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實用】《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校園4.09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愛這土地》教案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徵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象徵的表現手法。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2、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着詩中所迸發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第七步:背誦全詩。

教後反思: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着,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温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願望。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着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 回答:“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4、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藴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麼着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麼?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於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回答:這兩節詩都飽含着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説説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餘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徵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創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徵、直抒胸臆

六、作業佈置:

課後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舟飛船……

2、艾青在詩中,含着淚水説:“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閲讀理解並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2)詩中()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讚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麼?(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説説它們有什麼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着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着歡樂

堅硬的核裏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教學目的: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入。

二、 朗讀

1,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説出來。

可能的以下説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説,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依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如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教後反思: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3.理解飽含着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4.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理解飽含着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兩節詩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着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於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古人云:“詩言志。”詩歌是抒情的載體,而誦讀則是讀者與作者溝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發了何種感情,是通過何種方式表達的,他的痛苦從何而來,他的希冀存於何方,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誦讀加以體會。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1.解讀意象。

要解讀詩歌的深刻內涵,就必須瞭解詩歌的意象。

⑴瞭解什麼是詩歌意象。

明確:“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個所謂的“象”就是客觀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詩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客觀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賦予它靈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觀意願的“意象”。意象對於詩人創造意境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讀者進入詩歌意境總是先從感受意象開始,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鑑賞詩歌時反覆揣摩、體味從而準確把握意象是進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參考: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概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詩以一隻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詩一問一答,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二、賞析第一節詩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預示着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徵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方式:

1、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四、教學課型:

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閲字典和圖書館查閲等)瞭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湧 颳着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於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

(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麼為紐帶聯繫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深愛着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着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鑑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裏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麼?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隻鳥,假設這隻鳥在幹什麼?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 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麼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麼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着。

師:暴風雨在這裏象徵着什麼?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麼後面洶湧着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湧,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後,安靜祥和,迎來了温柔的黎明。

師:然後我這隻鳥死了,為什麼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

生:活着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後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後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麼鳥兒會這樣,文後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託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後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麼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徵着什麼?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麼改寫: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 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 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 ……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 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答案:

教學後記: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感情。

2.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藴。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後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同時注意詩歌的節奏、語氣、語調。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説明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説明觀點)

2.帶着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藴(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痴情,表達出詩人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徵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

課後練習

一、基礎題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隻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分別有什麼象徵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我愛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選擇了“鳥”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表達了他渴望祖國拜託日寇侵略,獲得解放的心情。

學情分析:

現在的九年級學生處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體驗,對我愛這土地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五大模塊,即“導課—介紹作者—朗讀吟誦——品味欣賞--總結”。通過聽説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對本課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重點:

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三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⒈導入新課

作為中國人,我們因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中國不只有文明,有輝煌,還有恥辱。這份恥辱始於*片戰爭,盛於日本侵略。即使這些都已成為過去,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依然要銘記,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

抗日戰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複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並非易事,這裏的導入可幫學生進入情境,利於他們理解詩歌主題。

⒉作者及背景簡介

1938年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⒊ 朗讀吟誦

在這一步,着重讓學生讀,並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方法指導。通過反覆朗讀,理解“鳥”這一意象,體會作者對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

⒋ 品味欣賞

讓學生自己在閲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説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⒌ 總結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再細細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⒍ 作業

熟讀成誦

⒎ 板書設計:

鳥——歌唱——土地

我——熱愛——祖國

教後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讀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整堂課教學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6

一、導入

(組織課堂,佈置同學預習課文,還可結合當時的情況導)

師:請同學們跟着老師用心寫兩個字“母親”我們把什麼人稱作母親呢?

生:把生我的媽媽稱作母親。

(生:生我們養我們的人)

師:那有時我們還把什麼比作母親呢?

生:祖國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師等

師:(鼓勵性的語言)我們把土地、祖國也稱作母親,因為它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們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一起的母親。母親給予我們最多的是什麼呢?

生:關心 照顧 呵護 和愛

師:(同學們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們也應該回報母親以“愛”不同時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着對於祖國土地的熱愛(黃河大合唱的音樂)正是這種對祖國的熱愛將我們緊緊的團結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難。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聽聽他是怎麼歌唱對祖國的熱愛的。(這裏要不要聽朗讀帶或者是老師朗讀一遍)

二、進入課文

(這裏會不會冷場,怎麼啟發同學)

師:詩歌,詩歌,詩是用來唱的,請同學們先以自身喜歡的方式來讀讀這首詩。讀完之後可以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談你初讀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種很深沉的愛吧,因為最後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生:好象還有一種悲憤的感情吧“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的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生:好象讀不太懂,為什麼要説假如我是一隻鳥,還有這些土地,河流什麼指的是什麼呢?

生:好象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歌唱祖國的詩歌不一樣。還有一點點悲傷在裏面。

師:同學們真是些老實、坦率的人,老師初次讀這首詩時也有同感。因為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語言又極富跳躍性,往往讓我們發生一種距離感。需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用聯想和想象去補充。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況。

師: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任意踐踏蹂躪中國的國土和人民,1938年連續侵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掠,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製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我們的祖國母親遍體零傷,滿目倉痍,我們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殺戮。中國人民沒有退卻而是奮起反抗,進行了百折不撓的鬥爭。(解説伴着影片同時進行)愛國詩人艾青正是在這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着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跳動着時代最強音的慷慨激昂的詩。

師:(這裏有沒有必要介紹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華人,原名蔣海澄,1932年由法國回國,因參與愛國運動被捕入獄,獄中創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集《向太陽》 《黎明的通知》主旨:詛咒黑暗和醜陋,謳歌光明與進步,抒發愛國愛明之情。

師:《我愛這土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一首廣為傳誦的詩歌,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請同學們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讀讀這首詩歌,討論討論哪些詞語或者句子打動了你,該怎麼去讀。(同學能不能到這個層次)(與上一次的讀是不是在逐層深入,聯繫緊不緊密)

生:我覺得這個句子特別打動我“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憤怒,還有一種抗爭在裏面。

(鼓勵同學“聲音真洪亮,讀得棒極了,為大家開了個好頭,等等)

師:能不能試着讀讀,表達強烈感情的地方我們要讀成重音。

生:這一句“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應該要讀得深沉一點,有個省略號聲音要拖一點。

師:體會的真不錯,感情深沉我們可以把音調壓低一點,語氣舒緩一點,試試能不能用聲音表示出來呢?

生:“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個“嘶啞”似乎有一種很執著的感情。

師:(同學們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細膩,讀得把老師都感動了)再讀幾遍肯定會更好,我們來聽聽朗讀帶,注意聽他的節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樣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詩歌(這裏單獨列出來好象有重複的感覺,不流暢)

師:(同學假如在跟讀或者是在標停頓和重音,和時的鼓勵褒揚)通過反覆的朗讀,我們已經體會了詩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説對祖國、土地的愛,對敵人的恨等等,詩人的感情又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物,用什麼方式表達出來的呢?(用什麼方式同學是否明白)請同學們細讀這首詩,動動腦,大膽的發現問題,並將你們發現的問題先在小組進行討論,待會推選代表彙報小組學習的效果,還不是很明確的,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生:我們這小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對於祖國的愛主要是通過對土地、河流、風等的描寫體現出來的,被暴風雨打擊的土地,應該是指侵掠者踐踏的國土,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應該是説面對侵略者中國人民感到很憤怒,奮起反抗,但是這個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麼?

師:你們小組可真棒,剛剛你們提到被暴風雨打擊的土地應該是指侵略者踐踏的國土,這種通過對一種事物具體形象的描繪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義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徵手法。

師:這些事物也就是詩歌中常用的“意象”──飽含着詩人感情的事物。

師:那麼根據同學們的理解“土地象徵着歷經磨難的祖國”“河流和風象徵着人民的悲憤以和百折不撓的反抗”經過人民的反抗,我們中國就必將迎來什麼呢?

生:勝利。所以這個温柔的黎明應該是指革命鬥爭的光明前景,敵後根據地的希望。

生:我們這小組主要找到了這兩句話“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認為“嘶啞”應該也能表達對祖國的愛,但是我們有個疑問為什麼不能用“圓潤或者是嘹亮來形容他的喉嚨呢?”

師:這小組的同學真不錯,會換一個詞語來體會詩歌。同學們無妨假設自身是這隻鳥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因為什麼,都已經嘶啞了還要歌唱,我們看哪個同學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應該是當時的中國被帝國主義侵略,感到很悲憤,所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師: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生:應該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嚨都嘶啞了還在唱。

師:嘶啞了還在不停的唱,標明瞭什麼呢?

生:對祖國執著而深沉的愛

師:所以歌唱的不只僅是鳥,還是作者,是作者借鳥的形象來歌唱對祖國的愛。

生:我們這小組還認為“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這句詩很能體現出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死了之後羽毛都腐爛在土地裏面,説明死了都要和祖國大地融為一體,充沛表達了對祖國的眷念和為祖國獻身的願望。

師:生前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死後魂歸這片自身深愛的大地,這是一種怎樣的深情呀。詩歌是不是就此結束了呢?

生:沒有,最後一個自然段,詩人用“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直接表達了對祖國的愛,但是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麼關係呢?

師: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第一節是借鳥的形象抒發對祖國的愛,第二節直接抒發對祖國深沉的愛,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生:正是因為有了第一節的感情的抒發,才會有第二節直接的抒情,應該是一種昇華。

師:我們一起來小結一下這首詩,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進而續寫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將鳥兒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詩意層層遞進。貫穿始終的是對祖國深沉的愛。請同學們順着這個思路,滿懷深情的讀讀,我們等下請同學們結合關鍵詞語齊背這首詩。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積累:

師:詩人的感情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的描寫體現出來,它們就成了詩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徵着另一普遍的意義,就象本詩中的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等,他們使詩歌形象生動,含蓄雋永,讓人回味無窮,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學習過的古詩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徵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結合具體的詩句説説?

(同學一下説不出來老師可提示,其實在我們身邊很多花草樹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徵意)

生:荷花是純真、清高的象徵 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師:不錯,講過的東西記得很牢固,還有沒有,

生:明月象徵思鄉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持久,千里共嬋娟”。

生:柳樹象徵離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見好就收,鼓勵“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看來平時就很注意積累了)

2、我也會:

師:“詩緣情,言志”詩歌是表達感情抒發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學們對於自身的祖國、故鄉、自身的親人朋友應該也有許多要表達的感情,我們就以“假如我是……”來寫一首小詩,能用象徵就最好了,一兩句能夠表達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準備幾個提示的句子,讓一兩個同學説説就可以了,注意對同學的點評)

3、詩歌閲讀欣賞:

師:學習了這首詩歌,我們知道要閲讀欣賞一首詩歌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生:時代背景、重點詞句、意象象徵等等。

師:概括,課件展示,希望同學們能學以致用,課外多蒐集一些詩歌進行閲讀欣賞,提高文學修養。

五、結束全文

音樂(愛國歌曲)或者是齊背。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7

【重難點】

《我愛這土地》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生共鳴。也就是説,以語言為落腳點,通過反覆誦讀,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學會鑑賞詩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思想意藴。

⑵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⑶ 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的戀土深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讀出情感

有人説,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閲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節,由聆聽歌曲或者引用愛國詩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瞭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1、播放歌曲《祖國之戀》或者用與愛國有關的古詩詞導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祖國的熱愛。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

3、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麼,你認為是什麼誘因使艾青爆發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根據詩歌創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繫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即“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詩人用了“嘶啞”這個形容詞,你會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2、詩人摯愛着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容包括哪些?

學生交流後明確:(關鍵詞句)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這些地方要讀重音。

探究質疑。

3、詩人為什麼把自己比作一隻鳥,而不是一片雲,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後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藴,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徵。搜索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著的愛。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三、把握節奏,讀出韻味

1、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正當我們為詩人不斷的歌唱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2、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錶現出來呢?

3、一首優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都説“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裏的淚水?

(經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深沉”一詞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的共鳴,留下不盡的餘韻。)

4、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但其內在情感的旋律節奏非常鮮明。這個內在的節奏就呈現為情感的變化。試着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8

一、導入

剛剛經歷了國慶六十週年,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愛國?

歸納要點:

1.祖國強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愛國;

2.國家培養了我,所以我熱愛祖國;

3.老師家長教育我要愛國,周圍的人愛國,所以我也愛國。

二、初讀課文,分析朗讀語氣

出示課文PPT(創作年代不顯示),散讀課文。

思考:每一句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並要求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我愛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痛苦)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悲憤)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柔和)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低緩、沉重)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

三、默讀質疑

歸納問題並板書:

1.為什麼詩人要把自己比作一隻鳥?

2.為什麼是一隻嘶啞着喉嚨快死去的鳥?

3.詩人筆下的土地為什麼是這樣的?

4.這隻鳥為什麼會“常含淚水”?

四、背景介紹,釋疑解惑

出示創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戰爭時期。

PPT出示“抗日戰爭年表”,依次朗讀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 3月 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宣佈建立,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7年 7月 7日,盧溝橋事變。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 3日,中日淞滬會戰開始。

11月 8日,日軍佔領太原。

12日,上海淪陷。

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12月 5日,南京保衞戰開始。

13日,日軍侵佔南京並開始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

27日,日軍佔領濟南。

1938年 2月 3日,徐州會戰開始。

5月19日,徐州棄守。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先後對重慶轟炸218次,投放各類炸彈21593枚,炸死炸傷市民24萬人。

1938年 6月12日,日軍攻佔安慶,武漢會戰開始。

10月25日,漢口失陷,武漢會戰結束。

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938年11月13日,長沙警備部隊縱火焚城。大火延燒3日3夜,全城被燒十分之九,燒燬房屋5萬餘棟,2萬餘人被燒死。

依次回答:回顧了這段歷史,你有什麼感受?如果你身處1938年,作為一箇中國人,你怎麼辦?如果你是作者,你怎麼辦?

再次朗讀課文,並播放朗誦錄音。

嘗試回答質疑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五、提升中心

艾青愛不愛國?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否熱愛祖國?

當時的國家是否強大?當時的中國是否給廣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那麼為什麼人民這麼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國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

——肯尼迪

六、經歷歷史

1938年早已成為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走進那個時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在經歷着歷史,創造着歷史。

剛剛過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經歷過。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這又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年,是中國人最團結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圖片

(持續低温雨雪和冰凍天氣已造成全國19個省受災)

(拉薩“3·14”事件)

(4月7日,奧運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膠濟鐵路火車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時10分04秒,神七飛天)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球動盪)

回憶起剛過去的這一年,你有什麼感受?

播放視頻《2008感動中國特別獎》。

穿過2008這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年,我們由衷地從心底裏發出一個聲音:“中國加油!”是災難,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們在一起;是歡樂,也是精神的檢閲,微笑相連,激情相遞,我們在一起;這是一張又一張陌生的面孔,在這個瞬間被我們記住,這是一個又一個無言的身影,在這樣的場景被我們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感動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刻被我們傳遞,因為他就是我和你。2008,為什麼我們眼中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在2008緊緊地與祖國貼在一起,在2008,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頒獎詞)

我的教學反思:

2007年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沒什麼感覺。只是覺得要學生走進抗戰這段歷史,很難。現在的處理則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後,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發來的短信,發的就是這一首詩。一時間萬分感動。第二天拿去班上讀給學生聽,學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這一次在課堂上回顧2008,效果反而不如預想的好。如何處理,還需更加考慮。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徵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併發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教學內容

本篇課文屬於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為後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着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鑑賞要求,並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徵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詩歌創作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環節設計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奏,然後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之後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表意見,最後由老師整合做總結。

第二課時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徵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2)引導學生得出詩歌主旨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3)最後簡述詩歌創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後進行創作。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鍵詞和關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2)象徵表現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教學手段

本着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並且我還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並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1932年回國,在上海蔘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農民有着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後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為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塗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2)導入新課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眾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為1個歷史悠久的農業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徵。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説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3)先由學生劃分節奏,後老師糾正,集體朗讀。注意把握3個方面的要領:感情基調——憂鬱;語速——緩慢;節奏——停頓恰當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本次討論

根據班級人數分為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後選出代表發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

第二課時

1)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徵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着“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麼這裏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d.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着”,説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温柔”充滿了對那裏的嚮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徵,這隻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願望。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着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藝術特色:

a.意象內涵豐富(象徵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於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着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於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絃,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並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如電影《地道戰》節選、《紅星歌》、《延安頌》)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痴情,表達出詩人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3)簡述詩歌創作,詩歌欣賞,鼓勵同學們課後進行詩歌創作

詩歌創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造優美意境,思想內容深刻,語句高度凝鍊集中,概括性強,優美形象生動,韻律節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敍事,或説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教學評價

優點:本次教學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於課時安排較長,內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脱節的現象。

課時分配與課後延伸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與總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着特有的憂鬱美。詩人的這種憂鬱,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着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徵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鬥,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與答疑

作業:

a.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對此應如何理解?2、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麼聯繫?怎樣理解最後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係?)

b.背誦全詩

c.課後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閲讀《艾青詩選》

課後答疑示例:

a.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b.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

參考答案:

a.如果説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國熱情。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0

一、教學內容:

1、學習朗讀

2、體味情感

3、詩歌比較

二、課型與課時

朗讀課,賞析課,課時一節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寫了一首對祖國母親的深情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讓我們—起來感受它。

二)、穿插一:背景資料介紹

艾青出生於1910年,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農民有着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後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調子沉重憂鬱,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活動一:深情地朗讀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聽朗讀錄音,感受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初讀理解詩歌內容)

3、小聲跟讀課文錄音。(要求:用沉鬱悲壯的調子來讀,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4、齊讀課文。

四)、活動二:細膩地體味

初讀詩歌我們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隻鳥,藉助鳥的歌唱來抒發自己的感情。那麼這隻鳥歌唱的內容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土地、河流、風、黎明)

請同學們試着用以下格式為詩中意象作旁批

我從“xx”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實際上是在寫。

例:我從“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土地,實際上是在寫正受着日本侵略軍無恥欺凌和折磨的祖國。

四、板書:

土地——象徵國家對祖國的熱愛

河流——象徵人民對人民的讚揚

風——象徵鬥爭對侵略軍的痛恨

黎明——象徵前景對未來的憧憬

最後兩句詩——直接抒情

五、教師小結:

全詩巧妙地通過多種意象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從而激勵着當時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者的鬥志。

齊讀全詩(朗讀目標:讀出深沉、激昂、悲壯之情)

五、活動三:詩歌的比較《中國的土地》和課文《我愛這土地》

背景介紹:劉湛秋(1935~),安徽人。讀中學時開始發表詩作,現為中國作協會員,曾任《詩刊》副主編。這首詩寫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文革的噩夢中醒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着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着歡樂

堅硬的核裏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自由讀兩至三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比較這兩首詩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內容上:相同點都是寫的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後的新時代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讚揚等情感。《中國的土地》中更側重於對祖國和人民的讚美。

六、作業:

古往今來表達愛國之情的詩歌有很多,請同學們從七至九年級的古詩詞中找出表達愛國之情的詩句,標出作者和出處,寫在積累本上。

標籤:教案 通用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