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

校園3.0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1

本書的書名取自畢淑敏的同名散文《精神的三間小屋》。作者在這篇散文中探討了關於人的心靈的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常把人的心靈比喻為天空、大海、大地,還有那句“宰相肚裏能撐船”,都是用來形容心靈的廣闊和包羅萬象。作者也使用了空間的概念,用“三居室”來比喻心靈活動的空間。作者説,在城市裏,有個三居室住着,雖説並不富裕,也算小康了。那麼,如果要自己的心靈“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也應“選月冷風清竹木蕭蕭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第一間小屋,盛着我們的愛和恨。人的一生,難免經歷各種各樣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這些愛和恨的情感,都會像木石製作的古老樂器一樣,存放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時時奏響樂曲,震撼你的心靈。如果愛比恨多,那麼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錦鱗游弋,樂曲悠揚,使人神清氣爽;反之,小屋就會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使人精神悲慼壓抑,形銷骨立。因此,要經常淨手焚香,灑掃庭除,銷燬自己精神小屋中的垃圾,重塑精神的天花板,讓聖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

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計算,從一個人25歲工作到60歲退休,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7萬多小時的時光。如果所從事的工作是你的愛好,這7萬多小時將會是快樂和充滿創意的時光;而你不喜歡它,這漫長的時間則會讓人華容磨損、日月無光,時刻感覺鍼芒在身。一方面,我們要慎重選擇自己的事業。要剝去附着在外殼上的金錢地位的光環,尋找自己鍾愛的事業,把它安放在自己的小屋中;另一方面,我們要熱愛自己選擇的事業,在這塊精神的田野上,勤勤懇懇地播種着、耕耘着、收穫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讓第二間小屋堅固而優雅,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的自身。我們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我們的小屋裏,住着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了蒐羅最新信息八面來風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留一個小小的儲物盒。我們説着別人説的話,雖然嘹亮,卻不是自己深信的語言。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得很好,卻弄丟了開啟自己的鑰匙。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精神註定會單薄而貧瘠,終會在風雨中飄零無蹤。為了避免這樣的結局,我們需要在這喧囂的世界中,不時地靜下心來,來到自己的精神小屋裏,獨立地感受,獨立地思考,獨立地判斷,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人云亦云,要通過學習、思考、實踐、感悟,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小屋豐富飽滿,讓自己充實自信,在心靈的棲息地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力量。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2

畢淑敏在《精神的三間小屋》説:精神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

在我們的心中也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淚與笑。紀伯倫在《淚與笑》中説:我不想用人們的歡樂將我心中的憂傷換掉;也不願意讓我那發自肺腑愴然而下的淚水變成歡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遠是淚與笑!我們人生又何嘗不是淚與笑的一生呢?淚會淨化我們的心靈;笑則使我們接近快樂,離幸福更近一些。淚使我們藉以表達我們心中的痛;笑則渲染着幸福。是的,我們的一生是淚與笑的一生。我們不妨輕輕推開精神的第一間小屋,將淚與笑存儲起來。也許多年後,這會是既美麗又苦澀的回憶!

笑過哭過後,我們要抬頭展望另一間精神小屋!第二間,盛放我們的豁達。蘇軾的一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是的',我們應該用豁達去詮釋人生。當面對困境時,我們應該相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面對花開花謝的無奈時,我們應該相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的,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風雨任平生”又何須“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不妨輕輕推開精神的第二間小屋,將豁達存儲起來。也許多年後,這會是驕傲的回憶!

經過‘豁達’小屋後,接下來我們到了第三間小屋。第三間,盛放我們的愛心與奉獻。燈,沒有太陽那樣燦爛,卻又月光那般柔和。燈是寂寞的,又是美麗的。它在黑夜中孤軍作戰,沒人在意,但它義無反顧。這就是奉獻。螢火蟲,燃燒小小的身影為夜行的人照亮方向;短暫的生命,努力的讓手,讓黑暗的世界充滿希望。這就是奉獻。渴望愛心,如同光渴望彼此輝映;渴望愛心,如同世紀之歌渴望永遠被唱下去。愛心猶如天邊的彩虹,使滿目陰霾的人目睹美麗;愛心猶如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靈的滋潤;愛心猶如沙漠的綠洲,使長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靈的歇息。是的,我們的一生應該是奉獻愛心的一生。我們不妨輕輕推開精神的第三間小屋,將愛心與奉獻存儲起來。也許多年後,這會是欣慰恬靜的回憶。

“淚與笑”“豁達”“愛心與奉獻”這三間小屋沒有高樓大廈般輝煌,卻有玉蘭般芬芳和温馨。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我願捨棄富麗堂皇,依然守護着我的三間小屋,永遠飄逸芬芳的小屋。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3

王蒙曾評論説,畢淑敏是文學的白衣天使。從大學時代接觸她的作品,喜歡她的文字,柔情似水卻不矯情,反而覺得鏗鏘有力。

在"琳琅滿目"的現代,給了我們輕柔的窩心。在寧靜的夜晚,捧一籍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文字的馥郁在思索的空氣裏盪漾着共鳴的漣漪,畢淑敏用她那充滿靈性的文筆把平凡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娓娓道來,智慧的闡述和心靈的感悟頓時碰撞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火花,雋永的話語宛如醍醐灌頂,發人深省。

看到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的名言,我自慚形穢,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宰相肚裏能撐船,也讓我在敬仰之餘,不知所措。也許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兩句關於人的心靈的描述,不約而同地使用了空間的概念。人的肢體活動,需要空間;那容心之所,該有怎樣的面積和佈置?文章中作者説到,人的一生需要為自己修建三間精神的小屋。

第一間小屋中盛着我們的愛和恨。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個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遊弋,那是你的大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悽壓抑,形銷骨立。我想只要我們對人對事都能用一顆公正、公平的心去對待,對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顆盛滿愛的心去對待,那麼我們的小屋裏就會永遠光明而温暖。

第二間小屋中盛放着我們的事業。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這不但因為相宜的事業,並非像雨後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揹負着它,播種着、耕耘着、收穫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

第三間小屋中安放我們的自身。在這一間小屋裏我們常常會把他人的想法、言論、行為放在這裏,把它們當成我們自己的。可是這畢竟並不是我們自己正真所想、所説、所做,只要我們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説、所做的放在第三間小屋中,第三間小屋才會變的明亮、光鮮。所以,在這裏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行為來裝飾它,這樣它才會變的明亮、光鮮。

三間小屋,説大不大,説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永恆,但我們真誠。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都會安排好我的三間小屋,不斷地追求健康、莊嚴與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