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

校園1.54W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1

偽造的英文: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

to forge; to counterfeit; to make a counterfeit of; to falsify; to fabricate; to fake up

forge是什麼意思:

n. 熔鐵爐;鐵匠鋪,鍛造廠

v. 偽造;捏造;建立;創造;鍛造;前進

forging tolerance

鍛件公差 Their friendship was forged by sharing adversity.

他們的友誼是由於共患難而結成的。They forged the links with the Labor Party.

他們與工黨建立了聯繫。counterfeit是什麼意思:

n. 仿製品,偽造物;贋品

v. 仿製,造假;假裝,偽裝

It is against the law to counterfeit money.

偽造貨幣是違法的。circulate counterfeit coins

使偽造的錢幣流通 They were arrested on a charge of counterfeiting.

他們以偽造貨幣罪被捕。make是什麼意思:

v. 做;製造;生產;使得;獲得;準備;引起;開始;使成為,產生;構成

n. 形狀;樣式;製造;構造;品牌

a man of this make

這種性格的人 make an example of

1.懲罰...以儆戒他人 make a dive for

向¥衝去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2

原文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國小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説》以貽(yí)(47)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説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説:"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説:"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説》來贈給他。

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用來。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通“授”.傳授。

[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3

作者:高鼎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註釋

(1)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2)驚:吃驚,害怕。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妍鬥豔,

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鑑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

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説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裏面 。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高鼎

高鼎,清代後期詩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戰爭之後,大約在咸豐年間(1851~1861),其人無甚事蹟,其詩也多不合那個時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有關放風箏的《村居》詩。著有《拙吾詩稿》。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4

氓,

作者: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註釋 (1)氓:民。蚩蚩(chi):笑嘻嘻的樣子。(2)布:古時的貨幣,即布幣。貿:交換。(3)匪:非。(4)即我:到我這裏來。謀:商議,這裏指商談婚事。(5)涉:渡過。淇:河名。(6)頓丘:地名。(7)衍 (qian):過,拖延。(8)將:請。(9)乘:登上。詭垣(guiyuan):毀壞了的牆。(10)復關:地名,

中男子居住的地方。(11)體:卦體,咎言: 不吉利的話。(12)賄:財物,這裏指嫁粧。(13)沃各:潤澤的樣子。 (14)耽:沉迷,迷戀。(15)説:同“脱”,擺脱。(16)徂(cu):去,往。 (17)漸(jian):沾濕,浸濕。帷裳:車飾的帷幔。(18)爽:差錯,過失。 (19)貳:差錯。(20)罔極:無常,不可惻。(21)遂:安定無憂。 (22)硒(xi):大笑的樣子。(23)隅:即“濕”,河名,指漯河。泮(pan):岸。 (24)總角:古時兒童的髮式,借指童年。宴:逸樂。(25)晏晏:和好柔 順的樣子。 (26)旦旦:誠懇的樣子。

譯文小夥走來笑嘻嘻, 拿着布幣來換絲。 不是為了來買絲, 藉機找我談婚事。

談完送你過淇水, 一直送你到頓丘。 不是我要延婚期, 是你沒找好媒人。

請你不要生我氣, 定下秋天為婚期。 登上殘破的牆垣, 心中念你望復關。

遙望不見覆關影, 低頭傷心淚滿面。 望見覆關心中喜, 喜笑顏開話不斷。

你又占卜又問卦, 卦象吉利沒惡言。 把你大車趕過來, 我帶嫁粧隨你遷。

桑樹葉兒未落時, 枝葉繁茂色澤潤。 小斑鳩啊小斑鳩, 不要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 不要痴情迷男人。 男人沉迷於愛情, 想離開時可脱身。

女子沉迷於愛情, 想要脱身不可能。 待到桑葉飄落時, 顏色枯黃落滿地。

從我嫁進你家門, 三年吃苦又受累。 淇水浩蕩滔滔流, 打濕我的車帷幔。

我作妻子沒過錯, 你作丈夫差錯多。 男人心理不可測, 三心二意沒品德。

當你妻子整三年, 終日忙碌活全乾。 起早貪黑操家務, 沒有哪天有空閒。

生活安定無憂愁, 你卻粗暴又專橫。 親兄親弟不知情, 總是拿我作笑柄。

靜心思前又想後。 獨自悲愁心哀傷。 當初相約同到老, 到老盡是愁和怨。

淇水雖寬有河岸, 漯河再闊也有邊。 從小一塊同遊樂, 有説有笑心喜歡。

忠誠盟誓都明白, 哪知從此已改變。 過去時光不留戀, 一刀兩斷不再談!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5

  傷仲永原文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裏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説:“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説: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註釋

傷:哀傷,歎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於。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

與:給。.

養:奉養,贍養。

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裏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於: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於: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呢”。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6

原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聲音)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道’:古今異義,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兑(yuè“説”)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促進)也。《兑命》曰:“學學半。”(前一個“學”字音xiào,本字讀作“斅”,意思是教育別人,後一個“學”字音xué,意思是向別人學習。)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uì)有序,國有學。

比年(隔一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堅強的意志)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説(yuè“悦”)服而遠者懷(嚮往)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蟻”)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è),孫(以遜順之心)其業也。夏楚(夏jiǎ圓和楚方,一種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同後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綱要)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1]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譯文

(執政者)思慮要合於法度,徵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羣眾的聽聞; (如果)親近禮賢下士,寬容異己體恤百姓,可以聳動羣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兑命》篇中説:“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説,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兑命》篇説:“(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學校)裏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閲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悦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説:“(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敍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問題給予解答,(用以)反覆詳審學生的思維活動;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説:“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廣泛運用比喻,課內就不能寫好詩句;課外不學好如果做好家室,課內就學不好禮儀。不喜歡那些才藝學問,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羣眾交朋友,並深信所學之道,儘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兑命》篇中説:只有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即使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裏啊!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相互研討。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學內容的一定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説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壓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是件愉快的事;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積極思維。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並能獨立思考,可以説是做到了善於啟發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有人是失於貪多務得,有人是失於學習過於偏狹,有的人失於見異思遷不求甚解,有的人失於學習上不能持久,淺嘗輒止。這四點,是由於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並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會教人的人,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着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説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着他學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學境界中的難易甘苦等種種情況,才能知道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正確的與錯誤的不同思想傾向和教學方法,才能對學生多方面靈活的啟發誘導。能夠多方面啟發誘導,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説,當教師的,就是憑藉(老師)來學習成為君上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説:“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師”。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凡是學習的關鍵,嚴師是難能可貴的。教師嚴格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留有提問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時間;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就要引導啟發他們;告訴了他以後,仍不能理解,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管了。

(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訓練學拉車的小馬的人會先反過來,讓馬在車後跟着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反覆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能夠對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於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於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悦目;學習不等同於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可治理;師不等同於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係。

君子説,德行很高的人,不限於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着他發誓後才信任他;因時制宜的人無所不可不拘於一途。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學記》讀後感

《學記》大約寫於公元前的戰國末年,是“禮記”一書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詳,郭沫若認為像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作。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極為重要的文獻,值得認真研究。它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統論述。雖然時隔20xx多年,但是對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現實意義。雖然只有短短的1200多字的篇幅,但讀後深有感觸。下面從中選取幾個原則、觀點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是“教學相長”原則

關於“教學相長”,《學記》是這樣敍述的: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的意思是: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高深至極的道理,不學就不知它的好處。所以,人必須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必須親身經歷教學的過程,才會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困惑。求學者知不足,才會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學習;教者感到困惑,才會潛心鑽研,孜孜以求,自強不息。所以説,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這段話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説,一堂課下來,不僅僅是學生在學習,其實教師同樣也在學習,學生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思考問題,而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不斷從學生中受到啟發,更加鑽研探究更深的內涵,學習方法以及教學方式等等。總之,可以説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係,應該是一種雙主體關係,互相學習。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有的同學往往認為自己對一個知識已經掌握得很透徹了,認為這樣足可以完成任務,就停止繼續學習。等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才瞭解到自己學的只是一點皮毛而已。就拿我自己來説吧,最近老師決定給我們一次鍛鍊的機會,讓我們去微格教室模擬上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來分鐘,但卻是我們第一次真真正正講課。雖然從國小到大學,可以説聽過無數老師上課。現在輪到自己站上講台講課,不免有點緊張。我先選擇了一篇文章,回憶起以前老師的上課模式,再從網上找了一些資料,根據老師的要求,然而我很快就搞定這件事。覺得短短几分鐘也講不出什麼獨特新穎之處。等到上課的時候,因為我是最後一個,所以一直觀看別的同學講課,真讓我大吃一驚。她們教態自然,鎮定自若,而且課文講的有內涵,有深度。輪到我講時,我就開始手足無措,完全依靠課件,只是浮於表面的介紹作者、朗讀課文,與同學沒有眼神交流。可以説是一堂很糟糕的課。課後老師針對我的情況,給我提了好多的建議:上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程的構思以及上課形式等等。總之,讓我明白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而且在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收穫良多。因此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還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很好地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必須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並且做到相互切磋,相互學習,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共同進步。這樣,就能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同時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是藏、修、息、遊,內外結合

《學記》中説道: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後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意思是説:大學教育管理的辦法是: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進行正課的教學(“春誦夏弦”“春秋教以詩書,冬夏教以禮樂”);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有各種課外作業。課外不操弄樂器,練習手指,課內就調不好琴絃;課外不廣泛學習歌詠雜曲,課內就不能諳熟詩文;課外不學習灑掃、接待、處理雜事等,就學不好禮儀。總之,如果不提倡學習課外的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於學習,正課也就學不好。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全力以赴地專心學習,休息的時候盡興的玩弄雜藝。這樣,他們才能愛好學習,親近師長,樂於交友,堅持信念,日後離開了師友,也不會違背老師、學友的教誨和期望。主要是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而且連用三個“不學······,不能······”,強調了課外學習的重要性。雖然課內是正課,但課外學習是對一種知識的複習、鞏固和強化,這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還強調勞逸結合。做到書面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是一種積極接受的態度,從而離開老師地輔導也能自覺地學習。我覺得這一教育管理方法非常適用於現在的大學,大學的老師在上完課後應該適當的佈置點作業,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課後的學習。而且,課後多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到情、意、智、趣的統一。覺得這方面我們學校做的還不錯。學校每學期開展的社團活動,如普通話社團,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以及專業老師的輔導下提高普通話水平,如乒乓球、羽毛球社團,讓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之餘適當的放鬆自己,鍛鍊自己等等。還有班級組織的春遊踏青活動,讓學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優美的自然風光,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還有走進福利院,青協活動,扶苗行動等等,給學生們創造了很多實踐的機會,學生之間以及與老師,與校園甚至社會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可以説從中受益良多。然而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做的還不夠,教師一般還是以教為主,純粹地傳授知識,很枯燥,而且顯得生搬硬套,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牴觸甚至厭煩情緒,感覺壓力很大。因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習內容,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課堂形式的多樣性,而且教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總之,課內課外學習實踐的有機結合,無論是對學習水平的提高,還是綜合能力的增強,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是豫、時、孫、摩的教育原則

《學記》中指出: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即大學教育的原則是:事情沒有發生就加以防止,這叫防患於未然;在適當之時,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叫作及時;教學循序漸進,不超越學生的年齡特徵,叫作順應自然;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叫作觀摩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訣。讓我不禁感慨這些教育原則仍然受用於現代教育。“豫”是預防、預備的意思。希望教師能夠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也就是説老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即備課要充分,要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有預見性,才能在上課的時候遇到問題做到臨危不亂,有條有理的回答問題,解決學生的疑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等問題發生以後,再想對策,那就會擾亂上課的秩序,甚至整堂課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某青年教師去給一個國小班級上公開課,是上李白的一首詩,針對這首詩她已經作了詳細的備課筆記。可是,整堂課下來,她哭了,她知道自己上遭了。因為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她幾乎都不能給予答案。因為她沒有做到“豫”,沒有從國小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只是針對這首詩進行備課,卻沒有想到,國小生第一次接觸李白本人,而且又有老師的指導,當然想更多的瞭解李白這個人物,因此,提的問題都是李白本人的。雖然老師在備課中對李白這個人物有一定的瞭解,但涉及到比較精確的問題,是不可以隨便搪塞的。所以,這堂課上得很失敗。可以説,這堂課也給這個青年教師一個深刻的教訓吧。因此,老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熟悉材料,瞭解學生,認真備課。而且《學記》中也説道:發然後禁,則扦格而不勝。即如果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去禁止,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會產生牴觸而不易消除了。“時”是及時、適時的意思。即針對學生的學習年齡,學習狀態及時教學。不能偏早也不能偏晚,學習的最佳時間也是學生接受知識效果最後的階段。只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時段,及時進行教學,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需要心理以及學習條件進行適時教學。不然就像《學記》中説的: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即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以後才去學習,那麼,學起來就會勞苦不堪,也難有成效。“孫”即循序漸進,順應自然的學習。然而現在的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學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完全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知識深淺及難易程度,只是一味的要求學生接受掌握。這使得學生學習壓力逐漸變大,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只想敷衍了事。所以現在又在強調循序漸進的學習,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習接受能力,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層層遞進,層層延伸拓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時有一個緩衝的過程,像走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向上。這樣的學習,既踏實又有成效。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有繼續學習探究下去的信心和動力。否則就像《學記》中所説的: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即如果教學急功近利,或雜亂無章,而不是循序漸進,順應自然,那麼,教學就會陷入混亂而不能獲得成效。“摩”即互相觀摩,切磋學習。希望師生之間、朋友之間、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合作互助、探究討論學習。強調共事能力的培養,雖然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但是合作互助,探究學習對我們至關重要。能夠增強我們的團隊意識,培養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同時,吸取別人的優點,糾正自己的缺點,實現共同進步。而且,對我們今後走進社會,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人際交流和社會關係,打下了堅實的保護基礎。然而《學記》中對於相互觀摩的對象即交友、擇友也做了充分的説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即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思路就會狹隘,見聞就不廣博。如果交友不慎,行為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盡談些不正經的事情,就會荒廢學業。所以,我們如果能將豫、時、孫、摩有機的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教育會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其實《學記》還有很多實用獨到的教育見解,我就不一一舉例了。總之,看了《學記》之後,讓我不禁佩服,感慨古人的學識之深,見解之獨到,以及考慮問題的全面性,思想的新穎性。將教育方面的諸多問題全面系統的加以闡述、概括。雖然已距離我們兩千多年,它對教育獨到精闢的見解,仍然是我們現在教育事業所遵循的。我也從教育原則,教學方法,師生關係等方面受益匪淺。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7

復褌(音同“昆”)

原文:

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雲:“已足,不須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世説新語·夙惠》劉義慶)

譯文:

韓康伯幾歲時,家境非常貧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襖,是他母親殷夫人親手做的,做時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親告訴康伯説:“暫時先穿上短襖,隨着就給你做夾褲。”康伯説:“這已經夠了,不須要夾褲了。” 母親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説:“火在熨斗裏面,熨斗柄也就熱了,現在已經穿上短襖,下身也會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呀。”他母親聽了非常驚奇,知道他將來是國家的棟樑之材。

釋義:

1[走] 跑。

2[復褌] 夾褲。褌,褲子。

3[韓康伯] 生平不詳。

4[襦] 短襖。

5[自成之] 親自縫紉短襖。

6[著] 穿。

7[尋] 過一些日子。

8[國器] 國家的棟樑之材。

9[韓康伯]:名伯,東晉玄學思想家

10[熨斗]:形狀如勺子,鬥中燒木炭,用來燙平衣物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8

關雎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音

雎(jū) 鳩(jiū) 窈(yǎo) 窕(tiǎo) 好(hǎo)逑(qiú) 荇(xìng) 寤(wù) 寐(mèi) 芼(mào)

註釋

⑴關關:擬聲詞,水鳥叫聲。雎鳩:水鳥,一般認為是魚鷹。關關雎鳩:關雎鳥不停地鳴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鳩)在河中陸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陸地。

⑶窈窕:嫻靜美好的樣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喜歡追求為對象。逑,配偶,此處用作動詞,意為追求為對象,娶為妻子之意。

⑸參差:長短不齊。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開黃色花,嫩葉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兩邊撈。流,順水勢採摘。

⑺寤寐:這裏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務),睡醒;寐,睡着。

⑻思:語助。服:思念、牽掛。思服:思念。

⑼悠:憂思的樣子。

⑽輾(zhǎn):半轉。反側:翻來覆去。

⑾琴瑟友之:彈琴鼓瑟表示親近。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他快樂。友,交好。

⑿芼(mào冒):選擇,採摘。

(13)樂:使淑女快樂。

(14) 荇菜:淺水性植物,葉片形睡蓮.

譯文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靜美好的少女,小夥殷切的追求。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撈取。文靜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文靜美好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文靜美好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偽造的英文怎麼説9

【1】

作為一名商務俄語專業的學生。我的工作內容是翻譯。在這一過程中,我採用了看、問、學等方式,初步瞭解了工作中的具體業務知識,拓展了所學的專業知識。為以後正常工作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個人發展方面説,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工作作風以及在工作過程中專業知識對工作的重要作用,因為這些都是我在校學習中不曾接觸過的方面,所以我將在報告中首先講述我在實習期間積累的這方面的認識和經驗。

畢業實習是每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受益匪淺,也打開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實習的目的是增加社會實踐經驗,迅速將翻譯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並加強使用計算機和翻譯工具的能力。

【3】

為了使自己更加深入瞭解英語在社會和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豐富已學過的專業課內容,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提高在語言應用中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了更好地為完成畢業論文打下基礎,為了以後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實習,還應瞭解英語在外貿,及涉外和服務行業中的重要地位,瞭解和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培養熱愛專業,獻身國家建設的思想。我們使用相關專業課教材,及實習單位提供的相關材料通過參與一個完整的筆譯過程(資料,情報翻譯)或口譯過程(涉外接待,貿易談判等), 使自己掌握和提高熟練使用英語的技能。

【4】

通過本次實習使我能夠從理論回到實踐,更好的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為以後的工作和學習奠定初步的知識,使我能夠親身感受到由一個學生轉變到一個職業商務英語筆譯工作者的過程。

標籤: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