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3篇

校園1.1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雨天一閣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3篇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1

在頭放假,我就已經在網上預訂了餘秋雨先生的幾部書,分別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無疆》,書來得很快,於是,在放假的頭幾天裏,我一直在埋頭閲讀餘秋雨先生的這幾部著作。

讀到今天,覺得《風雨天一閣》,寫得確實不錯,給我印象尤深。

天一閣的開辦者,是明朝的範欽,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稱,在這裏又有了新的解釋,本來我只以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這裏卻做如下解釋:天一生水,水能阻火,範欽用“天一閣”給自己的藏書樓命名,也就是説希望藏書樓能夠避免遭到火災,能夠永遠保存下去,可謂用心良苦。看到這裏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學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種緣由。

範欽窮其一生,藏書巨多,有很多是傳世孤本,盡收於天一閣,天一閣可謂書籍大海,我想,當範欽每日徜徉於天一閣中,與那麼多先賢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應該是非常愜意的吧,我想這甚至也是他長壽的一個原因,在醫療條件那樣落後的封建時代,範欽能活到80而終,我想應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日裏為書香所圍。

自古以來能夠進入天一閣閲書的,盡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黃宗羲,餘秋雨先生在天一閣歷經300多年風雨之後也登樓參觀,是他與天一閣的緣,我想也顯示了天一閣在藏書界尊貴的地位,以餘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聲望,登天一閣應該是滿夠資格的了。

看了這篇作品之後我一直在不斷地想,什麼時候,我也能一覽天一閣的風采,滿足自己這個書迷的一個甜美的願望呢?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2

也許是對傳統文化的仰慕;也許是被天閣眾多藏書所迷惑;也許是被範家子孫的精神所感動。當我讀完《風雨天閣》時,心中不禁浮想聯翩。

座古代普普通通的藏書樓,延續百年巋然不動。幾百年的風雨,在範氏家族苛刻的祖訓之下,獲准登樓的大學者也僅有十餘名。

這座沒有在大火中毀滅的古書,沒有在歲月中消失的古書,然而當近代兵燹來臨之時,那些飽經風霜的古書,就那麼輕易的消失了。曾經印着大學者誠惶誠恐腳印的樓板,現在只留下偷兒日夜偷竊的棗核……

藏書樓就是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範欽就是舉辦這場接力賽的主辦方。範欽的長子範大沖從父親肩上接過了這個重任。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加使人信服。重任就是接力棒,代代傳下來。“子生孫,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只要範欽家族繼續繁衍,這場接力賽就永不停息。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保存下來,並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定的規矩是不行的。俗語説“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範家也不例外,也許他們家的規矩比其他家族的規矩更加苛刻,更加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填個並沒有在範家子孫後代中所葬送。雖然,後來也有被盜、被偷,但是飽經風霜的天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道風雨中獨特而絢爛的風景線,閃耀着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風雨天閣”被世人所稱,這也然讓範家子孫所崇拜、所驕傲的名字。它,不僅僅代表着範家子孫的驕傲與自豪,更多的是代表着我們華夏子孫的頑強與堅毅的精神!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3

在變與不變中延續,天一閣流藏至今日不能不讓人吃驚。我一直都認為天地萬物都存在一種規律:開始就等於結束,它們並沒有相對立,而是相互對立挨着。而很多事情難不在開始,而是開始後那一段旅程是否能延續,是否能像直線一般延長。當你抓住一些東西時,就註定你會失去另一些東西。天一閣存在的目的應該是藏書樓。它的內容應該是書。但為了它的延續,它存在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只能圍繞藏。這不正是如此嗎?我們不能對一樣東西要求過高否則它將扭曲在無數個要求下。作為一個藏書樓在這個科技翻新的年代,僅僅只能是文物保護區。我們對它的關心也只侷限與對它存在意義的參觀與討論,它以不能發揮自己的存在的目的。

在我心裏隱隱的存在一個這樣的畫面,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天上灑下一股暖流如同到達天堂。在那個叢林深處,樹林中樹立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樹木,枝葉茂盛得遮擋了那一片夜空,星星從縫隙中閃爍着,倒映在那一片淺淺的蘆花湖中,湖水平靜着,而星星閃爍着,一靜一動,神祕的就像這湖水下里面還有一個世界。然而透過它們有那一朵花,紮根於叢草中是顯得那麼不起眼,但幸好還有這一壺月光,它們傾倒與它的花瓣上,使他顯得蒼老了。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吐露芬芳與豔麗,儘管根本沒人懂得欣賞,也無法懂得。他在風中搖曳一兩下,像一朵不老的花,笑看無數個日出和日落,是那朵花就像天一閣在天一方,靠近它要經歷不少風雨,而其實那朵花就紮根在你心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