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校園9.3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引導學生估算結果的大致範圍。

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為一、二、三年級教學班配備了多媒體講台,為現代化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都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們班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説、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

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評析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幹什麼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説給大家聽聽。

生1:媽媽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媽媽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媽媽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交流一下你的調查,好嗎?

(小組交流。)

師:有一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説: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剛的爸爸説: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剛的媽媽説: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980元。)

師:看到這裏,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餘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後,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説一説你的估算結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對,786元接近800元,應該是600+800-1000=400(元)。

師:哪位同學的結果更接近精確結果?

生:第2位同學。

師:同學們這麼快就估算出來了,那麼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餘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説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説:我想用節餘的錢買一台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機的價錢減去一個月的節餘,還缺522元,再減去一個月的節餘,還缺84元,因此需要攢3個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2:我們組是這樣想的,兩個月的節餘是876元,要買一台洗衣機是960元,還少84元,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3:我們組的想法和第二個同學説得差不多,先求出兩個月的節餘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生4:我們組的想法是先求出兩個月的節餘,是876元,買洗衣機還不夠,再加一個月的節餘是1314元,這就足夠了,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説什麼?

(屏幕顯示:小剛高興地説:謝謝同學們幫我解決了問題,你們的好方法我已經學會了。再見。)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於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蔘與,課堂氣氛熱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並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教學反思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調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課堂上,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幫小剛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我為之一振。由於取材於生活,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達起來非常流暢,把一個理財計劃説得井井有條。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這節課,我感到學生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並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問題情境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並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由於學生的差異,個別學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組的討論,因此就乾脆放棄。另外,雖然在課前,我強調是近幾個月內的計劃,有些學生在計算時才知道要攢8~9個月,這樣在計算時就耽誤了時間

通過反思,提醒我在今後備課中要關注每個細節,努力提高自身教學以及處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案例點評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節課還注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在充分讓學生合作探討的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環節的時間,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一千米有多長?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3、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二、新課

1、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麼?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説,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後彙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説説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

三、作業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後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

四、課後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麼關係?

3、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1、教學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説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釐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

得出分成了10份,那麼一釐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釐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

2、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3、整理長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1、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後訂正

2、80頁2、3

學生測量

3、完成81頁5-9

四、課後記

五、時分秒

1、能認識,寫鐘錶的具體時刻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3、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4、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西師版第四冊p100~10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學會探究圖形特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學會探究圖形特徵的方法。

教法:

演示法、歸納法、啟發法。

學法:

操作法、總結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教具

釘子板、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各一張、課件。

學具

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個一張、方格紙、直尺、三角板、小棒、彩筆。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思

1、創設情景:智慧樹上智慧果,智慧樹下你和我,智慧樹前做遊戲,歡樂多又多。(師唱前一句,引導學生拍手跟唱後三句。目的在於創設學生熟悉的智慧樹欄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彷彿置身於智慧樹欄目。)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智慧樹欄目嗎?

生齊答:喜歡!

師:紅果果姐姐給我們出了一道數學題(課件出示):機器人身上有哪些平面圖形?

生回答: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師:請同學們具體説一説哪部分是長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生回答:嘴、脖子、胳膊、身子、腿是長方形。頭、手、腳是正方形。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生1:桌子、凳子、黑板是長方形。

生2:地板磚、手帕是正方形。

生3:鉛筆盒的面。

生4:教室窗户上的玻璃表面。

師重點強調某一物體的面,例如桌子的面、凳子的面、黑板的面等。有些學生找的物體的面是近似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應強調有些,例如有些鉛筆盒的面是長方形的等。只要學生回答的正確或接近正確就應給以不同方式的鼓勵。例如你觀察的真仔細,你的眼力真準,你表述的很完整等等。

2、小結導入: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長方形、正方形,其實數學就在我們周圍。前邊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繼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長方形的特徵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按要求操作:(課件出示)

1、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生:長方形有4條邊,4個角。

2、用直尺量一量長方形的邊,你能發現什麼?

生1:上邊、下邊都是8釐米,左邊、右邊都是4釐米。

生2:上邊、下邊都是7釐米,左邊、右邊都是3釐米。

生3:上邊、下邊相等,左邊、右邊相等。

師:上邊、下邊我們叫做對邊,左邊、右邊也叫做對邊。所以我們説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接着課件出示: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剛才的發現嗎?

生獨立操作後上台演示。

師再演示一邊重點強調兩邊重合。(接着課件演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的角,你能發現什麼?

生1:4個角都與三角板(或直尺)的直角相等。

生2:4個角都相等。

生3:4個角都是直角。

接着課件演示,進一步驗證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

(二)歸納自主探究的方法

1、學生自己歸納探究方法。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用什麼方法知道長方形有4條邊,4個角的?

生:用數一數的方法。

師:我們又用什麼方法知道長方形對邊相等的?

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

師:我們又用什麼方法知道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

師:我們剛才用數一數的方法可知長方形有4條邊4個角,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可知長方形對邊相等,用比一比的方法可知長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師邊總結邊課件出示)

數一數:4條邊4個角

量一量:對邊相等

比一比:4個角都是直角

(三)合作探究正方形的特徵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用剛才的方法來探究正方形有什麼樣的特徵,好嗎?

生:好!

1、(課件出示要求)

探究方式:小組合作交流。

探究方法:數一數、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

探究時間:三分鐘。

探究內容:①數一數正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②量一量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度,你能發現

什麼?(折一折)

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正方形的角,

你能發現什麼?

2、小組合作交流。(4人一組,由組長負責)

3、小組代表彙報。

生1:我們組認為:正方形有4條邊4個角,4條邊都一樣,4個角都是直角。

生2:我們組認為:正方形有4條邊4個角,4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師:(對於以上答案都要給予肯定)誰能用折一折的方法來驗證正方形的4條邊都相等?

生上台演示。

師再演示一遍重點強調4條邊都重合。

接着用課件進行演示,進一步驗證學生們合作探究的'正方形的4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四)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用數一數、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進一步探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誰能完整地告訴大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1、學生總結。

2、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

長方形:4條邊,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條邊,對邊相等(並且4條邊都等);

4個角都是直角。

3、同桌兩人互相説一説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4、過渡語:同學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那麼綠泡泡哥哥也想考考你們了!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齊答:有!

師:好,請同學們勇闖第一關: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二、拓展應用

(課件出示)我會填:(獨立思考,指名回答,強調學生把題讀完整,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答案)

1、長方形有(4)條邊,(4)個角;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1、正方形有(4)條邊,(4)個角;(4)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師對回答的學生要及時的給予鼓勵,例如你真棒!第一關你已成功闖過!你真是小勇士等。接下來請同學們巧奪第二關:慧眼識圖,眼疾手快!(課件出示)

第二關:慧眼識圖,眼疾手快!

判斷下列各圖是不是長方形、正方形?

形式:採取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同桌一人回答是或不是,一人判斷正確或錯誤,個別地方教師適當要求學生説:為什麼?例如圖5為什麼不是長方形?等。

師在學生回答完畢後,説:能獨立闖過這一關的同學給自己以掌聲鼓勵。生拍手説:嘿!嘿!我真棒!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勝利闖過兩關了,還想不想繼續闖關?

生:想!

師:那麼請同學們接着挑戰第三關:手腦並用,心靈手巧!(課件出示)第三關:手腦並用,心靈手巧!

1、照下圖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

形式:找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判斷。

2、我能用小手擺出漂亮的圖形。

用同樣長的小棒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①學生獨立用小棒拼擺。

②上台演示,並説説擺的是什麼圖形,用了幾根小棒,為什麼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③評價:小手真巧!思維真明瞭!

3、我能用小手畫出美麗的圖形。

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①學生獨立用彩筆在方格紙上畫。

②上台展示作品。

③評價:色彩多鮮豔!大小多勻稱!線條多專業!

4、我會動腦折出最大的正方形。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①學生獨立折。

②互相幫助折。

③找個別學生演示折的過程。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智取第四關:團結協作,智中取勝!

(課件出示)

第四關:團結協作,智中取勝!

長方形有()個,正方形有()個

形式:小組合作交流。

要求:先具體指出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再數一數長方形有幾個?正方形有幾個?

生1:長方形有4個,正方形有3個。

生2:長方形有6個,正方形有3個。

師:同學們到底哪組數得對呢?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數對的同學給自己以掌聲鼓勵!

過渡語:同學們真聰明!連闖4關,小刺蝟咕咚都想問候大家了:你們學的快樂嗎?

生:快樂!

師:為什麼快樂?

生1:通過學習我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生2:我學會了用數一數、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學習數學知識。

生3:

生4:

四、總結收穫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的收穫真不少!老師從你們那裏也學到很多知識,我也很快樂,謝謝大家!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設計説明

根據“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課標理念,本節課着眼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以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遊戲是啟發心智與興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首先圍繞遊戲展開,使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到遊戲上來,然後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數學遊戲,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説一説、擺一擺、猜一猜的過程中複習舊知、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進學生的有序思考。

動手操作是一種由多個感官參與的,以感知形式為主的認知活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動時間,不僅讓學生親身經歷思考與自主探究再創造的過程,還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學習中應用。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數字卡片

學生準備數字卡片彩筆

教學過程

⊙遊戲激趣,導入新課

1.遊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遊戲嗎?(喜歡)下面,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數學遊戲,看一看誰的反應最快。

(1)快速讀數。(依次用卡片分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點?(都是兩位數,數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換了)

(3)每組數分別表示什麼?(如18表示1個十和8個一;81表示8個十和1個一)

(4)用1和2這兩個數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哪幾個兩位數?(根據回答板書:12 21)

2.導入。

師:那麼用1、2和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排列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通過競賽遊戲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為進一步探究簡單的排列問題做準備。

⊙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97頁例1。

用1、2和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

2.討論、交流。

師:從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明確:因為要組成兩位數,所以每次要從1、2、3這三個數字中選兩個數字)

3.操作、記錄。

師:請同學們三人一組,用1、2、3三張數字卡片組數,看哪組動作最快,擺的兩位數最多。

(引導學生分工協作:一個人當記錄員,其餘兩個人擺數字卡片)

4.彙報、交流。

師:誰願意作為小組代表説一説,你們組擺出了哪幾個兩位數?

(分組彙報:12、13、21、23、31、32)

5.討論、比較。

師:為什麼有的組擺的兩位數多,而有的組擺的兩位數少呢?

預設

生1:擺的兩位數少,是因為有的組在擺數的過程中遺漏了。

生2:擺的兩位數多,是因為有的組在擺數的過程中重複了。

師:有什麼好辦法能保證既不遺漏也不重複呢?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

2.能正確計算混合運算題。

3.引導學生探索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5.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與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創設小熊購物這個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幫助小熊計算買食品花了多少錢,引出混合運算的教學,其中包括乘加與乘減的運算。

教學時,教師應注意要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千萬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出來。另外,在計算過程中要讓學生之間進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遼源市第一實驗國小教學條件、師資條件比較先進,學生的素質相對來説也比較高。特別是,我們班的學生經歷了近兩年的課改實驗,由於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現在數學課上已形成了學生樂於學習、善於提問、敢於創新的局面。但由於學生年齡偏小,缺少生活經驗,所以教學中,我儘量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課堂實錄

為了吸引學生學習,我將教材中虛擬的小熊購物情境設計為真實的買水果情境,課前佈置學生去水果超市調查各種水果的價格。結合學生的調查,我在課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價格,然後,師生間進行真實的購買。通過買水果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而且還增長了實踐經驗。

教學中,我設計了猜一猜活動。先出示購買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讓學生根據該算式猜出是怎麼買的水果。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混合運算知識的理解。

最後,我還設計了一道讓學生設計春遊購物預算方案的綜合實踐的課外延伸題,以加強學生應用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整節課,我都竭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可參與、可探究,貼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數學活動空間。

(一)為水果貼價格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帶來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麼?

生:香蕉、蘋果、金橘

師: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大家到超市對各種水果的價格做了一次調查,現在我就要根據同學們的調查為水果貼價格。

(師在一個貨架上為水果貼價格,單位按每千克計算。)

蘋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買水果

1.教學乘加混合題

師:價格標好了,同學們,下面我們要玩一個買水果的遊戲。

(生很高興。)

師:現在你就是一名顧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闆。我的小顧客們,你們想買點什麼?

生:3千克蘋果;4千克金橘

師:如果你要買兩種水果的話,你想怎麼買?

生:我想買3千克蘋果,1千克香瓜。

師:他應付給我多少錢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生動筆計算。)

師:現在我們進行小組交流,説説你剛才是怎麼算出來的。

(小組交流。)

師:現在誰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學進行彙報。

生1:我是這麼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蘋果的價錢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蘋果和香瓜一共的價錢。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兩個算式合起來成為一個算式來計算,這樣簡單些,結果也是13元。

師:大家觀察23+7這個算式,這是把剛才那個同學的兩個算式合起來的,叫綜合算式。這個算式裏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應該先算誰呢?你是怎麼想的?

(生觀察思考。)

生3:應該先算乘法,因為這樣是先算出了3千克蘋果的價錢,然後再加1千克香瓜的價錢,就是它們一共的價錢了。要先算加法就講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師,我知道沒有括號的算式先算乘除、後算加減,所以這道題應該先算乘法、後算加法。

師:他們倆説得都對,這道題我們只有先算3千克蘋果的價錢才能知道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所以像這樣有乘又有加的題,我們要先算乘法、後算加法。要求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5:我的計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價錢放前面,也可以算出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

生6:老師,我是口算的,兩種水果一共是13元。

師: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兩種水果的價錢。

2.教學乘減混合式題

師:我們繼續來玩買水果的遊戲,假如你有20元錢,買了4千克香蕉,我應該找給你多少錢呢?這個問題請同桌合作解決,並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

(同桌間討論並解決此問題。)

師:哪一桌想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

生1:我們先計算出4千克香蕉的價錢,列式是34=12元,然後用20減12等於8元,你應該找回8元錢。

生2:我們列的是綜合算式20-34,你要找給我們8元。

師:我們在計算20-34這個算式時先算什麼?後算什麼?你能説明原因嗎?

生3:我們應該先算乘法、後算減法,因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錢,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錢。

生4:應該先算乘法、後算減法,算出香蕉的價錢,再用一共的20元錢減去香蕉的價錢,剩下的就是找回的價錢了。

3.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混合運算。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有沒有發現混合運算時,我們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呢?

生:(齊答)先算乘法、後算加減。

4.提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能提出混合運算的問題嗎?

生1:我買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錢?

(生在練習本上做,並作答:28+7=23(元)。)

生2:媽媽買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錢?

生3:我是這樣算的:45+4=24(元)。

生4:老師有30元錢,買了3斤香瓜,還剩多少錢?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還剩9元。

(三)猜一猜

師:現在我們換個玩法。我當顧客,我來買東西,但是我先不告訴大家我是怎麼買的。我要請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買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我是怎麼買的水果。討論的時候小組裏的每個人都要積極地參與,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並且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3+8這個算式。)

生1: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買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們小組還有一個猜法,就是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觀察25-27。)

生4:我們猜老師拿25元錢買了2千克香瓜,還剩11元錢或者用25元錢買了7千克蘋果,我們猜的對嗎?

師:從算式上看同學們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對,現在我宣佈我實際購買的答案。我買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還用25元錢買了2千克香瓜,你們誰猜對了?

(一部分學生因猜中而歡呼。)

四)指導學生看書、質疑

師:我們這節課學的買水果就是課本中小熊購物的內容,大家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

(五)總結

師: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麼?

生1:我學會了買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六)佈置作業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今天我們所學的混合運算,做一份你們小組春遊時的購物預算,填好下表。

預計花費剩餘(或補上)

( )元( )元( )元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買水果遊戲。教學實踐證明,由於我將教材提供的虛擬小熊購物轉變為真實的買水果,學生更樂於投入到學習中來,而讓學生在課前對各種水果的價格做市場調查,則更有助於買水果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實踐的機會。

在探究運算順序的過程中,我先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後進行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在不同算法的彙報中,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説明先算乘、後算加的運算順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訴給學生先算乘、後算加。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獲得了知識,對此印象會更為深刻。

愛迪生説過: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學中,我轉變以往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方式,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互相解答。只要學生能夠答的,教師決不包辦代替。課堂中,學生積極性很高,樂於參與學習活動的場面令我欣慰。因為,他們活躍的思維及表現源於我平時課上的訓練。我為學生創設寬鬆、自由、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展開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種算法解決問題的環節中,學生機敏的反應、多種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驚,也令我感到了教學的成功之處。

課後的延伸作業是為學生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這要發揮小組的團隊作用。學生既可運用所學的混合運算知識幫助解決問題,又增加了社會實踐經驗。因為,這其中包括購買哪些食品、輕重如何、攜帶是否方便、價錢是否合理等問題。

案例點評

本節課的設計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編原教材的情境,使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變以往讓學生死記先乘除、後加減的規律為促使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運算的規律,特別是課前讓學生親自去市場調查各種水果的價格,更為課上的計算買水果的價錢做了鋪墊。這是這篇教學設計的特色之處,因為它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間的聯繫。

教師所設計的猜一猜活動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一個算式,學生可以猜出買的不同數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在探索性學習方式上得到培養,並且發展了創新意識。同時,這一活動也有利於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

最後,教師還在課外延伸教學方面下了功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一、背景設計

“空間與圖形”是國小數學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作了比較具體的要求,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等。而“角”的認識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但對於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説,對“角”的知識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對角已積累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還是第一次認識。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動增加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創設認識和理解數學角的情境。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概括,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學習需要的分析)。

1、實際是什麼?(認知起點能力)

學生在認知上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能夠識記平面圖形中的角及實物中的角。

2、應該是什麼?(認知上達到——使能目標)。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識記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會比較的大小,學會畫角並能實際理解應用。

學生分析:本班學生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撐握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會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夠識記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識別角有大小,學畫、能識記理解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空間與圖形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二、教學策略分析

教學重點:經歷活動,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學難點:經歷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並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係。

突破方法: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其次藉助直觀動演示,使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與學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運用動手操作法、直觀演示法、互動交流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並藉助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從而“變教為誘、變誘為思、以誘達思”。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活動角、剪刀、水彩筆、木棒、紙。

四、教學媒體的選用

1、設計思想: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的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是很抽象的,教學時必需通過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先認識實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後經態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鏈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書角,師:你認識嗎?讀一讀,説説你是怎樣理解的?(或者説生活中你在那裏看到角)

師:是呀!這些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角是數學意義的角,數學中的角是怎麼樣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好嗎?

2出示實物圖:(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認為的角在哪裏?

畫角:看來大家對角的認識有些不同,能畫出你心目中的角嗎?

3談話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意義的角具有仕麼樣的特點呢? 1、説生活中的角

2、指角(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

3畫角:在紙上試畫,説説畫的角是怎樣的)

為學生學習數學角創設具體情境打開思路,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根據

二、操作感知、自主構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觀察,正確感知:

1課件演示—角的形成過程(從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問:你又發現了什麼?

2、畫角、課件演示(從一點出發,引出兩條直的線)。

3、師:動動小手也畫一個角,好嗎?

4、師:誰願意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畫的。

5、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自學教材)。

6、練習內化、豐富表象、課件演示。

①判斷,深化表象(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迴歸生活,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學意義中的角,所具有的特點,那麼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數學意義中的角。

課件演示(實物圖: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觀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過程

2、學生畫角

3、彙報你是怎樣畫的

4、彙報角各部分名稱

5、學生練習、評價通過從實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然後通過看、畫、找等多種感官活動初步建立角的表象,進一步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其次藉助於媒體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二)做角—操作內化、實踐體驗

1、談話: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誰的手最巧?

2、師巡視

3、師:通過展示你們發現了什麼?

1、做角:用毛線、吸管、小棒等學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評價

4、議一議做、比、議、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性的多樣化,這一過程即鞏固對角的認識,又為學習角的大小架起了橋樑。

(三)感知大小—實踐活動、感悟體驗1、引導觀察,比較大小。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

2、創設衝突,引發爭論。

師:你能畫一個很大的角嗎?

3、在視頻儀上展示,提問:你認為哪個角大?為什麼?

4、直觀演示:

①課件演示:有兩邊重合,向左旋轉;

②拉活動角

5、師:根據觀察和活動,上面的角到底誰大,它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觀察、説一説哪一個角大?

2、學生畫角,小組討論。

3、學生仔細觀察,感知它的變化

4、學生拉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距離有關)讓孩子經歷實踐活動溝通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聯繫,獲得感性知識並掌握角的本質特徵,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交叉開的程度有關,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三、總結欣賞延伸

1、師:這節課,每位小朋友都開動腦筋,經歷指、畫、做、摸、想等活動,獲得了許多新知識,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説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師完成板書,認識角。

3、欣賞—發現美。

師:同學們,角不僅不數學中被應用,而生活也被廣泛應用,古今中外許多建築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

(課件演示:伴隨着悠揚的音樂,欣賞古建築物)

4、“小小設計師”用角或者有角的圖形拼出你喜歡的圖案。

1、生談收穫

2、帶着音樂,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價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及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學流程

六、自我評價

1、以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與教學活動中,藉助於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深入淺出的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生進的大小,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成功的快樂。

2、《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為此,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在練習中昇華,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數學學,用數學的需要。

3、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活,迴歸生活。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時,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學中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了一個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一幅幅美的圖片和建築物,這樣一個情境,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角的廣泛應用,並感受到了數學的魁力,從而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