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通用)風原文及賞析

校園1.66W

風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通用)風原文及賞析

河傳·風颭

五代:孫光憲

風颭,波斂,團荷閃閃,珠傾露點。木蘭舟上,何處吳娃越豔:藕花紅照臉。

大堤狂殺襄陽客,煙波隔,渺渺湖光白。身已歸,心不歸,斜暉,遠汀鸂鶒飛。

譯文:

風颭,波斂,團荷閃閃,珠傾露點。木蘭舟上,何處吳娃越豔:藕花紅照臉。

大堤狂殺襄陽客,煙波隔,渺渺湖光白。身已歸,心不歸,斜暉,遠汀鸂鶒飛。

註釋:

風颭(zhǎn),波斂,團荷閃閃,珠傾露點。木蘭舟上,何處吳娃越豔:藕(ǒu)花紅照臉。

風颭:風吹的意思。波斂:波起皺紋。斂:收,引申為起皺摺、起波紋。團荷:圓形荷葉。珠傾露點:露水如珠,傾滴於荷葉上。木蘭舟:用木蘭樹所造的船。任吳娃越豔:指吳越一帶的'美麗姑娘。

大堤狂殺襄陽客,煙波隔,渺(miǎo)渺湖光白。身已歸,心不歸,斜暉,遠汀鸂(xī)鶒(chì)飛。

大堤:曲名。原指襄陽沿江大堤。狂殺:狂極,感情難以節制。鸂鶒:水鳥之一種,又稱溪鵡,形如鴛鴦,頭有纓,尾羽上翹如船舵,俗名紫鴛鴦。

賞析:

這首詞寫遊覽所見所感。

上片寫遊湖時所見:風微微地吹,波輕輕地蕩,圓荷上的露點如珍珠閃閃,繪出了初秋明麗的背景,“何處”二句,寫出在畫面中的人物,“吳娃越豔”,都是漂亮活潑的南國少女,“藕花紅照臉”,這一句簡潔俊秀,表現了姑娘們的青春的美麗。

下片寫遊客的心情,借用了樂府中《大堤曲》讚美少女的內容,來表示遊客對吳娃越豔的傾慕。“煙波隔”,是説姑娘們漸漸遠去。“渺渺湖光白”,他還留連不捨,目送舟行,直至再也看不見人影兒,只剩下湖光渺渺。“身已歸,心不歸”,出語直率,情真意切。結尾二句,景中有情,有温庭筠“斜暉脈脈水悠悠”之意。全詞情意真摯,筆墨清麗明快,非湊數之作可比。

風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國風·王風·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註釋:

1.大車:古代用牛拉貨的車,一説古代貴族乘坐的車子。

2.檻(kǎn)檻:車輪的響聲。

3.毳(cuì)衣:氈子。本指獸類細毛,可織成布匹,製衣或縫製車上的帳篷。此處從聞一多説。菼(tǎn):初生的蘆葦,也叫荻,莖較細而中間充實,顏色青綠。此處以之比喻毳衣的青白色。

4.爾:你。

5.子:;指其所愛的男子。

6.啍(tūn)啍:重滯徐緩的樣子,猶“檻檻”。

7.璊(mén):紅色美玉,此處喻紅色車篷。一説赤苗的谷。

8.奔:私奔。

9.榖(gǔ):生,活着。異室:兩地分居。

10.同穴:合葬同一個墓穴。

11.予:我。

12.有如皦(jiǎo)日:有此白日。如,此。皦,同“皎”,白,光明,明亮。

參考譯文:

大車行走聲檻檻,青色毛衣像嫩菼。難道是我不像你?相愛就怕你不敢。

大車前行聲啍啍,紅色毛衣色如璊。難道是我不像你?怕你不跟我私奔。

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後同埋一個坑。我説的話你不信,就讓太陽來作證。

創作背景:

《毛詩序》説這首詩是“刺周大夫”,説他不敢信守諾言。這種説法後人提出質疑,因為全詩並沒有更多的社會背景描述。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不過主人公是男還是女還有分歧。如果主人公是男子,那就是一位趕大車的小夥子和一位姑娘相戀,小夥子要求姑娘私奔(大概姑娘家裏有人不同意他們結合),姑娘卻有點猶豫不決,於是小夥子發下這個決絕誓言。如果主人公是女子,那就是一位女子熱烈地愛着一位男子,想與他私奔,但又擔心他不敢(男子可能是個有身份的人,和女子不是門當户對,但雙方又有愛情),所以發下這個誓言。

賞析:

《國風·王風·大車》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愛情詩,寫主人公想爭取婚姻自由,與心上人一同逃跑,但又擔心對方不敢私奔,所以發誓即使生不能同室,死也要同穴,表示愛情的忠貞。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語言簡明,把環境氣氛與主人公心情結合起來,相互烘托促進,按故事情節發展而安排詩章,以心理推想取代完整故事結局,很有特色。

此詩的意思簡明直截。如果按照主人公是男子的説法,就是小夥子要求與姑娘私奔,並指天發誓,一定要和姑娘結合,生不能同牀,死也要同穴。愛情的強烈、堅定、至死不渝,大概總可以感動姑娘了。

這首詩把環境氣氛與主人公心情結合起來,相互烘托促進,是一個特色。第一章寫小夥子趕着蓋有青色車篷的'大車奔馳,在隆隆的車聲裏,小夥子心潮澎湃:“豈不爾思,畏子不敢。”意思是説:姑娘,你到底敢不敢與我相愛相戀呢?小夥子的衝動,與姑娘的猶疑,製造了戀愛中的痛苦。第二章以沉重的車輪聲,襯托小夥子內心的苦惱。這時候,小夥子終於明白了:姑娘的猶疑是因為她家裏不同意這段戀情。因此,擺在面前的是:姑娘敢不敢、能不能不經父母許可就和小夥子私奔,結成夫妻。這是姑娘的終身大事,不能不慎重考慮。因為一旦遇人不淑,又背叛了父母,那麼自己的前途就十分悲慘了。第二章既回溯了第一章姑娘猶疑的原因,又提出私奔有無後顧之憂的考慮。詩歌是由小夥子口中唱出來的,表示小夥子已經明白姑娘的處境和心思了。於是,自然地引出第三章:小夥子指天發誓,永遠忠於愛情,即使生不能同牀,死後也要同穴。古人指天發誓是十分慎重的行為,這是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時代極為莊嚴的儀式。因為他們相信,違反了諾言要受到天譴的。小夥子慎重的發誓,從意藴而言,已是圓滿地解釋了姑娘的疑慮,使姑娘放心大膽地投向戀人的懷抱。從情節而言,詩歌卻不再描述其最後結局了。人們可以從詩意延續中推想:這一對戀人,一定高高興興地駕着大車,奔向相愛相伴的幸福生活了。

這首詩,將環境氣氛與人物心情相結合相襯托,把故事按情節發展而安排詩章,以心理推想取代完整故事結局,都有特色。

風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國風·鄘風·桑中

[先秦]佚名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到哪兒去采女蘿?到那衞國的沫鄉。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姜。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旁。

到哪兒去採麥穗?到那衞國沫鄉北。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弋。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上。

到哪兒去採蔓菁?到那衞國沫鄉東。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庸。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濱。

註釋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爰:於何,在哪裏。唐:植物名。即女蘿,俗稱菟絲子,寄生蔓草,秋初開小花,子實入藥。一説當讀為“棠”,梨的一種。

沬(mèi):春秋時期衞國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南。鄉:郊外。

雲:句首語助詞。誰之思:思念的是誰。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貴族姓。

桑中:衞國地名,亦名桑間,在今河南滑縣東北。一説指桑樹林中。

要(yāo):邀約。上宮:樓也,指宮室。一説地名。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縣東北。

弋(yì):姓。

葑(fēng):蕪菁,即蔓菁菜。

庸:姓。

賞析:

此詩三章,全以採摘某種植物起興。這是上古時期吟詠愛情、婚嫁、求子等內容時常用表手法之一,也就是説,在上古時期,採摘植物與性有着某種神祕表或是象徵性表聯繫,至於兩者之間在文化上為何能牽繫在一起或如何發生瓜葛,這與原始交感巫術有關,在此不作詳論。但若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以採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也有一定表同構同形關係,因為熾熱表情欲與綠意葱蘢表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表欣悦。所以,以“採唐”“採麥”“採葑”起興,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藴意。

“興”以下表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歡後表甜蜜回憶裏。除每章改換所歡愛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詠唱在“桑中”、“上宮”裏表銷魂時刻以及相送淇水錶纏綿,寫來又直露無礙,如數家珍。似乎以與多位情人幽會為榮樂,表現了一位多情浪子漁色後表放蕩、得意心態,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這種心態表表露,尤其每章句末表四個“矣”字,儼然是品咂、回憶狂歡之情時表感歎口吻。近人或認為孟姜、孟弋、孟庸當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詩經》中運用復沓表家法。《詩經》中用復沓雖只更換個別詞彙,但無論更換表是動詞、名詞,詩意上多有所遞進或拓展,比較典型表如《周南·芣苢》中表“採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卻記敍了一個完整表勞動過程;若此詩中三姓實指一人,一者整首詩三章全為重複,不免過於臃腫拖沓,毫無意味;二者也與“羣婚性表男女歡會”表詩意不合。

此詩若依自古以來表“用詩”體例,拋開其隱含表本意,作為一首熱烈活潑表情歌來看,也無不可。它表一個最大特色,是自言自語,反覆詠唱,每章表前半段只換了兩三個字,採集對象換了,地點變換了,美女表姓氏換了,而後半段一字不易。無論是等待、幽會還是送別分手錶地方,都沒有變換。主人公完全沉浸於自己和美女約會表美好回憶之中。

風原文及賞析4

檜風·羔裘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穿着羊羔皮襖去逍遙,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憂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襖去遊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想起國家時時心憂傷。

羊羔皮襖色澤如脂膏,太陽一照閃閃金光耀。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心事沉沉無法全忘掉。

註釋

⑴羔裘:羊羔皮襖。逍遙:悠閒地走來走去。

⑵朝(cháo):上朝。

⑶不爾思:即“不思爾”。

⑷忉(dāo)忉:憂愁狀。

⑸翱翔:鳥兒迴旋飛,比喻人行動悠閒自得。

⑹在堂:站在朝堂上。

⑺膏(gào):動詞,塗上油。

⑻曜(音耀):照耀。

⑼悼:悲傷。

賞析:

作者:佚名

《羔裘》一詩的主旨,《毛詩序》曰:“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國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潔其衣服,逍遙遊燕,而不能自強於政治,故作是詩也。”驗之於詩,庶幾可信。檜為周初分封於溱洧之間的一個小國,在今河南省密縣東北,平王東遷後不久,即被鄭武公所滅。從詩意推測,此詩當為檜國大臣因檜君治國不以其道被迫離去後所作。

全詩共分三章,章四句。

詩首章“羔裘逍遙,狐裘以朝”兩句看似敍述國君服飾,但言語間充滿感情色彩。錢澄之分析説:“《論語》:狐貉之厚以居。則狐裘燕服也。逍遙而以羔裘,則法服為逍遙之具矣。視朝而以狐裘,是臨御為褻媟之場矣。先言逍遙,後言以朝,是以逍遙為急務,而視朝在所緩矣。”(《田間詩學》)這段分析為讀者更深一層地理解詩旨提供了門徑。即便是大國之君,身處盛世,不以儀禮視朝,不以國事為務,猶為不可,更何況當時檜國“國小而迫”,周邊大國正虎視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處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讓人心存焦慮。“豈不爾思,勞心忉忉”,這是身處末世的臣子深切而無奈的心痛感覺。

第二章詩意與第一章相同,但在迴環往復中更讓人感受到詩作者對國之將亡而檜君仍以逍遙遊宴為急務的昏庸行為的幽遠綿長之恨。

詩末章一改平鋪直敍的路子,選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潤髮亮猶如膏脂的細節性情景,擴展了讀者的'視覺感受空間,使詩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讀者的物象基礎。在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純淨而富有光澤的羔裘,人們會讚歎它的雍容華美和富麗堂皇之氣,但在詩人為讀者提供的獨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樣在日光下熠熠發亮的羔裘是這樣的刺眼,令人過目之後便難以忘懷,這難以忘懷之中又無法抹去那份為國之將亡而產生的憂憤之情。“豈不爾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為你費盡思慮,怎麼會離君而去心中卻時時閃現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國,作為國之大夫,無法選擇國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離去,思緒卻無法一刀兩斷,這便是整首詩充滿“勞心忉忉”、“我心憂傷”、“中心是悼”層層推進式的憂傷和愁苦的歷史原因。

全詩沒有風詩中常用的比興手法,敍事也顯得急切且繁複,但從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確實可以感受出詩作者的深切思慮。

風原文及賞析5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翻譯

我從南方歸來不必再象屈原那樣為報國無門而悲傷自憐,眼看着就能回到長安回到朝堂。

在這春風中行進在汨羅江邊的路上,回想起先賢,激勵着自己要有所作為,不要辜負了這開明的時代。

註釋

修門:此借指長安城門。

明時:政治清明之時。

創作背景

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懷石自沉於此江。後人常臨汨羅江憑弔屈原。柳宗元三十三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貶為永州司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閒職上任滿十年,十年之後,又被髮配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的柳州。此詩可能就作於南行的途中。

鑑賞

吟詠屈原的詩詞,也有相當多的是一些遷客騷人,宦遊經過秭歸等地時,於羈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對自己身世遭際的感歎。詩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運,把個人遭受排斥打擊的忿恨和不滿壓抑在心中。柳宗元還寫過“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引屈原為知己,抒被貶謫抑鬱憂憤之情。

“南來不作楚臣悲”,南來,點明自己的處境;寫詩人回顧貶湘時,已下定決心,不作悲愴的楚臣。即不願像屈原那樣因憤世而懷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會像屆原那樣,因憂國憂民而自沉於水。為何不悲?

“重入修門自有期”,表明詩人憧憬未來,有信心勵精圖治,再幹一番事業。詩人以一達觀的心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開頭二句寫事、抒情,皆未言及風,三句則引入風的描寫。

“為報春風汨羅道”,述説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又來到汨羅,這條路不是沉淪之路,而是充滿希望之路。詩人為了答謝在汨羅江旅途道上春風吹拂,“莫將波浪枉明時”,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濤淹沒到大湖中,而是下決心不辜負元和中興的美好時光。波浪,人生波折。“莫”、“波浪”、“枉”、“明時”暗寓出詩人不因為遭受到挫折而耽擱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時施展才乾的情愫。

觀此詩作,以七絕近體而存古韻,以平實質樸而寄深情,中唐以後少有人能及。東坡嘗評子厚之詩: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此詩沒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實的語句,卻能感人至深;沒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敍述,卻是發自肺腑。詩中寫江中遇風,並未具體寫風的表現,而是以人生的經歷、體驗作為主要表現內容,將“春風”作一點綴,以此與作者那樂觀的心境相互映襯。

風原文及賞析6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闌通欄)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譯文

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掩映在落日餘暉裏,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註釋

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佇倚危樓:長時間依靠在高樓的欄杆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望極:極目遠望。

黯黯:迷濛不明,形容心情沮喪憂愁。

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煙光: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

會:理解。

闌:同“欄”。

擬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羈。

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

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上片首先説登樓引起了“春愁”:“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一句敍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説,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忘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他首先説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只有首句是敍事,其餘全是抒情,但是隻此一句,便把主人公外在的形象像一幅剪紙那樣凸顯出來了。他一個人久久的佇立在高樓之上,向遠處眺望。“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他佇立樓頭,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銷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瞭時令。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餘輝下,閃爍着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一種極為悽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欄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春愁”又無可訴説,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並沒有説出他的“春愁”是什麼,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詞人在這裏閃爍其辭,讓讀者捉摸不定。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下片前三句是説,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詞人的生花妙筆真是神出鬼沒。讀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從何而來,他越是不講,偏偏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他已經深深體會到“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藉助於酒,借酒澆愁。詞人説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並不是對飲酒真的有什麼樂趣。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結果如何呢?他失敗了。沒有真正歡樂的心情,卻要強顏歡笑,這“強樂”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種表現,哪裏還有興味可談呢?,歡樂而無味,正是説明“春愁”的纏綿執着,是解脱不了的,排遣不去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末兩句是説,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為什麼這種“春愁”如此執着呢?至此,作者才透露出這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脱這“春愁”的糾纏。甚至還“衣帶漸寬終不悔”,心甘情願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漸漸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絕不後悔。至此,已經信誓旦旦了。究竟是什麼使得抒情的主人公鍾情若此呢?直到詞的最後一句才一語破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原來是為了她!。

這首詞妙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説破,只是從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調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雨霖鈴》《八聲甘州》。

風原文及賞析7

原文

記遊松風亭

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脱。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翻譯

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亭下,感到腿痠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亭,還在高處,心想這麼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説:“這裏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裏才能休息。”於是心情一下子放鬆了,好像已經掛在漁鈎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們都能領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註釋

松風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後山嶺上。

嘗:曾經。

寓居:暫居。

惠州:今廣東惠陽縣。

嘉祐寺:故址在白鶴峯以東,明代改建城隍廟。

縱步:放開腳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來休息。

宇:屋檐。

木末:樹梢。

意謂:心裏説,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雖:即使。

兵陣:兩軍對陣交鋒。

死敵:死於敵手。

死法:死於軍法。

恁麼時:這時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章悖為相,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州)。十月,蘇軾到達惠州,居住在嘉祐寺,遊覽松風亭時作此文。

賞析

文章題目標明“記遊”,本可記述遊歷經過和松風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敍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脱”。這種思考方式,在後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牀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後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在他對作出決定後“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現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並不追求情節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平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説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風原文及賞析8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温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説: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枴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説藜杖扶着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説:我扶着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兩句主要寫春遊經過,於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在後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人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悦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裏、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裏,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裏,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説》)不説理,也不説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風原文及賞析9

四和香·麥浪翻晴風颭柳

麥浪翻晴風颭柳,已過傷春候。因甚為他成僝僽?畢竟是春迤逗。

紅藥闌邊攜素手,暖語濃於酒。盼到園花鋪似繡,卻更比春前瘦。

譯文

夏至春歸,傷春的時節已經過了,而他還在因為什麼煩惱?原來是傷春意緒仍在,春愁挑逗。

記得當年在芍藥花下牽你的手,那耳畔暖語更勝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錦的時候,可如今孤獨的人卻更加憔悴、消瘦。

註釋

四和香:詞牌名,又名四犯令。雙調,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聲韻。

風颭(zhǎn)柳:風吹動柳條。颭,風吹物使其顫動搖曳。

傷春:因春天到來而引起憂傷、苦悶。

僝僽(chán zhóu):憔悴。王質《清平樂》:“從來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無可有。”

迤逗(yǐ dòu):汪刻本等作“拖逗”。

紅藥闌:紅芍藥花之圍欄。

素手:潔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賞析:

春去夏來,傷春的.季節已經過了,而納蘭性德還是煩惱異常,故上片結句點出傷春意緒仍在。而這“春”字又不止於自然之春,箇中亦含“春懷”、“春情”的內藴。因而下片前二句之回憶語便承“春巡逗”而來,點明煩惱之由,即是她那美好的意態令人動情又使人傷感。結二句再轉回寫此時之情景與感受,翻轉之中更透過一層地表達出斯人獨憔悴的情態,苦戀的悲哀。

風原文及賞析10

謁金門·風乍起 五代十國

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謁金門·風乍起》譯文

春風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漣漪。在花間小徑裏無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鴛鴦,隨手摺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輕輕揉搓。

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杆上觀看鬥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謁金門·風乍起》註釋

謁金門:詞牌名。

乍:忽然。

閒引:無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鬥鴨:以鴨相鬥為歡樂。鬥鴨闌和鬥雞台,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獨:一作“遍”

碧玉搔頭:一種碧玉做的簪子。《西京雜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

《謁金門·風乍起》賞析

馮延巳這首詞寫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無聊賴的景況,反映了君的苦悶心情。由於封建社會婦君無地位,上層社會的婦君依附於男子,君子又禁錮在閨房,精神上很憂鬱,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相當普遍,因此古典詩歌中寫閨閣之怨的也水很多,這種閨怨詩或多或少從側面反映了婦君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詞着力表現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緻優美的意境。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這兩句是雙關語,表面寫景,實際寫情,本來水波不興,忽然刮來風吹皺了池塘的水,象徵着詞中君主人公的心動盪不安,起伏不平靜。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丈夫遠行在外,君主人公孤獨一人,不由產生寂寞苦悶。開頭這兩句是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説李璟與馮延巳相諧謔,李説馮:“‘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答:“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於是君臣皆歡!

“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鴛鴦是水鳥,雌雄外雙外對,在詩歌中經常作為愛情的象徵, 《孔雀東南飛》 :“中水雙飛鳥,自名為鴛鴦。”用“鴛鴦”來比喻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這兩句是倒裝句,君主人公為了排遣苦悶,就雙手揉搓着紅杏的花蕊,引逗着鴛鴦徘徊在園中的小路里,這多少給君帶來了愉悦,暫時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見鴛鴦外雙外對,更顯得自己孤單,又勾起了自己的煩惱,引起對心上人的懷念。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古代水以鴨相鬥為戲的,《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時建昌侯慮於堂前作鬥鴨闌,頗施小巧。”古代小説《趙飛燕外傳》中也説過:“憶在江都時,陽華李姑畜鬥鴨水池上,苦獺齧鴨。”晉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水《鬥鴨賦》。這裏的`“鬥鴨”水人認為就是看鬥鴨,水人認為是看水中的鴨子嬉戲,實際上是欄杆上的一種雕飾。從句式和意境看,理解為雕飾合適。君主人公心緒不佳,獨自靠着欄杆站着,頭上的簪隨便斜插着,快掉下來。勾畫出君主人公懶散的心情,《詩經·衞風·伯兮》中水“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的句子,水異曲同工之妙。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從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兒現在何處?何時才會回到自己身邊?喜鵲的再次鳴叫,又勾起君的期待,但誰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無須過多語言,只這一句“舉頭聞鵲喜”就夠了,詞如池塘的漣漪,波折不停,最後掀起了一個較高的波浪,定住作結,婉轉含蓄,耐人尋味,可以説,這一句是整篇詞的畫龍點睛之筆。

《謁金門·風乍起》賞析二

這首詞寫貴族女子在春天裏愁苦無法排遣和希望怕上人到鴛延情景。

象開頭寫景:風忽地吹起,把滿池塘延春水都吹皺了。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徵意味:春風盪漾,吹皺了池水,也吹動了婦女們延怕。用象個“皺”字,就把這種怕情確切地形容出鴛。因為是春風,不是狂風,所以才把池水吹皺,而還不至於吹翻。女主人公延怕情也只是像池水象樣,引起了波動不安延感覺。面對着明媚延春光,她延怕上人不在身邊,消磨這良辰美景頗費怕思。她只好在芳香延花間小路上,手挼着紅杏花蕊,逗着鴛鴦消遣。可是成雙成對延鴛鴦,難免要觸起女主人公更深延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延妒意,覺得自己延命運比禽鳥尚不如。她漫不經怕地摘下含苞欲放延紅杏花,放在掌怕裏輕輕地把它揉碎。通過這樣象個細節,深刻表現出女主人公內怕無比複雜延感情。它意味着:儘管她也像紅杏花象般美麗、芬芳,卻被另象雙無情延手把怕揉碎了。這寫得多麼細緻,藴藏着多麼深沉延感情,簡直是寫進人物延下意識領域中去了。

下片寫她懷着這樣愁苦延怕情,象切景物都引不起她延興致。哪怕她把鬥鴨欄杆處處都倚“遍”,仍然是沒精打采。這個“遍”字,把她這種難捱按捺延怕情精細地刻畫出鴛。她怕事重重地垂着頭。由於頭垂得太久,以至頭上延碧玉搔頭也斜斜地下傾。這説明她已捱過象段很長延時間。她整天思念怕上人,卻象直不見他鴛。忽然,她聽到喜鵲延叫聲。“喜鵲叫,喜事到。”或許怕上人真延要鴛了。她猛然抬起頭,愁苦延臉上初次出現了喜悦延表情。作者寫到這裏,便結束了全詞。在象種淡淡延歡樂中閉起幕,像給女主人公留下象線新延希望。但喜鵲報喜難説有多大延可靠性。恐怕接連而鴛延,將是女主人公更大延失望和悲哀。儘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讀者透過這重帷幕,還可以想象出無窮無盡延後景。

這首詞延思想內容,跟花間派詞人延大多數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託,但也不外個人延恩怨而已。這些都無多大價值。但它那細緻、委婉而又簡練、生動延描寫手法,值得我們借鑑。

“風乍起,吹皺象池春水”和李璟《攤破浣溪沙》裏延“小樓吹砌玉笙寒”,都是傳誦千古延名句。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象延記載,李璟曾責問馮延巳:“吹皺象池春水,干卿何事?”嚇得馮延巳只好涎着臉皮説:“未如陛下‘小樓吹砌玉笙寒’。”

《謁金門·風乍起》簡析

馮延巳擅長以景託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藴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並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誰知道,這一圈圈的漣漪,卻攪動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瀾。別看她貌似悠閒,時而逗引鴛鴦,時而揉扯花蕊,過一會兒又倚身在池欄上觀看鬥鴨,但只需要從她懶洋洋的神態上,我們就知她的心思其實全不在此。隨着幾聲喜鵲的歡叫,她的面龐兒頓時就湧上了一陣紅暈----盼念已久的丈夫終於回家了,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兒那樣亂撞亂跳?

風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江上阻風

清代:宋琬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譯文: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醒起身心緒無聊,閒倚着舵樓,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風險浪驚船阻江上,客思灑清淚,一夜西風吹白浪頭,愁白遊子頭。

註釋:

睡起無聊倚舵(duò)樓,瞿(qú)塘西望路悠悠。

瞿塘:亦作“瞿唐峽”,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賞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與四川按察使。本詩即寫於赴任途中。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前兩句直抒胸臆,“無聊”直接點明此時的心情,“倚舵樓”是他此時精神無所寄託的真實寫照。舟行瞿塘峽,風大浪猛,水流湍急,詩人被阻停留於此,百無聊賴的以昏睡來消磨時光,睡醒之後更加無聊,於是倚靠在舵樓上眺望:瞿塘峽山勢險要,壁立如削;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遙遙西望,漫漫長路,不知何處是盡頭!詩人一語雙關表面寫瞿塘峽的險要景觀,實際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險惡漫長:自己無故被人誣告下獄,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詩人不禁一陣驚懼惶恐。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這兩句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徵人淚,同時妙用誇張;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髮,把長江擬人化,手法新奇!

詩人遠離家鄉,想到家中的'妻兒,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滴落江中,化作滾滾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發泄着心中的怨憤。一夜西風,流更急,浪更大,彷彿長江也被風浪所阻。江水翻騰,浪花雪白;詩人佇立風中,白髮飄飄,觸景傷情,心有慼慼:故園之思,羈旅之愁,仕途之苦......,種種複雜的情感“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詩人的身心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詩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滿江的白髮嗎!

本詩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徵人淚、巨浪、西風、白頭這些意象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高壓統治之下驚懼惶恐、憤懣悲涼的思想感情。

風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浣溪沙·荷芰風輕簾幕香

荷芰風輕簾幕香,繡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閒掩舊瀟湘。

恨入空帷鸞影獨,淚凝雙臉渚蓮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註釋:

⑴芰(ji 技)——菱科植物,生水中,葉浮水面,夏日開花,白色,果實為菱角。

⑵繡衣鸂鶒——鸂鶒的羽毛如繡花衣裳。

⑶小屏句——小屏風遮掩着空室,屏上繪着瀟湘山水,已顯得陳舊。瀟湘:這裏指屏風上的畫景。沈括《夢溪筆談》:“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山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瀟湘八景,好事者傳之。”

⑷鸞影——鸞鏡中的人影。

⑸渚蓮光——形容面如荷花,光彩誘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閨婦秋思。上片寫室內外景物,“閒掩”二字,已見空虛無聊之意。下片寫思婦的`心情:空帷含恨,淚凝雙臉,悔自己多情而少年薄情。“淚凝雙臉渚蓮光”一句,造形絕豔。

顧敻八首《浣溪沙》,是寫男女相互思念的詞作。湯顯祖評道:“此公管調,動必數章。雖中間鋪敍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無窮措大酸氣。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風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河傳·風颭

風颭,波斂,團荷閃閃,珠傾露點。

木蘭舟上,何處吳娃越豔:藕花紅照臉。

大堤狂殺襄陽客,煙波隔,渺渺湖光白。

身已歸,心不歸,斜暉,遠汀鸂鶒飛。

註釋:

1、風颭——風吹的意思。

2、波斂——波起皺紋。斂:收,引申為起皺摺、起波紋。

3、團荷——圓形荷葉。

4、珠傾露點——露水如珠,傾滴於荷葉上。

5、木蘭舟——用木蘭樹所造的船。任昉《述異記》下卷:“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裏洲中,有魯班刻木為舟,舟至今在洲。詩家雲木蘭舟,出於此。”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詩:“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6、吳娃越豔——指吳越一帶的美麗姑娘。李白《憶舊遊書懷贈韋太守》詩:“吳娃與越豔,窈窕誇鉛紅。”

7、大堤——曲名。原指襄陽沿江大堤。宋齊樑時,常以大堤為題作曲,故稱《大堤曲》。如《續玉台新詠》中所載王容的《大堤女》:“寶髻耀明璫,香羅鳴玉佩。大堤諸女兒,一一皆春態。入花花不見,穿柳柳陰碎。東風拂面來,由來亦相愛。”就是描寫大堤美女的詩。狂殺——狂極,感情難以節制。

8、鸂鶒(xīchì西敕)——水鳥之一種,又稱溪鵡,形如鴛鴦,頭有纓,尾羽上翹如船舵,俗名紫鴛鴦。

賞析:

這首詞寫遊覽所見所感。

上片寫遊湖時所見:風微微地吹,波輕輕地蕩,圓荷上的露點如珍珠閃閃,繪出了初秋明麗的'背景,“何處”二句,寫出在畫面中的人物,“吳娃越豔”,都是漂亮活潑的南國少女,“藕花紅照臉”,這一句簡潔俊秀,表現了姑娘們的青春的美麗。

下片寫遊客的心情,借用了樂府中《大堤曲》讚美少女的內容,來表示遊客對吳娃越豔的傾慕。“煙波隔”,是説姑娘們漸漸遠去。“渺渺湖光白”,他還留連不捨,目送舟行,直至再也看不見人影兒,只剩下湖光渺渺。“身已歸,心不歸”,出語直率,情真意切。結尾二句,景中有情,有温庭筠“斜暉脈脈水悠悠”之意。全詞情意真摯,筆墨清麗明快,非湊數之作可比。

風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國風·齊風·盧令

[先秦]佚名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其人美且鬈。

盧重鋂,其人美且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黑毛獵犬頸圈丁當響,那個獵人英俊又善良。

黑毛獵犬脖上套雙環,那個獵人英俊又勇勐。

黑毛獵犬脖上環套環,那個獵人英俊又能幹。

註釋

盧:黑毛獵犬。令令:即“鈴鈴”,獵犬頸下套環發出的響聲。

其人:指獵人。仁:仁慈和善。

重(chóng)環:大環套小環,又稱子母環。

鬈(quán):勇壯。一説發好貌。

重鋂(méi):一個大環套兩個小環。

偲(cāi):多才多智。一説須多而美。

賞析:

此詩意在描寫真獵人的本領和美德。其人帶着獵犬出獵,品德仁慈,捲髮美髯,具有長者之相。作者是以羨慕的眼光,對獵人的外在英姿和內在美德進行誇讚。

真獵是古代農牧社會習以為常的事。獵者除獲得生活所需之物外,還有健身習武的好處。古人認為,國家要強盛,離不開文治武功。體魄強健,好勇善戰,體現了國人的尚武精神。仁愛慈善,足智多謀,體現了國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並崇,剛柔兼濟,在古代形成一種風尚,一種共識。在這種風氣影響下,人們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標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以這種標準與眼光來衡量和觀察各種人物,一旦有這樣的人物出現,就倍加讚賞,此詩中的獵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選取狩獵這一常見習俗,對獵人的善良、勇敢、能幹和美姿進行讚譽,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詩人審美眼光獨到之處。

此詩採用了由犬及人、由實到虛的寫法。全詩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實寫手法寫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虛寫手法寫人。

“即物指人,意態可掬”(陳震《讀詩識小錄》)。“令令”“重環”“重鋂”,是寫犬,不僅描繪其貌,而且描摹其聲。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景:黑犬在獵人跟前的`受寵貌和興奮貌,獵犬在跑動中套環發出的響聲等等,這就從一個側面烘托出狩獵時的氣氛。未見其人,先聞其“盧令令”之聲。後面才走出詩中的主人公。“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則是寫人,在誇讚獵人英姿的同時,又誇讚獵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幹。這樣看來,詩中所讚美的獵人,是個文武雙全、才貌出眾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觀者(包括作者)的羨慕、敬仰和愛戴。從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實的,從當時所崇尚的民風看,也是可信的。

全詩僅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個壯美、仁愛、勇武、多才的年青獵人帶着心愛的獵犬真獵的情景,文字簡練,形象生動。

風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柳絮風輕,梨花雨細。

春陰院落簾垂地。

碧溪影裏小橋橫,青帘市上孤煙起。

鏡約關情,琴心破睡。

輕寒漠漠侵鴛被。

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

譯文

輕輕暖風吹得柳絮飄飛,細細春雨打濕梨花。房門上,掛的繡簾還未捲起,庭院裏春意深深。只見橫於院中的小橋倒映在綠色的溪流中,遠處的市鎮只有那孤煙冉冉升起。

願與你期能重温舊好,想着你我相遇情形睡意也淡化了。清醒後只覺晨風帶着瑟瑟涼意侵入鴛鴦被中。酒意已消,臉上紅霞已散,可臉邊餘紅猶在;美夢幻滅有如春山一樣翠綠的雙眉怎不蹙了又蹙!

註釋

碧溪:綠色的溪流。

鏡約關情: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樂昌公主。陳政衰,徐謂公主曰:“國破,汝必入權豪家。倘情緣未斷,尚冀相見乎?”乃破鏡各分其半,約他日以元宵日賣於都市,這就是詞中“鏡約關情”的出處,藉此表明思婦對其情郎忠貞不渝,期能重温舊好。

琴心破睡:西漢臨邛富豪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時司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鳳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馳歸成都,結為伉儷。意謂那位思婦回憶起她和情郎的相遇,與相如、文君的結合極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覺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

鴛被:繡有鴛鴦的錦被。

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懷人而愁苦不堪。詩詞以離愁為主題的.作品很多,然而此詞卻頗有特色,顯得標緻雋永。

上片描繪足以烘托思婦離愁的景色。“柳絮風輕,梨花雨細”,起筆這兩句都省略了動詞謂語,且語序亦倒置,補足還原應為:“風輕飄柳絮,雨細濕梨花。”這裏首先借景象點明瞭時在暮春,此時正值輕輕暖風將柳絮吹向半空亂飛,細細春雨使一枝枝梨花帶上亮晶晶的水滴。然而如此大好春光,對於獨守空幃的思婦,只能成為她離恨綿綿的反襯,更沒有心思去觀賞。正如湯顯祖《牡丹亭》所寫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樣。確實如此啊,天亮好久了,可她所住之處,猶然“春陰院落簾垂地”,房門上,掛的繡簾還未捲起,她仍然慵懶地躺在牀榻之上。她本來早已醒了,於是半睜惺忪睡眼,情不自禁地從窗櫺看出去,只見“碧溪影裏小橋橫,青帘市上孤煙起”。她終於忍不住要往外看,她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橫於“春陰院落”不遠的“小橋”上。這正是由於她的情郎曾打從橋上而去,歸家也必然會打從那橋上而來,所以對於那座小橋她不知望過多少次了,而今晨又忍不住再望了一回。可是這一回仍舊失望,他依然未打從那橋上歸來,這真如温庭筠《思帝鄉》所寫的“惟有阮郎春盡,不歸來”。接下去,她再將目光向遠處的市鎮看去,同樣什麼動靜也沒有,只有那晨飲的“孤煙”冉冉升起而已。此處着一“孤”字,又正好是她此時此刻內心感到無比孤寂的寫照。

下片抒發思婦對其情郎的蜜意柔情。過片“鏡約”二句,化用了南朝陳徐德言、樂昌公主夫婦及西漢司馬相如、卓文君夫婦的有關典故。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樂昌公主。陳政衰,徐謂公主曰:“國破,汝必入權豪家。倘情緣未斷,尚冀相見乎?”乃破鏡各分其半,約他日以元宵日賣於都市,這就是詞中“鏡約關情”的出處,藉此表明思婦對其情郎忠貞不渝,期能重温舊好。又西漢臨邛富豪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時司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鳳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馳歸成都,結為伉儷。這就是“琴心破睡”的來源,意謂那位思婦回憶起她和情郎的相遇,與相如、文君的結合極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覺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她完全清醒過來以後,才覺晨風吹涼,使得“輕寒漠漠侵鴛被”。當她一眼瞥見被面上繡制的的鴛鴦時,心中又不禁產生了鴛鴦倒永不分離而自己如今卻形單影隻的慨歎,真是無可奈何!歇拍兩句“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是寫思婦起牀後整粧時從鏡中所看到的自己的形狀。她記起昨夜因欲解愁而飲酒的事來,喝得兩頰升起了紅霞,現在雖然酒意已消,可臉邊餘紅猶在;而剛才她與情郎相遇的美夢,可惜一下就幻滅了,她的有如春山一樣翠綠的雙眉怎不蹙了又蹙呢!如此以她顧影自憐的行動描寫作結,給人留下她不勝相思之愁的印象就更深刻難忘了。

此詞寫思婦之離情,側重於對她內心活動過程的揭示;然而全都以景物及其自身的行動烘染之,不僅無概念化、抽象化之弊,且更如小説塑造人物形象那樣,頗有浮雕感、立體感的審美效應。此外,詞中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提煉得綺麗而自然,全詞行文暢達得如行雲流水。宋人胡仔《苕溪漁隱詞話》卷一雲:“詞句欲全篇皆好,極為難得”(見《詞話叢編》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