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合集15篇)

校園2.48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合集15篇)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

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兩位金獎演員摩根·弗里曼、蒂姆·羅賓斯主演,改編自暢銷作家斯蒂芬·金著作《麗塔·海華絲與肖申克的救贖》的《肖申克的救贖》,當年上映時,票房慘遭滑鐵盧,卻能夠在上映後迄今長達25年的多數時間稱霸IMDb和豆瓣電影Top250的榜首。

初看《肖申克的救贖》時,雖覺得電影各方面確實精彩,但總會挑剔它結局過於夢幻不切實際,比如説在關鍵的夜晚之際風雨交加,宛如為了烹煮雞湯而採用的機械神蹟。如今再看時,卻有些改觀了,無法否認那依舊機械神蹟的情節編排,卻讓我信服了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安迪確實是有能力創造神蹟的人物,也讓我看到他如何救贖全片的敍述者——摩根·弗里曼飾演的瑞德的這一層面。

也難怪電影安排瑞德作為旁白敍述者,他讓我們與他一起在一旁觀看安迪這個角色,一同見證安迪超乎常理的作為與他帶來的影響,也能從這位監獄老鳥得知諸多有關鯊堡監獄的殘酷事實,像是新人最難熬的第一個夜晚,老鳥們用香煙賭誰先崩潰,在夜晚裏以別人之苦取樂;監獄中會霸凌他人、強迫與其發生性關係的惡霸「三姐妹」;監獄如何讓囚犯「體制化」;以及在他向安迪表述説「希望是危險的」時,我們早已看到他仍抱有假釋出獄的念頭,期望重獲新生。

而《肖申克的救贖》也是今年剛憑藉《1917》獲得第二次奧斯卡最佳攝影的羅傑·狄金斯,第一次提名該獎項的作品。如果注意這部電影的攝影,這部攝影在敍事上也默默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

比如説一開始的監獄空拍,我們看到鏡頭隨着載犯人的囚車劃過綠地,帶到石牆裏面冷峻的監獄情景,這是電影少有的寬闊遠景,卻若有似無地告訴我們,這些犯人的未來將會遠離色彩;囚犯第一次見典獄長的時候,透過鐵窗外的光線,他們背對着光,陰影拉得長長的落在地上,然後鏡頭緩緩移到典獄長的身後,我們知道,鐵窗外的光線就是打在他的身上,然後他走向前,此時鏡頭才反拍到他的正面,他的西裝上有個閃閃發亮的十字架,他説監獄裏的首要鐵則——不能褻瀆上帝——而鏡頭告訴我們他就是這座監獄的上帝。

這些看似一般敍事的鏡頭,也許初看的時候沒什麼感覺,重看的時候感官就放大了,或許這是身為觀眾的詮釋,但也要歸功於攝影帶來的視覺意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遐想。

像是許多人都津津樂道的安迪在屋頂上為眾人爭取啤酒的場景便是絕佳例證:偏冷的色調建立了整部電影的調性,而安迪一行人來到屋頂幹活,讓我們暫時離開那冷冰冰的建築,並從角色們的身後可以望見開頭建立的綠色風景。這是獄中老手瑞德用賄賂替這羣人帶來的福利,然而在聽到獄警隊長海德利在抱怨美國的税收制度時,安迪放下手邊事務,手無寸鐵的走到警衞身邊。飾演安迪的蒂姆·羅賓斯帶來的精湛演出固然是帶給觀眾的第一印象。而鏡頭輔助的敍事也是絕大功臣。

從這個場景所見,一開始雖然來到屋頂,電影偏藍的色調依舊,而安迪與海德利警衞對談的場景,是以仰角來拍攝安迪,而海德利則是用些微的俯角所拍。一般不會以仰角拍攝地位較低的人物,但這個場景,鏡頭角度首先告訴觀眾,安迪是佔上風的。隨後海德利將安迪推至屋頂邊緣時,切換為鳥瞰的正上方視角,強調屋頂之高,安迪處境之危險,隨着安迪逐漸説服海德利,鏡頭向下直搖,直到平視兩人,從安迪身後我們再次望見遠處的綠地,我們便知道海德利將會被説服。接着下個鏡頭切換至眾人喝酒的場景,色調明顯轉為暖色,像是夕陽光線灑在他們身上,而瑞德的旁白卻表示這發生在白天早上,我們才知道羅傑·狄金斯的攝影已超越了現實,將這鯊堡監獄史無前例的一刻添加了魔幻氛圍。

而電影托馬斯·紐曼的配樂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上述的鏡頭中,當安迪説服了海德利,配樂立刻點亮了某種精神勝利的情境,更添安迪的神聖性。除此之外,在這部敍事長達20年的電影中,主要以旁白串起事件,事件間不見得存在明顯的邏輯關係,音樂也成為提供轉換氛圍的媒介。更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主題曲同時流淌出沉重與清亮兩種感觸的相互剋制,像是獄中瑞德與安迪的價值觀對立,又像是角色幽暗情感裏的希望帶來掙扎,掙扎中漸漸明亮起來,久久繚繞於心。

在電影中有一片刻安迪也讓囚犯們見證音樂帶來的感動,恍如久降甘霖,讓時空凝滯,進而引導出這部電影的主題——希望。

希望,安迪之所以非凡,正是心中抱持的希望所帶來的堅毅,所以他能每每不畏獄中的惡霸、所以他能忍受20年之久的冤獄、所以他膽敢挑戰警衞,甚至典獄長,也因為這樣,只有當我們跟着瑞德看着他度過種種難關,隨着安迪穿越那黑暗又污穢的排糞管,就像忍受很久冷色色調看見暖光的感動,那海水的湛藍、陽光的和煦,才讓我們再次體會到希望的完滿。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2

心靈以自由和希望而飛翔

無論我們曾經怎樣的沉淪和不羈,怎樣的失去光明,但千萬不要放棄理想,放棄那份希望,人類追求自由與公正的腳步是無法阻止的。因為“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希望是關不住的,鎖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鳥,是流動的空氣,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遠無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無法染指的。——題記

我仍記得,安迪剛剛到達肖申克時,典獄長説:“把良心交給上帝,把賤命交給我!”我無法忘記他在説這句話時的樣子,極度恐怖的表情,雙眼如同邪惡的豺狼,粗短的手指不停地揮舞,彷彿地獄的魔鬼。可笑的是他的手上有一本厚厚的聖經,十字架的光芒極其悲憫地映照每個人的臉,如上帝的眼睛,慈悲地望着每一個人的靈魂,彷彿陳述着來自天堂的救贖,卻又無力挽回這一痛苦的結果。

可安迪很少有大喜大悲,他有着堅強的意志,這是如此,瑞德在第一天晚上就因為判斷失誤而輸掉了兩包煙。他在天台上冒着被推下樓的危險,為監獄的警官提出了合法“逃税”的方法,從而為每人贏得了3瓶啤酒。在49年的春天,一羣肖申克監獄的犯人,坐在天台上享受着冰涼的啤酒。“如同在整修着自家的屋頂”,“我們感覺自己就如同造物主般自在”,倚着矮牆的安迪,英俊的臉上有着難得的微笑,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縷光芒。也許他生來就不平凡,因為在此他依然相信希望。

與安迪相比,布魯克斯——老布,似乎就顯得十分遺憾與可悲,他的生活如瑞德所説:“開始你恨他,不知道為什麼一道牆割斷你的未來。然後你適應它,慢慢習慣這樣的生活。最後你離不開它,離開了就不知道怎麼生活下去,這就是體制化。體制化了”,老布就屬於這樣一個人,他在獄中就已經害怕假釋成功,在出去坐在車上時,無助的眼淚慢慢地滑下,他最終無法擺脱那樣對沒有一點約束的生活的恐懼,自縊而死,令人可悲可歎。他,放飛了傑克,卻禁錮了自己。也對,當一個人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時,會覺得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一種折磨;當一個人連一粒一粒粉塵都想要珍惜時,會覺得世間的一起一滅都是誘惑。可不但他,就連瑞德都有如此感受:“希望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可安迪不這麼認為。只有《費加羅的婚禮》響起的那個一刻,所有的犯人被這恍如隔世的聲音震撼了—一絲來自俗世的氣息帶着自由的感覺。哪怕只是剎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個飛掠而過的閃光,卻似乎喚醒了囚犯心底裏一絲尚未完全泯滅的東西。或許這片刻的清醒,剎那的釋放,將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就如揭開傷口上的血痂。但這不算什麼,安迪與囚犯,他們需要自由,哪怕身體上做不到,只有心靈才感受得到,哪怕只有那麼片刻,依然是他們的渴望。在安迪的同化能力下,瑞德也明白了希望,監獄的體制化生活豐彷彿一種扭曲的誘惑。它如同生活中的梅菲特斯,有着千變萬化的面孔,然而我們不是幸運的浮士德,不會有天使來同魔鬼爭奪我們的靈魂,上帝,儘管沒有棄兒,但也沒有寵兒。他在面對假釋官的時候説:“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我回過頭去看看往昔,那個愚蠢的男孩兒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見了,只剩下這個厭物,垂垂老矣。”

在對自由與希望的熱愛的驅使下,愛好地質學的安迪用一把小錘子為自己打開了通往自由的門,儘管那樣的過程十分艱辛,可有知識的他用了19年的時間完成了瑞德認為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令他獲救的,是一把小石錘,一張女明星的大海報和一顆熱愛自由的心以及相信希望的信念。我無法忘記劇中的一句話“安迪朝自由爬了五百碼”,從下水管道出來後,暴風驟雨與雷電似乎在恐嚇,閃電如一把明刀般斬斷了黑暗,他承受着暴風驟雨的吹打,卻得到了自由,他展開雙臂迎接苦難,那一瞬間,在我的眼裏,恍恍惚惚看到他不是安迪,他是耶穌,他,就是上帝。當初的上帝,在人間受盡苦難,卻褪去平凡的肉體,成為了萬民所敬仰的神。而安迪他也是在肖申克里受到了許多的冤枉和苦難,但最終是他點燃了自由的火光。

後記:

“你從來沒有覺得自由的陽光是如此燦爛,莫扎特的音樂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裏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這一瞬間都變得高尚美麗,容光煥發……這時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人類在經歷了那樣多的苦難與沉淪之後,還能生存,因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3

“把信仰寄託神,把賤命交給我。”

當典獄長以一種平緩而單調的語氣緩緩吐出這句話時,這些囚犯的命運彷彿就此註定。揣摩典獄長的意思,擁有信仰好像還可以作為這些可憐蟲的支撐,但他毫不留情地收下了一條又一條原本色彩鮮活的生命,久而久之,掌握不了自己的生命的他們,或許也就忘記了信仰為何物了。在監獄裏,生命以時間為單位,一分一秒地被刻畫出來,一分一秒地流逝,囚犯們好像感覺得到,卻終究漸漸習慣於這樣的流逝。有時候,習慣是一件可怕的事,它會摧毀你全部的希望,讓你在麻木中無望地度日。

肖申克監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安迪·杜弗倫無罪,卻因無法查清的事實而入了獄。他原本並不屬於這裏,在監獄的第一晚卻一聲不吭,好像已經逆來順受了。這讓人很心慌,沒有希望的人就已經失去了人生的全部,可他明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銀行家啊,會在一次次心灰意冷之後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嗎?

“朋友,我告訴你,有希望才危險,希望能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

從一開始入獄與新人一起被嘲笑,到受到包格思三人不間斷的糾纏,也許有許多個瞬間,安迪真的是絕望的。他可能滋生出過恨意,可能想過自暴自棄,但這些心情竟漸漸轉變為他對新生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情,對自由的嚮往。這些支持着他忍受,等待着苦盡甘來的一天。在黑暗的監獄裏,安迪也許是為數不多的還保有着希望的人,甚至身邊人也在勸他放棄,到無望中來,何況他的希望本就不可能有結果,只是個無望的希望罷了。

可是他就是固執地懷着這份無望的希望。

這裏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老布。老布在監獄中整整生活了50年,對於他來説,監獄是個無可替代的地方。他早已習慣了這裏,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因此,在假釋出獄後,面對多姿多彩的世界,長期生活在黑白中的人痛苦地選擇了自盡。對於老布來説,出獄等於災難,因為他的生命中早已容不下色彩,體制化禁錮了他的生活,可安迪不同。內心自由的希望使他迫切地尋求每一個品嚐自由的機會。幫助警衞而獲得啤酒,安迪享受的卻僅僅是那短暫卻美好的自由的感覺;打開廣播放歌,悠閒地躺在椅子上;重拾愛好,閒時用雪花膏石和皂石打磨棋子。同時,他也運用着自己的才華,又積極地要求撥款購置新書。這一件件事,無一不體現出,安迪擁有肖申克監獄裏最可怕的東西——希望。

“芝華塔尼歐,在墨西哥,太平洋邊的小地方。”

“我要在那度此餘生,沒有回憶地温暖地。在海邊開個小旅館,買條破船修整一新,載客出海,包船海釣。”

“你在那地方也大有可為。”

“我在外頭吃不開的,我一生都耗在肖申克,我已經體制化了,就像老布一樣。”

……

“老婆和她情夫不是我殺的,我犯的錯已償清,一間旅店,一葉扁舟,這種要求並不過分。”

“你不該有此妄想,完全是痴人説夢。”

“反正人只要二選一,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從安迪和瑞德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二人一個懷有希望,一個抱着無望。安迪對未來的幻想,對與監獄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希望,證明他是一個“忙着活”的人,他不會將自己放棄在肖申克中。反觀瑞德,他曾經多次申請假釋失敗,最後終於斷了念想,得到了希望無用的結論。他否定着安迪的幻想,很有可能他自己在入獄之初也有過像安迪一樣的想法,但隨着時間流逝,他放棄了,成為了一個甘願在監獄中無所謂地度日的“忙着死”的人。當然,也有可能安迪始終抱着自己無罪的想法,而瑞德確實犯罪而比安迪少一份心安理得罷了。

肖申克監獄的黑暗有一部分來自典獄長。他道貌岸然,卻找安迪幫忙做黑賬。賬本就放在繡有“主的審判迅速降臨”的掛畫後,諷刺至極。他找人槍殺了得知真相的湯米,眼睜睜看着他倒地。他口口聲聲説着聖經,卻做着違背道德的事。這也是安迪痛苦的來源之一。

但安迪成功了。他花了二十年,用一把小小的鶴嘴鉗打通了一條通向希望的路。在下水道中艱難爬行時,骯髒的管道卻將其送往了自由。安迪扳倒了典獄長,又到了曾經夢想過的海邊,開始了新生。

“在巴克斯頓有個大幹田,它有長石牆,北端有大橡樹,美得像福斯特的詩。”

“在橡樹底下有一顆奇石,黑色的火山玻璃,底下埋着東西給你。”

橡樹象徵着安迪曾經的美好生活,他在樹下向妻子求婚。而如今,他與瑞德的約定又在瑞德假釋後救了處在崩潰邊緣的他,使他沒有走上老布的道路。

“我備好棋盤等着你。記住,希望是好事。也許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安迪給瑞德的信,是瑞德重拾希望的關鍵。安迪經歷了種種絕望後,依然相信着人間的至善至美,保留着心底的善良品質。而瑞德與老布曾停留於同樣的中轉站,最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瑞德也來過。”他的結局是美好的。劇尾,他的一連串“希望”,昭示着他的人生又重新開始。

《肖申克的救贖》所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無望與希望的故事。有人在無望中掙扎,有人懷着希望奮鬥,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主角安迪卻是一個在無望中尋求希望的人,並且將希望帶給他人。無論如何,安迪在絕境中掙得生機,堅守希望的精神支持着無數人奮奮而行。或許在德州漢考克堡的某一處海邊,新屹立起一棟小小的旅館,裝飾樸素,招待客人十分周全。在藍天白雲下,漫無邊際的金色的沙灘連着漫無邊際的蔚藍的海,在細浪翻湧至沙灘的交界處,有一艘破舊的小船,有個人細細擦洗打磨。收工後,兩個人席地而坐,放上一張棋盤。雪花膏石和皂石打磨的棋子微微泛光,在棋盤上發出清脆的聲響。海天一線,至美至幻。或許,這是原本無望的希望帶給他們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4

前幾天,朋友推薦了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忙裏偷閒看完後,直到今天才有時間表述我的感動。

總體感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勵志影片。講述的是1947年,銀行家安迪因酒醉後誤被指控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判無期送進肖申克監獄。他在獄中與囚犯瑞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充分利用自己在税務上的專業知識跟獄警打成一片,執着的改變獄中文化。當他得知自己含冤卻又申訴無望時,表面上不動聲色,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從自己挖了二十年的隧道中重新獲得自由。

自由

我認為,自由是《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主題。這是一個不僅從現實意義上越獄的故事,也是從精神意義上越獄的故事。

影片中有三次展現“自由時刻”的場景。

第一處:金色的夕陽、漆黑的屋頂,一羣犯人安逸的享受安迪幾乎用生命換來的冰啤酒,表情是那樣的恬靜,安適,“彷彿自由人在修葺自家屋頂”。

第二處:安迪將門反鎖,播放《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一段二重唱。悠揚的歌聲飄出揚聲器,聲音到過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拋卻憤懣,狠毒和怨怒,安祥的佇立、抬頭、仰望、傾聽。

第三處:影片結尾,瑞德踏着金黃的沙灘一步一步走向安迪,安迪停下手中的工作,明晃晃的陽光,碧藍純淨的太平洋下兩人緊緊擁在一起。

三處場景串聯了一條漫長的自由之路。只因:“這個世上有種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翅膀的每片羽毛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貪婪的典獄長殘殺了知悉真情的年輕人後,更加堅定了安迪逃跑的決心。特別是片中安迪爬出500碼的排泄管,褪去衣衫,伸出雙臂擁抱風雨時,我被真切的震撼。人,為了生存,追求自由的力量真是無法估算呀!裴多菲説的真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生命如旅程,每個人都在行走。行走中,我們要體味艱辛,接受得失。所以,安迪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性格的堅強和鬥志的不屈,更有心靈上對世人的救贖。珍惜今天,珍惜擁有,珍惜自由,你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希望

希望,是我給《肖申克的救贖》定位的第二主題。

一個人力量的大小,很大程度取決於潛在的希望有多遠大。希望不需要過份的熱情,太熱情的希望只是靈魂深處偶爾的衝動。

肖申克是一座黑獄,一座吃人的監獄。可無論它多麼黑暗,都是關不住希望的。凡事皆因希望而起,因希望而終,凡事只要有了希望便成為可能。有了希望,肖申克不過是一座形同虛設的監獄。有了希望,一把小錘可以救贖自由,救贖生命。有了希望,安迪在救贖自己的過程中可盡情的享受,並將這享受到的樂趣播種於每個獄友的心裏。

影片中,安迪和瑞德有這麼幾句對白:“忘記在這世界上,還有這不用高牆柵欄圍起來的地方,還有你自己心裏的,他們拿不走、碰不到的東西,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你指什麼?”“希望!”……

我們每個人既是平平凡凡的,也都是獨一無二的。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自由出色?還是平庸無奈?正所謂,希望就是使人有所突破的“種子”。

肖申克監獄雖然殘酷,但安迪一直堅守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灰暗的高牆無法阻擋的,是冰冷的囚室無法泯滅的,比如影片中安迪6年後第一次收到200美元的擴建資金;再比如安迪每週寫一封申請擴建肖申克監獄圖書館的信,到後來每週兩封,十多年堅持——從未放棄……安迪擁有希望,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也擁有了最終成功逃離監獄的“偉大”。

由此可見,希望是自由飛翔的小鳥兒,是四處流動的空氣,是時時存在的呼吸,是任何力量永遠無法遏制的,是所有污穢都無法染指的。

恐懼可能讓人淪為囚犯,希望卻能讓人重獲自由,希望永存,生命不息!

友誼

整部影片中沒有男女凡俗的愛情糾葛,反而讓我體味到了人情和温馨——冷酷的監獄中一樣可以建立真摯的友誼。

人這一生友誼是很寶貴的,許多時候,我們的生命會因友誼而精彩。

肖申克監獄中犯人,沒有温煦的晨光,沒有純淨的空氣,沒有聖潔的精神寄託,幾十年如一日的活着……直到,安迪冒死為他們成功爭取啤酒,他們回遞給安迪;直到,他們幫安迪挖做象棋的石頭;直到,安迪擅自給他們播放歌曲;直到 老布信中深深地眷戀和歉意;直到安迪為瑞德買口琴;直到安迪在石堆下留給瑞德的糖果盒……友誼就這麼在無形中沉澱,在無意間深入骨髓。

犯人也是人,和自由的人一樣,需要關心,需要呵護,需要珍惜。甚至比自由人更迫切的需要。在肖申克監獄中,一些很平常的東西,卻能夠讓我們領略到他們互相支持、幫助和激勵的情誼。只因環境特殊,所以彌足珍貴。特別是影片的結尾,安迪和瑞德海邊重逢,兩人暢快淋漓的笑容更是讓人無比羨慕。那笑容在天地間飛越,在人們內心深處迴盪……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毫無疑問這部影片中的安迪是堅強的,因為他拯救了自己,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並開始了新生活。安迪也是偉大的,因為他在自救的同時,也拯救了瑞德,沒有讓其步老布的後塵。希望是美好的,自由是嚮往的,人間至善的事物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春日的午後,我聽着純音,回味着情節,靜靜地敲擊這些文字,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5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600字(一)

最近看了部好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感觸頗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因被污告殺人,無辜入獄,謀劃了二十年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監獄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而正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個囚犯才有能力有決心實現自我救贖。

安迪作了囚犯後,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沒有的。至少他會時不時地召喚自由的'降臨。在陽台上,陽光盡情散在他和朋友肩頭;他讓音樂飛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無人問津的角落,告訴每一個不自由之身,聽,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寫了一段自由傳奇——那就是他一手復舒的圖書館。在裏面每一個不自由的人至少擁有一個讀書的自由權。正如影片所説有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翅膀太過耀眼。是的,安迪正是這種鳥。自由便是翅膀,一隻永不失翅膀的鳥,怎肯永屈於欄杆之下,畢竟鳥會飛。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鳥的翅膀,記得那夜電閃雷鳴。有五十個橄欖球場的長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何況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惡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過皮囊一張,何況只是髒了囚衣。正如破繭的蝴蝶,安迪從下水道鑽出時,上帝賜於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這雙翅膀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它真實的如同手腳。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讓雨水沖走蚩伏於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惡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電閃雷鳴,淚和着雨一起殞落。

一個人因有了希望才會想擁有自由。當希望佔據一個人的心時,他就會想"我需要自由"。畢竟自由有種魅力,它可以去觸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這點,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東西,會令人發瘋。他學會忘記希望,告訴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銅牆鐵壁,足以讓一切希望成為笑話。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失去希望的自由人。當他尋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他選擇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無礙於他人。生死對自己已毫無意義,對於他人又值什麼呢?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老頭子罷了。相同的命運似乎也要降臨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幾張鈔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辭世的房間,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藍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實現他人的救贖,那是聖人。芝華塔尼歐某個海岸邊,有家小旅館,旁邊有一條舊小艇。上面站着一個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來了,該出發了。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600字(二)

趁着記憶還新、感受最真的時候,寫下對這部經典之作的所感吧

肖申克的救贖,很久沒有看過這麼精彩的片子了,一部勵志之作。看完之後主人翁的點題之句一直縈繞在耳邊: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安迪,一位大銀行家,有着對數學和數字天生的敏感,不幸的是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遭人謀殺,而自己卻被誤認為是兇手,兩次無期,被判到了肖申克監獄。於是長達二十年的監獄生活開始了!像劇中説的,他並沒有認為來到監獄是一種煎熬,反而覺得像是在公園散步一樣,是如此的淡定!這二十年,是安迪進行自救的二十年,錘子、海報、以及幫典獄長"逃税"…一切都是他預置好的,只等那個暴雨夜晚的來臨,伴着閃電雷聲逃離出了肖申克監獄…

在劇中,有幾段兒,我一直有點疑惑,就是安迪在獄長反對的情況下,還毅然的播放那段音樂,我是沒有弄清楚那是怎樣的一段音樂,是嚮往自由和解放?還有一段就是安迪一直都很想在監獄建造一個圖書館,由於資金的匱乏,他便一週一週的向有關部門寫信進行申請資金,最後便是一週兩封…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下去,試想一下,安迪建造這樣一個圖書館的目的是什麼?我想到了好多監獄裏很多的人知識水平都不高,甚至停留在很久以前,像老布一樣出獄之後根本適應不了當今的社會,甚至不能生存,最後的結局只有一種——老布自殺了。還有,劇中一直在強調一個詞"希望",也可能安迪是想讓監獄裏的所有人心裏都懷着希望吧,懷着生存的希望,無時無刻!

故事的結局也是亮點,特別是最後瑞德去那顆樹下尋找安迪留給他的東西,一封信、一些錢,好像這些都不是很重要,但我覺得安迪留給瑞德的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至少是安迪拯救了他!

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6

早就聽説肖申克的救贖是神作,最早聽説還是看斯蒂芬金的黑暗塔時的作者簡介看到的,再早一點相關的就是之前在加基森所在的區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方啊、)接到過一個40+級的任務叫謝申克的救贖

扯太多了觀眾老爺子會生氣的,我就直説觀後感了

這部片子的確是部神作,真的,去看看就好。

看了這部影片,真的讓我什麼話都説不出來,這實在難以用語言形容、、、已經死了3個人了還有一個被打殘了哎

主角進來的時候被3姐妹打,沒有人幫他、

可是後來,主角幫了海利,3姐妹再打主角後,bobs(貌似吧)就被海利打殘了、、雖然主角剛進來的時候我對這3個人人深惡痛絕,但是他被海利打殘的時候還是觸動了我那脆弱的心靈= =(好搞笑、、、自己都被自己搞笑了)

説真的,我覺得這整部影片表達的主旨就是安迪寫的一句話:記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一般的文章中心句都在後面,這句話也出現在影片的結尾處。

看到這部片子我想到一件事,就是日本發生的,一個老人因為沒人養老,就去搶劫為了入獄起碼比在社會的生活好

片子裏有一個類似的人:brook,他已經被體制化了,在監獄生活的都比在社會好,這也能讓我們想到為什麼當他得知他會被假釋的時候會做出那麼瘋狂的舉動。

從監獄假釋後,他因為適應不了外邊的社會而自殺了,當然這裏面我也不否認他太老了什麼事都做不成。

可能brook的事情也是斯蒂芬金在小説的主旨上穿插的一個插曲吧,他告訴我們即使生活在監獄很長很長時間做着機械化的事情,也不能讓自己適應了這種機械化的生活,自己必須有自己的靈魂來控制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4個自己)

再看看典獄長,雖然道貌岸然,卻做着那麼骯髒的事情,我覺得他掛在牆上的主的審判即將到來後的保險櫃也是他這種外表與內心不符的寫照吧,這廝我覺得是以為自己利用了安迪,實際上是安迪利用了他

安迪很聰明,真的,否則他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大銀行家呢

安迪最開始就想得很周到,他先拿了個小鋤頭準備刻石頭,後來發現有人在監獄牆上留名,他也留名了,卻發現有一個小洞!

於是他開始盤算他的越獄計劃,整整20年啊,晚上挖洞,白天把自己身上的土去掉,這是多麼驚人的毅力!還有1周1信(6年)和1周2信(沒有交代)

他為監獄長做事,我認為,他利用了監獄長為自己出獄後的經濟做保證,他虛構名字在別人看起來是高明之舉,不會被發現犯罪,實際上就是要用虛構的那個名字做出獄後的經濟保證

至於他用海報擋着洞和把鋤頭藏到聖經裏這兩件事就不多説了

接下來説他為什麼會成功,毅力,才華我們都説了,還有人緣

他為海利做時候要啤酒,説是為了夥伴們,還不如説是收買人心

如果他沒有收買人心,能成功麼?

在此我反對我舅舅説過的話:人緣是沒有用的,如果人緣沒有用,那麼安迪逃出去靠的是什麼?沒有人緣誰幫他整理圖書館,誰幫他撿小石子來做象棋

這裏的人緣,有朋友的意味,也有利用的意味,比如海利,明顯是被利用了,沒他3姐妹還會禍害人間

安迪成功還有一個,就是吃苦,當然這也可以算在毅力這裏,因為等待也是一種苦

500碼的下水道,讓你爬,你爬麼?(這裏吐槽一下,如果是我大天朝的下水道,安迪早就死在老鼠腹中了)

安迪之所以能成為大銀行家,應該就是這4項組成的:人緣,才華,毅力,吃苦

雖然安迪成為銀行家的過程沒有説,但從他成功越獄這裏便可體現出他怎麼成功的

這影片表達的太多了,但是他的主旨還是:記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希望!

hope!

瑞德説希望沒有用,

安迪卻説,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即使自己的肉身被禁錮了,希望卻不會被禁錮!

安迪希望自由!所以他才逃出去!

瑞德難道不希望自由麼?!那麼他那麼多年的申請假釋是為了什麼!

這麼多次的失敗,讓他已經沒有了希望!

但是!

當他看到安迪逃出去的時候!

他心中的希望也被喚起了!

於是他又去申請假釋,終於成功了!

瑞德很巧的,假釋後就在之前老布的房間,也差點走上老布的歧途!

但是他知道他要去見安迪,於是他的希望又被喚起了!

於是就構成了完滿的結局!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7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無罪的人如何通過自己的能力掙脱監獄的牢籠,並救贖他人的故事。但它描述的卻不僅僅是監獄,而是整個社會體制。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生下來就在一定的規則中。我們看不見它卻必須遵守它,不知不覺習慣它,依賴它,甚至將它奉為道德。

它就是體制。

電影裏的瑞德是體制內的智者,有着清醒的頭腦,運用體制賺些蠅頭小利,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就像是囚在籠子中的鳥,離開籠子就無法生存。

因此他從未嘗試着逃離,因為他知道只有在監獄裏自己才是有價值的,外面的世界屬於另一種體制,這並不屬於他。

另一個是安德,他從來就不屬於這個體制,哪怕他被囚囚禁了20年,他依舊不屬於這個體制。

救贖一個人,不論是在哪裏,無論救贖的是別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安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做到了,用他的一技之長以及信念和毅力。

安德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在監獄中可以説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建立圖書館、幫助獄友獲得高學歷。

安德處在被壓迫的體制的最高層級,但他獲得的所謂成功(圖書館、單間、保護、甚至生命)都掌控在別人手中,統治者的一句話就能毀掉你的努力。

他清楚自己不屬於這個體制,並且能用正當的手段脱離這種體制的時候,體制的統治者們的威脅以及暴力抹除證據的手段,成為了他逃離並且在體制中撕開一個小口的必然。

文明與人性同尊

圍牆裏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含有極少社會性且容易讓人失去生活願景的體制化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囚犯不愁吃不愁穿,頂多偷偷從外面運來點娛樂的東西,對世界漠不關心,每天只想着如何消磨時間。

漸漸地他們習慣了早上晚上要點名,做事情前要打報告。只要做好交代的事情,就可以安穩度過時日。

這種失去正常人類社會特點比如為了生存而競爭而不安的環境,漸漸就把圍牆裏的人體制化,僵硬化了。

創造文明本是人類的進步,可是它卻又像是個鐵籠子一樣束縛人類,這社會有多少人會困死其中?本片將這一深刻的現實矛盾揭示給觀眾。

真實的社會是適者生存的,在肖申克待了50年之久終於出獄的圖書館員Brooks最後卻上吊自殺了。因為50年的監獄生活讓他再也不習慣外面的世界。

安德卻沒有被體制化。他在監獄裏的十九年,和Red以及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心中還有希望,這個被Red稱作是不好的東西。

安德在內斂的外表下有一顆關不住的心,他一點一點地把光照向周圍的人。另一方面,安德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安德用19年的青春救贖了自己的內心,用19年的希望救贖了肖申克監獄。典獄長諾頓一干人東窗事發,監獄所代表的文明也得到了救贖。

文明這個束縛人們的鐵籠子本來是用來造福人類的,卻因為人性的黑暗,通過執法者的罪惡的手,通過制度的漏洞把不公之網撒向人類,困住人類。

本片通過肖申克的救贖給人們指出了一條救贖之路就是人性的希望世界上有些東西是關不住的,你的內心,他是完全屬於你的。

平凡人的傳奇

安德一直沒有放棄對自由的追求,不管是表面上在得知自己有出獄的希望下找典獄長談判,還是起初進來就開始的挖道工作。

安德盡力活着,有思想有靈魂的活着。他和監獄長談話的失敗更是激起他渴望撕破這個體制的慾望。

很多人説影片講述的是自由和希望,但我想問安德用着自己虛構的身份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真正的自由嗎?

他只是跳到了另一個體制中,我甚至會懷疑,他所做到對自己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獄警被捕,監獄長自殺,對於體制來説其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傷害,體制仍然存在,壓迫依舊存在。

體制中的人們依舊日復一日的生活,不同的僅僅是在無聊的體制生活中留下了一部傳奇。

我們其實都生活在體制裏,個人認為體制是人類社會中的必需品。通過體制我們能夠更好的提高工作、學習效率,極大程度地發揮集體作用。

然而過度的體制卻會讓人類變得大同小異,無法發揮個人的長處特點,更甚者無法適應社會。

每個體制裏,都或多或少會存在着被體制化的人,這些人習慣於遵守體制裏的規則,而無法適應可能遇到的變化。

為了能夠正常地生存下去,我們應該既要遵守規則,又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規則所束縛,保留規則以外個人的特色,不要失去自我,不能過於滿足現狀。

安迪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點是人類會被體制化是件不好的事。體制是被創造出來幫助人類的,但人類反被體制化則是其中的副產品,它會限制人類的進步。

只有改良體制,儘量降低被體制化的可能,才能讓人類發揮自身的價值,促進社會的進步。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

《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的是主角安迪被冤枉入獄後在監獄中的故事,而最讓人驚歎的無疑是最後看似沒有徵兆的越獄,配合之前安迪在獄中所做的一切,強烈的帶給了我們對於自由,對於自我的思考。以下是個人的《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影片通過安迪在監獄中的好友瑞得的講述來敍述故事,他是敍事者,充滿了對於那段日子的回憶,那種不可思議的記憶;同時他也是安迪的觀察者,而這也使得影片的視角擺在了一個特別的角度。透過瑞得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安迪在其他人眼中弱不禁風的樣子,也讓我們看到了對比其它新的囚犯,安迪出人意料的堅強意志。這樣的視角完整地敍述了安迪在獄中生活的點點滴滴,但同時也隱藏了安迪內心的全部,只能讓我們從影片中去慢慢體悟。

隱藏的還有安迪越獄的全過程,主角開始的時候就購買了一把小錘,而那一刻就製造了一個主角要做什麼的懸念,但是後來的劇情中並沒有提到過任何他有用它做什麼特別的事情,直到最後那突如其來,看似無心的一個石塊卻是揭露了一個震撼人心的事實,瞬間打破了之前營造的如同往常沒有一絲波瀾的節奏。

我無法想象試圖在雷聲的掩蓋中奮力擊砸排污管,想要砸出一條通路的恐慌,也無法想象在骯髒的排污管中爬行500碼,忍受着狹窄、黑暗、噁心卻毅然前行是何種感覺。但那份對於各種艱難的無所畏懼,向着自由前進,尋找自我,打破禁錮的心情卻是強烈的衝擊着我的內心。

安迪脱去了衣服,張開了雙臂,臉上帶着笑容,只是安靜地面對着天空,任憑雨水沖刷在身上。那一刻的世界沉溺在黑暗、雨水、閃電中,但那一刻的世界,又是光輝、燦爛,是從絕地迸發出的美麗,是衝破監獄的圍牆,衝破監獄體制化的禁錮後展現的美好。

監獄裏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監獄最可怕的不是難以下嚥的飯菜,不是辛苦的勞作,不是邪惡的囚犯,也不是兇殘的獄警,最可怕的是對於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禁錮,是對於你作為一個人個性的磨滅。將一個人所有的稜角磨平,同時磨去的是對於人生的追求和期望。

瑞得在假釋出獄以後,有選擇平凡的工作,然而幾十年的監獄生活,也許還沒有奪去瑞得作為人對於活下去的勇氣,但至少完全磨去了他的生活期望,改變了他的生活習慣。(觀後感)當一個人連上廁所都只有在報告後才能正常進行的時候,他已經喪失了作為人的本能與慾望,而是徹底處在被控制之下,出獄後的不知所措,對於未來生活不存在的計劃,註定了對於生活的無知,如同木偶般的生活。

如果説瑞得的報告體現了肉體上的奴役,那麼選擇了自殺的老布無疑是連同精神一起徹底死去的代表。他其實從一開始就明白,除了監獄本身,也許他所能前往生活的地方只有地獄,他甚至試圖通過再一次的犯罪來獲得繼續生活在監獄的權利。在被勸阻,成功假釋走出監獄的那一刻是他重獲自由的時刻,但也許與此同時,那也是宣告他死亡的那一刻,對於精神和肉體都已經變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老布來説,走出身為監獄的家等同於被放逐

而相與之對比,安迪的成功越獄,固然因為他豐厚的經濟學知識,對於地質的狂熱興趣,但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對於自由不滅嚮往,克服各種困難,用了整整20年的堅持不懈,成功挖通那一條通往自由的隧道。從作為一個人的角度上來説,安迪和其它人並沒有任何的區別,但從作為一個囚犯的角度上來説,安迪比之其他人多的是一份不服從,是不願意被體制化所磨滅自我,哪怕繼續身在監獄與世隔絕也要繼續保持自我的意願。

他寧願冒着被獄警毆打,甚至拖到屋頂邊上威脅的風險,也要換取一次可能的短暫的自由。他每週書寫兩封信,來獲得對於監獄圖書館擴建的可能,帶給所有人更多的力量。他寧願被關一個月禁閉也要讓音樂傳遍整個監獄,讓音樂喚醒那份自我之心。

這就是意義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記。忘記世上還有不是用石頭圍起來的地方。忘記自己的內心還有你自己的東西,他們碰不到的東西。那就是希望,那就是對於自由的渴望,也是我們所堅持的自我,堅持的作為社會中一個獨特的個體的存在,只有當自我存在的時候,一個人的存在才有着對於他自己無上的意義,也就有了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美麗。

記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不管我們的生命中會遇到什麼,不管我們所處何地,也不管我們被如何束縛,心中都要保持一份純真,一份希望,都要堅持一個自我。安迪的越獄的隧道,那是通向自由的隧道,但同時,那也是一條通向他始終堅持的自我的隧道。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9

人生,不外乎兩種選擇,忙着生,或忙着死。

—— 題記

二十年,一個無辜的銀行家因被指控殺了妻子與情夫判了無期徒刑,沒有殺人的他在監獄用了整整二十年,挖通了監獄的牆,在黑暗中匍匐前進,終於重獲了自由。同伴、學生的死令他沉淪,未來的美好,好友瑞得的陪伴,令他歡欣。他,就是安迪杜佛倫。

信念

誰能想象,壓根沒有罪的一個人,在最嚴厲監獄—肖申克監獄,即將度過餘生,這是多麼悲催,我坐在電視前,看着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杜佛倫被戴上手銬,走進監獄,打抱不平的同時,卻又會有些惋惜,如果是我,不如自行了解,死個痛快。但安迪沒有,他堅毅的性格讓他沒有消沉,我知道,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持着他,讓他用堅強來面對這發生的一切,他用堅強的心尋找着一切可能求生的機會,他結識了朋友,憑藉自己職業的特殊幫着監獄的警衞做着逃税的工作,這樣,他用自己的堅定信念,在獄中謀得求生之道,現在想來,若不是自己的渴望,他又怎得以求生,若不是信念的支持,他又怎得以與警衞結成良好關係?安迪選擇了勇敢的活下去,我卻辦不到,高高的圍牆,冰冷的閘門,沒有自由,沒有心靈,況且自己還是無辜的,有誰能承受這具大的憂愁,這深邃的冤屈,努力存活呢?

安迪他憑着自己建立起的關係,在獄中宿舍張貼海報,誰曾料想,在那張美女海報下有一個洞呢?安迪就這麼白天工作,晚上徹底不眠地挖着洞,我無法理解,一個小小的鋘錘,不足手掌大小,又怎能成功挖出逃路的洞,現在看來,是信念讓他一分一秒地工作,一夜一頁地努力,點滴積累,便鋪出救贖之道,他用信念救贖着自己,可誰曾料想,這被瑞得戲稱百年挖完的路竟花了二十年。

生死

瑞得,老布,儘管這電影中穿插了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配角,卻同樣激發了我對生死的解讀。

“忙着生,或忙着死。”

電影中的這句台詞至今印象深刻,人生的確不外乎兩道路,忙着生,或忙着死,救贖的道路也只有兩條,生、死。安迪選擇了生,他用生的力量,救贖着自己,而老布,他在監獄呆了50年,才假釋離開,卻因無法再監獄外生存而最後上吊自殺。影片中老布將養了二十年的鳥放出監獄的鏡頭令我深有感觸,自由之鳥飛離苦海,而人卻只能停留不動,老布的死,我不認為是消極,他失去了他的所有,正如影片中瑞得所説,老布已經體制化了,他離不開這個監獄,老布的年齡已經無法挽回,當他哆嗦的手將頭掛上吊繩,我被震撼了,這是死之救贖,他用死,救贖了自己。而瑞得,當他逃離了監獄,住着老布住過的房,做着老布幹過的工作,當他看到老布自殺時所刻下的“老布來過”,當他感到自己一無所有,安迪呼喚了他,他與安迪的諾言——離開監獄後去找一樣東西,還未實現,瑞得離開了,他離開了他的住處,在他臨走時,刻在那四字旁的“瑞得也來過”令我一笑,卻又放佛懂了許多,生與死,就這麼擺在了一起,兩個人的命運,生與死的交錯間,放佛看到了人生的叉路口。

老布選擇了死,瑞得與安迪選擇了勇敢地活,抱着信念的活,其實,生與死的救贖,就這麼擺在你的面前。“忙着生,或忙着死”,命運的交錯,生死的岔路,安迪他選擇了生,他用信念堅持挖了整整二十年的地道,不曾想過放棄。而老布,他選擇用死來擺脱這禁錮,生,死都是一種方式,一種救贖的方式。

希望

我不清楚那首歌唱的什麼,我也不必清楚,那歌聲就是那麼美,透徹心扉的美,放佛高牆不再,所有的囚犯都獲得自由之心,遠離了這痛苦,這淒冷,忘卻記憶,感受到的只有希望,只有那無盡的希望,音樂,就是這麼純粹,尤其是對於囚犯,沒有知道含義的必要,只是欣賞就好,他可以給人信念,給人希望,給人自由,給人以活下去的動力。

當安迪將一片唱片通過廣播播到了全監獄,音樂給了囚徒們自由的心,沒有一個人繼續工作,他們感受到了希望,儘管安迪受到處分,但這更刺激了安迪求生的希望和活下去的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説,“希望是個好東西,永遠不會流逝。”他深切體會了為監獄長洗錢的愧疚,而自己的學生卻因知道殺害安迪妻子真正凶手而被監獄長殘忍謀殺,監獄長只是不想讓安迪走,而安迪內心的求生欲更加強烈,於是不久後,他逃離了監獄,揭發了監獄長,自由地生活下去了。

希望,造就了安迪內心的自由之心,它讓安迪用了二十年,不屈地挖着洞,它讓一個本想放棄的小夥兒,成長為一個百折不撓的成年人。不能沒有希望,希望帶給人生,帶給人動力,正如影片最後瑞得和安迪相見的那片海,純潔,清澈,比夢中還藍,給人自由,給人動力,給人以忘卻記憶的温暖,這便是本質的希望,這是令人神往的希望。

也許,安迪只是一個幻想出的人物,但至少他令我瞭解,生、死,兩種的救贖,把握權在我們手裏,命運的成敗,在於我們是否有信念,有希望。有了他們,生與死的抉擇,命運的轉向,將走上不同的道路。忙着生,或忙着死,只要有了信念,有了希望,二十年鑿通自己的通道,獨自爬過五百米長的爛臭下水道,又豈為難事,只要有心救贖,自由就在前方。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0

開篇的數目觸目驚心。一個教師從走上工作崗位到退休,大約有35到40年的時間,從技術層面上講,應該都能成"師",但事實上,教師隊伍似乎有些意外,全國1300餘萬的教師,真正稱得上"師"究竟有多少?有人不無心酸地這樣描述老師:只是置於玻璃罐裏的青蛙,有光明,卻沒有前途,這讓我不得不想起了"肖申克"。

肖申克是一個監獄。但那裏不失是一個小社會,等級分明,人物詳盡,各司其職,有着明確的規章制度,在其下也有着很具影響的潛規則,導演用這樣"一滴水見太陽光輝"的張力,把觀眾帶入他的大預設: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座大監獄。

在這所大監獄裏,你如何救贖你自己?

主角安迪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是希望。

有了希望,肖申克監獄不過是一座形同虛設的監獄,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錘子,一張大海報,便可以救贖生命,可以救贖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贖自己的過程中盡情的享受每一個小小的樂趣,並將這樂趣傳播開來,將希望播種在每個人心裏。

希望就是本文所要表述的核心詞彙:成長意識。所謂成長意識,就是教師個體自我成長的強烈慾望和內心渴求。注意這裏的關鍵賜予,自我、內心,表明是一種自願、自覺、自律、自立。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次精彩的對話,當安迪説出希望這個字眼時候,瑞得如是解釋:希望?聽我説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你發瘋,在這種地方,千萬不要有這種念頭。

這是對困於肖申克的一種提醒,因為他們已經是被制度化了。

什麼是制度化?又是瑞得來解釋: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制度化。那個在肖申克當了50年的圖書管理員,當得知自己被假釋時,卻是要將與他告別的人殺死以繼續留在這裏,最終上吊,這就是制度化的悲哀。

老師從剛畢業踏上講台,可以説就是被制度化的,換一個詞説就是被格式化了。慢慢被消掉自己的稜角,慢慢適應着制度,慢慢習慣,一眼望去,有多少張麻木而絕望的臉在校園裏耕耘,那麼刺眼而又無動於衷,你是否已然處於"沉睡"狀態。

喚醒你內心的,那個叫做希望的東西呢?

於是,就有了另外一個本文核心詞彙:成長行動。希望總是要付諸於行動中的,否則是空談。

安迪管理圖書館,要改變現狀,每週一封寫信,終於有迴應,然後每週兩封,終於有州政府支持,得到穩妥支金;他用一把小錘子,一張海報,用了20年的時光,給自己叩開走出肖申克,通往自由的路,他贏得了自由。

成長行動在安迪的手中就是小錘子和一張大海報,以及一個縝密的頭腦。老師的手上是什麼?

書上給老師的成長行動點出五個方面。行動計劃、行動目標、行動策略、行動恆心和行動境界。

核心詞彙:行動計劃,就是成長行動的具體安排。安迪用20年的時間和耐心,用一柄比鉛筆大不了多少的手錘,挖通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這條路他的獄友瑞德認為600年才能挖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很好理解。

核心詞彙,行動目標,就是成長行動該達到的目標。這很好理解,不必多説。

核心詞彙:行動策略,就是教師在成長行動中需要考慮的方法和應遵循的原則。凡事都不可蠻幹,這是真理。安迪的行動無不充滿着策略性,隨身帶500美元去申肖克,為自己購置所需要的物品,包括海報和鐵錘,冷靜地用專業分析逃税幫工友討啤酒,漸漸成為獄警的會計師,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成為諾頓的洗錢的助手後,虛構人物轉賬,繼而在越獄後扳倒了他。

所謂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作為一個老師的策略,就不能緊緊盯住你的專業上,眼光更多的要考慮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修養該是如何的。就像安迪那樣,喝啤酒就是像幫自家蓋房子那樣,多麼愜意,這是作為一個自由人的嚮往。

核心詞彙:行動恆心,指的是行動的持久性,堅持性。有志者,事競成,這是我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但事實上正如書中所言,我們教師缺乏的不是"志",而是"常志",所有光有"志"是不一定"事竟成"的。安迪堅持了20年,你又能為自己的目標堅持幾年?

核心詞彙:行動境界,是行動的"真"的情感體驗和"美"的心靈呼喚,它能保證行動的持久和有效。看過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場景,安迪通過揚聲器將《費加羅的葬禮》音樂播放出來,導演處理的非常好,憤怒的獄警,碌碌無為的服刑人員,麻木不仁的服刑人員、絕望悲觀的服刑人員,紛紛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將目光投向那個揚聲器,此時,目光越過的是高牆,是那一道道桅杆,那是對自由的渴望,對生的嚮往,對未來的一種憧憬,這種美好的場景令我不得自拔。

作為老師,在自己的專業成長上,永遠都不能帶有功力性質的。你要做的是教好孩子,努力讓她們快樂學習,快樂地拿到好成績,這才是你的目標。

希望是關不住的,鎖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鳥,是流動的空氣,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遠無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無法染指的。意識尚存,成長就猶存,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那麼,請你救贖你自己逃出"肖申克"吧!不要讓自己格式化在自己的囚籠裏。套用電影裏的台詞來結束我的筆記:希望是好事,甚至是最好的事,美好的東西永不會死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1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最能夠緩解壓力,那麼我相信“看電影”會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呼朋喚友,又或者和所愛的人浪漫約會,看電影都會是非常不錯的一件事。

而要是還能夠在海灘邊上觀影,那麼我相信這將會是一生中非常難得的體驗。

就如同即將召開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一樣,在沙灘旁觀影,相信會是一場光影的饕餮盛宴。

而説到沙灘、海邊,就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片尾時,Red和Andy在海邊“重逢”時的那種充滿了自由味道的美感。

很開心能夠在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片單“經典重現”單元中看到這部我至少刷了20遍以上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自從1994年弗蘭克—德拉特將它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

而這部“影史第一”的影片,自然少不了大量的影評文章出現,然而看過無數遍這部影片的我,卻從沒看過,更沒有寫過這部電影的影評文。

只因為我認為:不看透,才精彩。

“內心向往自由的人,永遠不會被束縛”

之所以一直沒看《肖申克的救贖》影評文,是因為內心一直對這部影片保持着至高的敬畏。

因為每次看這部電影時,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而至於到底感觸到了什麼?其實根本説不上來,又或者我內心並不願意真正想要“看懂”。

甚至每個人生階段,每個人生經歷不同,在看這部影片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可能這就是“影史第一”的魅力所在吧。

之前看過一則富有哲理的漫畫:有些人身在監獄,卻內心自由;而有些人看似自由,卻如同坐牢。

這像極了我們身邊那些每天被自己“束縛”着的人,雖然是自由身,卻總是被感情、被煩惱、被壓力給束縛着。

而還有更多人,其實是被“太明白”給束縛着。

就好比説,當一個人已經很清楚結局的時候,那麼他在走向這個結局的過程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但是他又不得不朝着那個“已知”的結局走下去,所以這時候他並不“自由”。

由此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由其實就是對“未知”的探索過程。

內心向往自由的人,永遠不會被束縛;沒有束縛的前提,就是“不看透”。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那句台詞一樣:“他的步伐和談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哪怕Andy身陷囹圄,內心充滿“希望”的他,不像是在坐牢,更像是在“公園裏散步”。

“人生最精彩的,就是未知的多變性”

影片中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老布。

老布因為害怕出獄,拿刀威脅赫伍,Red曾説過:

“老布沒有瘋,他只是體制化了,他坐了五十年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過書,在獄中有地位,出獄就成了廢人,雙手犯關節炎的囚徒,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絕。”

對於很多人來説,能夠出獄是一種自由,而對於老布來説,出獄更像是一種“判刑”。

因為他知道出獄後,自己不可能適應外面的社會。所以他很清楚自己未來的路,太明白所以沒希望。

Red跟老布相同的地方是,在假釋出獄時,Red跟老布一樣患了“體制化”的病。

然而不同的是,Red要兑現對Andy的承諾,而那個承諾看似平淡無奇,卻讓Red充滿了“未知”的驚喜。

在Andy給Red的信中寫道:“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也正是如此,Red重拾希望,踏上了未知的和Andy重逢的旅途。

而人生最精彩的,不就是對於未知的多變性的嘗試和探索麼?

“老油條”其實就是職場版的“老布”

我們常説:“做人要有夢想。”

雖然可能這個夢想明明遙不可及,但它依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前進的動力。

反而如果什麼事情都“觸手可及”,那麼或許這並不能叫“夢想”,頂多只能算是“目標”。

身在職場的我們,其實跟《肖申克的救贖》裏那些被關在肖申克監獄的人是一樣的。

時間久了,很多人就會像老布一樣,患上“體制化”的病——在職場上,被稱之為“老油條”。

職場版的“老布”幾乎每個公司都有,他們被職場的各種教條給教化,所以他們為了適應職場,變成了“老油條”。

而之所以他們會成為“老布”一般的人,更多還是對於自己人生之路或者職業生涯的“看透”,已經沒有了更多的希望。

無論多麼艱難,無論走到了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都不要放棄”希望“。

認命不是我們該有的心態,哪怕希望可能會把我們憋瘋。

這就是我對《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最大感觸。

電影是世界的財富,是全世界賦予觀眾精神的一道盛宴。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2

曾經很久以前就聽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不過一直也沒有去看,因為在潛意識裏覺得不會好看。不過,在看完以後,我會覺得這是一部很值得欣賞的電影,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年輕的80後,90後。它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同時也鼓勵着我們前進。

安迪,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曾經是一個出色的銀行家,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可是,因為不會表達對妻子的愛,妻子有了外遇。在酒醉後誤被指控用槍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徒刑,這意味着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渡過餘生。我在看到肖申克監獄裏的景象以及那裏的犯人的時候,我想安迪要怎樣度那些漫長而痛苦的日子呢?由原本風光體面的生活到肖申克的監獄,他的生活就像從一個天堂進入了地獄。我會在想他會不會自殺呢?因為他出奇的冷靜。直至後來才知道,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儘管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是被冤枉的,儘管要面對的是痛苦的監獄生涯。那個進來第一夜就被打死的胖子和安迪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胖子犯了罪,安迪沒有犯罪;胖子來到肖申克監獄是應的懲罰,安迪是替罪的;胖子無法適應另一種生活,安迪選擇了快速適應新的環境;胖子大吵大鬧,安迪沉着冷靜:最後,胖子死在了肖申克的監獄,而安迪卻最終把自己從這個地獄救贖出來了。無疑,安迪是一個聰明的人,他選擇了活下來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走出去。他善於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搞好人際關係,無論是與典獄長,看守,還是周圍的罪犯們,他都懂得如何去贏得他們的信任,因此,他可以在監獄裏過的比別人自由。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要懂得怎樣去和一些很可能是你的敵人的人交往,讓他們成為你的朋友。要學習怎樣去贏得別人的信任。但是我們不能學的是他為典獄長這樣的手段,當然,他也在肖申克的監獄用了20年的時間去贖罪了。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贏得別人的信任。

在肖申克的監獄裏,大多的人都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失去了希望。他們被那些“叫你吃就吃,叫你拉就拉”的規矩制度化了,他們的思想被束縛住了,可憐,他們連心的自由都沒有了。可是,安迪沒有,他沒有讓那些規條束縛住自己的心。他依然有自己的愛好和理想,所以他還會有閒適的心去雕刻石頭,去建立圖書館,去幫助那些囚犯找回自己。瑞德説:“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而安迪説:“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因為美好的事永不消失”他就這樣懷着堅定的信念和對世間美好事物的希望,在監獄中那度日如年的生活中找到方向,找到了救贖自己的辦法。而博斯,那個年老的監獄管理員,就因為幾十年來的制度化生活讓他在離開監獄後迷失了自己,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最後在小旅館裏自殺。如果不是安迪一直在鼓勵着,在經歷過40年的監獄生活的瑞德或許也會走上博斯的路。安迪説“人生只有兩種選擇,要不是忙着生活,要不是忙着死亡”這是一種信念。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博斯,像瑞德,在不斷的挫折失敗後,我們就變得安於現實,安於失敗的困境裏,不願意走出來,失去了希望。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敗,最可怕的是失去再來一次的勇氣和希望。

在後來,劇情峯迴路轉,安迪的徒弟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他知道真正的兇手不是安迪。就在安迪興奮不已,以為自己終於有救的時候,他忘了,自己已經是典獄長的賺錢工具了,典獄長又怎麼會放他走呢?在他關禁閉的時候,殘忍的典獄長把他的徒弟偷偷地殺了,然後欺騙他説他徒弟是越獄不成被殺的。但是那時的安迪已經不再相信他的話了,於是,他打算自己救自己——越獄,帶着典獄長的罪證越獄。這也是對自己犯罪的一種救贖。影片之所以在後來給了安迪自由人的身份,就是因為安迪已經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懲罰,坐了二十年的牢。這二十年並不是冤獄————安迪自己也這樣認為———他已經為罪行受到了懲罰。所以,儘管安迪的越獄依舊是一種犯罪,但是他還是獲得了自由。片子教育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我們都可能有過錯,但是當過錯罪不至死時,我們要身體力行並從良心上進行懺悔,但是一定不要放棄希望,要努力的解救自己,從希望中得到力量,從而走向光明!

在這部片裏有提到過關於《聖經》,典獄長曾經引用過聖經裏的話語,但是,毫無疑問他只是一個偽,他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的事。但是他説過一句話是對的“你們得救的道就在裏面了”真正的救贖不是肉體的救贖,而是靈魂的救贖,而這個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

其實我們的社會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些囚犯在走出監獄後,得不到妥善的安排,社會對其又歧視和不尊重,導致他們失去了面對世界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希望,因此很多人再次放棄了自己,有的是不斷地在犯罪,為了生活;有的在犯罪是為了回到監獄中;更甚的是,一些人徹底對世界絕望,選擇死亡。這都是為什麼?當然他們自己也有責任,因為沒有學會堅守自己的信念,但更多的是因為社會,沒有願意再給他們一次機會。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一下現在的社會行為,是否公平。

我想,就算是一個犯人他都會有自己的自尊。也會有平等對待的權利。所以何不用愛和寬容來接納他們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犯罪的原因,無論知不值得同情,我們都要相信人心靈深處的那點的善良和真摯。走進一個人的故事的時候,你可能會找到原諒他的理由,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他們的旁觀者,但是我們可以學着去用愛心接納和相信他們。

《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很多的感想,它給我最大的感想是相信希望,持守信念,努力行動!

還記得安迪給瑞德的信的最後一句嗎?“既然你都走了那麼遠了,那也許你能再走遠一點!”所以不要輕易絕望,自己已經走到今天了,就要咬咬牙再走遠一點,或許你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加油!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3

在肖申克的監獄裏,高聳的圍牆,陰暗的環境,苛刻的管理,獄霸的暴力,無時無刻不在敲打和吞噬着人們的靈魂,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500字。肖申克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人性、沒有希望的世界。這裏沒有生氣,沒有人性的關懷,就好像一潭死水,沒有變化,這裏的人們如行屍走肉一般日復一日地生活。就如影片中的典獄長説的“把你們的精神交給上帝,把你們的軀體交給我。”如瑞德的話説,“這些圍牆很有趣的,開始你恨它們,接着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那就是被體制化了。”老布一樣在監獄中待了五十年,出去以後反而不能適應外面的生活,對自己感到絕望,最後不得已上吊自殺。瑞德和老布都曾經想到過要再次犯罪,這樣他們就可以再回去那個熟悉的地方,可以再向以前那樣繼續生活。習慣的枷鎖已經悄悄地套住生活的頭顱,而忽視了生活的其他色彩,人無法適應生活的改變。

電影中有兩個觸動人心靈的畫面。一個是1949年的春天,重修工廠屋頂後,“一羣在工廠上面裝修的罪犯,早上十點坐在屋頂上,享受着清涼的啤酒和肖申克最嚴密的保護,這種事在肖申克從未發生,我們坐着喝着啤酒,陽光灑在肩頭,覺得是個自由人(free man),感覺就像在裝修自己家的屋頂,我們就像造物主。”安迪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朋友們爭取到一點點的幸福,露出笑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同時瑞德他們真正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的快樂和美好。

第二次是安迪播放了別人捐贈的唱片,而這而這個唱片的音樂深深觸動了人們的心靈,使肖申克的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由,透過瑞德的視角道出,“我到今天也沒明白,這兩個意大利女人在唱着什麼,事實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東西不説更好。我想那是如此的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美得讓你心痛。我告訴你,那音樂飛翔比在這個灰暗地方的任何一個人夢想的都要高遠,像一隻美麗的小鳥,飛進了我們這灰色的鳥籠,讓這些圍牆都消失了,觀後感《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500字》。在那一刻,每個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但是,這令典獄長很憤怒,安迪被關禁閉兩週,當被放出來以後,別人問他是否值得時,他卻説是他最美好的時光,因為有莫扎特先生的陪伴。在頭腦中,在心中,“這就是音樂的魅力,他們不能把它從你這邊奪走。”在肖申克的人,好像一切被剝奪的了,心靈好像被掏空,只剩下軀殼。自己什麼也沒有,但是心中藏有的希望,自由是任何人奪不走的。“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用石頭圍成,有些東西,在內心不能到達、不能觸摸的,屬於你。(安迪語)”這就是“hope(希望)”。在這裏,音樂使得這些長期封閉在狹小世界裏的人衝破了艱難的束縛,體驗到了自由的感覺,音樂、希望、自由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體。

通過瑞德的三次假釋的審查,可以清晰地看出安迪對瑞德的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在一點一滴中形成的。第一次,“你因被判終身監禁已在此二十年,你感到後悔嗎?”“是的,絕對有,先生。我是説,我得到了教訓,我敢説我已經完全改變了,我不再危害社會。這是神的真理。”結果,瑞德沒有合格。第二次,“你覺得自己被改造了嗎?”“是的,先生。毫無疑問,老實説我已改過,我不再危害社會,上帝可以作證,真的改變了。”可以看出,回答和第一次如出一轍,結果可想而知並沒有通過。而在第三次,可以看到瑞德真正的變化,“你因終身監禁被關了40年了,你覺得你已改過了嗎?”“改過?讓我想想,我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沒有一天我不感到後悔的,不是因為我在監獄,或者你認為我該這樣,我回首過往,一個年輕的愚蠢的孩子犯了大罪,我想和他談談,我想和他講講道理,告訴他做人道理,但已經不能了,那孩子已無影無蹤,只剩下這個老人,我得這樣生活下去。”從這可以看出,瑞德的回答已和前兩次有着很大的區別,並不是説表面上的話,而是真正地從內心認識到了當年所犯下的錯誤,懷有對自由的嚮往。最後,瑞德假釋出獄了,但是他常常感到對於社會的不適應,甚至想重新回到肖申克中,而安迪的一封信改變了瑞德的想法。安迪對瑞德説“希望是件好事,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瑞德改變了,在去尋找安迪的路上,心情激動,感受到了自己是一個自由人,重新擁抱生活,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瑞德曾説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最後他在重新啟程的同時,也擁有了希望,“我希望我能成功越過邊界,我希望看見我的朋友,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夢中那樣的藍,我希望……”當兩個老朋友相遇時,他們在廣闊的天空下,蔚藍的大海邊盡情地擁抱,這時,他們獲得了新生,朝着未知的結局,開始了漫長的旅途。安迪在拯救了自己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的朋友,共同向着新的生活邁進。

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它的每一片羽毛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4

這個暑假由於學校的推薦,我觀看了《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之前就對它早有耳聞,超高的評分和口碑讓我對它非常期待,下面是我對它的觀看體驗。

首先,這部電影本身可以簡要概括為一個遭受了冤屈的銀行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出監獄得到自由生活的故事。這個主題本身所藴含的自由,人權思想在當下也是非常的常見,並沒有多新奇,然而就是這樣一條簡單的脈絡,製作人員在其中穿插了許多暗示和內涵,將整部電影的形象與內容豐滿了起來,就好比寫小説,同樣是愛情小説,我們可能只能寫成普普通通的瑪麗蘇小説,而大師卻能將其潤色昇華為“簡愛”這樣的世界名著。

本片的大部分情節都在監獄中發生,一般來説以這種背景創作的有兩種線路,要麼通過描寫監獄內部勾心鬥角,權錢交易,爾虞我詐,最後發現小夥伴的悲慘過往,從而揭露社會問題的黑深殘作品。或者就是以監獄為一個背景,通過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來反映出主人公的剛強,從而表達諸如樂觀,不向命運屈服這樣的思想。而肖申克不是,它沒有否認監獄的黑暗,在影片的開頭,就有犯人被隨意毆打甚至死亡的場面,初看時着實讓我嚇了一跳,隨着故事發展下去,我們能夠看到主角在監獄中為了“光明”的種種努力。誠然,他也不是那種天才,徒手造炸彈,家財萬貫,意志堅定,面對任何挫折都不動搖的人,那是神,而安迪只是一個可憐的純情銀行家罷了,只是一個有小聰明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感情,在被監獄長拒絕出獄後也曾經喪失過希望,灰頭土臉的活着,他的才智也不得不屈從偷税漏税這些邪惡的伎倆,與他在徒弟被殺時露出的絕望與我們這些普通人如出一轍,監獄的黑暗也曾向他招手。我認為最能概括這些思想的是在他被姐妹幫羞辱的時候,正如電影中説的,我很希望我能説安迪奮力反抗,最後打敗了姐妹幫,然而這不是童話世界,這裏是監獄。這個世界並非非黑即白,而是一道精緻的灰色。真正的強大不是説在面對所有困難時都能承擔的能力,而是即使被命運打倒在地也不會失去自己方向的決心。

我相信,安迪不會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有才能但是冤屈入獄的人,然而只有他一個人,最後打破了那扇牆壁,來到了自由的世界。是他最有智慧還是最有力量呢,都不是。他從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出獄的準備,用一塊鶴嘴鋤,挖透監獄的大牆壁,聽起來像是個童話故事但也並不是遙不可及,試問安迪的獄友們哪個不比他有力量,有時間?電影中的布魯克斯其實可以算是一個例子,他1911年入獄,大半輩子都在監獄度過,監獄的牆壁從束縛他漸漸到保護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哪怕真的走到了牆外,他的心裏也會永遠被無形的枷鎖束縛了,有時候啊,困住一個人的,往往是他自己。而安迪在監獄中的二十年也明白了很多,這裏有黑暗,無情的棍棒,噁心的獄友以及道貌岸然的典獄長,到頭來,宗教與信仰在錢權面前也只不過是遮掩保險櫃前的那副畫罷了。當舍友都是文盲流氓時,安迪在用自己的努力辦了一個圖書館,即使是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遮住一支蠟燭的光輝,就像他向士官討要冰鎮啤酒一樣,他並不是真的想要一瓶來喝,他只不過是來懷念自由的時光罷了,設立圖書館大概也是如此。但與啤酒不同的是,安迪不僅僅只為了愉悦自己,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負有惡名的小混混,他也願意用自己的時間,去親力親為的輔導他,子曰:“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蓋如是也。這種善良是偉大的,但在監獄裏格格不入,監獄不是童話世界,他還是要服務於典獄長的淫威下,接近全力卻無法改變這個無情的社會,也只能選擇離開了。當他決定鑿穿牆壁,爬過五百米長的地下管道,走向墨西哥的陽光時,沒有人能説他自私。

命運給予他最大的打擊,空有天賦,女友背叛,鋃鐺入獄,苟且偷生,他仍然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保持一顆真誠的心。暴力,欺詐,宗教,慾望,所有社會中的陰暗面在電影中到表現的淋漓盡致,然而在經歷了這些後,真誠,勇敢,美學,善良與追求自由這些我們心中最原初,最美好的品質,安迪將它們保存的完好如初。如果有來生,安迪一定更希望他能在大樹下,和他最愛的女孩相約白頭。我們不能知曉背叛的真正原因,恐怕他也會因此一直心存愧疚,但是在結尾處,海風鋪面,海鷗盤旋,一個酒店,一隻小船,安迪與她久別重逢,相擁而泣時,我們都知道,他們在肖申克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5

當你走進肖申克,你不知道在你身邊將會發生什麼,你不知道你的過去和將來,你將忘記你曾經的夢想,你只知道悔恨。生命也許就在這裏一天天衰退,夢想在這裏一天天流失。這就是肖申克帶給人的感覺。生命彷彿在這裏停止,時間彷彿消失掉。你會忘記你什麼時候走進來的,你也會忘記曾經美麗的夢。漫長的人生,絢麗的夢想,一瞬間不復存在。

沒有任何辯駁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檢察長把安迪的生命交給了肖申克漫長的歲月。被冤枉的銀行家不會甘於命運,然而肖申克並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監獄長的訓詞非常露骨,他的意思無非是"在這裏,你們沒有自由,必須無條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那是屬於上帝的",於是,一場關於尊嚴和人性的鬥爭就此開場,不過在這場鬥爭中,救贖主不是上帝。

不管是誰,劇中的老布也好,瑞德也罷,包括安迪在內。再走近肖申克的那一刻,都不會把自己和這座無情的監獄扯上關係,也許想過有一天會從這兒出去,不知道明天怎樣,但知道自己該怎麼生活。可是,一年,兩年,三年……在不知不覺中,“肖申克”磨去了人的稜角,也磨滅了曾經的夢想,“肖申克”不再可怕,在這兒的人生不再那麼厭倦。“肖申克”開始慢慢變的熟悉,慢慢地對它產生依賴。用瑞德的話説:“起先你也許厭惡他,後來也許會喜歡他,在後來你也許會離不開他,這就叫體制化。”聽着有一種心酸,也有一種無奈。更有一種説不出的悲傷。那時老布已經不在,這句話雖説的是老布,但又像説我們每個人。悲涼嗎?又有一種悲哀。不知不覺中“肖申克”總在改變着什麼。寫到這裏,突然懷念那不知天高地後的日子,無所畏懼,我所畏懼,因為不知道而不怕着,因為不懂得而愛着温暖着感動着。世界是遼闊的,舞台是屬於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為了夢想而構築的。一年,兩年,三年……在不知不覺中,時間磨去了身上的稜角,也一天天磨盡了那不屈的精神。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會討厭這樣的自己,沒有追求,不知上進,也許會厭惡這樣的生活,寂寥而沒有活力。但隨着時間的流失,你會適應這種生活,也習慣這樣的自己。也許真的有一天,回到生命的最初,那種久違的陌生會讓人無所適從。突然會懷念曾經憎惡的日子,突然想回歸那種生活。就像老布不願離開“肖申克”,就像老布離開後懷念“肖申克”一樣,因為無措而選擇上帝一樣。悲哀嗎?只有每個故事的主人公知道。

在“肖申克”中也存在着成功與失敗,在這裏最優秀的莫過於安迪,他讓犯人開始了一種新的健康的生活。安迪是註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對抗的,他帶來了希望。這種希望,在於對惡勢力(三姐妹)堅決的反抗,在於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於不畏兇險為大家贏得那坐牢以來唯一一次由海利請客的啤酒,在於他當着監獄長的面播放大家從未聽過的美妙音樂,在於他執着地帶領大家修建全英格蘭州最好的監獄圖書室,在於他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通過他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於瑞德。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安迪和他的約定,瑞德是否會和老布一樣,因為被長期地制度化了而無法適應社會,最終只能在長期的壓迫之後在自由社會"到此一遊",緣於這個約定,瑞德堅持了下來,找到了他堅持"希望"的終點。

安迪給瑞德的信中説;“希望是件好東西,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是不會流失的。”我不知道瑞德看到這句話時是什麼感受。我只知道對我影響很深,它給我一種生命的衝力,一種説不出來的感受。彷彿在黑暗中透過來的一束光,又彷彿在茫茫的海上遇到了知音。那種感覺,我想只有陷入黑暗的人可以理解,那種感情,只有久違陽光的人可以理解。希望,有時只是一種微妙的東西,虛無而真實的存在,微弱但卻温暖,也許照亮不了前面的路,但卻能温暖人的一段路程。有温暖已經足夠,至少它給我們向前的勇氣。給了我們夢的幻想,像一個影子,也像啟明星。

希望這東西很難説,有時選擇也一樣。安迪的苦難,也是每個人的苦難,安迪只是我們的一個縮影。跨過去就是幸福,跨不過去就是痛苦。安迪跨過去了,他獲得了幸福,老布沒跨過去,最終在痛苦中選擇了上帝。生活中也一樣,很多時候都被成長路上的石頭絆倒,都被路旁的荊棘刺傷,勇敢者向前,怯弱者退縮。勇敢的人最終獲得了成功,怯弱者躲在失敗裏歎息。成功和失敗有時只是一步之差。一步一切都將改寫。我想也許每個人都不能像安迪一樣成功,但至少應該向他學習。想起食指的詩,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生命短暫,也許千年的等待,才換來今生的一次綻放,我們都要好好的生活,像安迪學習,生命不屈,救贖靈魂,讓生命好好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