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校園3.14W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秦淮雜詩二十首·其一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裏,濃春豔景似殘秋。

翻譯

一年多來那停泊秣陵畫舫行舟讓人想念,秦淮水上閣樓讓人魂牽夢繞。

整個大地都籠罩在多日的細雨微風中,一片朦朧,本應是奼紫嫣紅,如今卻似殘秋。

註釋

秣陵:南京古名。

夢繞:往事縈懷。

雨絲風片:細雨微風。多指春景。

創作背景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本首詩即是其中一首。

賞析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詩流麗悱側,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此乃組詩之第一首,寫作此組詩之緣由,奠定了組詩風格哀婉的基調。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通過言懷虛寫秦淮的人文景觀(舟、樓),秣陵的自然地理特點(秦淮河流貫市區)已寓於其中。作者對秦淮勝地嚮往已久,故説:“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斷腸”一詞有二義,一為極度悲傷,二為極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後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見的心理現象,故此二義亦相通。這句詩中的“腸斷”,用的是第二義。與下句的“夢繞”相對應,合言正所謂“晝思夜想”,可見作者對秦淮勝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詩中,秣陵屬地而言舟,秦淮屬水而言樓,可見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駛或停泊於內陸河的畫船遊舫;此樓亦非一般的樓,而是臨水的雕樑畫棟。這確實是秦淮勝景的特色。此地曾經繁華一時、聲名遠播,正是作者為之“腸斷”“夢繞”所在。

“十日雨絲風片裏,濃春豔景似殘秋。”通過記遊實寫秦淮的自然景觀(雨絲風片、濃春煙景),但當時社會變遷的痕跡(秦淮無復舊日繁華)也宛然可尋。“十目雨絲風片罩,濃春煙景似殘秋。“寫詩人親履其境後的印象。明代湯顯祖劇作《牡丹亭》第十齣《驚夢》有云:“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炯波商船”。王士禎的詩句脱化於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諸句重在描寫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禎的“濃春煙景似殘秋”卻透露出無限的感傷。“濃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濃的時節;“殘秋”顯然一片凋零、屑近嚴冬了。春意正濃的秦淮勝地,本應奼紫妍紅、美不勝收,如今卻是這等蒼涼。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這種感受的內容是什麼?作者並未明言。“殘秋”是時令即將交替的關捩點,也許詩人由時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興替,頓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吧。或許詩人什麼都沒想,只是為秦淮河畔的實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大相徑庭而覺得失望吧。作者雖未明言,讀者卻可因此而生出許多聯想與忖度,欣賞此詩豐富的美感。

此詩以樂景抒哀情,由“腸斷”兩字可知作者懷着悲傷淒涼的心境來到了秦淮河邊,雖是“雨絲風片”的春日,但在綿綿的細雨中,在瀟瀟的春風中,作者只感到了對秦淮河今昔對比的無限悲涼,濃豔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殘秋般的內心。全詩表達了作者對秦淮河淒涼蕭條的哀傷感懷之情。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2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翻譯

四條河流交錯環抱着吳興城,它們的流向與城牆偏斜。這四條河又分出許多溪水,溪水邊居住着許多人家。

居民們利用這大好的自然條件,在水深的地方種上菱角,水淺的地方種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淺的水域裏種上荷花。

註釋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條河流交錯地流通。交流,交叉溝通。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東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條東去的運河。

抱城斜:繞着城斜流。斜,指環城的河流並不是和城牆構成平行直線而是斜斜地流着。

散作:分散成。

千溪:很多條流水。千,與後面的“萬”同用以形容數量多,均不是確數。

遍:遍及。

深處:水深的地方。

菱:水生草本植物,果實叫菱角,可食。

賞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量詞,它們寫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幹,“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着更多的支流。通過“交流”、“散作”“遍”等動詞勾勒,讀者彷彿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風光。被這密如蛛網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抱城斜”是指環城的幹流與城牆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們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兩句寫水鄉農作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説江南好”,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還給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説種藕而説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輝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歎宕跌、無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出絕妙的平衡;而在“深”“淺”字面上前分後總,又推出一層唱歎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哲學啟示

此詩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藴涵着深刻的哲學思想。

詩的末二句將這遍及千家萬户的溪水分三類,即“深”處。“淺”處和“不深不淺”處,並且分別為它們做了科學的安排,即“深”處種“菱”,“淺”處種“稻”,“不深不淺”處種“荷花”。全詩之妙,即在這三種安排之上。這三種安排的共同特點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長得茁壯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顧客觀實際,那將會產生災難性的的後果。

這二句語言簡潔,但哲學思想卻非常豐富。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地講,就是從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實踐的成功和目標的實現。絕不能背離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要在水深處種菱角,在水淺處種稻子,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淺,一律種菱角,或者一律種稻子、種荷花,都是錯誤的。對於人生來説,也是如此。每一一個人,各有各的抱負,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環境,各有各的機遇。關鍵在於,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找準自己的定位,爭取事業的成功,實現人生的價值。水深處種菱角,不深不淺種荷花,再淺可以種稻,再淺沒有水還可以長草。只要遵循這樣的哲學思想,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創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撫時,頗為關心百姓及農事,不時出外巡視民情,因此對地方的山川形勢比較熟悉,這首《吳興雜詩》便作於嘉慶二年(1797)。在江南水鄉,地處太湖南面的吳興(今浙江湖州)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此詩即描寫吳興的田園風光。

地理內涵

此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徵。“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複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準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佈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類分形結構。作者採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彷彿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佈,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户,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佈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大地的厚德載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徵,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複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後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通過對農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翻譯

如畫江山與身在長安的我沒太多關係,暫且在長安度盡春天。

一樹的梨花與溪水中彎彎的月影,不知這樣美好的夜屬於誰?

註釋

不關身:不關己事。

長安:唐代都城,今西安。

暮春:晚春。

賞析

這首詩意境很像唐代詩人常建的另一首詩:“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過一春。”(《落第長安》)兩首詩不但字句相似,聲韻相近,連那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處。

然而二詩的意境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又有着極為明顯的差別。

常建寫的是一個落第的舉子羈留帝京的心情,具體情事交代得過於落實、真切,使詩情受到一些侷限。比較而言,倒是這位無名詩人的“雜詩”,手法高妙,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舊山雖在不關身”,也就是“家園好在尚留秦”。常詩既説到“長安”又説“留秦”,不免有重複之累;此詩説“不關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卻多表現了某種遺憾的意味,用字洗煉。

“且向長安過暮春”與“且向長安過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難歸。常詩卻把那原委一古腦兒和盤托出,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後的沮喪;這首《雜詩》作法正好相對。詩人拋開了那切實的具體情事,而把篇幅讓給那種較空靈的思想情緒的刻畫。

“一樹梨花一溪月。”那是舊山的景色、故鄉的花。故鄉的梨花,雖然沒有嬌嬈富貴之態,卻樸實親切,在飽經世態炎涼者的心目中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珍視。雖然只是“一樹”,卻幽雅高潔,具備一種靜美。尤其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三句不僅意象美,同時形式美 。“一樹梨花”與“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復迴環的節律,對錶達一種迴腸蕩氣的依戀懷緬之情有積極作用 。從修辭角度看 ,寫月用“一溪”,比用“一輪”更為新奇,它不但同時寫到溪水 ,有一箭雙鵰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攬結的月色,寫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動。

這裏所寫的美景,只是遊子對舊山片斷的記憶,而非現實身歷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時節,舊山的梨花怕又開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靜聽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這一切都“雖在不關身”了。“不知今夜屬何人?”總之,是不屬於“我”了。這是非常苦澀難受的心情。花月本無情,詩人卻從“無情翻出有情”。這種手法也為許多唐詩人喜用。蘇頲的“可惜東園樹,無人也著花”(《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詩後聯與蘇、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寫眼前景,乃是寫想象回憶之境,境界較為空靈;一是不用陳述語氣,而出以設問,有一唱三歎之音。

這首《雜詩》不涉及具體情事,但它所表現的情感,比常建詩更細微,更帶普遍性,更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能在更大範圍引起共鳴。這恰如清人吳喬所説:“大抵文章實做則有盡,虛做則無窮。雅、頌多賦是實做,風、騷多比興是虛做。唐詩多宗風、騷,所以靈妙。”(《圍爐詩話》)。

創作背景

從詩境看,這首詩應是作者科舉落第後身在長安有感之作。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4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譯文

人生在世就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人生歷盡了艱難,人們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樣子了。

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一起暢飲。

美好的青春歲月一旦過去便不會再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努力奮鬥,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註釋

蒂(dì):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東西的路,這裏泛指路。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落地:剛生下來。

鬥:酒器。比鄰:近鄰。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

鑑賞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經八年。這是一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可以説,慨歎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無根蒂:形容飄泊不定。陌:路。這兩句是説,人生在世就好像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分散隨風轉,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認為常住之身具有永恆的法性,與死生變易無常的父母生身不同。這兩句是説,由於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的改變着人,每一個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意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落地:指誕生。這兩句是説,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歡:歡愉。這兩句是説,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應該聚在一起共飲。閲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於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歡樂平淡中和、明淨淳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難再晨:是説沒有第二個早晨。這兩句是説,壯年不會第二次到來,一天之內沒有第二個早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兩句是説,趁着盛年之時應當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不會等待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結尾四句常被人們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對這四句詩作如此理解,未嘗不可。但在這首詩中,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麼短促,人生是這麼不可把握,社會是這麼黑暗,歡樂是這麼難得,那麼,對於生活中偶爾出現的一點點歡樂,就應該倍加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們必須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標誌着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的標準和信仰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純淨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歎,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的在生活中尋找友愛,尋找着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來自生活,質如璞玉,然而內藴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5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山中雜詩》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着陣陣嵐氣雲煙,從竹林的縫隙裏看灑落下餘暉的夕陽。

鳥兒從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飛過,潔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户裏輕輕地飄了出來。

《山中雜詩》註釋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煙:指山裏面的霧氣。

竹中:竹林叢中。

窺(kuī):從縫隙中看。

檐(yán):房檐。

這句是説山上的房屋地勢很高,所以雲從窗户裏面穿進穿出。

《山中雜詩》賞析

本篇是詩人吳均《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作品通過對山居小屋悠遠、靜謐的環境描寫,表現了詩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閒適自在的心情。

“山際見來煙。”“這裏的山際”説的是目所能及的山與天相接的地方,寫的是極目遠望之處。“來煙”,寫的是詩人遠望所見的動感物象,即遠遠地看見嵐氣雲煙從天邊飄來,這一描寫有力地再現了山居小屋環境的深邃和悠遠,給人創建了一個極其豐富的幽深神祕的美感想象空間。

“竹中窺落日。”這句的“竹中”,從一個“窺”字可以看出説的應該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詩人從竹林的空隙中“窺”見到的明亮清新的一個動感物象。從這個“窺”字我們不難看出,詩人這裏寫的是近景,即從竹林的空隙中窺視到的紅紅的落日。這一“窺”,巧妙而又生動地增強了夕陽餘暉灑落竹林時刻山居小屋環境優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説在前兩句中詩人不惜筆墨為我們再現了山居小屋的環境,那麼下邊兩句寫的則是小屋本身的特點。

“鳥向檐上飛。”“向”可以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在”。“檐上飛”,説的是傍晚了,鳥兒們快要歸巢了,於是在房檐兒上悠閒地,自由自在地,嘰嘰喳喳地,一會兒飛過來,一會兒又飛過去。這一句寫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離的所見,描繪的是一種清新、明快的場景,它在向人們透露着一種愉悦與欣喜的情懷。

“雲從窗裏出。”“雲”是不可能從“窗裏出”的,詩人寫的其實也就是一種感覺,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如果站在山腳下,遠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潔白的雲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閒地飄動,彷彿就是從窗户裏飄出來的。這感覺是何等的神奇呀。

詩寫得十分精煉。四句寫出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如同電影鏡頭的連接那樣,合起來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麼清幽,甚至冷寂。煙、日、鳥、雲都在動,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無限的靜。由這一片寂靜,又使人感到詩人心中是那麼清靜。他沒有一點兒雜念,只是靜靜地觀賞着這一切。如果細細吟味,還可感到三、四句隱隱流露出詩人的幾分新奇感。高飛的鳥與屋檐齊高,白雲由窗間流出,這種景象在平地上見不到,因而使詩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兩副對子。前兩句“見”、“窺”的主體是詩人,後兩句的主體則是“鳥”和“雲”。前兩句的節奏是二、一、二,後兩句是二、二、一。這樣,全詩雖然篇幅短小,內容單純,卻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至於不顯得單調了。

此詩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境氛圍和背景;後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鉅細相襯的藝術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合,構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境氛圍。詩人又運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觀察寫出景物,寄託自己的情志於景物環境之中,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脱,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6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

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

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

孤魂遊窮暮,飄搖安所依。

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

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翻譯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薰灼寒門。

超羣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紀老了。感歎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着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着別人哭泣。

聽説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裏人對我説:)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裏遊蕩,飄飄搖搖哪裏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濕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譯文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薰灼寒門。

超羣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紀老了。感歎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着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着別人哭泣。

聽説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裏人對我説:)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裏遊蕩,飄飄搖搖哪裏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濕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賞析

這是孔融流傳下來的《雜詩二首》,其一寫遠大的政治抱負,情辭慷慨;其二寫喪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極冨感染力。我們先來解釋第一首。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巖巖,高峻的樣子。《詩經·魯頌·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鐘山,北海中的山,極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熱。炎天,指南方。鐘山為極寒之地,炎天為極熱之地,兩相對比,喻“世道炎涼”。這兩句的意思是説,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曜(音耀),炫耀。雲門,上接雲漢的高門。遠景,餘光,餘焰。景,日光。灼,燒灼,薰炙。寒素,門第低微的寒族。這兩句是説,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薰灼寒門。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樣子。累世士,累積幾代才出現的賢才。累世,連續幾代。結根,紮根。此二句言超羣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二句:呂望,太公望,姜姓,呂氏,名尚,號太公,又叫姜子牙。傳説七十多歲被周文王發現,任為師,佐周滅商,因功封於齊。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時世的緣故。此二句説,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齊國人,名吾夷,先輔佐公子糾,公子糾與桓公爭位失敗後管仲被囚,經鮑叔牙舉薦,受到桓公重用,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勛業績,指齊桓公的覇業。這兩句是説,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二句:年歲暮,歲月流逝。屈原《離騷》:“恐年歲之不吾與。” 此二句是説,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紀老了。感歎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謙之辭。猛虎步,像猛虎一樣的步伐。比喻雄俊豪邁氣概。這兩句説,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安能一苦身,與世同舉厝” 二句:安能,怎能。一身,一輩子,一生一世。舉厝(音措),舉止行為。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節,瑣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懷。此謂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夷齊,商代孤竹國君之二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相傳孤竹君死後,伯夷、叔齊推位讓國,逃奔西北周。周滅商後,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在首陽山。這是説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這是孔融《雜詩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詩人以景託懷的勵志之作。那麼,這首詩是作者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寫的呢?孔融是忠於漢室的,他素與曹操政見不合。他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常嘲諷曹操,曹操很惱火,但為了籠絡人,只能隱忍,暗地裏卻示意與孔融有仇的郗慮彈劾孔融,使孔融被革職在家賦閒。然後曹操又寫信給他,希望他與郗慮搞好關係,以後説話、做亊情不要那麼浮華率意,要小心一點,謹慎一點。孔融回信説:不必。我現在已經能夠心情愉快地接受這樣免職。此詩就是作於這一時期,抒寫這樣的心情。全詩20句,分三層:

前4句是寫景,寫高峻寒冷的鐘山,與炎熱至極旳南方之路;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與門第低微的寒族,兩相對比,喻世道之炎涼,實指曹操煊赫的威勢。

中間12句寫詩人自己堅定不移的節操、抱負和志向。“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超羣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只有像山川這樣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於天地之間。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孫,祖上世代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貴。他打心眼裏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對曹操重視人才等策略還是比較佩服的。轉下來引用“呂望”、“管仲”二人的亊跡,來説明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業。然後詩人發出感歎“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可惜我老了。但話鋒一轉,“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於現狀,立志要成就一番亊業。

最後4句寫支撐自己的氣節和風骨。他對世俗很蔑視(“庸夫笑我度”),對於“呂望”尚不稀罕,對“夷齊”又何存仰慕呢?

縱觀全詩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氣很高,因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懷,慷慨言志。通過描寫地理位置的差異,高門寒族的懸殊,時勢英雄的發跡等,揭示世亊無常,窮者能達的人生哲理,表達了詩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氣的高潔品格。全詩筆力雋逸,蒼勁悲涼,氣骨凌人,體現了孔融詩文“以氣為主”的特點。

下面我們簡單解釋分析一下第二首。這第二首是寫悼念幼子夭折的悲傷心情,詩歌以樂府的筆觸,敍寫了三個悲慘場景:

首先,寫從外歸來,驟聞噩耗。“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進門急着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着別人哭泣。聽説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日已潛光輝” 以日光之沒喻兒子之死。這裏暗伏着做為一個父親常年在外,兒子臨死時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心中是多麼悔恨!

其次,是寫趕往荒丘,面對孤墳。“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家裏人對我説:)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褰(音愆)裳,提起衣服的下襬。墟丘,指墳墓。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孤魂遊窮暮,飄颻安所依?” 窮暮,長夜,指地下。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裏遊蕩,飄飄搖搖哪裏有他的依靠?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疼愛,不但在他活的時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後還放不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後寫哀歎人生,表達了子不識父、父親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俛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濕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寫了詩人的喪子之痛,塑造了一個至哀無聲的慈父形象,格調悲涼,情感濃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後世對此詩有許多中肯的評價。張玉谷《古詩賞析》:“傷子自傷,無不包括。”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亦述寫與此詩同樣的情景,沈德潛《古詩源》評曰:“少陵《奉先詠懷》,有‘入門聞號眺,幼子飢已卒’句,覺此更深可哀。” 這些評論都肯定了孔融詩歌的悽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風骨”的特徵。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7

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青天無雲月如燭,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規一夜啼到明,美人獨在空房宿。

空賜羅衣不賜恩,一薰香後一銷魂。

雖然舞袖何曾舞,常對春風裛淚痕。

不洗殘粧憑繡牀,也同女伴繡鴛鴦。

回針刺到雙飛處,憶著征夫淚數行。

眼想心思夢裏驚,無人知我此時情。

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一去遼陽系夢魂,忽傳徵騎到中門。

紗窗不肯施紅粉,徒遣蕭郎問淚痕。

鶯啼露冷酒初醒,罨畫樓西曉角鳴。

翠羽帳中人夢覺,寶釵斜墜枕函聲。

行人南北分徵路,流水東西接御溝。

終日坡前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

偏倚繡牀愁不起,雙垂玉箸翠鬟低。

捲簾相待無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將淚眼向東開,特地愁從望裏來。

三十六峯猶不見,況伊如燕這身材。

滿目笙歌一段空,萬般離恨總隨風。

多情為謝殘陽意,與展晴霞片片紅。

兩心不語暗知情,燈下裁縫月下行。

行到階前知未睡,夜深聞放剪刀聲。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數日相隨兩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門便是東西路,把取紅箋各斷腸。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台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裏,一夕秋風白髮生。

花落長川草色青,暮山重疊兩冥冥。

逢春便覺飄蓬苦,今日分飛一涕零。

洛陽才子鄰簫恨,湘水佳人錦瑟愁。

今昔兩成惆悵事,臨邛春盡暮江流。

浙江輕浪去悠悠,望海樓吹望海愁。

莫怪鄉心隨魄斷,十年為客在他州。

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啊,此前我有家卻歸去不得。杜鵑啊,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堪:可以,能夠。

直須:不必猶豫。

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鵑:鳥名,即子規。

休:不要。

其十九賞析

這首詩是題在杭州望海樓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們可從中體會到一種複雜的情感。這不是一般的思鄉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羈旅在外而產生的一種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筆,“浙江輕浪去悠悠”,詩人在杭州錢塘江邊的望海樓上向遠處眺望,看到了這一場景。在這裏,這個疊字“悠悠”下得好,錢塘江的水面悠長而空寂,而詩人的心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是“悠悠”的水波,還是“悠悠”的往事,它們都“去”了,一去不復返,只停留在詩人的記憶裏。但是詩人又是如此懷念它們,所以就產生了第二句中所説的“愁”。“望海樓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對此詩的作者提出猜想,認為這首詩系鄭谷所作,因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覆手法正是鄭詩中常見的。而據筆者考查,這種説法是不確切的,因為鄭守愚是宜春(今屬江西)人,其一生中並未有在餘杭(杭州)的經歷。但是,這一句所用的手法卻是與鄭的反覆驚人地相似。望海樓上吹來的當然是海風,但在詩人筆下,望海樓上隨海風而來的,似有淡淡的憂愁。這個“望海愁”,不僅與“望海樓”諧音,給人以音律反覆迴環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藴深遠,含蓄藴藉。望海時到底引發了什麼愁緒?這裏詩人沒有説,但後二句中卻有很明顯的答案。

第三句筆鋒陡然一轉,“莫怪鄉心隨魄斷”,“鄉心”即思鄉之心,“鄉心”斷即謂詩人已不再思鄉,這是為什麼?這又是一個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在第四句中給出了答案。“十年為客在他州”,原來詩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鄉,對故鄉早已淡忘,因此是“鄉心隨魄斷”。故鄉在詩人心中早已成為遠方天際的浮雲了啊。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兩句中。這其實是詩人“説話的藝術”。“鄉心隨魄斷”是真的已斷鄉心了嗎?很明顯不是的,若是則詩人也不必生愁。但詩人偏説:我的鄉心早已斷結了,因為我遠在異鄉時間已經太長了。看似豁達,實則倍加思鄉!其字字皆從千百迴轉後得來,方能令人迴腸蕩氣,長吟擊節!由此看來,詩人不是“鄉心斷”,而是“鄉心甚深”,以致隨魄皆斷。這裏注意這個“隨魄”。如若詩人果真已將故鄉忘卻,那麼他為什麼要“斷魄”呢?為什麼要生愁呢?所以説這是曲筆言愁,而餘味悠長。如果詩人一味説“我如何如何思鄉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藝術了。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顯然在於情感的表達,其情感並不直接用語言敍述出,而是讓大家在讀完全詩中體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樓”“望海愁”交錯復沓,聲音婉轉,而意在突出“望海”,進而引出詩人所表達的“愁”。晚唐的詩風自李義山已漸趨朦朧,而這首詩在朦朧中又有明確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無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其一賞析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覆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複的因素。但第一句説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説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複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至於其原因,詩句未直説,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於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覆和詠歎,其旋律節奏是紆迴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覆和詠歎,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覆,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迴旋反覆。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於是重複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説“有花”應怎樣,下句説“無花”會怎樣;上句説“須”怎樣,下句説“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説“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説“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覆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裏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迴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覆、句與句的反覆、聯與聯的反覆,使詩句琅琅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迴環到熱烈的動盪,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迴腸蕩氣了。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覆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因此而被廣泛流唱了。

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於修辭上的別緻新穎。一般情況下 ,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 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後情語。此詩一反慣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後比 ,先情語後景語,殊屬別緻。“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 ,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 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髮 。不用“人生幾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

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種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卻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

其十三簡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説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 “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三、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藴藉,情緒無限感傷。

節令轉換,季節新來,但自己仍羈旅漂零,聽杜鵑啼血,令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