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聯考政治考綱要點知識歸納

校園1.88W

目前,高三的同學已經開始了大學聯考第一輪複習,在這一階段的複習當中,政治科目的複習我們要注重對基礎知識點的鞏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政治必備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政治考綱要點知識歸納

  大學聯考政治考點知識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經濟生活

1.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支柱產業的經濟意義。

①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決定,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②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培養新的消費熱點,帶動產業發展。

③擴大就業,有利於社會穩定。

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⑤增強國際競爭力、軟實力、綜合國力。

2.怎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②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進行宏調,保證財政收入力度。

③發揮財政促進文化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⑤消費的反作用,提高文化產業消費水平,推動文化產業發展。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引進外資人才,學習優秀文化成果。

3.怎樣建設誠信的市場經濟?

①市場經濟有法制性特徵,要求國家制定法律法規,完善市場法律體系。

②政府應加強宏調,注重自身信用建設。

③產品經營者提供職業道德,遵守交易規則,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

④消費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4.經濟生活分析我國文化企業發展如何適應新形式?

①文化企業要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拓國際市場。

②文化企業制定正確經營戰略,迎合市場需要。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形成競爭優勢。

④誠信經營,生產高質量產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社義文化的政治意義?

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③當前國際競爭實質是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發展社義文化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綜合國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強文化建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有何意義?

①文化對社會作用: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

②文化對人的作用: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全面發展。

③文化對綜合國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

④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動社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①立足中國特色社義實踐,發揮人民羣眾的力量。

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義精神文明。

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樣性,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優秀文化成果。

⑤高舉中國特色社義偉大旗幟,弘揚主旋律。

⑥個人要提高眼力,拒絕污染,政府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3.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由我國面臨的現實矛盾決定的。

②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現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體改革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社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義的強大動力。

④人民羣眾是歷史創造者,要堅持羣眾觀點羣眾路線。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識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我國的國體(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

1、什麼是人民民主專政?

⑴含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與剝削階級國家政權的根本區別: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擁有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人民民主的特點:⑴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表現:①民主權利的廣泛性;②民主主體的廣泛性。⑵人民民主具有真實性。表現:①表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②也表現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③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我國專政的特點: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專政的意義: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⒉為什麼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⑴地位: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我國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我國憲法。

⑵作用: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有利於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權利;有利於保衞國家主權和安全;有利於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打擊犯罪;有利於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維護社會主義和諧局面。

二、公民

⒈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⑴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誌。

⑵政治自由,包括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

⑶監督權,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

⒉公民的政治性義務

⑴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⑵遵守憲法和法律(公民的根本行為準則)

⑶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⑷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⒊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A、含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B、具體表現:①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方面,對任何公民一律平等;②國家在依法實施處罰方面,對任何公民一律平等;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2)堅持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

權利和義務的關係: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分離。①權利與義務在法律關係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③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要求:①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②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義務。

(3)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原因;如何處理三者的關係)

⒋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

⑴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基本內容;⑵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

⑶參加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⑷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⒌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⑴民主選舉

①民主選舉的方式: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

②選擇選舉方式的依據:A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確定;B必須體現國家性質,並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③公民珍惜選舉權利的原因:A.才能更好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B.增強公民參與感、責任感,增強公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C.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和政治素養。

④如何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A.公民應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這一權利,不斷增強公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增強公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B.公民要不斷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和政治素養;公民行使選舉權應出於公心,以人民的利益為重;要了解候選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現,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審慎投票。

⑵民主決策

①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諮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

②意義:從決策者角度:a有助於決策者充分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b有利於決策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從公民角度:a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b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⑶民主管理

①村民自治的內容:a村民選舉:自己選舉當家人。這是村民自治的基礎,也是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b村民決策:村民通過村民會議等形式,發表意見,參與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決策與管理;c村民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來規範自己和村幹部的行為,運用民主的辦法來管理村裏的日常事務。d村民監督:運用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幹部、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等形式,監督村幹部的行為和村委會的工作。

②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基層羣眾自治)的意義:A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

B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和重要內容。

⑷民主監督

①方式: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繫羣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

②意義:a有利於改進被監督者的工作;b有助於激發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公民行使監督權的要求:A要敢於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勇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監督權;B必須採取合法的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

⒍有序政治參與的表現?

⑴遵循法律、規則和程序;

⑵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

⑶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係;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識

一、文化與社會

如何看待文化生活

個人

文化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三大領域之一(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國家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國際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其中以文教力和民族凝聚力為代表的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點

1. 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內涵

大文化

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創造的成果的總稱,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文化

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非意識形態的部分(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

小文化

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特點

從文化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看: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從文化與人類個體的關係看:個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

從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的關係看: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文化,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與文明的關係:①區別:“文化”與“自然”相對,重點強調“化”的過程;“文明”與“野蠻”相對,重點強調“明”的結果。

②聯繫: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

2.文化的形式和社會作用

形式

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

靜態

社會精神力量

文化生產、傳播、學習、積累等文化活動

動態

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對個人的成長

對人類社會的發展

區分:文化現象、文化形式、文化活動、文化產品

區別

文化現象

文化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文化形式、文化活動、文化產品都屬於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

文化形式

文化形式指的是表現文化這一內涵的方式,如理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具有多樣性

文化活動

文化活動指的是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它呈現的是一種動態,具有歷史性

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指的是文化活動的物質化的結果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相互影響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區域)

不同性質的文化: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歷史)

相互交融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科學技術、教育、勞動者素質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公民政治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