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師寒假讀後感

校園2.3W

最近在看台灣一位化學教師唐全騰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而且我現在幾乎是逢人就推薦這本書。原因是這本書真的很有意思。

教師寒假讀後感

我之所以要強調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化學老師,就是想説,我們每一個教師其實更多不是靠學科知識而是靠專業知識在工作的。許多老師要是真刀真槍地下考場和學生們一起考一下的話,未必能夠全身而退,被許多學生超過也是可能的。那麼,既然如此,我們又是憑什麼站在講台上,完成我們的教學工作的呢?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是有“專業技術”的。不過這種專業技術非但被師範教育忽視了,還被我們自己忽視了。教師的專業技術究竟是什麼?我以為大概會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知識論”,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瞭解知識之間的關聯以及知識與現實的關聯;一個是諮詢溝通技術,知道怎樣觀察、瞭解他人,怎樣和人打交道;一個是組織管理技術,知道如何協同各種資源去完成一個既定的目標。這些技術分別針對學科、學習者個體以及教學組織。在目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所最最缺乏的東西大概就是這些專業知識了。台灣的唐全騰老師作為一個化學老師,卻能夠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跳出化學學科藩籬,以一個教師的專業身份,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諮詢溝通的方面的技能下大工夫,作深思考,成大功德。

其實,我所驚訝另一個方面,就是台灣教師的生存狀態。台灣國中的一名普通化學老師,卻有空跑到台大去進修心理諮詢師的技術,而且,在大家還在跟着老師亦步亦趨的時候,已經寫出了一本關於教育心理的書,可見其對於自己職業的專注於熱愛,我們平時所講的專業發展或者職業意識大概就體現在這些方面吧。最近,我讀過的台灣教師寫的書還不少,有談人生的、有談社會的,雖總與教學有關,但是卻涉及天地人生,見聞之廣、認識之深常常讓我們喟歎不如。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台灣教師的生存狀態,至少他們中間還有許多人,可以不被日常瑣碎的事務所困,也不會有對未來生機的隱憂,月白風清的時候,可以以自己隨性的文字去寫寫自己日常的思想。

再説心理學。《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雖説是談心理學,但是卻談得貼心貼肺,熱心熱腸。但凡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當初大概都是考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但是,真的覺得學的那點心理學有用的又有幾個呢?恐怕除了記得巴甫洛夫那隻流口水的小狗以外,所剩寥寥了,而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那種典型的R=f(SoA)的刺激—反應的函數關係不正根深蒂固的影響着我們的教學嗎?一方面被《放牛班的春天》所感動,一方面又不斷重複着懲戒式的教學,不正是我們不少老師的常態嗎?另一方面,我們不少心理學的著作,往往是高頭講章,令人望而卻步,這種書,説得委婉點叫做脱離實際,説得刻薄一點,這種書,寫了之後除了讓人厭惡心理學之外,恐怕不會有別的效果。但是這本書卻很好,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有一個故事帶出,而那個故事,也一定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不着重講原理,而是關注心理原理的運用,所以對於一線的老師來説真的很有用處,因為有些技術,我們未必一定要知道發生的原理,只要能夠切實的運用就很好了。

這其中,我以前就瞭解的是“破窗效應”:一點小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就會蔓延而不可收拾。這次閲讀,感受比較深的一個是“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實際上就是這種習得無助的心理效應在作怪,而根本原因則是我們教學要求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了。所以,有時候我們遇到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或者考試作弊的時候,先不要急着在他們的品德上找原因,而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不是讓他們陷入了習得無助的狀態呢?而塞裏格曼的小狗實驗告訴我們,體會成功對於學習者來説是多麼重要。

另一個則是“戀愛基模”(love schema)。人們的認知都是形成一個基本圖式的過程。一個圖式越是完整,行為的成功機率也就越大。學生戀愛的過程,也是一個圖式(基模,schema)形成的過程。俗話説“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實在是將“戀愛基模”的道理説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如果對待學生之間的朦朧情感熟視無睹,不作及時的指導,恐怕就會造成教育缺位,學生在一個不完整的戀愛基模上開始自己的情感生活,最後受傷害的一定還是孩子們自己。

這樣的心理效應的講解有許多,對我的'啟發也很大。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分享到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的快樂。

當然,在津津有味的讀這本書之餘,我也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真是一件技術活兒,沒有一定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技能,即便有再高超的學科知識有時也未必能夠取得教育的效果。另外也正因為教育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活兒,就更需要我們去不斷的研究與探索,同時,也更能夠感受到這份工作中藴含的挑戰與魅力。

話説到這裏,順便説説台灣老師們寫的另一部書《教師不可不知的哲學》,同樣值得一讀。還有“習得無助”,大陸翻譯成為“習得性無助”,“戀愛基模”大陸翻譯成“愛情圖式”,作為一名大陸的語文老師,實在有些為我們的語文水平感到汗顏。這當然是題外話。

高揚語文的大旗前行

——學習陳鍾樑先生語文教學的有關論述有感

盛 新

對於陳鍾樑先生駕鶴西歸,我內心有太多的悲痛與感慨。先生對我的幫助甚多,在本文中恕我不贅述詳情。我只是強調,在先生身上,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應該具備的胸襟與眼光,應該儲備的的學識與涵養,體會到一名語文老師的“軟實力”無窮的魅力。寒假期間,我把先生的一些論述再次温習,猶如春風拂面,依然覺得情切、深刻、博大,讓我受益匪淺。

先生《期待:語文教育的第三次轉變》很值得細讀。文章言簡意賅,卻體現着思想者的睿智。先生認為20世紀的中國,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經歷了兩次轉變:第一次是20世紀初,從“文學型教育”轉變為“文字——語言型教育”;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後十多年,從“文字——語言型教育”轉變為“語言——思維型教育”;他獨樹一幟地指出:“人們沒有理由不期待着語文教育的第三次更為壯觀的轉變,轉變為‘語言——人的發展’,以此設計語文教育的課程與教材、教法與學法、測試與評價等等方面,促使語文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我讀了先生的這一觀點,頗有“恍然大悟”之感。記得我聽先生執教的舒婷的詩《致橡樹》,先生通過自己對學生的循循善誘,生動地詮釋了什麼是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什麼是對話,什麼是通過語言來促進學生的“人的發展”。

先生多次講到,語文教學是“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素養是個整合性的概念,也是一個發展性的概念,我從自己長期從事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整合和發展至少是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技能與能力,第二個層面是知識,第三個是文化的創造。而要形成“文化的創造”,關鍵是教師的素質。他曾經撰文向教師提出了著名的“九問”:

1、你最關心的當前社會熱點文化是什麼?你覺得這個熱點文化應該怎樣融入當前的語文教學?

2、古今中外的名著很多,你重讀最多的是那一本?這本書為什麼會對你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3、假如你有機會採訪易中天和于丹,你最想提的兩個問題是什麼?

4、葉老説:“語文是一門讀的學科。”你是如何理解和在實踐中運用的?

5、託·福勒曾説:“什麼都不能代替文字的閲讀。”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6、你教作文最成功的經驗是什麼?

7、新課程倡導“隨文講解”,談談你對“隨文講解”的看法。

8、有人説:“不讀書,不旅遊,不交友是語文教師最大的不務正業。”你是如何看待的?

9、每年新教材都有增刪,你對其中新選入課文的教學價值是如何認識的?

讀陳先生的文章,時刻會有種振聾發聵之感。深深地為先生的遠見卓識而折服。先生的文章不是什麼高頭講章式的嚇人東西,文不甚長,卻珠璣滿眼,切中時弊,總能啟啟迪思考,拓寬視野。重新翻讀先生的文章,先生的不少思想和做法,已經滋養着我的教學生命,促使我高揚語文的大旗,不斷前行。

謹以此短文,深切懷念我敬愛的陳鍾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