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生不過如此優秀讀後感想心得

校園1.39W

通過閲讀林語堂先生的這本人生不過如此的書,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人生不過如此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人生不過如此優秀讀後感想心得

  人生不過如此讀後感篇一

從《京華煙雲》知道了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是第一次讀他的文章,很特別,很新奇,是一種舒適,一種自我的解脱……書中,編選者別出心裁地將內容分為“我生之初尚無為”、“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等六個篇章,將林語堂生命中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呈現出來,讀來令人眼前一亮。林語堂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文字精煉,但回味無窮。在他生活的每一個時期對於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台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嗎?

時光如流,彷彿就是剎那之間,青春歲月便如昨日黃花,隨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當第一根白髮出現,它讓我警覺到自己已經不再年輕,青春已經流逝,歲月從不饒人。日子瑣碎、繁雜、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鏡,在我還未來得及應對它的時候,它便把它最實質、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現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買菜、油鹽柴米醬醋茶,水費電費通訊費……大到孩子學習,買房置業,小到待人接物,迎來送往,每天都是一個字:忙!忙得焦頭爛額,顧此失彼。累,便成為必然,成為生活的一種常態。於是,便時常為生活的重負而苦惱,而煩躁,而悶悶不樂,並時常生髮出一種擺脱的慾望。

讀了《人生不過如此》後,我有了很多感受。現在,很多人活得很累,過得不快樂。其實快樂來之於健康的心靈!幸福來之於滿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換一個角度,換個心態。就會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觀察,去思考,就會發現,事實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糟糕!換個角度去觀察,世界會更美!

無獨有偶,有這麼個故事説有一個像我們一樣生活過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尋找聖人諮詢解脱的辦法。聖人在聽了他的苦惱以後,給他拿了一個竹簍,指着一條鋪滿砂礫的道路對他説:“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自己喜歡的石頭放進揹簍,看看最後會有什麼感受。”

那人照着聖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沒有多遠,石子便裝了半個揹簍。聖人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説:“越往前走,逗人喜歡的石子越多,揹簍也就越來越加沉重。”聖人摞了一下銀白的鬍鬚,微笑着説:“孩子,我們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揹着一個空空的揹簍。然而,隨着我們的逐漸長大,喜歡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們每走出一步,都要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喜歡的東西放進揹簍,結果路走得越遠,揹簍裏的東西也就越多,這就是你為什麼會覺得生活的負擔越來越重的原因。”

那人問聖人:“我們應該如何來減輕生活的沉重呢?”聖人同答道:“要減輕這份沉重其實非常的簡單,你只要把工作、愛情、婚姻、家庭、友誼中的任何一份東西拿出揹簍都會減輕沉重。”聖人緊接着反問道:“你願意將其中的哪份東西毫不猶豫地拿出揹簍呢?”面對聖人的詰問,那人無言以對。

是啊,我們每個人裝進“揹簍”裏的都不是純粹的石頭,而是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精心從這個世界裏尋找來的愛情、事業、家庭、婚姻、友誼等許多令我們魂牽夢縈,難捨難分的“東西”。就是因為這些捨不得的“沉重”,才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豐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實。所以當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時,應該感受到慶幸和滿意、歡喜。因而沉重的背後必然是生活的豐碩和事業的收穫。

  人生不過如此讀後感篇二

孔子説“四十不惑”。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可是我仍然是迷惑叢生,常常思考關於人生之問題。在經歷了許許多多之後,或喜怒,或哀懼,或戚鬱、或迷惘,或愛恨……種種之情,矛盾糾結,於胸中連綿起伏,每每煩惱雜交之時,便去讀書尋求解脱,到底人生是什麼?到底人生為什麼?忽然我在書架上發現了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不過如此”到底是怎樣?且看他老人家是如何看破紅塵的吧。因其正和我當下之心,便孜孜而讀,讀罷合卷,欣然,豁然,釋然——人生應該如此:享受!

人生應該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會聯想到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思進取、吃喝玩樂之類。但此書之中的享受卻是別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學會享受自然。

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從自然人的孕育而來,而經過一生的無論是叱吒風雲也好,卑微低賤也好,最終都要化為一縷煙或是一掊土,迴歸到自然之中。那麼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匯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

林語堂是個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會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討厭住樓房,因他認為那不是人類應該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時間他還是決心租了一個洋房,他這樣寫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樓層的緣故,是因那房後有一片荒園,有橫倒的樹幹,有碧綠的池塘,看上去枝葉扶疏,林鳥縱橫,我的書窗之前,又是夏天綠葉成蔭冬天子滿枝了。”後來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説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腳底踏土、踢踢瓦礫、聽聽蛙鳴蟬叫、養只烏龜,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結網、還要養只鴿子生蛋,哈哈,簡直是個美妙的動物世界。他説,他的小孩子在這個園中觀察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至理,總比在學堂念自然教科書來得親切而有意味。

他還常去遊覽避暑、去海上釣魚,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

他説:“大自然本身始終是一間療養院。”它可以治癒很多人類的病,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鬥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慾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煩惱。他還寫道:“一個人如果能和自然界偉大的東西發生聯繫,他的心會真正變得偉大起來。”

是啊,我們可以把地平線上的熱帶的雲看做是一個舞台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園,把怒吼的波濤當做音樂會,把山上的微風看做冷氣,把恢弘壯麗的火燒雲看做是世間最偉大的戲劇。這樣我們便變得偉大起來,像大地和蒼穹那麼偉大。這是多麼寬廣的境界,多麼迷人的智慧啊!

我情不自禁地被感動着。那雄渾的山,那柔情的水,那靈嫵的草木,那多情的鳥獸……瞬間都在我身邊美妙起來,於是,我合上了書,出得樓來,享受自然。

冬日的風沒那麼凜冽,反而十分清爽。蜿蜒的小路旁灌木叢枝杈別緻,託着白雪,映着光輝。這次我沿着小路來到了冬日很少來到的小樹林,哈,這麼多的鳥,以前怎麼沒有發現,鳥的叫聲真好聽,或“啾啾啾”,或長笛悠揚,或如嗩吶吹奏,或柔腸百轉,或清脆悦耳,在林枝間飛上飛下,你追我逐,真是妙趣橫生啊!再看林間,樹影疏斜,陽光明豔,天空湛藍,白雲飄飄,我的心立刻通暢起來,開闊起來,快樂起來,真如林語堂説:“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樂的人,能與大自然協調的`人是真正快樂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愛享受自己的身體。

林語堂説:“我們有一個軀體,許多事情都得依賴我們的軀體,我們應當看好我們這架自行修補的奇妙機器,我們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們都有一個健全的肢體,可是我們幾時重視過?幾時愛惜過?又幾時享受過?我們是否給了肢體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鍛鍊,充分的享用。我們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觀察了嗎?有多少東西我們視而不見;我們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傾聽了嗎?多少美妙的聲音我們充耳不聞;我們有腳啊,可是我們真正腳踏實地走多少路;我們有手啊,可是我們的又有多少時間是閒着的呢?

當我們看到一位法國時尚雜誌總編在中風後全身只有左眼睛會眨,而他就用這隻眼睛寫成了小説鉅著的時候,當我們看到美國那位無腿無胳膊人怎樣快樂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作何感想呢?

而當我們老的時候,各個器官都不靈便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企求呢?讓我能好好呼吸吧,讓我能站起來吧,讓我能聽一會音樂吧,讓我能讀一會書吧,讓我能睜開眼睛看看太陽吧,讓我聞一聞花香吧,讓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當這些都已成為奢求的時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會享受了,可是當我們可以盡情享用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身體弄到哪裏去了?

人生是應該享受快樂的。

他説:“人生於世,所碰到的問題不是應該以什麼做目的,應該怎樣實現這個目的,而是要怎麼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給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陰。他應該調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我們人生的幾十年,都在做什麼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們工作着,但我們是以什麼樣的理念、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在工作?我們是在享受工作嗎?我們生活着,但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理念、心態、方式在生活呢?我們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樂趣呢?我們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過着,但我們是一天一天都在快樂着嗎?

真的很感謝林先生讓我在不惑之時豁然開朗。

人生應該是自由的。林先生説:“一個人只有具有這種自由的意識和淡漠的態度,結果才能深切地熱烈地享受人生。” 他曾經寫過:“對我自己而言,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所以 我們還要學會享受這份人生的自由。

在享受中,我讀完了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應該無時無刻不在享受:享受潛心讀書的陶醉、享受獲得知識的愉快、享受傾心談話的歡樂、享受無限幻想的喜悦、享受樂善好施的給予、享受……只有這樣,人生才會真正的快樂,才會不枉活一生。

  人生不過如此讀後感篇三

無獨有偶。二十一世紀初葉,人心的浮雜,與百年前的五四時期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一個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必然有很多東西被暫時遺忘或遺棄,有人遂驚呼:“文學死了!”孤獨的現代人無所適從。小孩們將目光投向論壇投向網絡遊戲,投向超女超男。女人們將目光投向韓劇,投向爭端不休的宮庭戲。讀書人則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一個世紀前,投向眾多大家名師的不朽經典,以求內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語堂經典散文集《人生不過如此》就是滋養性靈的一冊好書。

書中,編選者別出心裁地將內容分為“我生之初尚無為”、“當時只道是尋常”等六個篇章,將林語堂生命中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呈現出來,線條式地刻錄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軌跡與思想歷程,讀來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時期,出現了許多學貫中西的學者,他們既有東方的機智又有西方的思辯,時代賦予他們古樸的性靈與現代的奔放。他們的作品,以經典的姿態被一再地翻英流傳,長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優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語言和時代的界限,迸發出瑰麗無限的生命力。少年時,我們曾沉浸於徐志摩的華豔、朱自清的清幽、郁達夫的沉鬱、魯迅的鋒利;中老年時,卻更喜歡林語堂的閒適、周作人的沖淡,當你對官場商場職場情場人場衝突厭倦了,讀到林語堂們的文章,恰如喧囂急馳的列車上偶遇久違的兒時故舊,不能不心生感懷與親切。

林語堂主張:“文章者,個人性靈之體現”。他的散文皆講究沖淡,講究自然,無華章麗句,亦無官樣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閒談,有靜氣養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讀林語堂的書,宜燈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側卧。洗盡鉛華見本心,紅塵深處不染塵。他為文反對方巾氣、道學氣,認為天下好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感情,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無事翻看幾頁他的書,是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覺中,你就學會了林語堂先生處世的超然和豁達,以及研究學問時的敏鋭與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潤如玉的君子,一位謙虛謹慎的學者,於無人處悄悄立在你的面前,與你辯論該如何逍遙自在地做人、心無芥蒂地處世,“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台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正因有了這種超然的心態,作為新文化運動時期兩派不同陣營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見不同,林語堂多次被魯迅辱罵,但其事後仍能在《魯迅之死》中滿懷真情地説出:“吾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這種胸襟,何其坦蕩。

讀林語堂的散文,另一個如天外飛仙般的享受就是無孔不入的幽默與機智。他的幽默不像時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膚淺而誇張地講些笑話或段子來吸引人,而是於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愛可樂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樣買牙刷》、《我的戒煙》、《冬至之晨殺人記》等,從生活小事生髮出無限的況味,讀來令人莞爾。林語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學貫中西,博聞廣見。豐富的文化底藴,淵博的學識,使他的幽默充滿與眾不同的智慧,是骨子裏的冷幽默,輕靈,通透,徐徐拂過鬚髮、心房與毛孔,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讀林語堂,與其説是在讀他的出世與入世,不如説是在讀一部社會人生。他的達觀與超然並不是表現在對社會人生的不聞不問,而是純粹古典中國式的雍容與曲折。在中西文化的薰染下,他不喜歡把文字擺弄得“如那些學生的遊-行示威一般,披肝瀝膽,慷慨激昂,公開抗-議”,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陸上馳騁縱橫,走的雖是幽默與諷刺一路,但誰能明白他“這一路的滑口善辯,其中含有眼淚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書中所選的諸多篇目,我們在今日讀來,仍如當時所寫,一點也沒過時;書中所透露的諸多世相,我們在今日看來,仍如當初時代,一刻也未改變。歷史的車輪碾過,逝者如斯,而蓬草猶在。信手摘錄幾例。比如,他把應試教育稱作“惡性讀書”,並指出“惡性考試藝術就是煮鶴藝術,可惜被煮的是我們男女青年。”他説“西洋人討論女子服裝,亦只認為審美上問題,到中國便成了倫理世道什麼夷夏問題。”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願早晨聽喔喔公雞叫。我要鄰近有老大的喬木數株。”……如斯種種,在文化高度發達的今日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與激賞,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歎。這,或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於《生活的藝術》一文中,林語堂總結道:“當我寫這本書時,有一羣和藹可親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們互相親熱。在真實的意義上説來,這些靈魂是與我同在的,我們之間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認為是惟恐一真實的相通方式——兩個時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樣的思想,具有着同樣的感覺,彼此之間完全瞭解。”每個人讀林語堂,都會被這“彼此之間完全瞭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這種悠然會心的感覺,在山水,是性靈相通物我兩忘;在人類,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經典,於茲誕生,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