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賞析

校園1.89W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賞析1

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的《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賞析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賞析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弔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台而發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裏,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台。台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着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賞析2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註解:

古台:指吳公台,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之所築的弩台,後陳將吳明徹重修。

搖落:凋零。

南朝:指建都金陵(南京)的宋、齊、樑、陳四朝。

壘:軍事工事。按吳公台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台。

寒磬:清冷的磬聲。

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裏指吳公台上寺。

舊壘:指吳公台。

韻譯:

登上吳公台,觀賞這零落的古蹟,

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懷鄉的心情。

荒山野寺,來此旅遊的人太少了,

因為山太高水太深,隔斷了路程。

夕陽映着吳公台舊壘,依依不去,

空蕩的山林中,迴響清冷的磬聲。

南朝舊事早成陳跡,真叫人惆悵,

唯獨這長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賞析:

這是一首弔古詩,觀賞前朝古蹟的零落,不禁感慨萬端。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台而發感慨,即景生情。中間兩聯寫古蹟零落,遊人罕至之悲涼。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有人認為,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這是作者旅居揚州時,秋日登吳公台有感而作的一首弔古思鄉的詩。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詩。首聯敍事,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台而發感慨,即景生情,點出時間地點,扣實題目中的“秋日登吳公台”幾字。“搖落”一詞既切合“秋日”,又有肅殺蕭條之氣,為全詩定下感情基調。

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此兩聯承前,寫登台所見之景。詩的門牌首聯,以古台搖落和秋日望鄉對舉,既切題旨,也烈軍屬出了登台思歸的寂寞情緒。接着的一聯承古台而來,野寺無人的荒涼,雲峯隔水的幽深,層次井然,盡收眼底。第三聯寫古台野寺的破敗景象,冷寂悽清。那西下的殘陽正依戀舊時的軍壘,而空疏的林中在迴盪着晚暮的鐘聲。無論是看到的和聽到的,都給人落寞蕭索的感覺,它強烈地表明,當年征戰疆場的英雄事業,早已成了歷史的遺蹟。而詩人的無限傷感,亦寓其中。

末聯以“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作結,寄慨遙深。這兩句大意是説,南朝舊事,如過眼煙雲,徒然令人惆悵而已;只有那台外長江,從古流到今,這才是永恆的。由於劉長卿累遭貶謫,心境悲涼,弔古傷今,表達了自己對仕途的厭倦而思歸的抑鬱怨憤的情緒。江山依舊,人物不同。“獨至今”三字,悲涼慷慨,道出詩的神韻。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明·鍾惺評曰:“獨至今”三字極深,悲感不覺。(《唐詩歸》卷二十五)。清·喬億:空明蕭瑟,長慶諸公無此境地。(《大曆詩略》卷一)。清·吳喬:劉長卿五律勝於錢起,《穆陵關》、《吳公台》、《漂母墓》皆言外有遠神。(《圍爐詩話》卷二)。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賞析3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台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於對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台”相對才恰切。但我以為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後”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彷彿秋風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脱。再者,律詩首聯並不苛求對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宕開一筆,不寫鄉思;轉而細寫登台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雲遮霧繞,清淨幽深:這樣一個超然於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盪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説頷聯是用一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內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愁的影子;那麼頸聯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繼續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台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緻。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鍾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彷彿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於用字,“依”字下得極雅,極有韻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憑”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彷彿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為“古台”“舊壘”的滄桑之變而歎惋悱惻,而眷戀難捨。

若説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於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寫足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陛雲説“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為切中肯綮。劉長卿曾有“謫居秋瘴裏,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思古之幽情,但其底裏深處還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悽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弔古傷今的慨歎中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悵”一詞(或説“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鍾”“暮帆”“獨鳥”“白髮”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着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一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曆詩人共有心態的裸呈。

《唐詩癸籤》説“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宋犖《漫堂説詩》説劉長卿五律“清辭妙句,令人一唱三歎”。此詩即是典例,全詩既“工於鑄意”,又“巧不傷雅”(清人沈德潛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藴藉,回味不盡。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賞析4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① 劉長卿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②。野寺人來少,雲峯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③。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④。

註釋①吳公台:在今揚州北。 ②搖落:零落,凋落。指秋來草木衰謝。望鄉心:眺望故鄉的心情。 ③舊壘:指吳公台。寒磬(qìng):寒空中傳來的磬聲。 ④惆悵:失意。南朝:指宋齊樑陳四個朝代。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是中唐著名的詩人,詩風悽清孤寂,空靈飄逸,蒼涼深邃,冷寂蕭條。我們一起來欣賞他這首千百年一直膾炙人口的名詩。

劉長卿的詩歌地位很高,到現在還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他在文壇上到現在還可以享祀後人的俎豆;但是他在政壇上卻始終不順利,仕途坎坷,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他從二十一考起到三十二歲才中舉人,三十三歲到長州(今蘇州)當八品縣尉,協助縣令辦事。未到一年就遭到一個叫臧倉的人陷害,馬上被罷官,關了一年被流放到南巴(見廣東電白縣)任縣尉。三十五歲又被召回長州。這首詩就是這次被召回來的一個秋天的日子裏來到南朝劉宋沈慶所建築的弩台(後陳將吳明徹增築,這裏我説明一下這首詩題下面有“寺即陳將吳明徹戰場”九字落款。)遊覽時所寫。

劉長卿從牢獄裏裏寫了很多心灰意冷的詩歌,“不見君來久,冤屈意未傳。冶長空得罪,夷甫豈言錢。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因書欲自訴,無淚可潸然”這首詩寫給當時任尚書郎的張謂,説自己是被人陷害的,是冤枉的。劉長卿可能認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出來了,他都開始埋怨起天來了“直道天何在”;後來幸好大赦天下他也出來了;雖然被放出,但是打擊很大,再加上後來的“安史之亂”,國家政治局面不穩定,到處是兵荒馬亂,刀光劍影。這樣的環境,使劉長卿筆下的詩歌風格充滿了冷寂,淒涼,荒蕪,蕭條的現象。縱觀他的詩集,詩篇裏到處都是“夕陽”“落日”“夕照”“斜照”“白髮”“日暮”“殘陽”等字眼。

而本詩是一首詠懷古蹟的詩。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裏,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台。台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着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