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翻譯賞析

校園2.11W
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翻譯賞析

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註釋

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

掛席:張帆。郭:外城。

泊(bó)舟潯(xún)陽郭,始見香爐(lú)峯。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zōng)。

遠公傳:樑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傳記。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mù)空聞鍾。

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譯文

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

經過了幾千裏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

當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峯非同一般。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鐘聲。

賞析: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後人歎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峯,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峯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峯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雲環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詳地觀賞,領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麼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敍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 香爐峯煙雲飄逸,遠“望”着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裏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峯,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到這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從遠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裏傳來陣陣鐘聲,東林精舍近在眼前,而遠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一種無端的悵惘。“空”字情韻極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該是先聞東林之鐘然後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餘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精舍,正是作者嚮往之處。“日暮”二字説明聞鐘的時刻,“聞鍾”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毫不費力,真有“揮毫落紙如雲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儘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難怪主“神韻”説的清人王士禛極為讚賞此詩,把它與李白詩“牛渚西江夜”並舉,用以説明司空圖《詩品》中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境,還説:“詩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錢仲聯 徐永端)

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

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

【註釋】

解題: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潯陽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爐峯,進而懷念古代高僧,隨筆寫下了這首被後人歎為“天籟”的唐詩精品。

掛席:與“揚帆”同義。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築分內、外城)。

香爐峯:廬山最有名的一峯。

遠公:東晉高僧慧遠,曾在廬山隱居修行。

塵外蹤:遠離塵俗的蹤跡。

東林精舍:高僧慧遠在廬山隱居修行時,當時的刺史桓伊為他修建的一座禪舍,是當時及後代的隱居者們神往的勝地。

空聞鍾:徒然聽到東林精舍傳來的鐘聲(因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裏了)。

【譯文】

經過了幾千裏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峯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鐘聲聽到也徒然。

【賞析】

此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景,而且抒發了傾慕高僧慧遠、嚮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後代詩人和詩評家們對此詩推崇備至,認為是“一片空靈”的“天籟”;或者把它與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一起作為已達“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妙境的樣本,並將它們比作畫中“逸品”。

江行幾千裏,總不見名山,第二句中一個“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顯出來,併為下聯中見到香爐峯時的怡悦心情蓄勢;第四句中一個“始”字,一下點出了作者見到香爐峯時心中的欣喜,頗能勾出情緒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懷”二字,出語特重,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高僧慧遠的由衷傾慕;第八句中一個“空”字,隱含了“鐘聲雖仍然可聞,遠公已不復可見”的惆悵、失落等複雜心情,可謂情韻盎然。從這些精煉的用字上看,作者於此詩的錘鍊下了不少功夫,只不過功夫到了爐火純青時,便又不留錘鍊痕跡,反倒顯得簡淡自然了。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後人歎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峯,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峯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峯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雲環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詳地觀賞,領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麼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敍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

香爐峯煙雲飄逸,遠“望”着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裏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峯,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到這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從遠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裏傳來陣陣鐘聲,東林精舍近在眼前,而遠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一種無端的悵惘。“空”字情韻極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該是先聞東林之鐘然後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餘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精舍,正是作者嚮往之處。“日暮”二字説明聞鐘的時刻,“聞鍾”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毫不費力,真有“揮毫落紙如雲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儘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難怪主“神韻”説的清人王士禛極為讚賞此詩,把它與李白詩“牛渚西江夜”並舉,用以説明司空圖《詩品》中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境,還説:“詩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