線。其意義:“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

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產生原因:地球自轉

偏移規律:北半球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左偏移,赤道上沒有偏轉。

表現: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最為明顯。

知識擴展

見教材P16圖1。19晝半球和夜半球

“晝夜現象”與“晝夜交替”有什麼區別?

“晝夜現 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不同。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使得在同一時間裏,地球只能被太陽照亮一半,即產生了晝夜現象。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晝夜現象”是靜態現象,“晝夜交替”是動態現象。

晨昏線的特點、判定及應用

晨昏線的六個特點

1、平分地球的一個大圓;

2、晨昏線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相切;

3、晨昏線平分赤道;

4、晨昏線與經線的夾角變化範圍為0°—23°26′,當春分、秋分日時與經線圈重合,當二至日時晨昏線與經線夾角為23°26′;

5、晨昏線與緯線圈的夾角變化範圍為66°34′—90°,只有在二至日才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由東向西以15°/小時的速度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

不同的圖形中,晨昏線的表現不一,但都可以巧用概念來判斷。晨線: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分界線。昏線: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的分界線。

側視圖

地球側視圖是最常見的一種日照圖,一般北極在上、南極在下,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赤道為一條居中直線,居中的一條經線也為直線,其餘各條經線為弧線。晨昏線為直線,與太陽光垂直,並平分赤道。二分日時,晨昏線起止於南北兩極,全球晝夜平分(晨昏線將任意一條緯線平分為晝弧、夜弧);二至日時,晨昏線起止於南北極圈的各一端,除赤道上晝夜平分外,其他各條緯線晝弧和夜弧都不相等。上圖為北半球夏至日,AB為晨昏線。

極地投影俯視圖

上圖中心為極點,若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中心為北極;若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中心為南極。二分日時,晨昏線為直線,與太陽光線垂直,且通過極點。二至日時晨昏線為弧線,且與極圈相切(上圖所示為南半球冬至日時北極投影俯視圖,ab為昏線,bc為晨線。)

立體和變式圖

這類圖像一般首先確定地球的自傳方向,再根據晨昏線的概念來判斷晨昏線。

晨昏線的應用

(1)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

如圖已知AB為昏線,BC為晨線,則地球呈逆時針方向自轉,中心為北極點;若AB為晨線,BC為昏線,則地球呈順時針方向自轉,中心為南極點。

(2)確定地方時

主要有四個隱含時間,如圖AC為晨線,晨線與赤道交點A所在經線AS地方時為6時,BC為昏線,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SB地方時為18時;晝半球的中央經線SE地方時為12時;夜半球的中央經線SF地方時為0時。

(3)確定日期

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與某一經線圈重合,與所有緯線圈垂直相交,可判定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可判定這一天為6月22日。

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可判定這一天為12月22日。

地方時差

1。 北京時間是指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不是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時。

地方時和區時的區別與聯繫如下表所示:

2。時間的計算

(1)地方時的判斷與計算

①依據:同一時刻地球不同經度有不同的地方時,經度每相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②計算步驟:

第一步:求兩地區的經度差。

第二步:經度差和時間的換算,求時間差。

第三步:求地方時。

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側用“+”,西側用“—”)。

(2)區時的判斷與計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該地經度,求時區數;

該地時區=(該地經度+7。5°)÷15°(餘數捨去)或該地所在時區數

=該地經度÷15°(餘數處理:若小於7。5則直接捨去;若大於7。5,則在結果上加上一個時區),方向不變。

第二步:求時差,即求時間間隔,每相隔一個時區,時間相差一小時。

第三步:求區時

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1小時

附註:①“+、—”號的選取同地方時的運算。②若求出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小時,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時間為負值,則加上 24小時,日期減一天。

3。國際日界線與自然日界線的區別與聯繫

由於地球自轉,地球各地時刻依次推進,日期也隨之變更。為了避免日期混亂,國際上人為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也稱為國際日界線。時間自然推進中0:00(或24:00)所在經線也是兩個日期的分界線,其區別與聯繫如下表所示:

國際日界線日期範圍

若地球上新一天開始於零時經線與180°經線重合時,之後隨零時經線西移,“今天”的範圍逐漸擴大,“昨天”的範圍逐漸縮小。零時經線和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把全球分為兩個日期區,如圖所示:

判斷地表水平運動物體偏向的規律時,可採用“左右手法則”,具體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體初始運動方向,大拇指指向即為物體水平運動的偏向。如下圖所示

高中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1。3。1地球運動的特點【人教版】[1]

《行星地球》——地球運動的特點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1。地球自轉

概念:地球繞其自轉軸(地軸)的旋轉運動。

方向:自西向東。

週期:

速度:

地球自轉的速度有線速度和角速度,線速度是指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弧長,角速度是指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角度。

由於地球自轉一週為360°,所需時間約為24小時,故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為360°/24小時=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為不同緯度的緯線圈長度除以24小時

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南北兩極外,均相等,都是15°/小時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南北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

影響地球自轉線速度變化的因素:

2。地球公轉

概念: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方向:自西向東,如圖中所示“→”。

週期:1年,其時間長度為365日6時9分10秒,叫恆星日。

速度:(如上圖)

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1。黃赤交角

圖中表示黃赤交角的是字母B。

規律:地球公轉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作是不變的。

黃赤交角的變化帶來的影響

文章摘要: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運動小節的知識點,主要知識點包括地球自轉、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軌跡:

週期:太陽折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其週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迴歸年。

知識擴展

地球自轉的方向不論從北極上空看還是從南極上空看都是自西向東,只是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旋轉。角速度的分佈規律是除兩極點外任何兩點的角速度都相同;線速度的分佈規律是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

地球公轉速度:隨距離太陽的遠近而不同,近日點時,角速度和線速度大,遠日點時,角速度和線速度小。地球公轉的軌道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1月初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公轉速度較快;7月初,地球公轉至遠日點附近,速度較慢。

黃赤交角的形成

黃赤交角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軸、兩面、三角度”和“三個基本不變”。其含義如下:

《行星地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知識框架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其表面温度約為6000K。

太陽輻射

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現象。

能量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對地球的影響

1、自然:太陽輻射是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因素。

直接: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長髮育都離不開太陽。

間接:太陽輻射是維持地表温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2、人文:太陽輻射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能量來源。

直接:提供了日常生活和生產所用的能源。舉例: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太陽灶等。

間接:象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積累下來的太陽能,又叫“儲存着的太陽能”。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太陽大氣層:從裏向外可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其中,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是光球層。

太陽外部結構示意圖

太陽活動概況

(1)概念:太陽大氣經常發生的大規模的運動。

(2)主要類型

太陽活動的.整體性:太陽黑子活動增強的年份耀斑爆發也頻繁;黑子所在區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現最多的地方。即耀斑和黑子變化同步起落。

太陽活動的規律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太陽黑子和耀斑增多時,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大氣層、甚至到達地球表面,給地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電磁波擾亂大氣層→干擾無線電短波 通信,甚至使其中斷。

(2)高能帶電粒子流擾亂磁場→羅盤指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產生“磁暴”。

(3)高能帶電粒子與兩極高空大氣碰撞→出現極光。

(4)影響自然災害的發生→地震、水旱災害等。

知識擴展

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普通的恆星,但對於地球來説卻是非常重要的恆星。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熾熱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表面温度達6000K。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即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太陽輻射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2)太陽輻射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太陽輻射的分佈規律及影響因素

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和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是不相同的。具體分析如下圖所示:

結合圖示可以得出:①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的分佈規律為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影響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是緯度。②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除受緯度的影響外,還受大氣狀況、季節、地面狀況等的影響。

《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整章知識框架宇宙中的地球——知識框架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概念:天體是指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

①天體類型

恆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能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似球狀的天體

星雲: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

行星:在橢圓形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自身不能發光。

衞星:環繞行星運行的、質量很小的一種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顆衞星。

流星體: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羣流星體,稱為流星羣,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而產生的光跡,劃過長空,好像從空中的某一點向外散射開,這種現象叫做流星體。

彗星: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

此外,還有其它的星際物質。其中,恆星和星雲是兩種最基本的天體

②天體系統的層次

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各級天體系統的組成如下:

地月系:月球繞地球轉動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衞星。

太陽系: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衞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構成太陽系。

銀河系:太陽系和其他恆星系構成銀河系。在銀河系以外,還有大約10億個同其相類似的天體系統,人稱河外星系。

總星系: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統稱為總星系。

天體系統共分為四個等級,按照從低級到高給的順序依次為:行星系——恆星系——星系——總星系

二、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

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① 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②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徵

劃分依據:距日距離、質量、體積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表現: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有適於生命過程發生和發展的温度條件

B、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的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

C、地球上有液態水——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運動,從而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處的位置及自身條件外,還和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很大的關係。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日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知識擴展:

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是指在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運動,與其他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具體表現為:

(1)都是本身不發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狀的天體。

(2)運動特徵方面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等特徵。

(3)在質量、體積、密度、自轉和公轉週期、平均密度等結構特徵方面與其相鄰的行星相似。

地球的特殊性在於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 體。地球具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條件,這與其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有密切關係,具體如下:

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

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條件

自身條件主要指合適的温度條件、大氣條件和液態水的存在。如下表所示:

用簡圖表示如下:

《居民與聚落》——人口與人種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世界人口的增長

①人口的增長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來決定的。

②出生率是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佔總人數的比率;

死亡率是一年內死亡的人數佔總人數的比率;

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長率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

用公式表示為:

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數÷總人口數×100%;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2、世界人口的分佈

世界人口的分佈規律:世界人口的分佈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來表示。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佈的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面積佔陸地面積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原因是自然條件優越,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

人口分佈的稀疏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人口分佈不均的原因:自然、社會經濟、歷史等條件的影響。

3、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問題:

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糧食緊缺;③住——住房緊張;④行——交通擁擠;⑤上學、就業、看病難

人口少→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城市化問題:鄉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城市人口的無計劃膨脹,產生或加劇一系列問題。

解決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4、不同的人種

不同人種類型:根據膚色、發形、面部特徵、體毛等外部體質特徵,人類可分為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三個主要人種,世界上所有的人種都是平等的。

不同人種分佈:既有大範圍的集中分佈區又有小範圍的零星分佈。

會考知識擴展

如何計算一些人口統計指標

:①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二是用自然增長人口除以總人口(總人口應是增長前的人口數),具體用哪種計算方法要根據題目而定;

②計算人口密度要注意單位:人/平方千米及萬、億等數量詞的轉換,另外分子、分母不能顛倒。

世界三大人種特徵及分佈地區

如何巧計人口與人種

自然優越經濟興,人口稠密要記清;惡劣自然人稀少,世人分佈不均勻。三色都淺白種人,高高鼻樑薄嘴脣;膚黃髮黑黃種人,體毛中等面龐平;皮黑髮卷黑種人,體毛較少厚嘴脣。歐北大洋多白人,非大美國有黑人;東亞分佈黃人種,世界各地多華人。人種沒有優劣分,各個人種應平等。《居民與聚落》——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知識點彙總

1、世界的語言

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主要語言的分佈:

2、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中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

三大宗教的對比

注: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被稱作“清真教”或“回教”;藏族和蒙古族等信仰喇嘛教(屬於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