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毛》讀後感(精選6篇)

校園4.34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毛》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毛》讀後感(精選6篇)
  《三毛》讀後感 篇1

我對於三毛的涉獵並不太深,她是一個在文壇上名噪一時的人物,抑或是一個操持着家務的平淡女子。有關她的評價太多太多,但我均不予理會。

沒有看過三毛的照片,但我一廂情願地把她當成一個美麗的,至少是可愛的女子。

有人把三毛和張愛玲作比,我笑笑,不置可否。

從美到極致的絕色女子沙伊達,到仇恨撒哈拉威人卻最終為之送命的沙巴軍曹;從為尋求愛捨棄一切的老實夥計沙崙,到被人奴役仍心懷自由的啞奴……,她筆下的人物,似乎都籠着一層陰影,一步步向着可悲的結局走去。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人看,這活不錯。美麗的人,美好的事物,卻不一定都有完美的結局。只因結局的缺憾,便説悲劇沒有意義嗎?《紅樓夢》,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都向世人有力地證明:悲劇往往比喜劇更加撼動人心。

三毛卻又不是純粹的悲觀主義者,我更願意相信,她是個十足的樂天派。

因為看了一張撒哈拉大沙漠的照片,感應到了前世的鄉愁,這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了貧瘠的沙漠。只一念之間,卻付諸於行動,義無反顧。

初到沙漠,她真切地感到了白手起家的艱難:“我被風沙迷了眼睛,覺得毫無方向。”她堅持下來了。用廢棄的材料,構築了一個極格調的家。從三毛的文字中,我們領略悽楚與絕境的戰慄,漫天黃沙翻滾的雄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幽記,駝鈴聲聲的悠揚……我的青春沒有撒哈拉,從她的作品裏,我領悟到一個別樣的温柔、袤遠、充滿活力的撒哈拉。三毛懂得怎樣化苦為樂,她管這叫作生活的藝術。

藝術,對的,三毛學過畫,也頗有一點藝術造詣。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的墳場老人雕刻的石頭,她花一千塊錢如獲至寶地買回來。她懂藝術,所以,她有敏感的心靈和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

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和最疼痛都夾其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流浪異域,勇敢瀟灑的異鄉人,卻把“行”和“知”完美地揉合在了一起。她從小便不安分,不肯活在芸芸眾生既定的軌道里。對於她來説,有書可讀,有路可走,快哉快哉!寫作,只不過是生活之餘的調劑品,正如蛋糕上的櫻桃。

三毛的書我沒有看到最後,有人説,她的人生正如她的小説那樣,起伏不定。最後。好幾逃離到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繼續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

對於她的逝世,我竟沒有一絲的悵然。

也好,人生就像一個圓圈,起點即是終點。三毛的一生很潑墨很盡興,她離經叛道,做了許多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我為她高興,她是真性情地活過,她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很自然而然地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詩:“天空沒有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我又想起三毛最愛的天堂鳥,朵朵花瓣好像跳動的火苗,怒放着燃燒,紅豔的鳥兒撲騰着翅膀,似乎下一秒就會飛回天堂去。

本就是的,天堂鳥的花語,正是“自由”。

  《三毛》讀後感 篇2

你翻越洋河,踏步沙漠,一路逍遙灑脱,足跡印在天涯。——題記

一幅動人的沙漠圖景,一場浪漫的沙漠接觸,透過你的文字,我伴隨你的沙漠足跡同往共睹。你是煙花一樣明麗的女子,月光一樣高潔的女子,沙漠一樣冷寂的女子,踏着光陰而行,攜一笠風,帶一袖月,在撒哈拉踽踽獨行,找尋前世的鄉愁。

懷揣着對沙漠的嚮往,你一路勇闖,帶領我們來到這神祕的土地。

你曾寫過一段關於撒哈拉沙漠早晨的文字,讓我對那片神祕的沙土心生好奇,為之震驚。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過了似的乾淨,天空是碧藍的,沒有一絲雲彩,温柔的沙丘不斷地鋪展到視線所能及的極限。這時候的沙地,總能使我聯想起一個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體,好似還帶着輕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麼安詳沉靜而深厚的美麗,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動着。”

讀過後,我深深覺得,你克服這一路的艱辛,能夠一睹此景,即使滿身風塵也值得。

撒哈拉沙漠是一片浩瀚而壯美的沙漠,卻也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你用一顆善良的心將一個黑暗的社會用輕鬆的筆調描寫出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着這樣的一個愚昧無知的部落——撒哈拉威人。

他們諱疾忌醫,身體過度的疲乏;他們目不識丁,精神極度的空虛。他們似乎與文明隔絕,只與落後與封建為伍。

你寬容他們的無知,包涵他們的愚昧,你用真心與行動,為他們進行着身體的清理,心靈的洗滌,給那片荒漠帶來了勃勃生機。

撒哈拉的故事被你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傳遞給我們,更有的,拍成了照片,保存了魂魄。而有些,銘記在腦海,鐫刻在心中,不會忘記。

一個人的旅程是冒險,兩個人的路途是浪漫,真為你慶幸有一個叫荷西的`男子甘願為你放棄海的夢想與你相守相隨,因為有你的地方,就是他的夢想。你們各自為對方擋一片烏雲,尋一處明媚。愛把你們相連,難以分離。一攜手,便是天涯。

品味你的文字,一路追隨你的足跡,如此精彩絕倫的沙漠之旅令人如痴如醉。你把塵埃裝進行囊,將故事寄去天涯。為了能獨對千山,踏步浩瀚沙漠,探尋黃沙之上的落後文明,你在歲月乾枯萬年的河牀裏忘記繁華,讓心靈自由飛翔。

我不求能冒險沙漠同你一樣,但願能夠保持與你一般的心境,勇闖未知與未來。三毛,願你在那個國度安好。

  《三毛》讀後感 篇3

看着三毛對荷西刻骨銘心的愛和依戀,讓我心酸,也令我汗顏。三毛為了愛情,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簡簡單單的死又怎麼能喚回斷了線的愛人?冥冥之中,愛的力量能得到永生?

可是,世俗的人啊,愛到底是什麼?是珍貴的親情和友情,也是讓人動情的愛情。以前,常常苦想着“愛一個人就要為他付出,甚至是生命。”儘管覺得不太公平,儘管有些委屈,但仍是那麼認真那麼執着地照着去試、去做了。付出了代價,能換回一時的甜蜜,一時間也會覺得自己已經瀟灑過了,偉大過了,即使是生命立即終止,仍是無悔無憾了。可是,從不滿足、從來自私的心又怎會為此而寧靜,不再掀起巨浪?付出了,總是渴望得到回報,回報了便希望再多一些。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給了回報的已經算是大大的君子,沒有回報的,他會甩給你一句話:付出的不夠,僅僅只是令他感動了一下子而已。究竟,多少的付出才能換回長時間的感動,或是更深刻一點?沒有人回答!多少的痴男怨女,恰恰不懂得怎樣將付出與感動劃上一個完美的等號。

這愛的魔力也太大了!就像燈火外飛竄的飛蛾一樣,明知道跳入“火坑”便是自取滅亡。但是,總是有太多人跳入了愛中。

三毛有那麼辛酸的愛情,那是她心痛的感受。她的為愛而生為愛而亡,值得我們的尊敬。

  《三毛》讀後感 篇4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她打沙漠歸來,轉身,一世風華便在時光的墨色裏盛開耀目如初的花兒。

如若有一天,打紅塵的某個街巷走過的你,遇到這樣一個女子。她身材高挑,散着過肩的柔發,帶着一種繁華落盡的滄桑。她深邃的眼眸流淌着,一股決然淡漠的味道,一種意興闌珊的美麗。那麼,請記得,她的名字叫三毛。

攜一抹月光,走進沙漠深處,尋匿沙漠前世的記憶。有那樣一個人,願意用他的一生陪她來流浪,陪她一起面對塵世風沙,卻又讓她用一生來忘記,那個男子叫荷西。

他們曾用六年時間錯過,又用七年時間來擁有。

你是錦瑟,我為流年。

記憶如花種,在時間流水的滋潤下,開出了迷人的花,穿越歷史的水墨畫,一幕幕又清晰浮現:窗外,琥珀色的夕陽被黑暗一點點撕開了缺口。馬德里的夜空,像被洗過一樣乾淨,澄澈。當三毛走進荷西的房間,被震撼了—— “我抬頭一看, 整面牆上都貼滿了我發了黃的放大黑白照片。照片上,剪短髮的我正印在百葉窗透過來的一道道的光紋下。看了那一張張照片,我沉默了很久……”六年後,荷西真的長大了,他告訴三毛,這世上他此生唯一執着的事就是對三毛永不變心的愛。只是,三毛終究不肯那麼快,許諾明天給那個愛她到骨子裏的西班牙男孩。她暫時還不想結婚,因為她內心深處還藏着她前世的鄉愁,那就是去與西班牙有一水之隔的撒哈拉沙漠住上一年半載,甚至更久。而荷西的理想卻是可以遠航到希臘的愛琴海,此生除了三毛,唯有大海,讓荷西眷戀不捨。

撒哈拉沙漠與愛琴海,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卻有着相同的境界。他們竟都是這般相似, 熱愛自由,不願和塵世輕易妥協,喜歡去追尋遠古的文明。荷西情願割捨掉古希臘海的風情來守護他的愛情,這就是荷西,一個甘願為了愛情去沙漠承受風沙苦楚的男人。也就是這樣一個男人,給了三毛靈感與安寧。

“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在沙漠結婚好嗎?我在沙漠等你。”摩挲着荷西的來信,我想那時三毛的眼眸中一定有淚光在閃爍。荷西,那個默默收拾行囊的男子,先去了沙漠,急於安定的他,只為了等三毛到來時,可以好好照顧她。三個月,遲來的三毛打量着忍受着沙漠生活的荷西,頭髮和鬍子都佈滿了黃沙,嘴脣乾裂,雙手粗糙。那是荷西默默無悔的執着與付出,願意從十八歲起就為她守護,為她痴心不改。

他們曾用六年時間錯過,又用七年時間來擁有,後來,再用一生時間來等待和守候。

你為錦瑟,我為流年。在掩埋着的時光裏,我們最終用永遠去守護心底的那個人,生生世世。

  《三毛》讀後感 篇5

“守望的天使啊!你們千里迢迢的飛去了北非,原來冥冥中又去保護了我,你們的那雙老硬的翅膀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

這一句話深深刺入心臟,它如一根細繩,緊緊地揪住我的心。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悲傷或幸福,成功或失敗,只是一味地躲在自己的世界裏,忘了我們背後的樹影,一直庇廕着我們的父母。

當三毛女士失去她丈夫-荷西先生,她天空只有陰霾,身體像被抽乾了,每日去墓地是她唯一雨露,日曦日暮,她眼裏只有她丈夫。憔悴不堪父母,忐忑不安地等着她父母,陪着她不眠不食父母,她不是故意忽略,她只是讓悲傷抽空了力氣。烈日下,她那年邁父母,堅持不搭三毛女士車,一步一步地走向荷西墓地,耀眼光,沉重悲傷,壓彎了他們背,那撇背影,刺傷了三毛女士眼睛。看着孤零零母親提着幾大袋商品,拖着步伐,走在路上,拒絕她幫忙,考慮着她病。

她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地自私,自私地悲傷着自己的痛苦,卻忘了父母的痛。

其實,作為兒女,總是自私地,索取父母的愛。在父母面前,兒女總會卸下面具,卸下在其他人面前的偽裝。在父母面前,可以盡情地哭,盡情地笑,不用在乎什麼,有時甚至不在乎他們會不會擔心自己。

我便是這樣。初來這個城市,我所感到的是無盡的悲傷,足以讓我淹沒。不停地給母親打電話,找尋這陌生地方的唯一安慰。拿起手機,只記得述説自己的哀傷,記得傾述自己的孤寂,卻忘了問母親一聲安好,忘了母親與自己一樣,第一次與彼此分離,會因為我的悲傷而更加悲傷,會因為我的困境而擔心不已。我太自私了,沒有考慮到母親的感受,只記得自己的傷悲。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羽翼終究會護着孩子一輩子,即使他已具有雄壯的翅膀。

  《三毛》讀後感 篇6

讀一本書,愛一個人。

讀過她的《撒哈拉的沙漠》,有幸也領略幾分沙漠的奇觀,可愛的愛人荷西和她待人真誠的態度。

當然,真正令我為之動容的絕不是她細膩的文筆,我深深所喜歡的,是她的靈魂。她有一個自由的靈魂,又有一顆八面玲瓏,十分剔透的心。這是令我羨慕不已的。

讀她的每句話,都能找到與自己的靈魂相契合的地方,都能讓我們引發共鳴。

周遊五十多個國家,造就了她對每一種人生的感悟。

提筆即來的,無不是她的經驗所致,“我們不肯探究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看重他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恐不安。”平和的語言,卻將我們所謂的彷徨毫不猶豫的撕開,將事實暴露在我們面前,逼迫我們面對事實,反倒有了一種解脱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其中找到自己的相似點。

而我所向往的她的靈魂的存在,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熱愛自由,拿得起,放得下。是環境惡劣的撒哈拉沙漠苦中作樂,是敢於堅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什麼去做什麼,這份果決與勇氣都不是我所具有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毛在家裏食物匱乏時仍然能滿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買一束價格低廉的白花裝飾自己的家。她迫切的跟着生活的腳步緊趕慢趕,生怕錯過了什麼。最終,她還是錯過了愛人荷西。從此人生鬱鬱寡歡。

她和親人曾提起,“我想死去。人生太無聊了。我最愛的人已經走了,我這輩子想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你看我去旅行,世界都被我走遍了,我這輩子過得比別人三輩子都多。我覺得夠了。我覺得夠了。”

我很羨慕她,處在一種安之若素的斷舍離狀態中,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安然的與世界告別。

只有多讀書,才會有想出去看看的念頭。我也想像三毛一樣,去不一樣的世界看一看。

希望未來的我,可以成為一個不虛偽,不矯情的普通學者。讀《三毛流浪記》有感 過去我讀過一本書,書的名字是《三毛流浪記》,作者是張樂平。我是懷着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這本書的。

三毛是個孤兒,他沒有真正的家,只能四處流浪,以乞討為生,晚上只能睡在街上。如果討不到東西,那隻能整天都餓着肚子了。不僅這樣,他還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身上到處都是傷疤。

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卻不一樣了。就説我吧,我從小就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爸爸媽媽把我照顧得很好,什麼都為我考慮到了,我要什麼就有什麼。就是這樣,我還經常發小姐脾氣,弄得大家都不高興。現在想來,我是多麼的不應該呀。

看看流浪兒三毛,他的生活是那麼的悲慘!他小小的年紀就要靠打工來維持生活。我現在的生活和三毛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冬天到了,媽媽早就為我準備了厚厚的毛衣,而三毛沒有衣服穿;晚上,我睡在柔軟的被窩裏,三毛沒有地方住;我不僅吃得好,還經常還口味,三毛經常沒有吃的;我天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知識,三毛不能上學……這麼一比較,讓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應該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