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電影轉山觀後感範文

校園7.25K

《轉山》是一部由杜家毅執導,張書豪、李曉川主演的劇情片。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轉山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觀看電影轉山觀後感範文

  轉山觀後感(一)

影片很簡單,只有一條線索:一個24歲的台灣年輕人張書豪,在寒意漸生的10月,為了幫助哥哥完成遺願,從麗江出發,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於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八宿打狗、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途中他一直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搖擺,但最終決定走下去,因為他認為,就算是失敗,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是如何就範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眾人的幫助下,他最終到達了內心深處最純潔的地方——拉薩。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片中有一句台詞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們在對方的葬禮説,當年我們去就好了……”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心中有着無數的夢想,卻被眾多俗事束縛着,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卻不知其實在一天天地虛耗光陰,無形之中離自己的夢想已漸行漸遠,直到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張書豪給了我們一個榜樣,影片開始時他是一個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讓人不敢相信他的內心竟然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隨着他的漸行漸遠,他的目光逐漸變得堅毅果敢,雖然他選擇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稍有不慎就會成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憑着自己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鬥志,戰勝了一次又一次困難,片中有兩次在他筋疲力盡時遇到了汽車,旁人願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絕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謝謝,我可以。眉宇間的剛毅,讓他充分展示了一個陽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轉變。他的努力和堅決,終於讓他完成了這項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作為回報,他見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給人一年好運”的梅里雪山,來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片中的景色雄偉壯麗,在金字塔狀的雪峯間,環繞着如夢似幻的白雲,和天空純淨到幾乎沒有雜質的藍色互相輝映, “雪山冰激凌”美得攝人心魄,這是人們夢中的天堂,讓我們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

這是一部屬於青春和夢想的電影,希望我們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去征服生活帶給我們的磨難,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也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堅定不移的在寒風和冰雪之中, 與我們心中的高原女神:喜瑪拉雅,來一次最熱烈的擁抱。

人們都希望我成熟,覺得成熟了就長大了,覺得成熟了就不會被人欺騙了,也不會被人傷害了,是的,只有被人欺騙了,被人傷害了,才會變的所謂的成熟,因為當所有的都會偽裝和虛偽的時候,又怎麼會上當呢?當所有的感情都不會出於真誠,所有的事情都是出於目的,不會相信別人,在自己的心裏築起了牢固的寶塔,又怎麼可能會有人傷害到自己呢?可是所謂的成熟,快樂了嗎?

大家都在告訴我説,我變了,變的成熟了,穩重了,我只能跟他説,是的,因為你已經離開了我的世界,彼此之間只能是禮貌的。而我自己知道,在我的世界裏,我依然是那個愛哭愛笑,愛瘋愛鬧的女孩,我會給自己一個空間來儲藏我自己的內心,因為我知道我必須那樣活着,那才是我的快樂源泉,也許我還會被傷害,被欺騙,但是我覺得那樣會更加的精彩,而圓滑只是在我的世界之外,成熟也是與世界外的人而言。我的世界就是我的朋友與親人,其他之外的人我也會變得與時俱進,而我那麼強的學習能力也必然會促進我的交際能力。

當我寫到這裏的時候,我知道我的選擇是什麼了,那就是那個具有挑戰的工作,那個可以歷練我的工作,那個可以讓我接觸社會不同的人,可以讓我更加適合外面的世界的工作。

  轉山觀後感(二)

對於一部改編自口碑較佳的紀實文學的低成本小眾電影,我們對於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的無論從視覺還是心靈的享受的期望值並不高,但毋容置疑的是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雖然它在很多方面還有着明顯的不足,也遠遠不及好萊塢所謂的低成本文藝電影。終究還是made、in、china,成本與電影主創的非絕對專業已經完全限制了此部電影,以至於難以突破,但就是在這各種不足的重重壓力下它仍然超水準的發揮,達到了它應有的性價比,對於國產電影來説,這就足夠了。

影片講述了一個因為失哥哥而失意的台灣年輕人看到哥哥的騎行日誌中想要騎車拉薩的夢想,而不顧一切阻撓想要完成哥哥未完成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的`故事。就影片本身而言,導演仍然是延續了20世紀初發明的剪輯風格連續性剪輯講了一個完整且有序的故事。在整體影片的敍事結構上,它與其他國產電影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依然是平鋪直敍。但在細節把握上還是要突出大部分國產影片,尤其是對於主人公的心裏矛盾的描寫,如電影中配角的台詞“你沒有必要承擔什麼”“年輕人,別玩命”,這些台詞都非常有針對性,我們也可以從導演的手法中看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

關於這部電影的攝影,大概是由於資金問題,使我一度懷疑拿兩個長焦距攝影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影片拍攝,這樣説是有些誇張,但我們不得不説影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完全是手提攝影完成的,並且大量的採用了自然光,這點可能也有一些資金的因素。但導演卻非常恰當的用這些難以彌補的自身缺陷轉化為美學優勢,給人帶來更真實的視聽體驗,這是不同於偽紀錄片的攝影風格,因為這兩者想要給觀眾帶來的感受的目的性不同,我個人很讚賞導演的這種做法。

話説回來,《轉山》的敍事算得上是非常中規中矩,儼然沒有一絲新意,嚴重缺乏創新意識。我以前常講某部影片太通俗,不過後來不怎麼進行這樣直白的評價了,因為我發現以我目前的水平來説對於絕大數影片我還不能夠修改使其成為一部脱俗之作。但對於《轉山》來説,我們完全可以增加一條新的敍事線索來對整部影片進行闡述,或者故事從川哥入手講起,然後慢慢將主人公的身份推至書豪。這樣完全提升了作品的品質,也可以避免國產片大多都在九十分鐘時長的尷尬。這樣的創新思路也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諾蘭拍他的第一部長篇《追隨》的時候把他的父母都請來了,僅僅是一部16毫米的攝影機,就拍出了這樣一部好的作品,一部16毫米的攝影機都可以成就這樣一位年輕的藝術大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創新。

電影和書是不一樣的,不僅是在藝術表達的形式上不同,有時在想要表達的情感色彩也是不同的。就像是此部電影,我大略的看了下原著的背景,雖然整部電影的情節大致相同,但兩部藝術作品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原著是的背景是作者謝旺霖在相信與懷疑中擺盪而萌生的一種流浪行為,其本身價值取向是面對這個迷茫的世界想要探索一條人生道路,本質或許可以看作是一個人對於自由的追尋。而在影片中由於完全顛覆了作者的創作背景,加入了一條家庭背景,使得那個追尋自由的精神完全變了味兒,成了主人公揹負着哥哥的夢想而上路了。單看這些文字我們都能感受到兩者的區別,作為觀眾我們無法親身感受到書豪的那種失落惆悵,或許只有完成哥哥的這個夢想才能徹底走出失親人這片烏雲吧!於是電影將原著關於人整個的精神世界濃縮到了一種個人情感上。其實我個人不太贊成這種做法,所謂改編雖然有個改字,但作為一個將來想要從事這方面的學生來説,我希望電影能夠保持原作品的精髓。因為我個人認為改編自小説的電影它的最大意義在於將原作給觀眾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當然撇來原著不説,《轉山》還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

關於影片的人物,主要有兩個人物,但在故事的後半部分只剩主人公一人了,個人覺得書豪與川哥的相遇有些牽強,人物的聯繫性欠佳,如果再增加一些細節或許可以彌補這一點。如果我們單看影片的後半部分的獨角戲,不難可以解讀出一種堅持不解的精神,這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但如果我們聯繫全片的話或許能夠看出些友情或者親情的情感流露,我很慶幸影片在親情上沒有大幅描寫,作為小眾國產片,很難想象那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在友情與親情這兩條情感上體現出來混亂吧,以至於電影大打折扣。

像《轉山》這樣,讓我們能夠體會到友情與後半部分堅持不懈的精神就足夠了。但我個人更喜歡後者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它讓我懂得:

一個人也要清醒決絕的走下。

  轉山觀後感(三)

轉山,一個獨特的詞,是藏族人心中的祈願,為求來世。是指繞着有靈性的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轉山者,必須舍卻已身私慾,僅為他人祈福而行,這是藏族同胞的神聖儀。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為什麼要叫《轉山》,但是看完它,滿腦子都是在路上的味道。

從台灣到昆明,從昆明到麗江,再從麗江到拉薩,一輛自行車,一位24歲的少年,一趟心靈的旅程,一千八百二十多公里的滇藏線,一位迷茫少年嚐遍了一路上的日漸冷暖,感受了一路上的歡歌笑語,體味一路上的悲喜離合,在艱險的滇藏路上孤獨中尋找自我,最終成長,蜕變的心路歷程,這個故事叫《轉山》,一股關於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一場有關信仰和執着的較量,一段關於青春的自我救贖。

如果説青春是一場盛宴,那麼誰又能説或敢説和這場盛宴無所謂呢?“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説,當時有去就好了”那時候的你我,後悔從來沒有什麼作用。很多事情,都在於不斷的嘗試。很多人總是不斷的説,想去哪亦或要去哪,而總是在原地打轉,轉來轉去只能回到原點;在不斷抱怨時間太短自己太忙,過程太艱辛,自己肩頭有責任會膽怯,會退縮,會放棄,總之各種各樣的理由也好藉口也罷,一延再延,最後剩下的只是感歎,要是當時説走就走,説做就做多好。有多少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在行走的過程中都慢慢的偏離了軌道,再回頭,已經記不得了自己最的堅持。所以楊瀾説過一句話‘走遠了,回頭望望自己來時的初衷’。記得讀過趙星的本書,裏面有一句話“挺住意味着一切,堅持是最好的品質“。劇中的主人翁張書豪已經完整的向我們闡述了這句話無論如何都是有點道理的。

李小川“原來是你沒誠意“。誠意是什麼?是堅持,是執着,是自己選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堅定的走,走得堅定,心無旁騖,幾乎沒有誰能做得到。這句話是在他脱光衣服後依舊看不到梅里而發出的一句感慨。其實是對張書豪善意的提醒,也是在對那些那些選擇了又在猶豫不決的人的善意提醒。要做就做得乾脆,不打算做就乾脆不要做,猶猶豫豫,畏畏縮縮,最後當青春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只會變得越來越俗。

關於李小川,我很想説點什麼。三次入藏,可是,每次來,都未能看到他一直期望看到的能夠給他帶來一整年幸運的梅里十三峯。依舊記得他説的回去和他女朋友開個冰激凌店,名字就叫……他沒有説完,但是最後我們知道店名叫做“雪山冰激凌”。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時不時的,毫無厘頭,沒什麼理由的躥出來一個意外,讓你措手不及的驚愕。一路上的風景,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其實不得而知,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預先給你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讓明天比今天更好一點,一路且行且珍惜。在我們所謂的正確的時間裏遇上我們所想的場景,永遠只會出現在電影院裏面。但是,即便不能這樣,李小川還是一如既往的,帶着他身上的鋼板,奔波在只屬於他的路上。一包行李,一輛車。也許這就是他所認為的生活,李小川所認為的生活,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那一小撮跟自己過不去的人,腦子不正常,但是又用朝聖的心理去讚歎,暗地裏感歎別人的執着讓自己對未來開始發慌。影片的結尾,他再次表明了他對生活的態度,“我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在沒有完成目標之前,絕不屈服,絕不動搖。

在米拉山口看到滿眼的五彩馬旗在風中飄揚時,在最後一個山口之前遇到那對朝聖的母女,那樣虔誠,那雙手合十的叩首,那堅定的信仰和篤定的眼神,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位迷茫的24歲的正青春的張書豪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當他在布達拉宮廣場上和藏民們起舞時候,我們熱淚盈眶。永遠的年輕,永遠的熱淚盈眶。沒有孤獨騎行途中煉獄般的身心拷問,絕不會有站在終點時候內心深處的真正平靜。這是一段主人公拿來證明自己活過的經歷。

除了電影《轉山》裏的小川和張書豪,以及那些一心一意想要騎車去西藏的驢友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部影片的監製——杜家毅。當我們只能坐在屏幕面前感動,震撼,感慨時候,我們很難想象當年那個《洗澡》裏面高唱着《我的太陽》沒有水就會怯場的那個胖子,就是如今坐在幕後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部電影的杜家毅時候,我們是不是忘記了有人活着如同電影一般美麗。

《轉山》是一部有關於成長和夢想的電影,是一個關於旅行的故事,那種對夢想,對生活的態度,那種不屈和頑強,傳遞給我們一股向上的力量。那些大把大把的青春青葱時光裏,誰沒有跌跌撞撞的走過。當我們走了這麼久,不知道是因為越來越獨立還是越來越心虛,發現靠得住的還是自己。《轉山》告訴了我們你在過誰的誰?誰活在你身上?你又活在誰的圈裏?

就像電影《轉山》裏那片天,那座雪山。很美好,也許腳印走過之後,那片寧靜就蕩然無存了。成長,就是這樣一段旅程,無需太多的話語,總是要去走的,總是要去領悟的,總是要去經歷的,因為成長有關一切,青春無所謂所有。如果説曾經的很多努力帶有了意外和跑偏的色彩在,但是有些人就是讓我們看到了那些最初的夢想與所有兵荒馬亂的奮鬥的力量,所以努力應該成為我們的常態,未來的自己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看了趙薇的《致青春》,更加相信正青春,不迷茫。

總是在問夢想和信仰有多遠,其實轉山,山沒轉,僅僅只是人在轉。怎麼轉,在路上。

  轉山觀後感(四)

影片主角張書豪從麗江出發,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於1000米的“高原之路”前往拉薩。他只是為了完成死去的哥哥未能完成的夢想才做這個決定的,起初我的心裏並不贊同他這麼做,我覺得這並不是他喜歡的,他只是為了死去的哥哥一時衝動才做的這個決定。愛好旅行的人會把這個視為一段美妙的旅行,不管途中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會很積極很享受這個過程。但張書豪一定不會,他的旅行還沒開始,我就已經開始想象他在途中的沮喪與惱火。剛剛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馬上又要做自己不喜歡且又具挑戰的事情。我想他這一路一定會很痛苦。

但慢慢的我開始改變我的想法了。張書豪,一個沒有夢想沒有追求每天宅在家裏的大學生,在他即將步入社會前夕,不顧家人女友的反對,獨自踏上前往拉薩的旅程。一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好友懸崖負傷、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在羣狼狗的包圍中逃脱、由於食物中毒差點喪命……旅途中他們遇到很多好心人收留他們幫助他們,途中雖然艱險,但他並不孤單,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與愛。他從懦弱寡言到結識好友曉川再到一個人也可以和藏民共舞談笑。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

這是一個多麼有意義的活動啊,不管他完成這段旅程的初衷是因為什麼推動他這麼做,但是他憑着自己的堅強意志完成了這段旅程,我想他會從此愛上這種活動的。回到台灣的他內心應該是充滿了成就感的,經過這段旅程,他應該更懂得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了。

這部片子給了我很多啟發,人一定要有目標,如果沒有,那就讓別人給你一個目標,不管你是否接受別人強加在你身上的目標,但只要你克服一切困難去完成了,你的人生就不會像從前那樣渾渾噩噩沒有方向了,慢慢的你會更自信、更懂自己,更明確自己該往哪兒走、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