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點框架

校園4.4K

國中階段是學生較為系統地接觸和學習中外歷史的初始階段,打好歷史基礎,有利於在歷史會考的時候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常考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點框架

  國中歷史會考知識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咸陽。

2、中央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其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 36 個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為後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2)經濟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圓形方孔錢);同時,還統一度、量、衡;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為加強思想控制,又實行“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

(4)鞏固、開發邊疆: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禦匈奴族的入侵。開發越族地區,開鑿靈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一)。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漢通西域

1、漢武帝(是西漢的鼎盛時期)的“大一統”的措施:

(1)政治上: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破格錄用人才(如董仲舒、衞青等)。

(2)經濟上:把地方 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説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從此儒家學説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這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5)軍事上:派衞青、霍去病打敗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6)民族關係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

2、漢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西漢: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央與西域的聯繫。

張騫為溝通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做出了貢獻。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發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 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從此,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東漢: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經營西域。

(4)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166年,大秦(古羅馬)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

三、絲綢之路

西漢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有名的“絲綢之路”。

説明當時中國已與歐洲建立聯繫,當時的中國被稱為“絲國”。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

絲綢之路經過地區古今地名對照:

古代:歐洲 ← 西亞 ←今新疆境內 ← 河西走廊 ← 長安

現在:歐洲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內 ← 甘肅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裏,實行許多重大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措施(見漢武帝的“大一統”),由於他“興造功業”,多方建樹,西漢王朝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將西漢的統治推向鼎盛時期。

但是漢武帝連年用兵,國力耗損,晚年時社會出現動盪。

面對危機,漢武帝毅然頒佈承認過失的“罪已昭”,宣佈停止征伐,減輕賦税,除去暴政,“與民休息”,使西漢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續。

五、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1、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208年劉備、孫權聯軍以少勝多在赤壁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3、三國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屬於三國時代)

  國中歷史必備知識點

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時期

1、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在虎門銷燬鴉片,這次運動的意義是: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鬥爭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2、鴉片戰爭爆發於1840年,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6-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年);割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俄國;太平軍抗擊了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

4、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統轄整個新疆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統治;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行省,任命劉錦棠為第一任巡撫。

5、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戰爭中在黃海戰役中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鄧世昌。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6、1900年,八國聯軍英、俄、日、法、德、美、意、奧侵略中國,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7、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前期)為目標,創辦軍事企業,著名的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後期)為目標創辦民用企業,著名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這些企業具有資產階級性質。

8、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9、1898年6月,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稱戊戌變法,在變法中只有湖南督撫陳寶箴支持變法,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公車上書”;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即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帝,這次變法只維持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0、1894年,孫中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口號,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孫中山、黃興的推動下,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中國同盟會的性質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一年是農曆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為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春,又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1912年4月,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正式解職,臨時政府遷到北京;1915年,在護國運動中,孫中山在日本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運動的旗幟,反對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幹線。魏源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思想家,他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嚴復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譯述的《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興辦的最早國立大學,是今北京大學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訂新學制,普遍興辦學校,宣佈廢除科舉制。

14、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以《新青年》雜誌為主要陣地,發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李大釗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15、由於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於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地點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學生;6月3日,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運動的主力是無產階級。五四運動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七年級歷史知識要點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一、鄭和下西洋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鄭和

時間

1405—1433

次數

7次

人數

27000多人

船數

200多艘

到達範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設備

羅盤針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繫。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係。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1)戚繼光進行的抗倭鬥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2)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