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賞析

校園2.83W

菩薩蠻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賞析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菩薩蠻字詞解釋

⑴宋僧文瑩《湘山野錄》捲上: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後至長沙,得古集於子宣(曾布)內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⑵平林:平展的樹林。漠漠;迷濛貌。

⑶傷心碧:使人傷心的碧綠色。一説“傷心”表示程度,與“極”同義。傷心:蜀語,要命、要死之意

⑷暝色:夜色。

⑸玉階:階之美稱。一作“玉梯”。佇立:久立。

⑹歸程:歸途。

⑺長亭更短亭: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雲:“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説明當時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亭,《釋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連”。

菩薩蠻原文翻譯

一片平遠的樹林之上飛煙繚繞有如穿織,秋天的山巒還留下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暮色已經映入高樓,有人獨在樓上心中泛起陣陣煩愁。

她在玉梯上徒勞無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羣羣鳥兒飛回棲宿多麼匆急。什麼地方是你回來的路程?一個個長亭接連一個個短亭。

菩薩蠻字詞解析

“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 使主題更加鮮明。

菩薩蠻藝術特色

此詞寫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詞都浸染在一種愁情離緒之中。其結構呈網狀,情景交織,句與句之間緊密相扣,各句間含義也相互交織,創造了一個渾然天成的意境。

菩薩蠻內容簡析

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 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歎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 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 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歎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 兩處閒愁”的情思。

菩薩蠻主旨

這首詞,可看作是一首懷人之作,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賞析

開頭兩句為遠景。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説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説山色轉深。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詞中着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説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説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醖藉。

名人點評

1,何滿子:總之,迄今為止,雖然沒有確切不移的證據,斷定這首詞必屬李白之作,但也沒有無法還價的證據,斷定確非李白所作。因此,歷來的詞評家都不敢輕率地剝奪李白的創作權,從宋代黃升《花菴詞選》起到近代人王國維,詞學大家都尊之為“百代詞曲之祖”。

2,唐圭璋: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帝賦雲:“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悽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雲“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不盡。

3,蔣述卓:詞寫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卻滲透着詞人濃濃的思歸之情。詞的起句就在暮色煙靄的描寫中融進了詞人的心情,營造了一種惆悵落寞的氣氛,這種氣氛籠罩着全篇,使整首詞都浸染在一種愁情離緒當中。全詞的結構也如同這如織的煙色,處處都傳達出一種思歸的愁緒,如令人傷心的寒山,漫入高樓的暝色,急飛歸家的宿鳥,迎來送往的驛亭,相互交織又相互映襯着一個詞“歸愁”。

4,此詞受到古人很高的評價,與《憶秦娥·簫聲咽》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詞牌名瞭解: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等。《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併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唐蘇鶚《杜陽雜編》:“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見《詞譜》卷五引)據此可知其調原出外來舞曲,輸入在公元847年以後。但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時人崔令欽所著《教坊記》中已有此曲名,可能這種舞隊前後不止一次輸入中國。為詞調中之最古者,屬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前後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情調由緊促轉低沉。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託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於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