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論語》讀後感彙編15篇

校園1.16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彙編15篇

《論語》讀後感1

學為人而悦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悦也。友朋來而樂,能夠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説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僅有在必須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景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悦"、"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必須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能夠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歡樂的麼"學"固然是歡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歡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説:"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夢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我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論語》讀後感2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説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方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露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事的原則。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行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

《論語》讀後感3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説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説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説:“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説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説:“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後感4

簡潔而經典的句子是中國古詩文的特色,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共同的魅力倍受注目。我以為,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珍寶中,《論語》就是其間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貧窮的人仰慕富豪,由於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仰慕那些平凡的人,由於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憂慮錢是不是被用光、是不是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説的,高興的事有許多:學了又經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開心嗎?

有情投意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仇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正人嗎?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現在的大大家,更注重物質化的國際,卻疏忽了中國的傳統觀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辦法,卻恰似給咱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屢次反省自個,為他人就事是不是鞠躬盡瘁了呢?同兄弟往來是不是做到誠篤可信了呢?教師教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温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教師從前給咱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極好,很受同學與教師們的期待,可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端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品德永遠是做人的榜首,想做一個受人期待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這些就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句子。

讀《論語》,令我收穫頗豐。往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才智,讀懂這其間的做人道理與處事辦法,品味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後感5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對書愛不釋手。每次手中捧着一本書,我心中就感到無比的欣慰。尤其是遇到好書,總是百讀不厭。

有一天,媽媽給我帶回一本《論語》,我高興極了。我早就從電視裏看到不少地方興起學習《論語》的熱潮,早就希望自己也能讀到這本書,沒想到現在就能一飽眼福了,真是快哉!

《論語》歷行了兩千多個春秋,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是一本記錄了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有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被歷代當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又按時温習,不是很愉快嗎?自從閲讀了論語之後,我對學習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每天放學都會認真地把學過的知識再複習一遍,果然。我的成績越來越好,我也越來越有成就感。這可都是論語教誨有方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十分羞愧,因為以前,不論是發試卷或是發作業本我都要最新最乾淨的,這是私心在作怪,論語使我認識到了錯誤,讓我明白了要為別人付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我明白了,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不要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

論語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也許每個人讀論語都會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在這個浮燥的社會中,我只想企圖尋找一片寧靜的歸宿,尋找一片文化的淨土。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地,足矣!我喜歡讀《論語》。

《論語》讀後感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聽,書房裏傳來一陣悦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後,我就翻閲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並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為什麼要讓我們讀那麼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註釋、有譯文,還有聖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説複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説“温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啟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説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説“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後都會從心裏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為“聖人”,他説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為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後,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麼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裏卻藴藏着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聖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

《論語》讀後感7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學文集。它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編撰並轉發給弟子。這本書由20篇文章和492章組成,是同類書中的第一部。詞源學。南宋時,朱將其與孟子、大學、中庸思想相結合;四本書。

在新學期,我們學習了它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解釋,我明白了他們的意思。當我閲讀時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那時,我想起了我寫作業的場景:當我度假時,老師總是會留下一些作業。開始時,我還在認真地寫作。十多分鐘後,我到處都感覺到了。當我拿起課外書籍閲讀時,我仍然在心裏對自己説:只看十分鐘。但是十分鐘後,我還是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不管怎樣,作業不多。我能在半天內完成它。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小時後,我仍然沒有放下我的書。這本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牆上的鐘,意識到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只是忙於寫作,但我仍然沒有在一天內完成作業。第二天早上,我又坐在辦公桌前,下定決心要在早上之前完成作業,但我記得昨晚在晚餐時看的電影。裏面有趣的情節讓我發笑。過了一會兒,我真的忙着做作業。當我完成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我今天本來可以過得很愉快,但這個計劃只是“中斷”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從《論語》中學到這句話時,我突然意識到:時間就像流水,它永遠不會回來,我們。浪費”失去的時間永遠不會回來。當我閲讀課外書籍和思考電影情節時,想想我花了多少時間做作業。這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價值。當我這樣做並思考其他事情時,時間會無意識地流逝。

《論語》其中一部能給我們如此大的啟示,更不用説整部《論語》了!有人説:“《論語》的`一半統治着世界。”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有多大。“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

《論語》讀後感8

寒假裏老師讓我們讀一些國學經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

《論語》源於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就像一位老師,裏面的許多句子都給予了我們啟示,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告訴了我們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紀伯倫所説的,看一個人,不要聽他説出的話,而要聽他沒説出的話。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聖經》十戒中的“己所欲,施於人。”更先進了一步。比如説,在大冷天,你剛剛運動完畢,身體很熱,便拿了塊冰棍吃,你能硬讓凍得發抖的父母吃嗎?不能!所以它所説的是一種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彆強施於別人。這條法則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買質量差的商品嗎?肯定不想!那你就別生產質量差的商品,也好讓別人收益。

看了這本書以後,很慚愧,我覺的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了許多,但人們的品質卻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們雖然物質文化不豐富,可精神文化卻發展到了頂峯。人人安居樂業,家家夜不閉户。而如今有這種現狀嗎?現在人的品格問題尋根究底起源於教育問題,現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很少注意學生的內心思想,品質也很少關注。我曾經做過計算,現在我們一學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試。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試,人人都關注孩子的分數,極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數是什麼?分數成了家長們的面子,是用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和精力換來的!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試人才。這些人墨守成規,整天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實際操作,除了考試一無所長。再説了,就算能培養出高科技人才,品質不行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北大、清華這些高等學府裏的優秀學生還會有個別自尋短見?

我誠心的希望,這些執迷不悟的人們能夠早點醒來,學學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論語》讀後感9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於典型的破壞週記的事件,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裏,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繫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孔子在這裏還説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説,在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練教師人格力量,成才德為首,樹德先樹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標準和發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孔子的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範。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對教育對象,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許我成為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

《論語》讀後感10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就是這樣,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滿足我們心靈的快樂。

這就是《論語》。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被學生記錄了下來。這些語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就形成了《論語》這部著作。

《論語》沒有往日古書中的長篇大論,它有的只是一則則簡潔精煉,含義深刻的語錄。

其實,有時一句話正是最好的理解,最好的教育。

而我們現在,正是最需要《論語》來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的時刻。

子貢曾經問過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貴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盛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就是,一個人不僅要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涼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這是多麼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所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與快樂。

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每天要多觀察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裏擁有一片永久的樂土。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説:“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可以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説:“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的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拓展一點説,“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在不停地去想,這麼可惡的事情,怎能原諒它呢?然後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再一次的受傷害。

于丹説過,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這告訴我們,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讓這《論語》的力量與我們融合在一起,讓我們建立起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的終極的意義。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一部給人以啟迪的經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麗奇葩,馨香撲鼻,意味悠長;又好似一顆璀璨之星,耀眼奪目,光照千秋……這不,就連我這個初碰《論語》的小字輩在拜讀一番後也明白了許多……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辭典,你總能從與他的交往過程中,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益友的廣博多識可助你做出正確選擇;當你取得成績、獲得成功時,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頭腦清醒;當你有了缺點、犯了錯誤時,益友的直言不諱可教你補漏改邪……而損友就如同污濁的沼澤泥潭,與他們交往,會讓你不知不覺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貽害多多。《論語》讓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心靈之道。《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白:“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細細品位這句話,我頓捂了一個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其中,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們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之道。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啊,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就在孔子看着流水興歎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對他的學生、對千年萬代的後人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許這一種人生軌跡並不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卻能夠以其為借鑑,設計我們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認準人生目標,惜時苦幹,當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就得惜時勤學,只爭朝夕。

當然,《論語》讓我明白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小小的我怎能幾句話就説得清啊?!

《論語》讀後感12

我平時最喜歡喜劇,對於四大名著和歷史書,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説是一竅不通,更何況去品味其中的奧祕。

今年暑假,在老師的要求,我極不情願的買了一本《論語》,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應付。可是中間的某些語句,是那麼的吸收我,把我引進《論語》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麼的值得我去欣賞、品味,能給人頻頻的聯想,暢遊在知識的海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我當時品完後,覺得孔子和他的學生能力是那麼的高超,技能是那麼的爐火沌青。

於是我的品味生活從這裏啟航:人們在當今的社會上,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休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斷走向改正的道路嗎?與朋友和平相處,彼此信任對方,難道不是一種能力嗎?婁別人把一件重要的事託咐給你時,那不是對你的信任嗎?你是否應該去珍惜?老師乃辛勤的園丁,毫不留情的把“水”傳授給你,你不應該認真的聽,一心一意地去做嗎?忠的特點為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

我被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錯誤上做的並不好,有一次,三姨給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議,我卻竭力的開拓自己的錯誤,以後我會改正,做認真標兵,我堅信,在漫長的品書道路上,會繼續掀開嶄新的一頁頁。第二個是很短,卻又很長,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説:“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大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嗎?”看來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決心,決定認真努力的學習,我相信《論語》會讓你、我、他受益無窮,讓好書悦伴我們的一生。

《論語》讀後感13

在開篇之前請允許我小小自豪一下,我來自聖賢之鄉——曲阜。所以《論語》對我的影響是從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當有人問起我是哪裏人的時候,總是自豪的説:我家有孔子,從小讀《論語》,然後學着古人的樣子搖頭誦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論語》內有太多的人生真諦,奈何才疏學淺,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參透其中的內涵。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就讓我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其有了不同的認知。

小時候,經常聽剛上國小的哥哥誦讀這句聖言,我也跟着誦讀,兒時並不知其中含義,只是覺得朗朗上口,説白了就像一句兒歌。等上學才知道其中的含義,卻又是覺得毫無道理:為什麼我學會的東西,還要回頭看,豈不是浪費時間?一直到大學聯考複習,一遍遍的複習知識點,才慢慢懂得: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總是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只是走馬觀花,而當我們再回首這一路的風景,一定會有新的發現!任何事件都有兩面性,取優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維,而對於此處聖言,卻難以找到説服我們不去學而時習之的理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道理簡單,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當下,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身為新時代的醫務人員,醫學知識更是浩瀚無邊,邊學習邊工作更是我們的日常。很幸運能在今年有機會學習《學習強國》,在歷時xx個月的學習時間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論語》的重要性。當下學習都是通過手機APP學習,沒有了書本筆記,更是讓許多知識水過地皮濕。想要更好的學習,更要好好的去複習觀看過的視頻及知識點,這樣才能讓大腦更好的吸收消化這些知識營養。時代是發展的,科技是進步的,醫學同樣如此,我們在醫學的浩瀚大海中捕魚,更要學而時習之,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下藥如神助,為醫院為社會作出貢獻!

楊伯峻解釋道:學習到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中。想來也是真理,時至以"實幹興邦"的名義予以詮釋再好不過。醫務人員以救死扶傷為天職,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後期學習到的知識,紙上談兵終是無用功,把所學之術應用到實踐中才是正道。理論推動實踐,實踐總結理論,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是船體,習是揚帆,學而時習之,方可在浩瀚學海,乘風破浪!

《論語》讀後感14

好讀書,好讀書。這句話説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讀書才會得到知識嘛。月亮升起來了,星星還在天上頑皮的眨着眼睛。我的書房裏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原來我正在背論語。這時間,我突然讀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尋味。是啊,我和黃智傑、王澤華這三個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嗎?我們三個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長,黃智傑是我們中間學習最好的。當然,在他的帶領下我的作文和數學都大大的有進步啊!我的特長是體育,所以我是他們中間的體育委員,我的游泳、跑步、籃球,都是呱呱幫的啊!王澤華是一個心細的人,所以他是我們的雜物委員。所有活動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動我們都進行的順順利利的,這都是他的功勞啊!

我們這三個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國時期的劉關張三人是喝了雞血來證明他們三人之間的友誼,雖然我們沒有喝雞血,但是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了我們之間的友誼。我們上個人在生活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我們三個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漢。我們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陰招,我們三個都要肝膽相照的朋友,生死關頭也要共同度過,我們堅信如果我們無論遇到了什麼困難,都會團結互助。黑過去的,光明就要來臨了。

同舟共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們要用自己的所擁有的所有東西來讓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萬古長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們的友誼便永在!

好一個孔子,好一句經典的論語啊!

《論語》讀後感15

我喜愛看書,是班裏有名的“小書蟲”。什麼《百萬英鎊》、《童年》、《城南舊事》都是我的最愛,可讓我最喜愛的一本書,還得數《論語》,因為它藴含中華千年的智慧,讓我受益無窮,從中我讀懂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和處事方法。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生活上不也是這樣的嗎?在學校,老師經常教導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問出來,不懂裝懂,這樣反而會害了自己。一次,老師在講大課堂作業本中的星號題,我不懂裝懂,向別人借來大課堂作業本抄,結果考試時,題型根本沒變,知識換了一下數字,我就不會了,我真後悔啊!這件事不是正好説明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從此,我再也不敢自己欺騙自己了,學習也變得越來越愉快,也就“是知也”了。

在論語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多。”意思是:子路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説:“自己要率先去做,讓別人和自己一起做”。我以前當代理組長時,這句話幫了我大忙呢!記得有一次,在中午掃地的時候,一開始我吊兒郎當的,別的值日生也都學着我,隨隨便便,搞得地面越來越髒,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忽然想到了……感覺羞愧不已。於是,我立馬一本正經地掃起了地。其它值日生有我為他們做榜樣,也一個個認真了起來。5分鐘過去了,地面被打掃得乾乾淨淨,不塵不染,猶如一面鏡子,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要經常讀《論語》,我能從中知道更多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懂道理、知識淵博、聰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