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無緣社會》讀後感

校園4.34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無緣社會》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緣社會》讀後感

《無緣社會》讀後感1

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到哪裏去?這是我們的終極問題,本來只是為了“催婚”,增強點危機意識,但自己從頭到尾聽完後,讓自己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非常多的思考。

首先,工作不能忘記生活。現在我們的生活看似豐富多彩,充滿誘惑和魅力,可是卻有很強的欺騙性。大家忙着工作,忙着玩,忙着買買買,可是離原始的純粹的生活卻越來越遠,就帶孩子的能力來説確實在退化。工作和網絡讓我們遠離了大家庭小家庭,想想有多久沒陪孩子玩,沒跟愛人坐在一起,沒在家裏做頓飯吃了。現在的社會讓我們飽腹,卻割離了親情和家庭,現在日本的現狀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所以趕緊給家裏老人打個電話,趕緊給愛人一個擁抱,趕緊給孩子一個微笑。

另一點感觸就是不要怕麻煩親人。日本社會向來崇尚不給別人添麻煩,這看似是種社會禮貌,卻讓人更加脱離了親情。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人,心情不好了,只有父母可以毫無顧忌的騷擾,朋友,甚至兄弟姐妹都是沒有單獨的交流,怕打擾他們的生活,很少打電話,那時的我是閉塞孤獨的,但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讓我學會了臉皮厚,反而比起打擾別人,收穫的感情更多。可以看到書中的人們都是善良而勤奮的,多數都是因為不願意打擾別人而脱緣社會。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學習交流,迴歸家庭。

《無緣社會》讀後感2

讀完了。挺喪的一本書。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是件多大的事兒。不過就是老生常談的那些關於孤獨的事。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比起無意義的社交不如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讀的時候,慢慢就發現我所處的情境和這些真正與社會徹底斷絕的人來説是有顯著差別的。我雖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願隨時都可以回到其中。而這些“無緣”的人卻是與社會徹底切斷了聯繫。無人問津。

無緣社會的人大多指退休後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業之後,各自有家庭。逢年過節見上一面,來往自然不比從前。而退休後,和單位上的人接觸次數以加速度遞減。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親戚朋友更是長久的斷聯。街坊四鄰就更不用説了。人與人之間彷彿有着與生俱來的戒備心,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早就不合時宜了。還有一些老人此生並未結婚,或並無子女。想想每天醒來都還是那個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無論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爺爺奶奶。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裏如果被自己後代忘記,這些過世的先輩們在陰間都會魂飛魄散。想起我曾經夢到有天婆婆過世,我竟怎麼也想不起她的模樣的絕望悲涼。人啊終究需要某些關聯。

孤獨真是無所不在無堅不摧。雖然我仍處在社會的大潮中,並沒有被拋棄,並沒有被他人遺忘,但我仍然無時無刻每時每刻感到孤獨。

《無緣社會》讀後感3

《無緣社會》是一本日本NHK電視台記者記錄的關於日本社會現象的紀實文學。所謂“無緣”,是指一個人失去所有緣分聯繫,總括三大緣:“社緣、血緣、地緣”。

1.一些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開始於死者屍體無人認領的時候,記者按圖索驥般地根據死者的遺物去追溯他的生平,探索他為何死後“無人收屍”,發現原來他們彷彿一座孤島般地生活在都市裏。本書出版於20xx年,起初我以為是當時的技術水平落後以致於無法聯繫上無緣者的家人,後來發現即便聯繫上直系親屬也無濟於事,宗族姓氏原因,女子嫁人後無法安置親人,或者因為多年沒有聯繫等等因素,直系親屬也會拒絕安置這些無緣者。

2.無緣社會是中國的未來嗎

我看到書評中許多人因為此書對中國未來持悲觀態度,認為日本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不可否認伴隨着城市化的進程的推進,原本的宗族概念漸漸弱化,大家庭逐漸分散成一個個小家庭,甚至演變成單身家庭。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到大城市脱離了地緣,遠離家人與親戚脱離了血緣,996等忙碌的工作使人脱離了社緣,越來越多的社恐出現在網絡上。但是我們和日本還是有着很大差異的,我們沒有日本人那種彷彿刻入民族血液中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觀念,我們的國情與日本不同。

3.本書的啟示

我認為本書是一本促進人去思考自身生活方式的書,思考自身與社會的關聯。或者説你選擇怎樣死去,我看到有書友在看到那些無人接收的骨灰時戲言:選擇死後將骨灰灑向大海,但是無緣者都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執行這項儀式。希望當我們看到一些各種各樣的主義者時,能夠理性的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不要盲目跟風。

《無緣社會》讀後感4

看紀錄片的時候就有種深深的壓抑感,看過書之後,這種壓抑感簡直像北京的霧霾一樣無處不在,久久不散。

現代社會的緊張快速的節奏,讓很多人變成了“窮忙族”,除了工作,他們與外界沒有任何聯繫。所以當他們失去工作,只能靠領取救濟金過活時,就陷入了一種可怕的孤獨狀態。

其實我們在現代社會裏也可以一個人頑強生存,可能順應這樣拼命工作的潮流,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但是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社會的形態慢慢展現了“無緣化”,人們要面臨這種無緣的人際現實,有的人甚至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幾十年沒有相見,死後連骨灰都沒人認領。

個人的孤獨並不可怕,一個青年人生活在人羣中卻仍然感到孤獨,雖然在與外界溝通卻依然驅散不了自己內心的孤獨感才是最可怕的,整個社會都是孤獨的。孤獨的人應該展望一下自己的周圍,或許就能有一個伸伸手就可以建立聯繫的人。人,絕不是僅靠自己生存着的,要相信可以用其他的形式締結紐帶,找回我們生而為人的温度,重現我們的人性光輝。

作為瀋陽化工大學的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我們不僅要注重書本上的知識理論和在社區的實踐項目,更要對社會深層次的各方面問題有着思辨的態度。從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同時關心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如果我們有一天陷入了這樣的一個沒有人可以交流的困境呢?“無緣社會”的核心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也是社會學的永恆話題。怎麼能讓他們與這個社會有聯繫,也是我們社會工作應該關注的話題。社工的發展正是應對着這種社會趨勢,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社工充當着一種“天使”的角色,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些情況的發生,但是向每一個孤獨的人提供支持,正是社工的使命。

標籤:讀後感 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