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經濟學考研各個階段的任務安排

校園2.84W

西方經濟學是很多考經濟學的同學會面臨的一門科目,我們可以分別從課本,真題,筆記三大方面總結了西方經濟學的複習方法。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經濟學考研各個階段的任務分配,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經濟學考研各個階段的任務安排

  經濟學考研各個階段的任務規劃

第一步:瞭解經濟學考研考試、確定報考院校階段

1.認清瀏覽經濟學考試的相關課程,瞭解專業知識體系;同時蒐集院校信息,瞭解所報考學校情況。

2.結合自身條件,個人興趣以及發展規劃,最終確定報考的院校和專業。比如報考金融學碩士要求考生有較好的文科功底、較強的理解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部分學校對數理分析能力要求比較高。

3.認清錄取線和考研難度的關係。提醒大家在選取學校的時候,不能以錄取分數來簡單的劃分學校的難度,像人大,北大的專業課分數很少給高分(極個別人除外),像外經貿,聯考那 樣給出的近140分幾乎不可能,一般的分數都集中在100-120之間(最後考上的),所以這幾個學校的錄取線低於聯考學校在情理之中,但並不是説他們容易考。

第二步:第一輪基礎複習

1.以指定參考書為主,兼顧筆記,進行專業課的第一輪複習。看書要以理解為主,不必糾纏於細節,並在不懂的知識點處做上標記。

(1)參考書的閲讀方法

A、目錄法:先通讀各本參考書的目錄,對於知識體系有着初步瞭解,瞭解書的內在邏輯結構,然後再去深入研讀書的內容。

B、體系法:為自己所學的知識建立起框架,否則知識內容浩繁,容易遺忘,最好能夠閉上眼睛的時候,眼前出現完整的知識體系。

C、問題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總結成問題寫出來,每章的主標題和副標題都是很好的出題素材。儘可能把所有的知識要點都能夠整理成問題。

(2)要學會做筆記

A、通過目錄法、體系法的學習形成框架後,在仔細看書的同時應開始做筆記,筆記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影響看書的速度,但是隨着時間的發展,會發現筆記對於整理思路和理解課本的內容都很有好處。

B、做筆記的方法不是簡單地把書上的內容抄到筆記本上,而是把書上的內容整理成為一個個小問題,按照題型來進行歸納總結。

2.如果沒有指定的參考書目,可按照專業諮詢師推薦的書目複習。

第三階段:第二輪強化複習

1.進行專業課的第二輪複習。以新大綱指定參考書和筆記為主,着重複習和解決第一遍留下的疑問,同時這一遍應開始參考歷年試題進行分析,以把握複習重點和複習方法。此外,這一輪複習時要做筆記,將主要內容歸納出一份比較簡潔的提綱,達到強化記憶、深刻理解的目的,也便於下輪複習。

2.根據科目的性質,每個單元或章節配套做相應的試題,檢測看書的效果。

第四階段:第三輪提高複習

1.進行專業課的第三輪複習,這一輪要注重結合上一輪的筆記和提綱內容有重點地、系統地理解和記憶,根據專業課要求答題的深度和廣度,可以找一些專業方面的期刊雜誌作為輔助學習材料。

2.再次分析歷年真題,並根據專業情況做習題。

3.從所做的歷年真題和專業複習題中,歸納總結重點難點,各個擊破。

第五階段:最後衝刺複習

1.這一輪要將參考書快速翻幾遍,以便對整個知識體系有全面的把握並且記在心中。

2.進行查缺補漏,不要放過一個疑點,要注重的是此時不能執着於細小的知識點,要懂得抓大放小。

3.可以根據對歷年試題的分析對本年度的專業考試做出一些預測,列出一些可考性比較強的題目來進行準備,捕捉可能出現考題的.信息,重點掌握。

第六階段:應考階段

1.調整好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即使狀態不好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現在大家都很年輕,很耐扛;

2.保持一份好心態參加2研究生入學考試。

  考研備考經濟學發展歷程的革命知識點

1.近現代經濟學的第一次革命,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1776)為標誌,突破了自古希臘和中世紀以來只注重財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確立了以財富生產分析為主要目的的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

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發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啟(18世紀60~70年代)時期,反映了以機器生產和社會分工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對家庭經濟和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現代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以約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為標誌,對前古典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進行了理論綜合,把財富的管理和財富的生產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為經濟學並行不悖、相互補充的兩大研究範式。這種範式的綜合,發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束(19世紀中葉)時期,反映了隨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包括經濟學家在內的社會精英分子可以以更為包容的心態對待人類科學與文化發展的歷史遺產。

2.近現代經濟學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謂的“邊際革命”,其標誌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別包括赫爾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準則的發展》(1854)、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的《國民經濟學原理》(1871)、利昂·瓦爾拉斯(Leon Walra)的《純粹經濟學要義》(1874)和威廉·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邊際革命”突破了古典經濟學此前以生產投入(包括勞動投入)作為分析對象的客觀價值理論,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為分析對象的主觀價值理論,即邊際效用理論。

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啟(19世紀70年代)時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物質文明以後,經濟學家開始更多地關注人類自身、以及人類精神世界的嶄新視野。

近現代經濟學的第二次綜合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創立,以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1890)為標誌,將古典經濟學的客觀價值論和邊際革命的主觀價值論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其中,古典經濟學的要素投入理論被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供給)理論,而邊際革命學派的邊際效用理論則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消費(需求)理論;並以供給函數(供給曲線)和消費函數(消費曲線)的形式,統一於以數學(微積分)形式表達的均衡價格理論中。這種範式的綜合,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時期,反映了人類工業文明鼎盛時期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經濟生活極大的促進作用,以及現代科學理論的建構方式、尤其是以數學作為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對經濟學產生的重大影響,從而成為經濟學理論從近現代走向現代的標誌。

3.現代經濟學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納德·凱恩斯(Maynard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為標誌,被世人稱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經濟分析的基點立足於個人與廠商的微觀分析範式,第一次確立了以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的宏觀分析範式。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發生在整個工業文明由鼎盛轉向衰退的時期(20世紀20~40年代),反映了1929年至1933年在美國爆發、繼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方式產生的深刻影響,它是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內部對亞當·斯密以來“自由放任”的古典資本主義制度、以及馬歇爾均衡價格理論的深刻反思與批判,並由此開創了“國家干預”的現代資本主義制度。

現代經濟學的第三次綜合,以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經濟學分析基礎》(1947)為標誌,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分析範式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分析範式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該理論以“充分就業”為界,把描述充分就業均衡狀態的經濟分析稱為微觀經濟分析,把描述未能實現充分就業非均衡狀態的經濟分析稱為宏觀經濟分析,從而創立了所謂的“新古典綜合派”經濟理論。這種範式的綜合,發生在工業文明日趨式微、而人類新經濟形態開啟的前夜(20世紀50年代),既反映了二戰以後世界經濟恢復所帶來的經濟繁榮與文化繁榮,也反映了全球經濟中心與政治的中心由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向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的轉移。以新古典綜合派為代表的經濟學理論體系,至今仍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流經濟理論。

4.第四次革命是指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或“理性人假設”的挑戰與批判,以及以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Economics)、計算經濟學(ComputationalEconomics)、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Neo-Economics)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於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與範式。

這次革命發生的時間,基本與人類社會進入以“信息文明”為標誌的後工業時代相契合。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具有後現代主義反理性、反分工的鮮明色彩,反映了當代科學技術跨學科融合與跨學科發展的趨勢,是人類對啟蒙運動以來所謂“科學理性”和“科學分工”進行全面反思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

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是一個邏輯演繹系統。該系統從一個最基本的邏輯前提出發,進而推衍出它的所有命題。這個邏輯前提就是所謂的“經濟人假設”或“理性人假設”。這一假設最早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後來經馬歇爾(AlfredMarshall)、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德布魯(Gerard Debreu)等人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邏輯自洽的公理體系。但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事實表明,邏輯自洽只是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科學理論的充分條件是它所提出的假設必須得到可觀察、可重複的經驗事實的驗證。以物理學為例,牛頓的三大定律只有在精確預測了哈雷彗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的基礎上,才能成為經典的力學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有在觀察到空間彎曲所引起的紅移現象後,才能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還不能算作一門真正的科學,因為作為這一理論體系邏輯前提的經濟人假設和理性人假設並沒有經過經驗事實的嚴格檢驗。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博弈論轉向,經濟人假設和理性人假設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在一些著名的博弈案例,如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最後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獨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信任博弈(Trust Game)和公共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中,根據理性人假設做出的行為決策卻不能給決策者帶來最優結果,從而導致了所謂的“社會困境”(Social Dilemma),使理性人假設與主流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假設“帕累托最優假設”產生了重大矛盾。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以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神經經濟學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科,為了在經驗實證的基礎上對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進行嚴格的檢驗,不但從自然科學中借鑑並創立了各種科學手段,例如行為實驗、神經實驗和仿真實驗;而且還廣泛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多門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例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等等,從而使這次革命在形式上具有明顯的反分工和跨學科傾向。

從新興經濟學大量的研究成果看,來自行為實驗、神經實驗和仿真實驗的經驗證據對理性人假設的每一塊基石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Gintis,2009)。這些挑戰被稱為傳統經濟學的“異象”(Anomalies),即人們的行為表現完全偏離了標準經濟學模型的預測。這些“異象”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第一,人們的行為顯著地違背了理性假設中偏好一致性公理的要求,例如人們在行為決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損失厭惡、後悔厭惡、框架效應、稟賦效應、加權效應、錨定效應、符號效應和參照點效應,等等;第二,人們的行為顯著地違背了理性假設中自利原則的要求,例如人們在囚徒困境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的合作行為、在最後通牒博弈中的拒絕行為、在獨裁者博弈中的給予行為、在公地悲劇博弈中的自組織行為、在信任博弈中的信任和可信任行為、在禮物交換博弈中的饋贈和報答行為、在第三方制裁博弈中的利他懲罰行為,等等。

上述研究結果無不表明,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正在面臨全面的理論危機。以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在經驗實證的基礎上對“理性人假設”的置疑與批判,預示着經濟學基礎理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與重大創新。未來5~10年之內,一個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顛覆性的、超越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或將展現於世人眼前。這就是本文提出的現代經濟學第四次綜合的前景。面對這一重大的理論創新思潮,我們將如何應對?又該有何種作為?對中國的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學家來説,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標誌着人類工業文明的日趨式微:第一是1929年至1933年在美國爆發的,繼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第二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導致全球60餘個國家和地區捲入、近1億人傷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關於後工業時代的稱謂目前還沒有一個廣泛認同的共識。例如,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和美國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傑里米?裏夫金(JeremyRifkin)乾脆把它稱之為“第三次工業革命”(2011),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1981)一書中把它稱為“信息社會”或“服務社會”,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大趨勢》(1982)一書中則把它稱為“信息革命”。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稱謂引申出去,我覺得未嘗不能把它稱為“信息文明”。關於這一文明的起始時間,一般認為應該從1957年10月4日,即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算起,因為它標誌着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成功應用。

  經濟學考研高效複習的關鍵點

備戰思維——閲卷老師希望看見什麼樣的答卷?

現在的考研,已經遠遠超過了檢驗課本知識的意義。有些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成功考上理想的大學;而有些人從大三就開始準備,卻名落孫山。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前者把寶貴有限的時間花在了每個考點上,後者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所有的內容上。我們怎麼做才能事半功倍呢?你得先知道會考什麼以及如何勾起老師的給分慾望。前者的答案是真題總結,後者的答案是看你怎麼組織考卷上的答案。我們先講第二個問題,這遠遠比第一個要重要的多。因為前者所有的人都可以找到,後者的才是你自己的東西。

關鍵點一:結構。一個答案就是一篇小論文。在考場上,審完題目,在你的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應該是幾個答題要點或關鍵詞。然後是組織結構:總分或分總。我比較建議第一種,因為閲卷老師時間緊迫,他們更希望一眼看出你的觀點,作出初步評判。要是因為緊張,你可以最後作出總結,但一定要醒目,引人注意。同時,需要注意你的答題格式,讓老師一眼瞭解你擁有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有條不紊的思維習慣。這就要靈活運用不同的表示順序的詞彙,如數字標號、英文字母、中文詞彙等。

總結一般是用最簡單的詞彙談談你對此事的看法。比如“我認為這樣利弊共存或有失偏頗或需要從長計議,等等。”

在做分點解答時,第一句話一定要先用最簡單的詞彙表達下你的論據,即專業詞彙和原理,然後給出詳細的解釋。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突然回憶起某個重要知識點,請你一定在前面加上“最重要的是”這幾個字。

總分結構要在腦海中有個基本框架,即你先説那個分論點,後説哪個。總是你的結論,分是你的分析,這是真正的理論結合,老師會因此對你印象大好。

關鍵點二:內容。只有好的框架,沒有內涵,當然沒有拿高分的理由。但這完全可以通過我們認真複習每個章節重點來完成。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答題內容。這是在複習過程中就必須完成的,這樣才能在考試中信手拈來。因而選擇合適的複習資料成了重中之重。

有很多研友都選擇了老師的講課資料或是和許多同學一起上大班專業培訓課。我不認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老師和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講述習慣高出我們N個檔次,你很難真正理解他整理出資料的精華在哪裏,因為他的資料都是為自己講課而準備,只要讓學生理解就行了,不會太在乎學生會不會用;而學生畢竟是學習者,更能站在我們的角度去思考和表達,他們整理的資料都是自己學習過程中得來的,更注重我們如何去學習和運用。其次,人的思維是很容易被引導的,而別人灌輸進去的東西你不一定領悟的深刻,自己悟出來的卻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培訓課程就是老師在引導大眾,所有的學生都在一起回答一個問題,有時候就算你不知道答案,都可以被牽引出答案了,結果是,你以為你掌握了,但考試時才發現你沒有。最後,也是最容易讓人遺忘的一點,考研就是在考你的悟性,你的學習運用能力,你的獨立思考能力,如果在學習專業課中,你仍然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的看法,那即使讓你考上研究生,也會失去這個學位原本的意義。

所以,我建議研友用學生整理的資料複習,自己一個人學習專業課,培養自己的思考習慣和能力。作為一個經濟人,你必須有經濟人自己的思維和看法。

關鍵點三:整潔。當你在考場上答題時,迅速的思考,迅速的書寫,你沒有時間猶豫,時間真的很緊迫。但請你注意字跡的清晰和卷面的整潔,這是很重要的印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