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社戲》優秀讀後感3篇

校園3.2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社戲》優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戲》優秀讀後感3篇

  《社戲》優秀讀後感篇1

暮色裏,月光透過竹葉,如醉,輕盈鋪襯安靜的疏影於湖面上,泛着星光般的點點晶瑩。幾位孩童泛着蓬船,聽草台唱那咿咿呀呀的小曲。江南水鄉,夜深星疏,溟溟濛蒙,靜謐美好。那個如詩如畫之地喚平橋村,是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的場景。

魯迅,早已家喻户曉的名字。那位經歷了人生舛錯,身世浮沉卻始終為人民守着一份善良的人;即使身處逆流之中,也要拼搏的人。他勇敢,無畏,看起來無堅不摧。但在寂寥無聲的黑夜,也總會感到一絲疲憊。温柔的記憶便一點點拼湊,輕柔的拂去人心中的煩悶與疲倦。

我不相信魯迅筆下的人物會沒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願,魯迅塑造了他,相信,也成全了自己。

寫到夏夜行船,魯迅先生也定懷着急切的心情吧;筆落歸航偷豆,先生嘴角也定噙着幾分笑意吧。那是迅哥兒心中的美好,更是魯迅先生心中的依戀,心裏的故鄉!

迅哥兒不是魯迅,但一定是魯迅的寫照。記得開頭説“倒數上去二十年”。那時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灰濛濛的天空被雲翳蒙蓋,廣袤的土地上不知流淌過多少親人的鮮血,每個人的眼裏皆是一片死氣沉沉,看不到一絲光亮。北京?也無什麼區別。

迅哥兒去看戲,卻看透了社會風氣。此番此景,他想起了平橋村,想起了那些雖不會讀“秩秩斯干”卻天真純樸的夥伴,想起了那夜並不美味的豆子。他看厭了,看倦瞭如今的人心,他的心兒早已回去,回到那方藍天白雲下的水鄉。

魯迅不也如此?

我們,大抵都如此,誰的心兒不安於一處?夜深人靜的時候,守着一份美好;孤獨惘然之時,懂得一份初心。

流浪求學的人,無論身在何間,心總在故鄉。所以,即使前路再艱難,路途再遙遠,他們都不孤獨。

“咿——呀!”

平橋村的社戲又開始了,少年還是少年。渺遠的黑夜上沒有如沸的繁星,取而代之的是不喧鬧的稀疏星兒。少年輕搖櫓,搖皺了這一汪清水。

他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社戲》優秀讀後感篇2

魯迅先生的《社戲》,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吧。我第一遍讀這篇文章,是有些茫然的:明明題目是關於“戲”的,文章裏怎麼沒幾句是寫魯迅先生看到的“戲”呢?又為什麼要描寫他和小夥伴們“偷豆”呢?

又細讀了一遍,才明白過來:魯迅先生寫“戲”並不是指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的那場戲,而是指他們在一路上難忘的記憶。開頭寫的是年幼的“迅哥兒”想要坐船去看戲,但因為沒有船而沮喪;而後他的夥伴們借到了一艘船,興奮地和他一起去看戲;但戲並非很好看,所以這羣孩子閒不住,又去田地裏“偷豆”;最後一起愉快的返回。

魯迅先生筆下的孩子永遠都是純潔可愛的,無論是我們熟識的“少年閏土”;還是一起偷豆的小夥伴們,魯迅先生永遠都將孩子們的無私和天真完美的保留下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可愛的小夥伴們在他童年時陪伴他,魯迅先生才能擁有這樣一段難忘的回憶。兒時的故鄉正是魯迅先生的一片樂土啊!

現在的我們應該是和魯迅先生當時的年齡相仿,可是,別説看星星了,平常有個朦朦朧朧的月亮就算很不錯了,哪兒還有什麼所謂的星河流轉啊!就算出去,也沒幾次是和夥伴們真正暢快的出遊;何況,又能去哪呢?大城市的鋼筋水泥味早就將自然的氣息吞噬了吧。

這時,我便開始羨慕起魯迅先生來了。

他擁有過這樣美麗的鄉村夜景啊!河水與夜色融為一體;兩岸的豆麥與河底的水草的清香交織在水氣之中,撲面而來;本來皎潔明朗的月光,也被朦朧在這層水汽之中了。這簡直就是一幅清新寧靜的水墨畫,它描繪出了鄉村那安靜而又神祕的一幅畫卷。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在鄉村的田野上奔跑過;我也曾爬上巍峨的大山去尋找美味的野果;我也曾聽見過鳥兒的歌聲和風在我耳邊的低語。可,這一切都不見了——我來到了大城市生活。不能否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國家的迅速壯大使我感到自豪。但我也在時時擔心:我那美麗的”鄉野水墨畫”,還會回來嗎?或者説,它們什麼時候會重新出現?

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似乎越來越少了,不僅是植物,連動物也“慘遭毒手”。多少動物在人類的濫殺下相繼滅絕?北京南海子麋鹿園的一塊塊石碑倒塌的背後,是多少動物們的悲鳴?

肆意妄為的結果,大自然會一一償還。

元朝初年的鼠疫;2002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上去的“天災”最後都是由人類咎由自取而得來的。難道我們為了所謂的“嚐鮮”,竟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嗎?我們的祖先飼養了千百年的雞鴨魚牛吃慣了,就要去獵殺那些無辜的,還攜帶着千萬種足以致命的病毒的“野生動物”嗎?那我們人類五千多萬年的進化究竟是為了什麼?難道我們自以為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可以任意妄為嗎?自然孕育了人類,卻不會為人類偏私存廢,更不會有親疏之別。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敬畏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社戲》優秀讀後感篇3

初讀《社戲》,不禁有些惘然:魯迅與他的夥伴去看戲。船是偷來的,戲,是無趣的,豆,也是偷採的。那為什麼文章的'結尾卻寫道“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多讀幾遍後,才發現,魯迅寫“去看戲”的意圖並不是為了講述看戲的過程,而是“去看戲”一路上有趣的經歷,以那些經歷突出了小夥伴與長輩們的性格。

我從“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説過寫包票的!”,“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終於熬不住了,説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中看出了雙喜機靈,膽大,急躁的性子。

從“近台沒有什麼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我看出了阿發遇事沉穩,有主見,大方的性格。

從“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中,我體會到了魯迅與他的小夥伴互相關心,團結互助的精神。

從六一公公的神態、動作與語言描寫來看,他顯然是一位樸實、勤勞的人。

正是有了這些團結的小夥伴和樸實勤勞的農民在魯迅身邊,魯迅才得以有了如此難忘的一段童年回憶。童年永遠是最難忘,最自由快樂的。兒時的故鄉正是魯迅理想中的一片純淨,無半分約束的一片樂土,一份珍貴的寶藏——脱離舊俗啊!

我們與那時的魯迅年齡應是相仿的,可是,別説划船了,一隻螢火蟲都看不到。平日從沒有哪次是暢快地與夥伴們出遊的——沒有大人。然而,就算出遊了,又能去哪兒呢?被鋼筋水泥蓋的城市早已喪失了純淨的氣息。

這時,我又開始羨慕起魯迅了。

多美的鄉村夜景啊。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而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

簡直是一幅濃油墨彩的山水畫。描繪了一片屬於童真的天堂!

魯迅的《社戲》,確實耐人尋味,令人難忘。

再讀《社戲》

童年之趣,隨處可尋,與小夥伴玩耍,更是尋常之事。

向來覺得魯迅選材,文筆相當精彩,怎忽的選如此平淡無奇的素材呢?

這就要看魯迅那時的寫作背景了。

不是血染長刀的戰場,也不是平和安穩的現代,而是一個被舊俗包圍着的封建思想腐蝕着全中國的環境裏。

等級的差別是地位的天差地別,是決定了別人對你跪還是你對別人跪的利器。可以説,當時之社會下層人民,其實邊連狗都不如。

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戲》完筆了。那是魯迅所回憶的二十多年前的事,然而,在文中的小夥伴,鄉民身上,我們看不見下等人的自卑,對上等人的畏懼,甚至看不出地主與貧農的半點差別。沒有傲慢,沒有紛爭,有的,只是魯迅與他的小夥伴們純淨的友誼。

戲並不好看,精彩的地方如何也等不到,但是關鍵不在這裏。

魯迅所向往,懷念的,並不是社戲,而是帶他去看戲的小夥伴兒,是在鄉下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是那片小小的,純淨的樂土,是他理想中渴望生活的地方。

多麼難得的,一去不復返的童年經歷啊!夜觀社戲,看似平淡的事,在魯迅蒼桑的眼中,亦是彌足珍貴了。

現在,再回過頭來細讀社戲,一切都不一樣了。

文中的雙喜,阿發等小夥伴的一系列舉動無不深刻體現了孩童間純真無暇的友誼,六一公公則是代表了農民,體現出了勤勞樸實的性格。而一段段美好迷人的環境描寫使我們無處不感受到魯迅對於故鄉濃濃的眷念之情,對那不復存在的無慮生活感到留戀惋惜之情。

這與做一個迴轉悠長的夢又有何區別呢。

不,這不完全是回憶,這不完全是留戀,這是魯迅先生內心對未來的渴望啊!

他渴望將來的孩子們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而不是被封建思想左右。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的只是“一直到現在”麼?他的言語中泛出的不僅有眷念之情,還寄託着一份美好,值得留戀的期望。他期望國家可以逐漸強大起來,掙開封建之束縛,讓未來的孩子們過上與他所憶之童年生活相仿的生活。

這是魯迅先生對國家,對晚輩最執着的期待。

於是,現在的我們,才可以自由穿梭於人羣,而非閉足禁户了。

這一篇課文,並不僅僅是社戲。

標籤:讀後感 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