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校園2.7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1

十年一夢,千里孤墳,陰陽兩隔。湧上心頭的是無盡的淒涼,滄桑見證的是兩鬢如霜。數得盡的是三千煩惱絲,道不出的'是十年的相思情,情也芊芊,意也綿綿。靜靜地,靜靜地回憶,回憶是無聲的歎息,歎息是永遠的別離。

昨夜幽夢,重歸故鄉。小軒窗前,梳粧枱邊,仍是你生前最美麗的容顏,一顰一笑,宛若生前。四目相視,相顧無言,唯有千行熱淚,訴説十年的思念。

十年之間,夫妻情深。十年之後,幽冥永隔。十年兩茫茫,若亡靈尚在,“該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吧”。也許最斷人腸的不是“相逢不識”,縱容顏老去又何妨?一句“相顧無言”,該是最脆弱的畫面吧,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語言都在這四目相視中顯得蒼白,一切行動都在這千行熱淚中變得黯淡,“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該是一幅淒冷的畫面:月影朦朧,短松岡上,風聲陣陣。偌大的曠野,一座孤墳獨立。死者尚且孤苦,而生者又該何其哀愁?

為情所傷,縱使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一個豪放派的始祖性詩人也在劫難逃。也許他心中該有一處最柔軟的角落吧,“帶淚,並且不可觸摸。”

十年的光陰,從相遇到相知。又十年的歲月,從相別到相念。

十年,蘇軾以十年時光為弦,和着血淚,伴着心痛,獨品一杯清酒,自賞一輪冷月,在月光之下,在天地之間,譜就一首斷腸曲,彈與天下有情人!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2

我仍記得第一首讓我眼睛泛酸的詞,是那首語文課本後面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很難想象一位猛男對着語文課本落淚的樣子,當然早讀摸魚被抽到背誦全文的'情況不算,但就像被某種莫名的情緒擊中,我那天愣是一上午沒緩過勁來。詩中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自嘲無奈,夢中相顧無言淚千行的思念與悲傷是我第一次體驗到的強烈共情。所以我覺得東坡先生要為我那天走神被罰站負一定責任。

後來閲歷漸增,亦遇見了更多能打動人心的詞句,才發現之前不是我沒有看過飽含深情的作品,只是人生的厚度不足以與詩人凝練出的感情產生共鳴。我同劉過在安遠樓發出“終不似,少年遊”的今昔之歎,體會陸游在孤村“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失意慷慨,哀辛棄疾“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壯志難酬,憂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臨別依依,恨白居易與元稹“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的死生相隔。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又是蘇軾,詞間盡是豪邁,等宴散人歸,卻又止不住的落下淚來。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願各位少年此生不必識愁,也盼你有同遊者行令飲酒共賞此秋。作者潘科燦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3

在讀完這篇宋詞後,感慨萬千,眼淚竟從心裏流了出來。這人世間多少生離死別在不同地方上演,古人用悲愴的聲音向我們傾訴着千古哀思。

本人最愛蘇軾詩詞,還幻想過若能穿越古今去一睹真容,但這種念頭自然是要打消的,八零後的我整日把胡思亂想當作每日必修課,卻恍惚的在虛度自己的青春年華,不曾留下自己滿意的作品跟別人分享。我連自己把什麼目標放在第一位都不清楚,更別談怎樣讓人生活的精彩且更有價值。古人和今人有何不同,都逃不過一個情字糾纏,回頭已不見深愛的人那熟悉的面孔,即使那人已在他的世界從此化作一縷星光,只能遠遠觀望。我們都有不甘心的時候,那糾結的心情恨不得一次被深埋起來。我們會在最失意的時候想起那些曾給過自己安慰的人,那也許是給自己的傷痛用的一劑良藥。蘇東坡和愛妻離別時的痛楚世人都可體會,那是永別,而十年中那空蕩蕩的思念究竟能寄往何處,吟一曲千古離歌,飲一壺愁緒任往事紛飛。誰沒有此生最難割捨的相思,也枉在這人世走一遭,多情人總能給世人留下千古絕句,讓後人去體會和醒悟,那不是十年相思苦而是餘生的.難忘。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是否會覺得狂躁不安,或是滿腹情愁卻不能傾倒在這虛偽的人世,活的苦不堪言。我們在掙扎着,想咆哮,想痛哭,想狂笑,不知作何是好,最後不得不平靜下來坦然接受這可惡的一切。人類存在於這世界有多久悲歡離愁就有多長,鬢如霜又怎樣,夢裏的你依然如往常,在淚眼朦朧中是那麼清晰。有時會想放任自己儘管讓腦子一片空白,糊塗度日算了,卻又沒法控制思想仍舊掛念他,想必會有許多人和我有同樣感覺。

蘇軾縱然才華蓋世為官清廉也難逃奸臣迫害,兩度被貶飽受離鄉之痛,在人生大起大落的狂流中淘洗着靈魂,仍然以苦為樂坦然面對一切。很難想象這位以豪放著稱而感情細膩的大才子是怎樣承受的,而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卻不同,稍受些委屈就大呼其不堪忍受的程度,真不知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抵抗災難的本能的退化。我們在墜入低谷時會想去做什麼,任命運的擺佈還是頑強的對抗,不畏懼一切或把一切看作如風一樣,就隨它去吧,沒什麼放不下的。

我很欣賞古代那些英雄豪傑如鋼一般的氣節,如水一般的柔情,不得不令人折服。就如同在嚴寒中還能從容綻放的梅花,散發着獨有的芬芳令人醉在其中,任冰雪在看似柔弱的花瓣上層層覆蓋……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4

皓月當空,他孑然一身,獨行於碎石小路,兩側矮松林立,山風微冷,萬籟無聲。穿過密林,他住了腳,身後樹影斑駁,風吹影動,眼前空地,孤墳兀立。

石碑上覆着淺淺一層青苔,他摩挲着有些模糊的碑文,字裏行間全是他當年留下的淚跡,只是,温度不再。觸到那兩個字,手指久久不能移開。王弗,他朝思暮想的名字啊,就這麼永遠地刻在這冰冷的石碑上了。

念之心切,愛之情深,牽腸掛肚,只此一人。如今相見無期,思愁無際,生死殊途,叫人肝腸寸斷。他閉上眼,往事歷歷在目,無盡的悲痛充斥心間,欲出而不得。

十年如一日,獨卧林間的她,只有那寒月相伴,該是怎樣的悽楚。

十年如一日,相隔千里的他,對冷月望眼欲穿,又該是怎樣的`孤寂。

他深深吸了口氣,十年漫漫,物是人非,發已斑白,音容皆改,若重逢,她可還相識?

夢中樓上月下,一切宛如從前。小軒窗前,對鏡梳粧,盈盈轉身,莞爾一笑,那是眉目依舊的她啊!他伸出手想抓住些什麼,可指間空無一物。她笑靨如花,他噙淚難語。相顧許久,無言以對,唯有淚千行。恍然夢醒,枕濕欲滴。

窗外月色朦朧,相思難收。回首她離去的剎那,歲月無聲讓人害怕,他多希望時間停下,可以永遠陪着她。看樓下,枯藤長出了枝丫,原來時光早已翩然輕擦。他獨登高樓,舉杯邀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他知道,王弗離他而去已有十年之久,他亦知道,他再也無法與她相守“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只是不願承認,只是不願忘卻。

蘇軾一直固執地堅信,只要他不忘她,她便永遠活着,活在他心裏。

於是,這刻骨銘心的相思之痛註定伴他一生。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5

亭午時分,窗外蟬鳴嘈雜,習題作業未有一字入心,隧無奈擱筆,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聲過去再提筆時,餘光瞥見那本《宋詞三百首》,於是欣然起身。

淺讀深品,藍字摘錄。一翻頁卻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閲讀的痕跡:那是蘇軾的《江城子》,一條紅線,畫出的是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被後人評為“千古悼亡之音”,蘇子瞻悼的是髮妻王弗。王弗出身書香門第,16歲嫁於子瞻,26歲亡故,期間正好十年。這是蘇軾最順心如意的十年,名滿天下,層層提拔,“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幾年間,蘇軾捲進了變法風波,新黨得勢時,他由於政見不合,上書談論新法弊端,被新黨壓迫。在他43歲調任湖州刺史後,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抓了辮子,爆發了宋史著名的“烏台詩案”,蘇軾鋃鐺入獄,幾次瀕臨砍頭之刑。後來舊黨得勢,他強調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處,又被舊黨排擠,自請外調。

他把人生苦楚寫進詩詞,寫縱使相逢應不識,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間歷經宦海浮沉,塵滿面,鬢如霜。

可蘇軾是曠達的,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是“一肚子不合時宜。”而一個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會在意那些蠅營狗苟的事,他的樂觀不是樂觀,因為他的磨難不是磨難。

可是,只有讀過詩詞的人才會知道蘇軾歷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個不好人”的豁達,知道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節氣,懂得李清照“卻把青梅嗅”的.婉約。水域邊緣,藕花深處,淺淺漣漪層層暈開,卻是綠羅裙的採蓮女“芙蓉向臉兩邊開”,白雪紛飛,是天人“剪水作飛花”,飄絮之間,新釀米酒,紅泥火爐,是友人“能飲一杯無。”更有東坡居士淡煙疏柳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至今猶存我心。

殊不知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藴,藏着多少墨客的匠心獨運。

若有一日,詩詞的文化徹底泯滅,“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樣的情懷還能在人們心中自然產生嗎?

何處清歡?

不禁想起小時候母親教導我背詩,那時只覺得朗朗上口,跟玩兒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長大之後,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麼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看到夏季盛荷,便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分別方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不懂的東西記下來,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人間清歡,詩詞處。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6

説到外國人和中國人的差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人看來,大概堪比地球人和火星人吧。兩方價值觀不同,生活條件也天差地別。多數人看到活生生的老外,都忍不住要好好瞅瞅吧。

涪陵這種五線城市,突然來了個美國人,無疑是對整座城市的衝擊。好在何偉是個善於觀察的人,心態放得平穩,看什麼事都是好奇優先,終於算是融入當地了。

當然,完全融入是不可能的.。即使從一座城市移動到另一座城市都會被當地人排斥,更別提從一國到另一國。

對於涪陵這座常年飄蕩着煤灰的地方,何偉多數時候充滿熱情。他愛城市的山與水,愛純樸善良的人們,愛認真學習的學生。但也有某些時刻,他對異國城市也有着不解。

在這裏,什麼些能説什麼不能説,何偉即使在離別之際也抓不準。但他的不滿是肯定的,其中還夾雜着無奈。

自卑或許是產生這些的原因之一,家長制或許也是原因,貧窮或許更是根本。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國家,從外來發達國家角度或許難以理解,可這些問題終有一日會得到解決。

何偉可以將涪陵作為第二個家,在發表表揚和批評之後繼續旅行之路,可生在這片土地的我們不行。從第三者視角看待中國的曾經,並努力前行,或許是我們需要做的。這,大概就是何偉所理解的“沉默而又隱忍的中國人”吧。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7

我仍記得第一首讓我眼睛泛酸的詞,是那首語文課本後面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很難想象一位猛男對着語文課本落淚的樣子,當然早讀摸魚被抽到背誦全文的情況不算,但就像被某種莫名的情緒擊中,我那天愣是一上午沒緩過勁來。詩中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自嘲無奈,夢中相顧無言淚千行的思念與悲傷是我第一次體驗到的強烈共情。所以我覺得東坡先生要為我那天走神被罰站負一定責任。

後來閲歷漸增,亦遇見了更多能打動人心的詞句,才發現之前不是我沒有看過飽含深情的作品,只是人生的厚度不足以與詩人凝練出的感情產生共鳴。我同劉過在安遠樓發出“終不似,少年遊”的'今昔之歎,體會陸游在孤村“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失意慷慨,哀辛棄疾“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壯志難酬,憂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臨別依依,恨白居易與元稹“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的死生相隔。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又是蘇軾,詞間盡是豪邁,等宴散人歸,卻又止不住的落下淚來。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願各位少年此生不必識愁,也盼你有同遊者行令飲酒共賞此秋。作者潘科燦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8

夜晚,寂靜得聽得見自己的心跳。數着心跳的節拍,漸漸進入夢鄉。

夢見,回到家鄉,那一切,一點都沒有變。

還夢見,你坐在窗邊,靜靜地梳粧打扮。

夢中的你還是那麼美。

多想回到從前,可是一切的一切除了回憶,就只能在夢中出現了。可我不要,我要你的陪伴,我願擁你入眠。可我不要,我不同意你的`離去,你怎麼就這樣走了呢?

如果還能回到從前,我一定好好地珍惜你。我一定每天温柔地對你耳語。我一定會寫很多為你而作的詞。我一定,要讓你感受到,我對你的愛。

可是,回不去了,回不去從前了。

就只有遺忘。於是就遺忘吧。或許最好的解脱方式,就是遺忘了。

往事如煙,填滿了他的夢境。於是,在惆悵中釋懷,在痛苦中堅強。

往事如煙,無法消散,唯一能夠做的,或許只有遺忘,用盡心力去遺忘。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9

在沒有人打擾的長假裏安靜地讀書十分愜意,就如王小波《萬壽寺》所寫「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一本文學類的書往往會使我進入另一個世界,看到與自己現實生活不同的風景。

《南方人物週刊》對於此書的評價「何偉筆下是真的中國,是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十分精準,這是一個「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

作為一個生活在90年代中國的美國人,何偉的筆鋒並不冷酷,更沒有一味的.批判,反而充滿了温情,嘗試去理解,去記錄。

何偉在涪陵這個小城市教授文學,在90年代很多文學內容都跟政治相關,何偉是這麼描述的。

當學生的時候,我就在尋找這樣的東西——文學仍可欣賞的跡象、人們為愉悦而閲讀、除卻政治的因素,其本身就至關重要。我因此明白過來,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將會像他們那樣思考文學。有時候,在他們埋頭完成作業、而我眺望烏江的時候,我會微笑着告訴自己:我們都是逃亡者。他們逃避了“社會主義建設課程”,我逃避了解構主義。外面的兩江之間,涪陵城一如既往。而在這裏,我們閲讀着詩歌,我們感受着愉悦。

回想學校的課程,幾乎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要總結出中心思想,看看在讚揚或者批判什麼。現在的世界變化也不大,不知道何偉看到現在的美國和中國會不會失望。《江城》寫到了當年正在修建的三峽,三峽的修建需要大範圍人口遷移,許多的歷史古蹟和城市會消失。小城的人沒有人關心這些損失,大家更多的是在意新城市生活會不會更好。書中並沒有批判,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感傷,但是何偉寫到了「我從來沒有經歷過貧窮」。

《江城》還描述了很多事務,不是我能講清楚的。它像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將江邊的城市和90年代的中國的真實地給了讀者,而且有很多東西至今未變。我讀過最後時莫名地感動,我喜歡這種感受。何偉19年回到四川教書了。他一直在看着涪陵這座城市,未曾離開。

我終於不再擔憂未來或者過去,我於是看了這座城市最後一眼。建築物灰濛濛的。由於夏季洪水的到來,烏江江口的江面變得寬大起來。一艘小舢板在靠近岸邊的水面上小心翼翼地行駛着。插旗山隱藏到了迷霧中。我們的飛船加了速,迎着江流逆水駛了過去。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10

讀《江城》愛江城勝過尋路中國,但是又欣喜自己是先讀的尋路中國,後讀江城。

無疑江城裏是有許多因為時代、個人身份導致的偏見和不解,尋路中國中作者已經完全沒有了90年代剛來中國時的敏感與窘迫,多了身為旁觀者的從容以及作為見證者的感慨。

作者在涪陵的那兩年,既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又飽含着江城的特色。1996年,我六歲,妹妹的出生大概是我那一年唯一記得的大事,人生的記憶錄像帶好像是從上國小開始才按下錄影鍵,二十幾年後的今天完全記不起96年的世情。

於是讀《江城》,明明是我出生後的年代,卻讓我覺得陌生非常。

何偉經歷過的96年的中國,天空是灰濛濛的,城市是髒兮兮的',只有各色各樣的人是無比鮮活的,而中國改革發展的巨大步伐,又不知道將帶着這個髒亂的小城去往何方。這讓我想起十年前在温州,老火車站附近永遠黑漆漆的露天天橋,每次去都能碰到一溜不同專業的乞討者,建設較早的城市因為缺乏維護保養而顯得藏污納垢,天空陰沉,人羣熙攘,大家張口是錢閉口也是錢。

《江城》中最愛的一章是第十章:農曆新年。

好的文章能讓人共情到不禁落淚,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分的渲染,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個人的新年,既是新奇的,也是孤寂的。當你對一個文明一個國度產生巨大的好奇,你覺得你已經有點了解有點融入,但是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在巨大的歡慶下,你才發現自己對它其實一無所知。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11

太陽深處,數量龐大的氫離子和氦離子正發生着激烈的聚變反應。因為高速的遊離運動,這些離子們時不時會給彼此一個熱烈的“擁抱”,有多熱烈呢?大約2000萬攝氏度。

這熱情穿過輻射層,對流層,來到日冕,再隨着太陽風,浩浩蕩蕩地跨越一億五千萬米的太空,最終拂過地球,灑在大陸和海洋上。但2000萬度的高温,在此時此刻的深圳只剩下了32度。

正值初夏,這是夾在熱烈激情的酷暑和略帶涼爽的春季中的微妙時節,不是很熱,不是很冷,但是卻令人煩悶不已。電風扇緩緩地轉着,微微地搖着頭,就彷彿它也承受不住夏日的炎熱了。酷暑徹底按住了人們的激情,可能唯一不受影響的就是發間滾滾流淌的汗水和叫喚個不停的夏蟬了吧。我靜坐在沙發上,背部緊貼着還殘存一絲涼意的皮沙發,極力嘗試着傳説中的“心靜自然涼”。沒過多久,竟真的感到了一絲寧靜,這寧靜猶如清涼平靜的湖面一般。

時鐘”滴答滴答“緩緩地走。我心中的”湖底“突然湧起一股波動,但是等它衝上了“湖面”,也只是勾起了一圈小小的漣漪罷了——我回憶起了童年。

不知為何,兒時的情景浮上心間。還記得我在幼兒園的時候,那時的生活單純多了,如白開水一樣平淡。幼兒園裏,天天也就唱唱歌,和同學們追逐嬉戲,學習與責任只佔了很少一部分。晚上回了家,寫寫作業,洗個熱水澡,然後爬上牀結束一天的生活。日復一日,四年間從未改變。責任是什麼,未來是什麼,世界是什麼,這些都沒考慮過,唯一能使我費心思考的也只有一日三餐了。這是單調懵懂的四年,但也是閃着柔光,温暖我心間的四年。

接着呢?接着我去了國小。這時候生活不再簡單平淡了,但是依然很純粹。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很簡單,好好學習,努力獲取知識。此時,我的眼界已放寬到了世界,我意識到了世界的廣大遼闊,生活對我來説就像是一場探險。回望這段童年,這是我無憂無慮的六年,是我對大千世界滿懷憧憬與希望的金色時光。是從何時起,這種感覺消失了呢?是從何時起起,這種無憂無慮和滿懷憧憬的生活離我而去的呢?好像是一瞬間發生的,也好像是這悠悠三年間漸漸發生的。自從上了國中,更多的現實和責任替代了童年的純真。我開始擔憂期末的考試,開始關注起了新聞時訊,開始為了前途而奮鬥。生活更加充實了,人生也有了一個個明確的'目標,一個個可以讓我一往無前的目標。童年時期時不時冒出會千奇百怪的問題消失了,看見熱鬧的人羣就想要扎堆的衝動也消失了,原來無邊無際的世界現在對我來説也有了長度和大小。我開始注意措辭,注重舉止。是的,比起兒時,當然是現在的我更加穩重,更加博識。可是,回憶起往日,一股空虛感止不住的湧起,為什麼?為什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總是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無論是喜悦還是悲痛,時間都會將其衝散,留到最後的也只剩無限的感慨和無奈而已。我想,正如蘇先生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想表達的感情一樣。時光茫茫,縱使相隔十餘載,美好的回憶也不會因不去思量而忘卻,因為其早已被刻在了記憶深處。只是偶爾回

望起它來,心裏會不禁溢散出淒涼之情。看看兒時的自己,在看看如今,真是“相逢而不識”。為何?因為,時間洪流的強大,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都早已“塵滿面”,“鬢如霜”。

我從沙發上坐了起來,調整了一下狀態,試圖平復這股情緒的起伏。汗水依然在流淌,窗外的蟬鳴也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不過這時候,煩悶之情已悄然消散,我也不再為時過境遷感到哀傷。如同詞的下片所寫,過往記憶不會離去,每當人們需要的時候,都可以進入自己的“還鄉幽夢”,去看看那“小軒窗”後,“正梳粧”的懵懂的自己,去重新品味以前單純美好的生活。也許,和從前的美好比起來,現在的艱辛會喚起心頭的“淚千行”。但是,時間總是在走,就像不停歇的風和東逝的江水。沒有什麼美好值得百般挽留,更沒有什麼痛苦值得萬般惋惜。

時鐘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站了起來,用盡渾身力氣伸了一個懶腰。“啊!都怪這鬼天氣害得我胡思亂想。”我從冰箱裏取來了一根冰棍,又打開了一筆沒動過的作業本。我不再去為逝去的童年

感到難過,現在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世界不會因人的感動而感動,就像那“明月”不會為了蘇軾一個人的“斷腸”而黯淡。與其歎惋過去倒不如利用現在去創造未來的美好。

氫離子和氦離子仍舊在激烈的聚變着,太陽風不停地吹拂過地球以及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給北半球的炎炎夏日添柴加薪。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後亦是如此。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12

本講述一個在涪陵支教的美國人,用身在其中又清醒獨立於外的視角,講述一個江邊小城——涪陵的江、山、人、城的書。

那是1997年,那是中國開始變化又變化最大的那幾年,生活在那一年的人,多數經歷了影響一生的事件,而課堂上的美國文學課,總會夾帶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戲劇,美國人在當地幽默地稱自己為洋鬼子、走資本主義路線的人,他們知道怎麼樣帶來最佳效果與當地人相處。

作者融入了涪陵,偶爾也被排斥。但他始終帶着悲憫,做了一個温柔的旁觀者。他細緻地觀察江、白鶴梁、大壩上漲的水位、人們的生活、種的糧食。很多明明應該我們去觀察去保護去記住的細節,竟被一個美國人寫得那麼動人,這是我們應該反思的,我們的`東西,卻被我們忽視。比如,在白鶴梁題刻的文字、書畫,在1997年只有寥寥無幾的人關注了它;幸運的是,現在的白鶴梁已經被保護起來了,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作者的描寫讓身在中國的我們用另一個視角看中國,我想我們並不是要一致地諷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總是又窮又落後,是要從外國人的描寫中看到我們真正需要改變和進步的地方。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13

今天,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名字叫《鬆情水韻看江城》,裏面有許多關於我們的家鄉——吉林市的風俗和故事,秀美的山水勝境,天賦的自然奇觀,神祕的古代遺存,絕世的文物珍寶等等……最另我回味的就要數迷人的民間傳説啦,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吧。

我們先説説金龜島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養了一羣金龜,有一隻金龜過厭了天庭的生活,就來到人間,找自己如意的地主,在一隻老海龜的.指點下,它來到了松花江上,可是王母娘娘要捉它迴天宮,金龜就是不回去,王母娘娘無奈,只好把它留在了人間。可玉皇大帝怕它殘害生靈,就用鎮龜石把它囚在松花江上,就成了現在的金龜島。這就是金龜島的傳説。

這就是金龜島的傳説,再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龍潭燕的傳説:據説,龍潭山先年風調雨順。可就在這裏來了一條惡龍之後,這兒的`百姓就遭了殃,於是百姓們捐錢修了一座龍王廟,就在修好龍王廟的第二天,惡龍又發了大水,水淹沒了莊稼,有一位姓林的老漢,他們一家都被捲到水中,老漢要救女兒時,發現了一隻落水的燕子,為了救燕子,老人的兒女卻被洪水捲走了。燕子為了報答老漢,去尋找觀音學了三年本領,回來與當地老百姓一起擒住惡龍,把它鎖在了龍潭山上,從此,龍潭山又恢復了太平。龍潭山一名也由此而來。

看完了這本書,我對我的家鄉更瞭解。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讀後感 14

涪陵是我從未生活過的故鄉,我在重慶求學四年,這是我情感最豐富也最充盈的時光。涪陵離重慶很近,但是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去過涪陵。

初讀江城是在大四的寒假,離開重慶一個多月,久居家中,返渝心切,終於找到了一本關於重慶的高分書來解渴。初讀一遍,我似乎並沒有理解其中文字的珍貴,只是覺得寫的很細緻,算是九十年代西部地區的眾生相。再讀江城便是在兩個月之後,在一條破舊的三峽遊輪上。在整個旅途中,我絲毫感受不到所謂“高峽出平湖”的豪邁,只覺得長江很可憐,像是一條被束縛住的、身材日趨臃腫的巨龍。黃昏時分,陽光灑在似湖而非峽的江面上,我拿出電子書又讀了《大壩》那一章,陷入到了和彼得海斯勒同樣的傷感。我傷感於已逝的過去,他傷感於無可避免的未來。在這一章的最後一段,彼得海斯勒寫道:

我細細地看了周圍人的面孔,看到的是驚歎和決然——驚歎於大壩的宏大,決然地忍受着寒冷,決然地要把工程的每一絲進展盡收眼底。即便在那些嬰兒眼中,我似乎也看到了這樣的'神情。

那些嬰兒和我大概是同齡人,二十年後,面對已經完工的大壩,我依然會驚歎,驚歎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錯誤。我覺得,無論三峽大壩的象徵意義或實用意義多麼強,長江不該變成這個樣子。“高峽出平湖”並不值得誇耀,人類應當為自己的自私向其他生靈表示愧疚,即便這種自私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

距離離開重慶還有三個月,我似乎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彼得海斯勒的生活。我儘可能地在重慶多走一些地方,多見一些人,多拍一些照片,多吃一頓火鍋,就像一個在沙漠中的旅人,在離開綠洲前儘可能地做好充分地補給。我終於還是去了涪陵。

我幾乎去了書上寫的所有地點,涪陵縣城、涪陵師專、烏江、長江、白鶴梁,也隔江眺望了白山坪和插旗山。每到一個地點,都會拿出《江城》讀一段相應的章節。彼得海斯勒説:

我渴望着弄明白,這座城市是怎樣運轉的,那裏的人們在想些什麼問題。

而我想知道的卻是,二十七歲的彼得海斯勒當時在想些什麼問題。一個不同文化背景的異鄉人身處一座在中國數以千計的普通縣城裏,那些書中為中國人都津津樂道的生活細節是怎麼被他發現的。可一路走下來,我的收穫並不大,除了書中已經寫明的,我很難用作者的視角和去觀察到新的細節。誠然,我是一個生長於平原之上的北方人,但終究也是一個縣城青年,這種家長裏短充盈着整個城市的生活方式於我非常熟悉。重慶四年的生活,也已經讓我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坡坎、方言、棒棒、山川與河流,也早就融進了我的生活。我變得當局者迷了。

離開涪陵時的心情,倒是和彼得海斯勒一樣:

我知道我再也見不到這塊地方了。那是我在涪陵的最後一個春天。

這也是我畢業前,最後一次去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

回到北方後,對重慶的思念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從未想過每年都會按捺不住回去一趟,更沒有想過會帶着一個同樣讀過《江城》的姑娘再次來到了涪陵。但我從未奢望能再回到過去的日子,那個做什麼事都不遺餘力、不計代價也不想後果的年紀已經過去。重慶這座山城中埋藏着我曾經最放肆的笑,最心痛的哭,每當踏上這片土地,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節奏和我軀體深處的某個東西產生了共振。就像兩個正在轉動的齒輪,咔噠一聲齧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