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校園6.79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1

黃老師面對着一年級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們的可愛與“可恨”,這不,上課鈴響起來了,卻仍有幾個仍在若無其事地吵鬧着。她靜靜地站在門口等了一會兒,希望他們能知道老師的出現。結果失敗的是黃老師,等了幾分鐘,吵鬧依舊。哪幾個不知好歹的小傢伙,他們好像根本沒有感到老師的存在。老師表揚和批評對於那些調皮的孩子根本是不痛不癢。

這是“怎樣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問題。作者的經驗是:先分析情況和原因,孩子的注意力有兩種: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動的,收斂的;無意注意是被動的,散漫的。

上述學生的現象屬有意注意達不到一定程度,無法進入學習狀態,他們雖坐在教室裏,但並不是“學習者”。這是心理髮育滯留的表現,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誤造成的,處理對策是如果這種孩子在全班同學中比例不超過四分之一,只要這些孩子還沒有鬧到講不下課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們,給多數人講課。這樣由於兒童的從眾心理在起作用,過一段 時間,這些“不知好歹的小傢伙”,可能會有所進步,慢慢的多數就跟上來了。如果這種孩子的比例太大,教室宛如“猴山”沒辦法得到安靜,老師只好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來吸引學生。

無意注意的規律是:哪裏聲音大,哪裏色彩鮮,哪個人動作怪,什麼事情好玩有“衝擊力”他就會往哪裏看,老師可利用這個規律,發動學生做個遊戲,説句吸引人的笑話,唱個歌,做個怪異的動作,把學生的注意力先吸引過來,然後抓緊時間講課,一旦多數學生注意力鬆懈,要趕快停止講課,搞點課上游戲,讓學生放鬆,等待下一次機會。切莫大發脾氣、厲聲呵斥等高壓手段,這對學生心靈有傷害,對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而且會越來越不管事,陷入惡性循環。只要基本上能穩住大局就講課,慢慢磨,可能這是比較明智的。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2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 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3

假期裏,讀了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師問題。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是我們每天工作的寫照。讀過這本書後,我最大的體會和收穫就是,教師除了要有“愛的能力”之外,還要有學習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呼籲我們教育羣體要愛學生。尤其是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象一出現,對學生造成傷害以後,媒體的報道更是讓社會質疑教育者的愛心。我們每一位做教師的,捫心自問,沒有誰會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我們都是真心真意地愛着我們的學生。但是為什麼還會對教育者有質疑的聲音呢?在讀了這本書之後,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們的教育中並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愛的方法”。所以,我們愛的很累。總覺得對學生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什麼回報,卻不見學生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我們的愛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細細反思我們的教育,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瞭解了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已經掌握了很好的教學方法,對教材把握的也比較準確,能較好地組織課堂教學,還能全心全意地愛學生,以為這樣就能做一名好老師了。其實不然。怎樣才能讓智慧與愛並存,讓我們的教育生動而有意義呢?我想,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因為我們面對的兒童,他們每天都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們只靠自己積累的那些“經驗”,現在看來,已經遠遠不夠了。那麼,我們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學會智慧的愛。那麼教育智慧來自於哪裏呢?我想這種智慧應該來自於淵博的學識,來自於對教育和課程的理解,來自於嫻熟的教學技能,來自於對學生的瞭解程度等等多個方面。當下的教育,所謂的“經驗”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要從多方面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是最為重要的。那樣我們才能成長為一名名符其實,高素質的優秀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4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中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沒有滿天飛的教育口號,有的只是王曉春老師對一個個教育案例的點評,有的甚至沒有給出完美的結局,但它依然那吸引着我。因為它給了我很大的啟迪。

學生上課不聽講,課間的安全也是一再強調,但似乎不見效果,有的孩子甚至是屢教屢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盡各種辦法,用愛去感化孩子,但這些卻都收效甚微。讀了王老師這本書,我這才恍然大悟,面對這樣的事情我所充當的只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研究者。王老師的第一篇教育案例的題目就叫做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是的,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工作中,似乎我有的只是愛心,對於智慧就有所欠缺。“用愛去感化孩子”、“愛的力量是很大的”對於這樣的話語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實際運用到工作中,對於“愛的力量”我卻感到是那麼的渺小。就像王老師説的“光有愛心和耐心可能是一個好人,但未必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愛心和耐心是感性的,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我們還需要理性,需要智慧。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

智慧來源於研究,我們要做一個研究型教師,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什麼,再去想怎麼辦?沒找到原因就去教育孩子,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情況下,我們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王老師所説的.“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這種思考問題的主線是“管理”,讓學生知道錯誤,在老師面前認個錯,很多情況下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就算完成了,但在王老師那裏連個開頭都算不上。那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犯錯誤,我想的只是怎麼辦,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再犯?王老師認為,解決問題的思路應該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成長”,這才是研究型教師的思路。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問題的根除,有利於教師自身的成長。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5

最近在讀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看到書裏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憤懣就少了許多,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在線是公認的,但他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經常讓人感到頭痛,但王老師卻一直強調要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而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則是不斷地研究教育現象,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夠從傷人傷己的情緒化的反應中解脱出來,氣定神閒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師特別強調班主任要學會做減法,要考慮在班務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慮的哪些工作要去做。僅僅是思維方式的這麼一個轉變,就可以讓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從永無止息的勞役中解放出來,大大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含量,從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讀着這本書,沉浸在老師的喜與憂,老師的愛心和關心中,發現裏面有許多案例和我們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麼困難時,應該多想想這本書所給我的啟發,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的!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6

這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國小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為一個好的教師是多麼不易,

讀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豐盈一個人的智慧,開闊一個人的眼界。 王老師做教育確實是有心人,正是由於他對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與激情,從而讓他對案例研究情有獨鍾,書中的一個個教學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來,而細細讀來,每一個案例是那麼真實、科學、經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認為一個好老師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那些問題學生面前,即使一個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靠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嘗試着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後採取一些相應的辦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們班的隨班就讀生,王瓊瑤同學是班中一位女同學,這個孩子智商不足,有時候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身上總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經過她時,都要捂着鼻子走,還有人罵這個女孩子了,王老師常常見她低着頭坐到了教室最後面。經瞭解,這個孩子根本沒人管她,王老師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給她穿,現在這個女孩愛乾淨也變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樂樂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的100個案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實實在在的問題。王老師在對多篇的教學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體驗給我們做教師的一忠告:教師應形成研究與反思的習慣,要學會思考,學會理性思考。王老師注重於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診斷,想辦法把原因和結果分析得深入淺出,讓人心服口服,應該説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經得起質疑和推敲。我會好好的思索,細細的去品味感悟學習教育的智慧,把它應用的教學當中。

標籤: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