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彙編8篇

校園2.1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彙編8篇

科學教案 篇1

植物的分身術注意要讓學生理解植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這就是無性繁殖,就是用其他的方式進行繁殖。這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首先學生進行彙報有關植物繁殖方式的資料。這個部分是學生在課前準備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對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一個瞭解。學生在彙報完相關的資料後,總結植物除了用種子進行繁殖之外,其他的繁殖方式。然後出示以下植物,學生猜測這些植物(秋海棠、土豆、草莓等)使什麼進行繁殖的?學生根據猜測,然後設計相應的'驗證試驗。在學生設計實驗的之前,介紹相應的無性繁殖方式——扦插,壓條,嫁接,然後進行設計方案。最後學生用準備的材料進行操作。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有以下的問題需要注意。

1.學生蒐集資料的準備。在課上,學生資料準備不足。老師需要積極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去積極的蒐集的學習資料。

2.有些問題老師不應講的太多。在介紹用莖繁殖方式的時候,老師講解的有太多。這個部分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進行學習。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珍珠鳥*。

2、繼續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課文為我們描寫了可愛的小動物——活潑伶俐的珍珠鳥。誰能説你瞭解的珍珠鳥什麼樣?

二、出示自學提示,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分別畫出“我對珍珠鳥的照料與呵護”與“珍珠鳥的變化”的語句。

2、在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教師提示:珍珠鳥的動作、神態及活動範圍發生了哪些變化?

1、珍珠鳥活動的範圍由籠裏到屋裏,從桌面到“我”身上,落腳的地點從“櫃頂”“書架”“燈繩”到“窗框”,再到“書桌”“稿紙”,甚至落在“我”的“肩頭上”。它一步一步地親近“我”。它的膽子越來越大,神態也越來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邊有着絕對的安全感,對“我”完全信賴了。

2、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深的'句子,學生評讀,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3、提問:“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珍珠鳥*》。這句話什麼意思,説説你的理解?(教師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聯繫現實生活中人際間互相信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事例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總結

説説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感想?在寫作上有什麼收穫?

五、擴展閲讀

讀《小狗兒和大畫家》,讀後説説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要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2、認識到科技是不斷髮展的,喜歡大膽想象與未來科技有關的內容;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3、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理解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主動

教學重點及難點:

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教學準備:

根據學生的實際,還可準備一些其它的遊戲器材。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遊戲,這個遊戲需要兩個同學來完成,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大的?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小的?(同學們推選了兩名學生到講台上做遊戲。)

講解規則:老師這兒有兩個漏斗和兩個乒乓球。現在請兩位同學每人拿起一個漏斗,將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內,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誰能把氣球吹走,誰就獲勝。大家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

學生猜測:全班40名學生進行猜測,教師記錄猜測情況:認為力氣大的同學獲勝的有36人,認為力氣小的同學獲勝的有4人,認為都不能獲勝的有0人。

驗證猜測:結果兩位同學都沒有獲勝。全班只有一位同學猜測正確。

自由探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繼續遊戲:講解新規則:我們再請兩位同學換一種吹法,讓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學生猜測,教師記錄。學生演示,驗證猜測。教師引導分析現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遊戲體會:兩個遊戲中的乒乓球都沒有被吹走,而同學們的兩次猜測都和遊戲結果不一樣。看來,研究科學不能光憑猜測,而是先猜一猜,再動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二)教學新課

1、我們來做小實驗。

(1)“能否站起來”實驗

熱身活動:聽老師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學生反覆做幾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實驗要求:指一名學生端坐在講台前的椅子上,雙腳往前放。老師把手指放在他的額頭前,不讓他的身子向前傾,試一試,這位同學能站起來嗎?

學生猜測:指2—3名學生猜測,説出猜測的理由。

分組實驗:按照實驗要求,學生充分實驗。教師在巡視指導中和進行實驗的同學交流實驗的感覺和體會。

彙報實驗結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學無法站起來。

分析實驗結果:學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師小結:這個遊戲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於究竟怎麼回事,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啊?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課下,同學們也可以繼續研究,看還能發現哪些問題。

(2)“吹蠟燭”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在同學們的實驗桌上有蠟燭、火柴、漏斗、瓶子、木塊,隔着這些形狀不同的物體吹蠟燭,會把蠟燭吹滅嗎?同學們先猜想一下,然後進行實驗,並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組實驗: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情況,指導學生控制實驗變量,進行對比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同時啟發學生把身邊的物體作為實驗材料,逐一進行實驗。

彙報交流:指幾名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

討論:①為什麼隔着漏斗、瓶子能吹滅蠟燭?

②為什麼隔着木塊、文具盒、書本等吹不滅蠟燭?

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狀上尋找答案,並鼓勵學生課下找更多的實驗材料進行研究。

3、“吸飲料”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在每個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燒杯和吸管(應選擇比較粗的吸管),同學們想辦法去吸到飲料,看哪一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學生稍做討論,然後開始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師:在實驗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為什麼?

引導學生説出實驗中的發現,並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學們剛才玩的開心嗎?你們是怎麼玩的?(引導學生説出:先猜想,再動手做一做,最後得出結論)

4、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才做遊戲和實驗的過程就是做科學的過程。科學家在做科學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發現和發明,比如:科學家根據隔瓶吹蠟燭的實驗製造了流線型的汽車、飛機、輪船等,不僅美觀,而且提高了運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説一説,我們身邊哪裏有科學。

1、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教師講述:遊戲中有科學,我們的生活中哪裏還有科學呢?

學生舉出身邊的有科學的例子:玩具裏面有科學,衣服裏面有科學,動植物身體裏面有科學,聲音裏面有科學,交通工具裏面有科學,手機裏面有科學等。

教師小結:看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板書課題),只要你是個有心人,我們身邊的科學就不難發現。

2、交流資料,感悟科學。

師:課前大家已經蒐集了一些有關科技方面的資料,下面咱們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帶來的資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產品,説明這些產品裏面有科學。)

師:同學們帶來的資料很好,老師也帶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

(教師播放當前國際上、中國比較先進的科技方面的錄象資料,如:登月、克隆技術等。讓學生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

3、自由活動:啟發學生畫一幅科幻畫或編一個科幻小故事,憧憬科學。

師:科學家們的創造令我們讚歎不已,老師也有一些大膽的設想,大家有沒有興趣聽一聽?(老師結合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生物技術——克隆技術”、“材料技術——納米材料”、“能源技術——無污染能源”、“空間技術——太空移民”對科學的未來進行暢想,展現給學生一幅美麗的科學畫卷。)

師:老師説出了自己的設想,同學們有什麼大膽的設想呢?那就請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畫一幅科學幻想畫或編一個科學幻想小故事,盡情地展示你的才華吧!同學們可以一個人活動,也可以小組活動;可以動手寫一寫、畫一畫、做一做,也可以説一説,想一想。

學生自由活動:有的學生畫科學幻想畫,有的編科學幻想小故事,有的在靜靜地想,有的在高聲地説;有的小組動手製作太空城,有的小組開起了科學故事會,還有的小組正討論進行一次以“暢想科學未來”為主題的手抄報展示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師小結:有的同學的創作已經完成了,有的同學正在創作。老師知道大家有許多神奇的想法,我們在課下把自己的創作進行完畢,好不好?我們還要舉辦一個小型畫展或故事會讓同學們充分展示和交流。

課堂評價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老師發現小朋友們個個善於觀察、善於動腦、善於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學家。那你覺得同學中誰表現比較出色?為什麼?你認為老師表現如何呢?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把你對自己的評價記錄在評價表上吧!

佈置作業

師:一節課的時間總是這麼短暫,但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不會因為下課鈴聲響起而停止。課下,就讓我們以“身邊的科學”為主題進行一次調查活動,繼續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吧!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生交談和師生對話,通過填寫調查表格,展示與教材相關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和學習背景,為確立今後的學習目標打下伏筆。

2、討論適合本班科學學習的學習模式,用較科學的方法分好學習小組,提出一些感興趣的科學過程評價方法,討論形成常規的科學學習制度。

3、初步瞭解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和內容,瞭解課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學輔助學習內容。

【教學準備】調查表格。

【教學過程】

1、自由談話,瞭解科學學習背景:

師: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關科學的事情?請共享。

師:把經歷過的科學發現過程或科學疑問記錄下來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書等科學資料分享放在教室裏供全班課餘閲讀交流。

2、討論交流,形成科學學習制度:

生:確定新的4人小組學習單位,小組長每月輪換。

推選2位科學課代表,明確相關責任和權利。

討論每月科學之家欄目的操作方法(從優秀作業展覽、資料匯萃、創新方法選編等方面分工合作。)

3、閲讀反思,瞭解科學學習內容:

師: 組織學生看封面,瞭解圖中意思。閲讀目錄,本年級科學有哪些內容呢,讓我們也來了解一下。有哪些內容需要課外補充完成,請做好記錄。

生:完成調查表內容:針對三上冊教學內容已經有的初始概念呈現及問題提出。

小結: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有待於通過課堂內外的科學學習來逐一解決,當學期結束後,回過頭來再來看一看這份調查表,希望我們從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學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裏、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裏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説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彙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着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説説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閲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並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曆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於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裏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説説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説到滿月時,請他説出陰曆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後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麼?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並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説説這些月相分別是什麼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並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曆什麼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裏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並交流: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問題?

5、教師出示農曆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麼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曆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説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八年級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着月球的什麼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麼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裏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麼形狀;然後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週,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麼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於: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着“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週時,它只自轉了一週。)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麼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並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麼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曆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曆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麼辦?

7、説説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説:“昨晚十點鐘,藉着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説:“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裏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麼?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七年級,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説他藉着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後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並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農曆變,七年級八年級看不見,九年級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後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鉞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繫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鋼尺、4個同樣的被子內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紙、1根橡皮筋、3個長短不同的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第一節課中我們曾聽到過大小不同的音叉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本節課我們要繼續來研究聲音的變化。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使鋼尺發出聲音:出示鋼尺:你能想辦法使鋼尺發出聲音嗎?----注意:撥動鋼尺時,避免尺子與桌子發聲。

2、研究鋼尺幅度大小與音量之間的關係

要求:輕輕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用力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重複3次,並記錄下表。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並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3、分組實驗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鬆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鬆,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三、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數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字10,知道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學生眼、腦、口、手協調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4.結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悦的課堂物化環境和人際環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軸和數物、數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麼節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今年國慶節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日的天安門是什麼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説,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裏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説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麼不同?

(0-9是一個數字,10是兩個數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現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後小結:同學們經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數,從哪個數字開始數?(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字?(10)第10個數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後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説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麼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麼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説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範,10由兩個數字組成,所以寫時佔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後寫。

三、遊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説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台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後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説:"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練習數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複數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説:"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説:"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國小)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於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發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境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閲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紅旗數、標語字數複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裏拿着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着鼓勵學生説説身邊數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隻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並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組合,優化了課堂的物化環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生愉悦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調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並以遊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悦,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氣體,空氣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可以藉助其他物體感覺到空氣的存在;空氣不但佔據空間,還能流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感官可以感覺空氣的存在;運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氣;藉助不可見物質對可見物質的“擾動”,可以觀察到不可見物質;在動手實驗前,對可能發生的現象作出假設,有助於我們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產生研究空氣的強烈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並願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教學準備

教師用:1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學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籤。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教學流程

導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總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像,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1)教師談話

(2)播放多媒體,教師解説。

師: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太空景色!這個藍色的的星球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這美麗的地球,這神奇的太空,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祕等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2、提出問題

教師指向地球的外沿。

師:這層像霧,又像紗一樣的東西你們知道是什麼?

學生髮表自已的意見。

師:對,是大氣層!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層大氣包裹着,大氣層裏大部分都是空氣。有關於空氣的知識,你們知道哪些?

學生自由發言。

3、提示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了解空氣。

教師板書:瞭解空氣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

1、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感官感覺空氣的存在。

(1)師:剛才有同學説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現在大家就來看一看,看見空氣的什麼了?

生:看不見!

師:用手來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師:我們的周圍是不是真有空氣?

引導學生感覺空氣的存在。

(2)師:空氣是看不見來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難了。誰來想想辦法?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

2、師生討論,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氣。

師:要研究空氣首先得抓到空氣,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抓空氣?

學生説一説

師:哪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更方便的研究空氣?

引導學生説出用塑料袋來抓空氣。並讓一個學生演示一下。

3、引導學生用感官來了解空氣。

(1)師:有了空氣,我們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來了解空氣?

學生説一説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師:老師現在用你們教的方法來感覺空氣。

教師演示

師:老師感覺不到空氣!看來還不行,得再想想辦法!

師生討論得出在袋子上扎一個孔,讓空氣吹出來,再來感覺。

師:老師現在試一試,看這個辦法靈不靈?

教師演示

(3)學生用塑料袋抓空氣,並用感官感覺空氣。

①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②學生用塑料袋抓空氣,並用感官感覺空氣。

③學生做記錄。

④學生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4)教師小結

三、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

(一)、實驗一、紙的奇遇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一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1、教師談話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得真好,老師太高興了!老師打算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歡迎嗎?

2、師生合作演示,學生猜測

(1)教師找一個小朋友當助手。

(2)教師拿一小張舊報紙。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後展示這張紙,並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再把紙放入水中。

師:紙放在水裏,會濕嗎?

學生回答後,讓小助手撈上來給學生看一看!

(3)教師又拿出一張紙交給小助手讓他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後展示這張紙,並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證實這的確是一張普通的舊報紙。

教師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動幾下,然後,教師讓小助手把紙捏成一團,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師檢查後,對小助手説:請把透明的杯子倒過來,直立着按入水底。

緊接着,讓學生猜測紙會濕嗎?

師:大家猜一猜紙會濕嗎?

學生猜測

2、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2)小組動手實驗、討論、做記錄

(3)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學生彙報交流。

4、師生小結,得出結論

師:水沒有碰到紙,所以紙自然是乾的。為什麼水進不到杯子裏?

學生回答

教師邊演示邊小結: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杯子裏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這一部分地方被空氣佔據了,所以水就不能進去,杯中的紙自然就不會濕了。

師:紙放到水裏,居然不濕,我們來給這個實驗起個名字吧!就叫紙的奇遇,(師板書)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知道空氣佔着地方,也就是説空氣佔據空間(師板書)

5、實驗延伸

師:如果讓你接着做這個實驗,你還會怎麼做?

生説一説

(二)實驗二、誰趕走了杯子裏的水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

1、教師創設問題情境

(1)教師拿一個杯子放進水裏,讓杯子裝滿水,舉起來問:大家來想想辦法,可以用什麼東西把杯子裏的水趕走?

(2)學生髮表各自意見

2、教師演示

教師把一個杯子斜着放進水中,使杯中灌滿水,用另一隻手把第二個杯子倒過來,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兩個杯子靠在一起,傾斜第二個杯子,使第二個杯子的氣泡跑進第一個杯子。

3、學生實驗

(1)老師提出實驗要求。

(2)學生實驗、討論、做記錄。

(3)學生彙報

(4)師生交流

(5)教師小結

師: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裏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科學真得太有趣了,對不對?

四、總結

1、出示兩幅空氣污染的對比圖片,教育學生從小要知道保護環境,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課件《潛水艇的沉浮原理》,讓學生回去尋找空氣在這裏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