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校園5.07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育的智慧》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

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温柔的微笑,或有意為之,或不經意而為,於是乎,原來作業不做的學生做作業了,原來上學遲到的學生再也不遲到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變得文質彬彬了,原來的小霸王成了“紅花少年”……總之,再怎麼惡劣的學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進了,然後不用多長時間——多則一兩個月,少則一兩個禮拜,那些原來屢教不改,家長無能為力,教師頭痛不已的後進生就脱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了,甚至一躍為優秀生。這是多麼令人歡欣鼓舞啊!這是多麼的可喜可賀啊!這是我們教師的成功,我們教育的驕傲。

讀了米老師的“阿Q精神”可休矣,我也在思索同樣的問題,教育真的如此簡單嗎?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尋找教育成功的案例,可卻少有人去真正思考成功的背後,難道真的只是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温柔的微笑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教師的愛,一切都無從談起,成功的'背後隱藏了太多默默無聞的愛。

在《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中,有這樣一個教育案例——“要不要撤掉她的課代表職務?”,裏面講到一個自告奮勇,卻毛病重出的語文課代表,看到這裏我感受頗深,因為我的語文課代表就是如此,我也正在考慮要不要撤掉她的課代表職務。聽了王曉春老師的見解,我卻又從心底對這個我所謂頭疼的課代表產生了深深的愧疚。

王曉春老師説,不要動不動就把小幹部的表現和他的職務掛鈎,課代表是做什麼的?為同學服務的,愚以為她只要能完成本職工作就算稱職,現在好像課代表必須同時是高分生,還得是一面旗幟,否則就撤職。這是選課代表,還是選三好生?

是呀!我是在選課代表,還是選三好生?我自問自己。我在無形中用了另一套標準去衡量它。更讓我自責地是,每當我的語文課代表犯錯誤時,我總是大言不慚地説再不聽話就換人做課代表,也許這句話我説出來了心裏會舒服些,可是我的學生呢,她該怎麼想我,怎麼想她的班主任,她的心裏一定很痛吧!

對學生,我也表揚過,微笑過,鼓勵過,關心過他們的學習甚至生活,可是這些就夠了嗎?對學生,我是愛他們的,可是我的愛卻還遠遠不夠,我想我還需要在不斷反思中重新思考我對學生的愛,做一個學生心目中真正愛他們的老師!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2

暑期閒暇拜讀王老師《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用案例加點評的方式表達了王老師在這些方面的經驗積累以及思考的智慧結晶。

全書共選取了100個有代表性的案例,王老師逐一對這些案例做出了點評。從點評的文字我認為王老師應該在心理學和家庭教育方面有較多的研究。其表達的基本觀點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所有問題的根結,都在家庭。家庭生活,特別是6歲以前的生活將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要解決學生的問題要從家庭教育着手,為學生家長做出家庭教育指導。

二、教師教育學生沒有成效的原因是教師沒有采用科學的方法。沒有科學家的精神去探究與實驗。

三、不要把所有教育學生的方法簡化為管理的問題。

四、師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師愛並不是簡單的愛而應該是科學的愛,體現教師專業技術性的'愛,利於學生成長的愛。

首先表達對王老師的崇敬。從背景資料我瞭解到王老師已經退休,所出專著達十餘,但退休之後依然筆耕不輟——真是一個執着勤奮的人。

書中選擇的100個案例很有代表性,囊括了教育經常出現問題的幾個方面。但我認為教育是有時代性的、地域性的。那個時間,那個地域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在其它的時間,其它地域可能根本行不通。其實我一直懷疑做案例研究的效果性。這種方法給廣大教師指出一條渺茫無期的研究成長路線。古代有“格物致知”之説,就是説你要“致知”就要不斷地“格物”,既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研究,不斷地“格物,格物……”,直到你致知,我的天?!這什麼是個頭兒呀!何況,在一個地方總結的內容,到了另一個地方並不一定能適用。如果不能把經驗上升提高至一定的境界,充其量不過是一堆思想的碎片。

所以我認為案例研究的經驗性強,但科學性弱,主觀唯心成分太大,普遍性、推廣性不強。我看我們現在做的許多的教育研究都有這樣的弊端,都是某個專家在談論一種觀點,批判一種觀點,但富有建設性的路子卻拿不出來。

學生的許多問題的根源在家庭。許多心理學的書都是這麼説的,對不對我不知道。不過“古話説得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樣的經驗之談在現實中還是感受到了。但要老師去解決教育對象的家庭問題我看難度太大,不現實,操作性不強。

1、改變一個人其實很難——本性難移。通過心理諮詢的長期影響會或多或少對一個人產生影響,前提是諮詢人自已主動要求改變。改變的動力來自於改變者本身,是求助者主動要求諮詢師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指導。而學校教育中老師主動去對別人的家庭教育問題指手劃腳,我想遇到素質高家長會客氣地敷衍一下,遇到個性難接觸的捱罵的可能性都有。

2、教師的影響力。王老師的頭上是戴着“專家”的光環。這個帽子會讓家長對信息的接受和執行產生的影響增強。但不是所有老師都會成為專家,其影響力就會微乎其微,家長的執行力也會縮水不少。

王老師説:在遇到教育教學問題時,許多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不科學,不是用科學家的方式帶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的。個人覺得這個提法有待商榷。

1、科學家有實驗對象。允許失敗,一個老鼠死了,籠子裏面還有一羣。可是教育就不同了,是不允許任何人都隨隨便便地抓着一些對象就當實驗品的!誰家的孩子允許你當實驗品?

2、教育界對什麼樣的教育是科學的尚且百花齊放,尚無定論,如何讓老師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去管理?教師又如何知道自己的研究與處理方法是科學。就是按教育專著的要求的去做,可是上面的講法又沒有具體的操作實驗方法,如何去“科學”。

我們只能用前人總結的尚有較好效果的經驗之法去進行,我覺得這就是一般老師的本份。讓所有的老師都成為專家不現實——哪來那麼多的專家!什麼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

當年韓信為立威望,大造聲勢築拜將之台,無非是想樹立自己的威望,才可行使將令。我覺得想提高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也可以信其師行其道着手:

一、提高教師從事教育權的合法性,特別是允許有一定的懲罰權。我覺得現在都在迴避這個問題,因為大風向是在批判教育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我十分嚴重贊成這一點,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但是我想任何評價方式中都有引導部分——表揚;禁止部分——批評或懲罰。如果沒有相應的懲罰,不遵守規則的人想做什麼就什麼就會損害遵守規則的人的利益,這一點是講不通的。我認為應當有一種合適的懲罰機制,比如像新加坡,如一定人數的教育者在現場對對象懲罰。(防止私自和不合理的懲罰)當然也可以確立一些合適的懲戒教育手段:比如為學校的環境和勞動做些貢獻。不然你讓犯錯的學生多值一次日都會有家長提意見。你多説他的孩子兩句他就會説:老師怎麼當得,刺傷了孩子的心靈。

二、確立教師可以與家長聯繫的制度。比如:教師在有正當理由的前提下,多次聯繫家長,而家長不能到校進行教育配合(無正當理由。)可追究家長適當的法律責任。這樣就不會出現教師家訪和家庭教育執導的尷尬情況。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3

近日,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收穫頗多。拿着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它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薰陶每一個學生。

所謂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簡單的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個是教學方面的智慧,即教書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們來説説德育方面的智慧。為什麼先説育人,而不先説教書呢?因為,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應該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早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了。素質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可能現在的實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應試教育。那麼,身為高職的老師,顯然,少了很多應試教育的嫌疑。但由於高職學生的固有特性,他們大多是原來學校、班級的“問題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情感的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可能沒有普高的那些學生乖巧、聽話。相比之下,更多了幾分叛逆,個性更加鮮明。那麼,面對這樣一個羣體。我們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個性。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差異,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不同發展。“尊重”在這裏不是遷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根據學生自己獨特的個性予以因勢利導,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可能並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學的。班級裏五十個學生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在學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過我們班級五十個學生他們每一個人的五年目標,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學習,在學業上取得新的進展,考上本科;也有一個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專畢業,拿着文憑去找工作當白領,或者是自己開公司當老總的等等。其實,個性本身在價值上就是中性的,它並沒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它只是每個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後天環境不同所造成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面對的這些學生,在我們初識他們之時,他們的心靈絕對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們教師的責任首先應該在於發現並且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他們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正由於我們教師的教育是在學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學生心靈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教育在愛心的基礎上,要多一點耐心,切忌拔苗助長,要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因材施教,讓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諧發展,茁壯成長,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力爭把每一個學生都能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培養成幸福的人,而不是僅僅在他人眼中最優秀最成功的學生!

二、教書的智慧

在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提到了一個關於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的問題。我認為,教育首先是一門技術,然後才能成為藝術。而能否將教育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則要看每一位教師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裏都少不了教學這一塊。因此,教學的基本功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修煉提升的內容,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在經驗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基本功的學習和提升。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如何設計課堂流程?如何板書?如何……這些都是技術活兒。

關於課堂,我非常贊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講到的“共享式”課堂師生關係。這種模式下,師生平等和諧,教師在保持其教育責任的同時又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這也正體現了我們民主教學,科學教學的思想,符合時代的要求,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是比學生“多半壺水”的學習者。對於科學,對於知識,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首先作為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

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教學過程中,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打開一切科學知識大門的鑰匙,無疑是問號。知識傳授絕對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開闢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治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治學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能否學會獨立思考,能否進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個人能否更好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是否具有懷疑精神,懷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於懷疑,學會懷疑是進步成長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智慧。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達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和收穫遠不止這些,在日後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我會不停地學習,並不斷應用到日常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提升修煉自己的教育智慧。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4

這兩天從學校拿回了一本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研究所的王曉春老師,王老師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師,積累了四十餘年的教學經驗,是一位研究型的老師,他對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三個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本書中王老師對國小教育中的'100個典型案例進行了點評,編排為“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五大部分。書中記錄了一個個教育生活中的真實“故事”,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透徹的解答,為廣大一線教師解開了心中的疑惑,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指導。

看了王曉春老師的案例1“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讓我想起了另一本書《愛的教育》,可能是因為它們有同一個內容,現在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提倡賞識教育,用愛心來教育每一個學生,我們都曾感受到過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老師傾注了愛,哪怕只是不經意的一點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温柔的微笑,一下輕輕的撫摸,再惡劣的學生都會被感化,積極上進,但教育是不是有愛就行了呢,不是的,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學生不做作業,學生在課堂上搗亂,學生在課間戳事……,老師認真地指導改正,但收到的效果卻不像我們所想那樣,他們還是一如既往。是不是我們的“愛”出了問題了呢,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收到效果不明顯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教育除了需要愛心還需要智慧,“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告訴了我這些。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也為我提供了好多教育的好方法,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好好實踐一下,並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來。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5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算算離自己當國小生的日子的確有些年歲了,這日子還算得上的長,並且越來越長。換句話來説,和國小生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

初讀李鎮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書,只覺書中字字珠璣,每每能認真品讀,總能聯想到自身,從而受益匪淺。在讀的過程中,總能感受到李鎮西先生對於“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重視與真正落實。我想,要以“學生為本”,我們得再次當回國小生。

當我還是個國小生的時候,面對老師的批評會不會覺得很糟糕?面對老師的談話會不會很緊張?面對老師的誇獎是不是很開心……諸如此類的種種情景,只有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學生。例如學生為什麼會一直重複的犯錯,還犯同一個錯誤這件事。

理論家告訴我們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發展是螺旋往復的,所以重複犯錯是必然的。想想自己之後發現小時候我重複犯錯是因為在某一個情境中讓我瞬間遺忘了所謂的道理,錯誤發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是不懂嗎?是忘了。那老師還用再重複講道理嗎?沒有必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樣一個重複犯錯的問題,若細細問來,估計答案五花八門。這裏的當個國小生,是能夠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這前因後果只有弄清楚,理順暢方可找到“病因”。

再説為什麼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們暫且不從理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依舊從自己是個國小生的角度來説説。作為一個國小生,早上七點起牀,晚上八點睡覺,在校學習時間佔據主要位置。在學校中,聽老師講又佔了大部分的'時間。那麼,單個孩子聽老師講話的時間每天有多長呢?除去上課時間,課間的十分鐘要上廁所,要交作業,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麼能跑到老師邊上的時間更少了,何況老師課間還要休息。如此算下來,課上的點評真真顯得尤為重要,那是一天當中大部分學生唯一能聽到老師對於他一對一的點評了。當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誇獎而興奮一整天,因為一句批評而悶悶不樂呢?所以,教師説話前應先當一當自己的學生,先體驗一把這話帶來的影響和效果,然後再説出口。

做一專科的教師如此,做一個班主任更應如此。班主任由於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話語權含有更高的影響力。怎麼處理學生的矛盾,怎麼組織班級活動,怎麼讓孩子能夠自覺學習,怎麼形成良好的班風等等瑣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處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惡語相向、冷嘲熱諷,必定能傷透孩子的心,這好班風也無從建起。我總是在回想,我喜歡什麼樣的班主任,當年我的老師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讓我不喜,又是因為什麼讓我印象深刻……因着自個兒和現在的孩子之間還隔着些年歲,也經常和孩子共同探討他們對一個班集體的喜好。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後是收效甚微的,把這些小兵們用好才是制勝的關鍵。這便是把自己當成自己的學生,和他們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級該如何變更好。

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學着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從而慢慢丟卻了自己身上的那點兒“學生味”。如我們所願,我們越來越像一個教師,學生也越來越像自己的學生,而這師生之間,決不可劃出楚河漢界,一旦被學生認定為對立面的老師,這課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而那些從書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得到運用並行之有效方能稱為智慧。我從李鎮西先生處學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當個學生,這一辦法簡單且着實有效。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6

專家王曉春老師曾用“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作為標題,是啊,對學生每位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有學生因為特殊原因課落下了,我會利用業餘時間給他們補課,及時與家長聯繫尋找解決辦法。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們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並不陌生,卻又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多彩的心靈世界,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學生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如此。

一、批評不是解決學生問題的唯一方式

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弄清楚學生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學生,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當你理解了學生,批評學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學生,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這是我從這本書上得到的啟示。

二、教育智慧是一門藝術

教育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藴藏着許多智慧。一直以來,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好多就發生在我身邊,也曾經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經讓我憂心忡忡,也曾讓我牢騷滿腹,而我機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讀到“水彩筆的故事”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時也經常的遇到此類問題,但很少去動腦筋思考和觀察學生的表現,而是“無研究的教育”,這種簡單的教育,沒有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對教師的能力也沒有絲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維習慣是,遇到事情總想問個為什麼,猜猜有幾種可能的原因,然後,加以驗證,有時不妨多轉個彎想一想。面對教育中頻頻出現的各種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首先慌了手腳,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原因左右着他們的行為,我們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們要有大將風度,不要用我們的急躁表情和過激言語讓孩子害怕、叛逆、壓抑,而要尋找到合適的“點”,讓孩子自我成長。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呢?教育智慧從日常善於捕捉的點滴小事中來,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來,從概括反思中來,從良好的心態中來只要我們以研究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向研究型教師努力,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明瞭化,你可以發現:

原來教育可以如此輕鬆又愉悦!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我發現了真正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用愛心啟迪學生的智慧,用智慧開啟學生的潛質。當然,我知道僅僅看完這本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正確運用該書中的正確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反思和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7

有人説,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我認為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一個益友。

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説,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給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我們又不可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因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地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

在這裏我想推薦一下這本書《師説教育智慧品讀》,這是品讀中國千古教育智慧,踐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的一套書。

國學思想作為古典文化的結晶和一種文化傳承,其中也包含着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國學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稱得上是源遠流長。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生學會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於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缺乏文化薰陶、人格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而國學教育思想中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養的道理、方法。

傳統教育教學理論是古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並

發展起來的,其中充滿的是先哲和先賢的教育智慧。現今教育所主張的"人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教育思想中或隱或顯地貫穿始終。從外在的規範向人心的心靈深處探尋意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讀了《品讀》一書我對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從本質上講,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人的活動。它是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與人的相互活動。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認識、相互瞭解、相互吸引、相互溝通、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心理和實踐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引導學生去關心人類的命運,探索社會的真諦,追求人生的真理,實現人生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教化學生養一身浩然正氣,育一顆博大愛心,鑄一副錚錚鐵骨,寫一部奉獻的詩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帶領學生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裏,跋涉在向科學高峯的登攀中,吮吸人類一切優秀的精神文明營養,成就為一代棟樑之才,登上人生理想制高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為學生指點迷津,解除困惑和疑難,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他們的人生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帶領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做一個大寫的人,挺立天地間!誠如韓愈的經典表述那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因此,要完成這種引導和帶領,首先需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絕對吸引——人格的吸引;要完成這種引導和帶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偉大的力量的灌注——人格力量的貫注。

人格,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質以及人的性格、氣質、能力、修養等特徵的總和。高尚、良好、偉大的人格,自然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自然能夠影響人、感化人、陶冶人,給人以強大的精神力量。人格的魅力也就自然地凸現出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格魅力正是為人師者,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藉助教學藝術的媒體,使受教育者進入到教與學的審美境界,從而產生教學美感效應的吸引力、誘發力、感染力和征服力的總和。這樣的人格魅力熔鑄了一個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及堅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卓越的品行、優良的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淵博的學識、全面的才能、豐富的情感和剛毅的性格。

一個具有這樣的人格魅力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樹立起的必定是一個正直、善良、熱情、謙和、樂觀、堅毅,煥發着生命的活力,學養深厚、舉止高雅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一個教師,以這樣的人格形象出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並以此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感化學生、感召學生,教育和教導學生,就一定能夠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崇拜,獲得學生的敬仰和愛戴,使學生在心靈的震撼下產生思想的認同、情感的共鳴、行動的追隨,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凝聚力的核心。由此散發出強大的吸引力,成功地控制課堂及課堂教學。

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品讀中國千古教育智慧,踐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8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不容易……

寒冷的假期,給予我的是一杯清茶,幽香瀰漫,一捧書,讀着、珍着、品着。陶行知先生早就説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每天花一點時間感受郭文紅老師寫的《發現班主任智慧——追求充滿任性的教育》,給自已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每每看一篇文章就像在聽着這位老師講訴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在南京市芳草園國小一間普通的教室裏,郭老師的生命和幾十個孩子的生命相遇,她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孩子們的故事中,和孩子一起創作,推動情節的發展,並期待着一個完美的結局。她把自己的心融入孩子們的心,並用智慧引導孩子,破解着教育的種種難題,因而誕生了一系列或行雲流水或跌蕩起伏的精彩傳奇。

俗話説:“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着鉛筆和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書中很多故事很美,在《蠻橫與寬容——高明的故事》裏,我體會到班級教育是美的教育,很動人;在《從“敵對”到“同盟” 》裏讓我感受到詩性教育藴含着教育智慧,耐人尋味;而在《三個沒想到——被信任的`幸福》裏讓我悟到詩性教育可以給人快樂和幸福。因此在讀書的同時,也記下了自己的一點點感觸。

曾偶然在一朋友的博文裏發現了伊斯坦布爾的幸福,他説:人生要經歷三個階段:駱駝階段、獅子階段和兒童階段。其中兒童階段是最高階段,只有少數人能達到——人用兒童的天真去思考人生、玩遊戲、接納各種影響,找回遺落的真理。我感到自己很幸運,當上了一名國小教師,有了這羣孩子們。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我的鏡子,面對善良的童心,我會永遠提醒自己:永遠善良,永葆童心!作為教師,自己的生活充滿陽光,感到無比的快樂也無比的自豪!是他們告訴我,教育如此沉重,生命如此美好。李鎮西老師曾説過:“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是師生心靈的和諧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精神創造過程。它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也就是説,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老師所教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如果我們都是按照大人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學生,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學生,用大人的思維去理解學生,那麼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拉開了距離。在這裏説個小插曲:在今年放暑假前我就誤會了一個孩子,那天他告訴我,“老師,我知道你的生日,還知道你的學歷。”當時我在改作業,很不愛理的應了一句:“你怎麼知道的?”“我媽媽是檔案室的,只有輸入你的名字就能查到。”聽了他的話,我有些生氣,這不是連自己的隱私的暴漏了嗎。直到後來孩子們為我精心籌辦了一場生日會,我才明白我當時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時孩子所做的、所想的並不是我們大人所想的那麼污濁,他們總是懷着善良美好的動機去做自己認為能做的事,哪怕是犯了錯誤,也是因為自身心理髮育還沒有成熟,所以若我們教師沒有童心,就不能發現孩子的可愛之處。

和孩子們沒有界限的做着遊戲,這是心靈的碰撞;收到孩子們寄來的一封封“密函”,這是心靈的信任;念着他們精心準備的賀卡上的祝福,這是心靈的觸動,是快樂,是幸福……是什麼讓師生彼此有這麼多的感動,我想,作為我自己,有的就是一顆童心。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朋友們,我們的那顆童心是否生鏽?我們的心是否依然和孩子們一樣晶瑩透明?在教育這個美麗的崗位上,我已無愧而充實地走過了陽光燦爛的春秋,我常常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平凡、平淡但精彩,可以説累卻快樂着,就是因為我的那顆童心還沒有變質。

孩子們的想法很天真,説法很幼稚,卻充滿了老師們所追求的濃濃的人情味。請讓自己永遠懷揣一顆童心吧,只有有了童心,我們才能進入孩子們的世界,才能有心與心的溝通,才能更能容忍孩子們的淘氣、任性與頑皮,才能在他們肆無忌憚的時候像郭文紅老師一樣,有耐心的抒寫自己的教育篇章。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9

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教育智慧與真情》,“文字優美、自然、含蓄、豐厚、耐人尋味。”(引自該書的《內容簡介》)讀它,你將會懂得很多教育方面的智慧,也感受到教育中的真情。

我認真地品讀完這本書之後,覺得我們的教育的的確確需要很多很得真情。這種真情是隱藏在校長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他的學生之間。它具有隱蔽性,看不到,摸不着;相反,只有雙方用心去感受才能品味到它的滋味,共享其中的親情。

校長與教師之間需要更多的真情。校長的真情將會使教師支持校長的各項工作,從而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運行的更好。因為由於校長與教師之間有着真正的真情在,所以校長就能夠“依靠教師、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將教師吸引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肖川《寫給校長:成為卓越的領導者》)也就是説校長那種對待教師真正的真情,感動與鼓舞着每一位教師,讓每位教師在學校裏頭,找到自己的個人座標與準確的位置,知道自己的真正人生價值,明白自己的奮鬥與拼搏的真正意義。因此教師將全力以赴地與全體員工一起創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共創生機勃勃的校園。

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他的學生之間,以及教師的本身也需要許許多多的真情。教師之間如果有着真正的真情,那麼不管是對於教師之間的合作,寬容,理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雙方都有着深厚的真情,那麼將會在合作,寬容,理解上,是默契的;也是和諧的。正如肖川教授在該書的《同事之間》中説“多一點充分的、真誠的溝通,多一點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寬容;單位主要領導多一點精神的追求,不搞小集團、小宗派;不把機會和榮譽過分地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從制度建設上剷除人身依附的土囊;少一點‘扶持一小撮,打擊一大片’的政策與措施,努力創造一種寬鬆、寬厚、寬容的心理氛圍,營造一種不同風格、不同個性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的環境。”這些觀點是值得各位教師思考、揣摩、斟酌的。

而教師本身也要有了豐富的真情,其作用就更加重大了,不管是對於自己本身,對於他的教學,對於管理學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從教師的本身來説,一個教師擁有豐富的真情實意,不管是對於他的教學或教育學生,都有着很大裨益。正如肖川教授在《成為有理想的教師》中説:“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着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而又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説,也是很重要的。又如“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甚至用一套什麼樣的語言,背後都有思想底藴。”(同上)由此可見一個教師的豐富思想與他的真情,對於他的教育與教學,是多麼重要啊。

教師的真情還表現在他與學生之間的無可缺少的作用。有時教師的真正的教育真情會感動學生努力學習,甚至更加努力學習。比如就拿考試來説吧。經常有學生這樣問教師:“考試怎麼考”或“你這樣講,我們考試怎麼辦”。而肖川教授是如何回答學生呢?他在《説三道四》裏説:“你們考得不好沒有關係,你們可以用一生去學習和探索;考得不好我還有方法幫助你,如果你考試作弊,我就沒有辦法幫你了,那是你一生抹不去的污點。”這就是一種真情,一種教育學生如何對待學習、前途、未來的真情,相信學生將會被老師的真情所感動,而更加努力學習,刻苦地塑造自我,成為一個突出的尖端人才。

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擁有這樣的真情,那麼我們今天的教育將是非常成功的教育。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0

這個月一直在讀王嘵春老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感覺有幾點感受最深:

一、王老師實話實説。

面對如今鋪天蓋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師提出質疑:教育事業真是這樣

簡單化、輕鬆化、單一化的嗎?王老師的見地我非常贊同,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線的國小教師,我深深地感覺到教育感化一個孩子真的是“難於上青天”!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們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於積累經驗與教訓,指明研究的方向,從而為實踐提供導向作用。因此,我們做案例研究應側重於過程和邏輯分析,不應側重於是否成功;側重於理智的判斷,不側重於激情燃燒。

回顧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謂的案例分析,總好象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成績在塗脂抹粉。其實説句心理話,十幾年的教育教學經驗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蒼白無力。

二、做研究不要總立足“怎麼辦”?應先找“為什麼”。

對於這一點我也感同身受。剛開學接了個新班,劉斌是班級的“老大難”。

一開始我總想:怎麼辦才能不讓他拖班級的後腿。於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學校與我一塊兒吃飯,並給他輔導功課。可是半學期下來,他依然如故,儘管在行為習慣上略有好轉,但對於學習還是能躲則躲,能賴就賴。

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什麼”?為什麼他這樣不願學習?為什麼小小年紀的他竟然如此大膽?這麼多的壞習慣又是怎樣養成的?為什麼他有努力的願望卻看不見進步呢?

經過與家長的多次接觸我逐步瞭解到由於父母忙於生意疏於管教孩子。租住場所魚龍混雜,他與哥哥只有狠一點才不會吃虧。至於學習因為父母沒有明確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順其自然。待到落後時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無暇顧及。而我們的學校教育又是主動或被動地採用了“學習成績”這一把丈量的尺子,於是,成績落後的他自然就將自己列入了班級、老師和家長的對立面,以此來保護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窮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這孩子改變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習慣的主要原因——家長的疏忽與環境的影響。是呀,我們不應總是責怪孩子,多從成因上找找,我們就能以更寬容的心對待孩子。

三、現代教育呼喚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書讀來,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現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練就一身過硬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案例”,來引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糾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做人、做事的習慣,提高素養。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獨具慧眼,不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重在發現和研究,積極探求學生表現的背後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教育好學生,而且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一個深入學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優化的.“研究者”。如:一個不愛學習的體育特長生,“對學習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於是老師用幾乎公式化的思維方式認為:“怎樣讓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難題。”於是老師開始主動接近他,深入瞭解他,談話“一開始涉及到學習的話題,他就有些退縮”最終起作用的還是老師在獲得他的信任之後,在幫助他解決一個個學習困難的情況下,經過長期努力得到轉化。王老師認為這位老師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的歸因錯誤,走了不少的“彎路”:學習的重要性是一個很常識的問題,幾乎沒有人不明白!這位老師的這個歸因就缺乏“智慧”!“這也是目前中國小教師工作的普遍弱點”。教師面對學習障礙學生大談學習的重要性,就是做讓學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無用功。而智慧的提問題應該是:“明明知道學習重要,為什麼還不起勁呢?”解決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專業能力,就如同醫生要能對症下藥。教育智慧起碼也和愛心一樣重要!同樣,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師是這樣想事情的,剛説過不能怎麼樣,學生就公然違反,“頂風作案”是明擺着與老師對着幹。於是火冒三丈,處理起來“簡單、粗暴”,一頓訓責,學生在高壓之下似乎也立竿見影。可以説這是教師在使用權力壓制學生——“拼力氣”,學生是否真的服氣很難説。也可以説這種教育方法是在“製造敵人”。而教師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時候體現在教師能否“化敵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敵為友,教師要有科學的精神,研究的心態,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師説;“人有研究的心態,他是不會向研究對象發脾氣的……恰恰相反,你得想辦法使自己的認識客觀地反映對方的現實狀況。這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我想,人的寬容度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靜的面對意外情況,舉重若輕,把麻煩釀成快樂。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1

拿出擱置了許久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翻閲此書,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我們教育實踐工作者更關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視方向的傾向。老師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學習策略和思考策略的發展,更談不上對於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關照;老師們對具體的方法更感興趣,對於理論的.學習比較輕視,這在很大程度上侷限了我們教師的發展。如果我們總是隻顧埋頭趕路,我們怎麼可以欣賞到天空的廣袤和美麗?”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來,我從沒有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思考過。只知道努力學會各種教書的方法,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謂的方向,在我認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標,僅此而已,朝着自己所預期的目標走下去。但是今天看來,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遠的追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從踏上工作崗位時,都可以説是滿腔熱血,躊躇滿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績。可是為了忙於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務消磨了之前那些高遠的理想。我們一直説要機遇,其實我總覺得更重要的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讓我再一次問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2

在《教育智慧》一書中,各個經典案例啟迪着大批教育工作者,雖然沒有全頁拜讀,但有這樣一個例子使我深受啟發,備受鼓舞。教育如此令人驚歎。

1999年4月20日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哥倫拜恩高中發生了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埃裏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曆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之一。

一位女老師在目睹哥倫拜恩慘案後,意識到內心的阻隔導致暴力,外在的暴力源於內心的孤寂。孩子們如果不能夠得到關注,會採取任何手段來引起人們的注意。此後,她下決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儘早開始預防暴力,時刻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哥倫拜恩慘案後的每一個星期五下午,這位老師坐在空蕩的教室裏研究這些11歲的小手寫下的歪歪扭扭的小紙條,她是在拯救孩子們的'生命。

通過這種方式,她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更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她很早就明白的道理: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愛,包括你的所有物,都有固定的“公式”。從那些小紙條中她找到了這些“公式”——找到了破解內心枷鎖的密碼,並給予那些孤單的孩子以幫助,填補他們內心的空白。這就是她的數學。

一切都源於愛——包括數學和其他學科。學科的專業性便是能有效應用於現實中,我們從事這份工作,就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要把它的作用傳授於學生,充分發揮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令人驚奇的事實。

這位老師用幾十年的時間來拯救孩子們的生命,用一生尋找愛與孤寂的“公式”,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踏入這種生活,之後的每一天,都可以改變世界的軌跡。

比如語文學科,除了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還要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薰陶。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要在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不用的東西就沒有多大存在的意義。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書法學科,它的存在在於解決一些我們要面對的問題,首先是傳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藝術,再是利用這項技能謀求生存之道。書法發展到這個階段,經濟社會使這門高雅的學問越來越充滿功利性成為必然,因為它要發揮它在此時此地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亦是如此,好好發揮自己的作用吧!便是好度這人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作用源於人類的進步,源於對受教育者的熱愛。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3

這學期,我讀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後感1400字。此書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師的需要與趣味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事物、他們所困惑的問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委屈和追求。

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於人生來説,有什麼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裏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這本書體現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着,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衝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隻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籲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質,他認為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決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師,讀後感《《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後感1400字》。我們的教師更關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確與否,難以檢測,很難凸現,因此,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忙於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務消磨了高遠的追求。於是,他迫切地呼籲,要喚醒和強化教師的方向意識。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話: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全書"教師的解放"這一篇,讀後收穫頗豐,最深的感受是他為我們解決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閲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閲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當學生違反紀律時,我們是否採取了適當的教育方法;當學生上課打瞌睡不聽話時,是否由於我們的課上得不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何等的氣度、胸懷,以及對教育事業何等的熱愛!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敢於釋放思想。我們的教學工作不會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會碰到許多疑難困惑,碰到許多新的問題,因而更需要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4

讀了這些文字,讓我打開了一個心結。原來為師與做人一樣,要做有良心的人,就要為真心的師;要做善良的人,就要為温暖的師;要做真實的人,就要為誠摯的師;要做公正的人,就要為公道的師;要做勤勞的人,就要為嚴謹的師;要做樂觀的人,就要為智慧的師!為人也好,為師也罷,帶給自己和周遭一片明媚和純淨的光芒!要為學生打開一扇扇通往幸福的光明之窗!

將本書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剛好也就是我對此書的全部解讀。

我想,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瞭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這就是《愛與智慧的教育》!

《愛與智慧的教育》為我搭建了一個指明燈,書中優美的文字道出了教師平凡工作的特殊內涵,作者細膩的筆觸繪出了教師光輝職業的燦爛前程,那輕靈的詞句深刻鐫刻出了樸實教者的.人性光華。讓我在現實的工作與理論的平台間一下子找尋到了平衡的連接點。化解了我曾有的困惑,增添了我奮進的激情,滌盪了我繁雜的思緒,純淨了我的固有的坦蕩。

讀完此書,讓我一直來在心底裏燃燒的信念之火更加灼烈——做一名具有自己教學風格和特色的學習型、研究型、開拓型的專家教師;做一名讓學生愛的朋友型教師;做一名讓同行喜歡的合作型教師。

“為師,意味着我們此生將用靈魂牽着愛,思緒纖細至無形。靜夜裏,當他人都已安詳而坦然的沉沉睡去;我們的案頭依然燭光搖動。為了那些純淨的心靈,我們一次次攀巖在不同的教育“革命”中,在品嚐了乾澀的甜後,對逝去的青春的懷念可以用無悔來祭典。這也許就是所謂教師的幸福吧!我們的韶華將悄悄走過,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師愛在左,執著在右,在教育道路的兩旁,我們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使一路上穿枝拂葉的人,即使走過荊棘,有淚可落,卻都是幸福!”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5

感受一:成績成功成長

作為一位教師,究竟追求什麼?讀後《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我想成績、成功、成長這三個詞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境界。我們不必太看重“成績”,成績並不一定導致成功;也許,我們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並不一定導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暫時的成功,甚至是虛假的成功。我們應當看重的是成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長這兩個字。成長是超越成功層面的東西,因為成功了,我們可以成長;失敗了,我們也可以成長,失敗了有時會導向更好的成長。人要坦然地面對成功,也要坦然地面對失敗;不怕失敗,這才是最大的成功。實際上,我覺得我們如果把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位於成長,就會使教育變得非常有趣。我覺得我們的孩子成長一定要跟幸福、快樂相聯繫,只要成長就快樂,只要成長心裏面就覺得踏實。那麼,成功和成績就成了成長必然會帶來的副產品。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要站在成長這個層面上去理解,確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教育生態理念,確定人可持續成長的理念。人的一生,你只要關注成長,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績的問題。一棵小樹,健康地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你還用擔心它不結果嗎?還用擔心它不成材嗎?可悲的是現在有很多樹,剛剛長出一點,我們就急切地搖晃着它,抱怨它為什麼不結果,為什麼不成材,最終導致它結不了果,也成不了材。

教育,既要開發生命潛能,又要保護生命資源。在教育目標上,要定位得高一點,遠一點,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樂與幸福;在教育過程上,要從現在就重視快樂,重視幸福,要讓孩子們有快樂、幸福的童年。

感受二:師 德 與 師 愛

16位教育家的師德與師愛詮釋了教育的靈魂。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況其內涵。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全國勞模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説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功能。因此,師愛是魂。但我認為師愛只是師德的一個真子集,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對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的愛,它需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温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温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對他説:“你可以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麼打。”你可以遠遠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可以給他做一個示範,再讓他自己做。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該由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標籤:有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