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電影轉山的讀後感範文

校園9.42K

《轉山》改編自同名暢銷書,原著記錄了作者謝旺霖騎行2000多公里到達西藏的旅程,這個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無數年輕人嚮往。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轉山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

關於電影轉山的讀後感範文

  轉山讀後感範文篇一

如果説張書豪沒有在哥哥的葬禮上發現那本《騎行者日誌》,也許他還過着平常的大學生活,每天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女朋友幸福的在一起。而一切都從那時開始轉變。

當書豪翻開哥哥的日誌,發現裏面畫滿了各種路線和各種文字説明,我不知道是一種怎樣的力量鼓舞了他,決定要幫助哥哥實現他的遺願——騎車去拉薩。這於你於我都是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更何況是一個台灣人,一個非專業的騎行者,難度可想而知。

騎着從台灣帶來的車和為數不多行李財物,便勇往直前。一路上遭遇買假證差點被騙、朋友墜崖、露宿、遇藏獒襲擊、食物中毒等,始終沒有動搖他去拉薩的信念,縱然沿途美景如畫,也無暇顧及。

也許每個人心裏都有個西藏夢,對很多人而言,西藏不是個觀光旅遊的地方,而是精神流放地。每一個還沒去過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會踏上那片聖潔的土地;每一個離開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還會回去。轉山,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在西藏許多地方都有轉山的習俗,據説,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影片中的男主角書豪並沒有繞山一圈,只是從雲南麗江沿國道318前往拉薩的行程,“轉山”不一定真實,卻給人很真誠的感覺。

一路上,李曉川給了書豪很大的幫助,帶着他一起騎行,在上坡時會推他一把,告訴他沿途的路況,雖然旅途艱難,但也坦然相對,直到和書豪一起看梅里十三峯時,這個執着可愛的糕點師因為三次都沒有看到“雪山冰淇淋”而賭氣的把衣服脱掉,寒風凜冽,冰冷的不是身體,而是那顆失望的心。傳説,如果能看到梅里十三峯的雪山冰淇淋,就會幸運一整年,也許這只是一些騎行者的善意謊言,安慰旅途中歷經坎坷的心。而曉川在這一刻是認真的,要和大山比真誠,可笑之餘讓人多了幾分憐惜。

影片沒有請什麼大牌的演員,書豪和曉川在電影中用的都是自己真實的名字,甚至很多羣眾演員就是當地的居民。記得有一場戲是在藏族奶奶家投宿,高齡的奶奶熱情的招待了他們,倒酥油茶、分甜點,在簡短的交談中得知他們要去拉薩,便馬上祈禱起來。這位樸素善良的藏族奶奶發自內心的祝願他們一路安好。沒有都市中的爾虞我詐,沒有小市井裏的斤斤計較,來着皆是客,一抹濃濃的温情感染着我們。

“哥哥,你什麼時候回來?”當藏族家的小男孩帶着不捨的目光投向書豪時,這個七尺男兒再也忍受不住眼眶裏的淚,想起自己的哥哥,曾幾何時兩人是否也有過同樣的對話,而如今,逝者亦已,生者長往也。在書豪快要到達目的地時,用剩下的錢買了張長途電話卡,顫抖的撥動着哥哥的電話號碼,拿起電話,只能聽到轉語音信箱的留言,哽咽,許久才發出聲音,經過那麼多磨難,幾經生死,方才到達,內心是激動的、喜悦的、酸楚的、悵然的……

影片的整體風格非常的紀實,在拍攝上運用了為數不多的遠景,把層巒疊嶂,白雪皚皚的山峯彷彿就端落在你面前,中景和近景也比例也拿捏的很到位,自行車轉動的車輪,鑿冰取水的動作,在72拐摔倒的場景,都不知不覺牽動者觀影人的心。最令我難忘的是男主角書豪用手握住陽光的那個特寫鏡頭,感覺很非主流,清新中帶點幼稚的小舉動。

有人説:夢想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難道説,沒有做好準備的人就沒有資格追夢嗎?非也,每個人都有生活的權利,縱然舉動有點幼稚,有點不顧前後,有點不切實際,只要堅持了,行動了,就不後悔。

青春是一曲沒有後悔的讚歌,伴隨着影片淡淡的音樂,一絲一發都被牽動着,好像在冒險的不是男主角書豪,而是你自己。整部影片沒有華麗的色彩,沒有華麗的佈景,也沒有言情劇中的漂亮温婉的女主角,一部單車,一個人,就撐起了整個世界。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電影,吹毛求疵是沒有必要的,就算劇情有點簡單,整個看起來就像是一部公路劇,但影片中男主角憑着一鼓作氣的堅持,最終到達了拉薩。站在布達拉宮腳下的那一刻,主人公顯得那麼渺小,遠處的燈光照在他的臉上,很平靜的表情。微笑不代表真正的快樂,默然也不代表哀傷,就這樣和布達拉宮的柔和燈光融為一體,把觀眾漸漸拉回現實。

“心病還需心藥治”然烏醫生説。用這句話來概括男主角書豪是在太貼切了,就是這樣一個魯莽而又執着的年輕人,走完了很多人只能放在心裏想想的顛藏線。書豪是個不平凡的平凡人,和我們最大的區別就是敢做,敢追夢,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停留在遐想階段。所以,他成功了,所以,他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雪山冰淇淋。

想起一句歌詞:縱然生活給我無盡的困苦與磨難,我還是覺得幸福更多。

  轉山讀後感範文篇二

很久前就看過《轉山》,小説記錄了作者謝旺霖騎行2000公里左右到達西藏的旅程,這個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我對西藏心往神馳。近來獲知改編的同名影片在今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不禁產生一種重温那股夢想和不屈力量的衝動。

所謂轉山,就是對着靈性的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轉山者,必須舍卻已身私慾,僅為他人祈福而行,這是藏族同胞的神聖儀式。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純粹的關於在路上的電影,《轉山》記錄的卻是一個24歲的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張書豪,在寒意漸生的10月,載着哥哥的遺願也是自己的夢想,獨自踏上從麗江到拉薩的騎行征程,一路在“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擺盪”,但最終決定走下去,因為哪怕失敗,他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眾人的幫助下,克服重重苦難,最終達到了內心深處的目的地,那個最純潔的地方——拉薩。

西藏對於絕大多數身處鋼筋水泥的都市人而言,就像那夢想的天堂,身體不行或者財力不夠都去不了。但是影片一開始就從一個騎行人嘴裏説出一句醍醐灌頂的話——“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説,當時有去就好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不少人也曾信誓旦旦地向別人説過要去這,要去那,而結果總在最後關頭找來各種理由搪塞敷衍,於是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人生長不過百年,我們沒法確定的事情太多太多,年輕時何不尋找個一個契機讓偶爾迷茫到想要逃離的自己,揹負起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着,載着夢想,騎上一條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 在這條道路上,也許荊棘密佈,也許險象環生,需要我們不屈不撓,有勇氣去堅持。張書豪本不是一個勇氣十足的男孩兒,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也會膽怯,也會退縮,也會放棄,幸好有張曉川同行。這個多次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信任依靠的哥們、等待梅里十三峯現身的孩子,如果不是他帶了張書豪一段路,很可能張書豪就半途而廢了。在摔下懸崖又被搶救過來後,他依然堅持不懈,他想活着,而且是熱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於是帶着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為了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為了能隨時聞到在路上的味道。

學校也有個很老的社團叫“紅騎士自行車協會”,經常組織同學出去騎車遠行,車轍遍佈齊魯大地。偶爾的幾次和他們的交談之中也明顯體會出他們在遠行途中的那份堅持以及歸來後的那份自豪。有個同學是誰記得不太清了,但是説的那句話很深刻:“現在的年輕人在受到些挫折後有時感覺前途渺茫,不知道怎麼辦,有的人就會選擇從湖邊或是從樓上跳下去結束生命,而我們則選擇騎車遠行。”

趁着年輕,趁着熱血沸騰,載着夢想騎行,也許你也會經歷一次與眾不同的成長之旅、心靈之旅。

  轉山讀後感範文篇三

旅行不是用來裝飾自己的夢想,不是逃避生活的出走,不是文藝青年們的做作,而是關於生活的行走,是關乎自身的跋涉,是懂得看風景的平常心。旅行不能等待,不能計劃,也不需要同伴;旅行不是炫富,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備品。旅行是隨時能起身終身在路上的修煉和實現。

在《不負如來不負卿》中,姚敏曾説:“每一個還沒有去過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會踏上那片土地;每一個離開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還會回去。”而我還想説一句不負悟空不負吾,去西藏應該首先是對自身的一種虔誠和淨化,其次才是對他人的關照和施恩。 中國近幾年揹包,騎行,自駕格外風行,《摩托日記》和《荒野生存》這樣的影片對中國青年的啟蒙,傑克卡魯亞克的《在路上》帶來的一代人的情懷,石田裕輔的《不去會死》以及孫東純 的《遲到的間隔年》等書的風靡,都在説明我們渴望和追求着一種與自然更親近的生活態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什麼中國不能有這樣一部關於青春,關於尋找,關於我們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遠在路上的電影呢?幸好我們現在又有了《轉山》。根據謝旺霖所寫的《轉山》改編的電影,讓你終於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讓你懂得了究竟什麼樣的感覺才叫活着。

也許你曾經為這樣的的舉動而震撼,他們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從各地走來,只為瞻仰心中的聖地。他們雙手合十,全身匍匐,圍繞着心中的聖地前行。他們的跪拜讓人們醒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電影《轉山》就是取名於這一種神聖的儀式。而電影經過了藝術化和象徵性的處理,在電影中山的意象已經轉化成了心目中的布達拉宮,成為了信仰的一種象徵。而轉山的行為也變成了為了完成哥哥心願的一段騎行。其實不管是騎行、步行、還是爬行,只要心是虔誠的,都會到達最後的彼岸。

電影中,書豪做了這樣的決定,要替他哥哥騎過這段滇藏線。我覺得電影處理的最好的一點就是並沒有脱離現實,不管是出發前的掙扎還是路上遇到的困難都有着紀錄片那般難能可貴的真實特質。書豪並不是一個勇氣十足的男生,他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會膽怯,會退縮,會放棄,會抓住曉川這根救命稻草窮追不捨。書豪從騎不上去坡兒,到甩手不幹,到在路邊慪氣再到拒絕別人的搭載,直到最後捨棄行囊的衝刺,我們看到了一個男生的成長。這是一次不斷捨棄不斷放下然後不斷前行不斷完成的承諾。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誠的雙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堅定的信念和篤定的眼神,直到最後一刻到達滇藏線的頂峯。搭起的紅色經幡塔,散開漫天飛揚的經文,書豪的情緒終於得到了一個發泄點,腦海中突然回閃了曾經那個小騙子説的話:“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有一句話叫作失去了才知道什麼叫失去了,也有一句話叫作經歷了才知道什麼叫經歷了。張書豪給了我們一種榜樣,也給了我們一種衝動,如果説非要給旅行找一個理由的話,想要活得更好足夠了吧。

從這個意義上説,這部電影有作為一部電影應該有的藝術氣質和精神追求。這就夠了,至於電影叫好不叫座的事情那隻能隨緣了,叫座的電影往往少不了炒作和話題,少不了時機的選擇和惡性的競爭,這會破壞這部電影的珍貴內核,作為國內少有的一部講述旅行題材的電影,它應該是孤獨的。導演的責任是拍好電影,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靜靜坐在電影院裏去見證光影魅力,去起立鼓掌,然後帶着敬意離開。

在20**中國電影年史裏,轉山應該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不管從題材、拍攝手法、敍事結構、去商業化、還是電影情懷上都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自我特質。它作為一部應該被記住的電影,有着其他傳説大片也無法撼動的東西。

如果説想要彌補過去的一年裏的某些遺憾的話,《轉山》不論作為一個故事,還是作為一段旅程,都足以讓你寬慰。它可能不能幫你找回那些失去的東西,但絕對能讓你邁步前行的時候,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