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名著《紅與黑》1000字讀後感

校園2.2W

《紅與黑》名著讀後感1

名著《紅與黑》1000字讀後感

如果一棵樹枝葉繁茂,那麼我們一定會驚羨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維立葉城比作一棵樹的話,那麼它的“繁盛”足以讓我們窒息:生活在樹冠的貴族,明明內心彼此仇視,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可一個個看上去卻衣冠楚楚,温文爾雅,光彩照人,《紅與黑》名著讀後感1000字。他們即使給對方一個微笑,也總不肯捨棄嘴角上掛着的那一絲輕蔑。虛偽,無所不用其能,恣意的佔據着枝葉間的縫隙,切斷了陽光,只在樹根周圍投下濃濃的陰影,而這陰影正好罩住了一個人——於連。

於連仰觀樹冠,內心洶湧澎湃——“社會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驚奇、富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對周圍環境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樣,對社會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樂於連野性的慾望——一定要爬到樹冠上去!可惜命乖運蹇。“千里覓封侯”的紅色從戎夢在生不逢時的仰天長歎中灰飛煙滅。不過,很快,神甫所帶來的高薪和所贏得的來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裏閃現出金燦燦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會服,一樣可以躋身名流。可在藐視一切的上流貴族眼裏,他驚人的記憶力與街頭末技之流的雜耍在本質上並無任何區別。於連也很清楚。憑着驚人的記憶力這塊敲門磚僅能敲開上流社會的大門而已,卻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臉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為座上嘉賓,還得有讓自己舉手投足增色的“行頭”。久處樹冠陰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猶豫的為他的慾望尋找到了一個能遊刃有餘的套子——虛偽,並一頭鑽了進去。從此,他便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一步步地向他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挺進。

司湯達將《於連》改成《紅與黑》,讓兩個不和諧和極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們:於連是極端矛盾的混合體!他的地位在樹根定格,慾望卻在樹冠燃燒;對拿破崙在心裏是瘋狂崇拜,在人前卻大肆攻訐;他根本不信神靈,卻示人以篤信虔敬;他仇視現實生活,卻又無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視上流社會的烏煙瘴氣,卻又痴迷於能生活其中;他沒又使自己尊嚴增重的砝碼,卻不能容忍別人有任何輕蔑,即使對方是一個的為卑微的車伕,他也要選擇決鬥到底!的確,以一個小鋸木廠主的兒子的身份向上流社會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渦中馳騁捭闔,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虛榮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於連還能靠什麼呢?看來,於連這個時代的畸形兒,正是從巴黎這個罪惡的母牀上誕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產婆——上流社會,卻不願接受這個不合他們“規則”的新生兒。於連的闖入等於宣告復辟者在風雨飄搖中剛制定的統治“規則”又被撕開了一個豁口。所以,於連的擅闖必然招致貴族們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個上流社會的聯合剿殺!

當初,於連揹負野心,懷揣虛偽啟程,一路似乎暢通無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險也就隨之加上一碼,最終還是跌了下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將“遺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後。畢竟,於連充其量也僅是一隻逆流之筏,他無論如何也敵不過巴黎這片波詭雲譎的海洋的。

臨刑前,於連也苦笑着高聲對自己説:“我的同時代人的影響佔了上風,離着死亡只有兩步遠,單獨跟我自己説話,我仍然是偽善的……啊,19世紀!”

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野性的於連,也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於連被送上斷頭台的命運。

於連,一個久久揮之不去的名字,藴含了太多的沉重與悲哀。

《紅與黑》名著讀後感2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説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説,而是一部“政治小説”。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悦”,是報復心理的滿足,讀後感《《紅與黑》名著讀後感1000字》。

如果説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説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着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悦、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紅與黑》名著讀後感3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説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閲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