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地理上冊《地殼的運動和變化》知識點

校園1.5W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高一地理上冊《地殼的運動和變化》知識點

3.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式的依據。常見的兩種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1)褶皺:

  成因

水平巖層受地殼水平運動產生的水平擠壓力發生彎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皺

  基本形態

背斜

①巖層形態: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②巖層新老關係: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③地形表現:一般情況下成為山嶺,但不少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基本形態

向斜

①巖層形態: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②巖層新老關係:一般是巖層較新,兩面巖層較老

③地形表現:一般成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2)斷層:

  成因

受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巖層發生斷裂錯開

  基本形態

地壘

①巖層形態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上升的巖塊稱地壘

②地形表現:相對上升的`巖塊常形成狀山地,如我國的泰山、廬山

地塹

①巖層形態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巖塊稱地塹

②地形表現: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我國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二.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説

  (1)大陸漂移説

  年代和創立者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説。

  證據

大西洋兩岸的地質構造、大陸形狀、氣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論點

①二三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聯合古陸,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聯合古陸開始分離。

③較輕的硅鋁層組成的陸塊,像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移,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佈。

  (2)海底擴張説

  年代

20世紀50年代

  證據

①海底巖石的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②離海嶺(大洋中脊)愈近,年齡愈輕,離海嶺愈遠,年齡愈老,並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佈。

  基本內容

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地。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湧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繼續上升的巖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當擴張着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衝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

  (3)板塊構造學説

  理論的產生

20世紀60年代後期,許多學者在接受了大陸漂移説關於大陸運動的觀點、吸收了海底擴張説的基本論點、結合新的科學成果後,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説。

  基本論點

①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

④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塊構造學説的應用

①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兩個大陸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形成的。

③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裏往往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如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形成的。

④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是火山、地震、地熱的活動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