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精選9篇)

校園2.37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精選9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1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這個小孩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説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説,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説,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説,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説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説,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説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2

我們古今中外的許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能將它太重視,地主,貴族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醜惡無比,應該斬盡殺絕的人物。

看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書名,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講述一個有名戰爭,是一種戰爭反思的文章,但細讀品味卻發現這並未如此,劇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説理想主義者,關心人民國家的大富人皮埃爾,命運悲慘的安德烈公爵,熱情任性卻單純天真的娜塔莎,犧牲自我的瑪利亞,懲奸除惡的尼古拉和不誤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納托爾等,在法國強力入侵之下他們有的懷着報國的夢想,參軍戰鬥,有的落魄逃難,還有的深謀遠慮,企圖刺殺拿破崙……,其中有的人倖存了下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説瑪利亞和騎兵上校尼古拉戰後結婚,經營田莊,獲得巨大成功,過着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過着悲慘的單身生活,沒有愛情,沒有錢財,就像索尼婭,她顯示被羅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愛的尼古拉分手,同時也被迫失去了僱傭保姆的工作,最慘的是最後直接死了,再也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戰場上英勇戰鬥,最後負了重傷,離開自己的寶貝兒子死了,但在這本書的許多故事中,金錢似乎當了主人公。

索尼婭跟羅斯托夫家的任何一個人關係都相當要好,可是羅斯托夫家卻面臨着破產流浪的危險,索尼婭很愛羅斯托夫夫人的兒子尼古拉,可是一旦尼古拉一旦跟索尼婭結婚,那麼羅斯托夫家就會徹底滅亡,因為本來就沒錢的羅斯托夫家的兒子嫁給了比他們還沒有錢的索尼婭,不僅不會在經濟上給予援助,反而會加速羅斯托夫家的滅亡,而嫁給了富有的小姐起碼還能讓他們的吃飯生活不是問題,雖然羅斯托夫一家都很喜歡索尼婭,但她們不能因為喜歡就斷送了羅斯托夫家的姓名,結果流着淚將索尼婭逼走,讓她孤苦的度過餘生,書的後面也幾乎沒有提到她了。如果不是金錢,索尼婭能被趕走嗎?

羅斯托夫伯爵是個身份顯赫的人,但是因為話費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成了負數,從莫斯科的逃難,安德烈公爵的死,彼恰的戰死,伯爵夫人的絕望等,一連串的打擊降臨到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伯覺身上,而且他想挽救家庭經濟危機的計劃一直無法進行,逃難時一把大火又燒去在莫斯科的豪宅,這次真的到了無可彌補的程度,不久,原本身世顯赫的老伯爵在一家簡陋的出租房裏去世,沒有了金錢,生命也會受到威脅,要是羅斯托夫伯爵還有好多錢,他的生命會這麼悲慘嗎?

劫富濟貧一直是許多英雄所做的手法,難道有錢有錯嗎?貴族有錯嗎?地主有錯嗎?我們看到的可惡地主有的只是虛構出來的,有錢反而是好事,金錢不能代表一切,但金錢卻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幸福,你的生命有了保障,想想看,你有了錢,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天天開寶馬坐奔馳,吃的是滿漢全席,你有了錢,喜歡你的人一抓一大把,就像重山中的碎石一般,你有了錢,當國與國只見要發生戰爭時,你見勢不妙,迅速買機票逃到富國去,生命得到了保障,還能照常過幸福生活…

金錢是好東西,應該是我們的好朋友,但我們不能視金錢太重,因為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錢珠寶,死去也帶不走一個子兒。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3

看過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周揚譯)之後,覺得託翁筆下的人物比較豐滿,畢竟是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不過在我的印象裏,除了裏面的列文和吉蒂以及他倆的愛情以外,對於安娜以及佛倫斯基,我並沒什麼太多的印象,也許是生活經驗或者説生活所需導致了我對人物的偏好。對於安娜,在別人的提醒之下,我光記得託翁描述的她的美來。

後來讀了美國當代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自由》,裏面提到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知道這是托爾斯泰最為重要的一部小説,於是在網上定了一部,是我的老鄉劉遼逸先生翻譯的,總共兩本,一百多萬字,我想這下有的看了。對於大部頭書,我並不怵讀,只要前幾章的文字能符合我的口味,但恰恰的是,這部中文譯著,卻讓我讀着,猶如嚼蠟。我是讀了幾章之後,就把它撂下,要不是我心裏説:“嗯,畢竟是部名著,後面可能還有精彩的,或者買來的,畢竟要把它消化完吧!”,我簡直要讓它束之高閣了。

這裏讓我驚歎的是,——也許我比較世俗——託翁竟能描寫這麼多人物,而不重樣。這人得有多大的生活閲歷和記憶力啊。另一個驚歎的是,對於拿破崙的描寫,簡直把他比作了強盜、搶劫犯了,這和我讀的《拿破崙傳》簡直大相徑庭。或許,託翁是站在俄國人的角度,來讀侵略者進行描述的,但當到尾聲時,通過他對“偶然”和“天才”的論述,我才瞭然,拿破崙的成功,就是強盜的性質加一系列偶然因素成就的;至於俄國統帥:圖庫佐夫的描寫,作者則比較手下留情,甚至把他描寫成了一個有博愛精神的,可愛的老頭。但作者也沒有一味的攜着私心,最後還是給圖氏做了公允的評價,這在第四部裏,也有細節的描寫。

《戰爭與和平》除了對戰爭的描寫和論述以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放在四大家族裏面的那幾個年輕人的經歷了。可是,或許我有點囫圇吞棗,裏面的人物,我的心裏就放在了皮埃爾、娜塔莎,還有就是瑪麗亞公爵小姐,而恰巧的是,這三個人正是後來活了下來的重點人物,至於人們普遍關注的安德烈公爵,我根本就沒怎麼留意。而印象比較鮮明的就是娜塔莎,不管她的少女時代,還是婦女時代,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不是託翁有意為之?

至於託翁讀戰爭的論述,我是不太在意的。他在那個年代似乎隱隱的感覺到了一切英雄人物都是順應了人民或者人羣的意志,才成全為英雄的,不論是拿破崙還是圖庫佐夫都不例外。但當在尾聲看到,託翁對於家庭的描述,則讓我有了對家庭的憧憬和思考。

最後説一句,託翁並不只對勞動人民有着愛的情結,他對於人羣的盲目與瘋狂,也看出了一些端倪,這可在對於那個政治犯,我忘了叫什麼名字,被莫斯科警察局長煽動人羣而加以迫害了,託翁在這裏明顯懷着一顆慈悲心,描寫了人羣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有極富危險性。這在戰爭的描寫中也體現出來了,士兵們在瘋狂和激情之下,在戰鬥中,拋棄了一切約束,進行屠殺、搶劫,血淋淋的事實,讓託翁多少有些心悸。

其實,托爾斯泰也算一個天才,但他是寫小説的天才,但其他方面,他甚至比普通人更糟糕,例如他風流成性的私生活,和嗜賭的毛病,還有他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對女性總是貶低甚至是詛咒,托爾斯泰的出現,正如其他的藝術家一樣,或許就是上帝的選擇吧!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4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被法國作家莫泊桑稱為俄羅斯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非常有名,而我今天又閲讀了這部《戰爭與和平》。

故事講的是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醖釀着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着恬靜悠閒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帕甫羅芙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兒海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皮埃爾,他戴着眼鏡,剪短髮,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皮埃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祖霍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當時他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裏,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保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麗莎和妹妹瑪麗婭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徵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裏,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皮埃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祖霍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窺視別祖霍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聯合別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兒——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皮埃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海倫嫁給彼埃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皮埃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羅霍夫之間的曖昧關係,他與陶洛霍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薰陶,回到了妻子身邊,但妻子依然放蕩如故,令皮埃爾陷入了鬱鬱寡歡的生活中。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鬥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麗莎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作品。我明白站在時代的路口上我們要選擇正確的道路。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5

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有三部影響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戰爭與和平》,它被譽為“一部史詩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終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出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題——戰爭與和平的精華之處。

是什麼使得這本書魅力四射?從1805年抵抗拿破崙侵略的俄奧聯軍到1812年俄國反拿破崙侵略的衞國戰爭;從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宮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經過對真實的人物如亞歷山大一世、拿破崙、庫圖佐夫和虛構的四大家族羅斯托夫、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述,再現了俄國曆史上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謳歌了俄羅斯民族為保家衞國而戰鬥的偉大精神。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着,到1812年,這兩條主線就明顯地交融在一齊了: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燬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述,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

戰爭的場面經過精工描述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我喘可是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別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着灌木叢,忍不住讚歎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麼難得!僅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戰爭期間,人們開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親人、糧食、風景……戰爭使得和平時代的一切夢幻主義者變成了現實主義者。

我發此刻作品中,不管是俄軍戰士們用生命換取的一場場勝利,執着地捍衞自我的國土;還是法軍突破俄軍的一道道防線,直逼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交戰雙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興民族”的旗號的。在那時的俄國,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民眾一片歡呼,在小説中,當尼古拉和別佳·羅斯托夫見到沙皇時激動萬分,覺得自我就算戰死沙場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統治之後不久,拿破崙又稱帝了,法軍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號到處征討的。實際上,歷史書上對拿破崙戰爭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戰爭的性質由此變得相當複雜。

托爾斯泰把歷史的進程比作“推動人類提高的神祕力量”,這個力量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定,並且這股“神祕力量”往往會使一個民族駛入暗無天日的黑洞,在這股神祕力量面前,你會看不清方向,你會無法招架,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即使如此。這股神祕力量還會淘汰落後的制度,歐洲文藝復興、中國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這些進程並非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其進程都堪稱驚心動魄。

既然托爾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述戰爭與和平這兩個宏大的主題,那麼我也學着抽象地思考:在戰爭時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時期,戰爭也會被抽象化。

歷史卻往往都不是這樣。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6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展現了一個宏大的歷史場景——拿破崙與莫斯科戰役。但他不僅描寫了戰爭,而且把相當的筆墨放在了對普通人日常生活變遷的描述上,多了幾分温情,同時加劇了悲劇色彩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不能深入骨髓得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我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不過我寧願我一直停在這個階段。但從電影展現的幾個並不血腥的鏡頭中,我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恐怖,原來不流血也可以令人戰慄不已。

拿破侖波拿巴的野心太大了,已經佔領歐洲的他,想讓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臣服與他。於是盲目出兵莫斯科,20萬的士兵,同樣的野心勃勃,一路上所向披靡,這更膨脹了拿破崙的野心。在俄國陣營中,老將庫圖爾克頂着所有壓力,下令撤離莫斯科,留給法國人一座空城。拿破崙的確佔領了它,但他沒有打敗俄國人。隨後,嚴寒飢餓像魔鬼一樣附在了法國士兵身上,蠶食着它們的士氣。拿破崙只好撤兵回國,但在過河時,他遭到了俄軍的反擊,無數年輕士兵,魂斷在這離家2000英里的皚皚雪地上。

撤軍的過程不是幾個詞可以形容的,艱辛?悲苦?還是慘壯!在雪地上沒有任何遮掩,寒風滲入骨髓,路上不是泥濘不堪就是積雪深厚,每走一步都是一個勝利。早上能醒來就是上帝的恩賜了,跟不上隊伍的就地槍決,而他的衣服馬上就會被別人拿走。茫茫的雪地裏,人變得無比卑微。

我看到這一場景內心很痛。我不願意相信歷史上發生過這麼殘酷的事情,而且這只是電影,真實的歷史肯定比電影殘酷萬倍。人是最美好的事物同時也是最醜惡的,因為人的野心,可以將數萬同胞的生命視如草芥。在司令部,軍官們把戰爭當做一場遊戲,因為他們不在最前線,他們最後才受到傷害,或許還不會呢!

拿破崙眼看着他的軍隊被圍困,被消滅,眼睛裏閃出了淚光,他是在為同胞的死難過?還是為自己霸業不成而傷心?在國旗燃燒躍動的火焰中,他的法蘭西帝國,他最引以為傲的騎兵,即將灰飛煙滅。只因一份無法滿足的野心。多少悲愴,多少悔恨!只能有歷史回答。

戰爭,給婦女和老人小孩的傷害同樣巨大。女主角娜塔莎悲傷地在士兵出征前的檢閲上説:“又有成千上萬的士兵到戰場上送死了!”出戰前,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活着回來,一次告別,也許就是永別了,讓我想起了杜甫的“爺孃弟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同樣令人心痛欲絕。國難當頭,總會有有志青年希望為國出力,親赴前線。娜塔莎的弟弟就是如此。沒有任何經驗,結果一上戰場就被敵人射殺了。空有一腔報國熱情,不僅丟了性命,更給家人帶來了無可癒合的創傷,這不值得啊!當我還是為他的死感到傷心。

最後,戰爭結束後,人們回到莫斯科,由於法國人的踐踏,已成一片廢墟。但是在這一片廢墟之上,仍有綠色的生命,生命不會因戰爭而枯萎!和平的一刻,是不用擔心沒有明天,是和親人團聚在一起,是面對困難險祖仍不失勇氣和信心。

只要熱愛生活,希望就會延續,這也許就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7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經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國為背景,以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軍人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公爵與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彼埃爾·別素霍夫為兩個主人公,描繪了戰爭與和平交織、殘酷與温情並存的一幅幅畫面。

書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衞國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難產而死後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他一定也會再次投身於戰爭之中。他骨子裏留的是從他父親那裏繼承而來、永不磨滅的軍人之魂。保家衞國便是士兵最大的榮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並不覺得有所遺憾“是的,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覺醒。”如同二戰中當德軍已經在用望遠鏡窺視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的屋頂時,無畏的蘇聯士兵們卻在進行紅場閲兵。正是因為有這種看淡生死、以國家為最高使命的人去參加戰爭,我們才能得到今天的和平。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敬。

而另一位主人公彼埃爾應該更貼近我們現代大部分年輕人。懷着愛國的熱情和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對於自己的生活都難以處理。但彼埃爾卻比我們更勇敢、更實際、更會付出實際行動去為國家做貢獻,他雖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親留下來的遺產而成為了千萬富翁,卻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糟糕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有的資產全部奉獻給了國家。敢問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筆鉅款後還能保持本心、還能在習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再回到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去?説實話,我覺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爾做的遠不止這些,在變賣家產後,他還鼓勵人民投入到戰爭之中,並帶頭參軍,為了國家的和平還犧牲自我去刺殺拿破崙。他由始至終都沒有因外界而改變自己的本心,無論是金錢的誘惑、婚姻的失敗、上層社會的荒淫,亦或是軍旅生活的困苦、敵人的虐待,他甚至在這種環境下不斷地思考、反省,最後昇華為最為偉大、所有時代的人們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好像他的口號一樣好正義的人們,聯合起來把,讓我們只有一個 旗幟——積極的美德。”

這本書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侷限於它華麗而豐富的辭藻、生動而細膩的描寫這些文字上的東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的它複雜而跌宕起伏的劇情與思想。就拿安德烈來説,從他的家長裏短,再到殘酷的奧斯特里戰場,再到喪妻之痛,與娜塔莎的熱戀又使他重新振作,這些劇情引人入勝。作者“不按照常理出牌”使得這部作品劇情尤為出色。並且作者描寫的畫面並不單一。他描寫的主要背景是上層社會的人們,不像同時代的一些作品一樣全篇寫“精英政治拯救世界”,《戰爭與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貴族身份”的行為,就像作者自己表示的一樣:在《戰爭與和平》裏,我喜歡平民的思想。但即使作者喜歡平民百姓,但也不會像一些小説一樣描寫一個“廢柴主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從上層社會的視角來體現平民的重要性,這便是作品的成功之處。

最後,“雖然這個國家和這場戰爭是由上層精英來引導的,但上層之所以能站這麼高,高到能夠到‘成功’,是因為下面有願意為上層‘墊腳’的平民百姓。”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沉的思想的看法。

一個作品寫出來必定是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某種思想,而一百個人讀同一個作品就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思想。這也只是個人的看法,如果你自己去看看這本書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説不定。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8

最近閲讀了《戰爭與和平》其中有句經典的語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能夠由愛轉為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我倒下了麼……我只明白,我再也不用舉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為戰爭而煩惱了……”安德烈公爵靜靜地躺在地上。這是戰爭,為了信仰而有的戰爭,也許帝王以為這只是一場有關榮辱的如同過家家般的戰爭的話,那麼就錯了。如果只是認為受了屈辱,而不和拿破崙議和的鬥爭,就不是戰爭了,別人在戰場上流血犧牲,而帝王卻很無恥的'説上一句,“我將準備酒肉。你們準備戰爭。”這一點,是最令人痛惜的。帝王——是歷史的奴隸。那麼,真的是嗎?別人在犧牲,他能夠説出這種話。

“橋炸掉了嗎?”軍官發問。“當然。”另一個軍官洋洋得意地説。“代價是多少?”“不值一提,兩傷一亡。”軍官無所謂的聳聳肩。看到那裏,不由自主地捏緊了拳頭,有這樣把生命當做是兒戲一樣嗎?可是轉念又想,這不就是戰爭嗎?死傷是肯定要有的,可是,這種將生命當做兒戲,漠不關心他人死活的事情,不就是僅有軍官階級的人才做得出來的麼?今日,在戰場上,你衝鋒陷陣,明天的今時,你就有可能沉睡在這個灑滿了鮮血的修羅場。

戰爭本就是喪失人性的最野蠻的行為,為何還要想到什麼愛、詩、哲學等人類最禮貌的東西呢?我認為這句話説的一點都沒有錯。已經是為了信念組成的不是戰鬥的戰爭,再談到完美的東西,正是牴觸的東西。可是,我又認為,在這時候,談談這些完美的東西沒有錯。説實話,本人是很佩服彼埃爾的。在任何情景下,温和卻不懦弱。他看上去,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在最危難的時候,想到的不是絕望,而是完美的餘輝。搖身一變成為別霍斯夫公爵的他,人生充滿了戲劇性。

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會,不侷限於一隅的小説,場面的波瀾壯闊,是他成為經典的原因。裏面的人物個性鮮明,讓人難以忘懷。彼埃爾、安德烈、尼古拉等等,彷彿只要穿越時空,仍然能夠觸摸到,那些熱血,那些真正的悲傷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就這樣展此刻人們的眼前。生下來,人的各種慾望、醜惡一面盡情展現。情慾、貪慾,更多。庫圖拉夫也是一樣,毫不在意地聽別人説他是獨眼龍,在軍事上,兢兢業業,為國家效忠,盡犬馬之力。最終,卻因為別人的不滿,軍權移交。卻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時代,最終過去了……”。也許,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所説: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異常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異常多的那個蘋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愛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總是需要流血和犧牲換來。明天太陽是否能依稀升起,沒有人明白。狹小的車間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寬恕。當戰爭結束,拿破崙的時代徹底過去,奧軍取得勝利的時候,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黎明,最之後臨了。是的,來臨了,經過戰爭的洗禮,這和平的曲調奏響之時,那旋律格外的歡快和動人。

婚禮舉辦,生兒育女,這是人之常情,這是真正的和平時代了。最終一句話,讓人感觸頗多:我所能做的,只可是是令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個十五歲的瘦削少年所説的話。是的,既然已經和平了,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只可是是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00字 篇9

雨果.格勞秀斯,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法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世界近代國際法學奠基人。《戰爭與和平》是格勞秀斯在總結和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人類社會第一部系統的論述調整國家之間關係的規則的著作。它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理論基礎,在國際法的發展歷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該書論述了格勞秀斯的自然法思想、戰爭的合法性以及主權。

首先,格勞秀斯論述了他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是正當理性的命令。格勞秀斯遵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人是一種動物,而且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他認為人們結合在一起並組成社會。每個社會,無論大小都需要法律予以維持。法律來源於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的需要。人類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因此,法律是在人類理性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社會性本能的需要是法律的來源;維持社會的安定和存在是法律的目的;司法正義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和必要條件;而理性則是“法律適用,甚至智慧的最高主宰。”

和個人一樣,國家自由而平等,不能孤立的存在,他們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為了維持國家的生存,他們被迫和其他國家進行聯繫。國家類似於處於自然狀態的個人,自然法也像適用於個人一樣適用於國家,這樣我們就有了萬國法。自然法在國內具有強制性,而萬國法則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在國家之間具有強制性。

接下來,格勞秀斯論述了戰爭,他認為“進行戰爭是為了保障和平。由於任何爭端都可能導致戰爭,因此,研究戰爭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可能發生的任何爭端以及每一種爭端。戰爭本身最後會指引我們走向和平,而和平正是戰爭的最終目標。”“導致戰爭和引起法律訴訟有着同樣多的原因,因為當法律的解決辦法失敗之後,戰爭就開始了。”格勞秀斯認為戰爭具有合法性,在處事自然原則中,沒有任何反對戰爭的因素;相反,戰爭在各個方面都是受歡迎的。因為戰爭的目的和宗旨是保護生命和肢體以及獲得和擁有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戰爭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則。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自然法和其他法律。

最後,格勞秀斯論述了主權。主權是指行為人行為不從屬於其他人的法律控制,從而不會因他人的意志的行使而使其歸於無效的權力。國家的主要特徵是掌握主權,主權的共同主體是國家,具體主體是個人。主權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力,它的行使不受任何權利的限制。它的意志也不能被其他任何權利取消。它是獨立的,不受法律和個人干涉。格勞秀斯認為主權只能掌握在君主或極少數人手中,臣民應該絕對服從國家的權。

格勞秀斯是17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在法律哲學和國際法領域的代理人,他的學説反映了新的資本主義時代和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侷限性。他在國家的權力和義務中賦予戰爭以首要地位,但今天,關於思想的整個衡量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平被認為是所有法律制度中的正常狀態;相反,戰爭充其量只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它有悖於任何源於正義的法律制度所推崇的爭端解決辦法。

儘管如此,格勞秀斯仍稱得上是一名學識淵博並取得偉大成就的法學家。有一種誇張的説法形容他“假如上漲的海水將威脅到荷蘭國家的存在,僅僅憑藉格勞秀斯的生平和他的著作,荷蘭就有權要求全世界記住它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