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2017年九年級寒假生活指導答案彙總(青島出版社)

校園1.08W

2017年寒假已經來臨,為幫助考生們能度過一個健康、快樂、安全、有意義的假期。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2017年九年級寒假生活指導答案彙總(青島出版社),供參考借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九年級寒假生活指導答案彙總(青島出版社)

(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海瑞,字汝賢,瓊山人;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親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明穆宗隆慶)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撫應天十府;帝屢欲召用瑞,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取材自《明史?海瑞傳》);注:①脱粟:糙米飯;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A.署南平教諭署:委任;B.墨者多自免去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脱粟①,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縣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戚去。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親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明穆宗隆慶)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素疾大户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下令飈發凌厲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屈者。又裁節郵傳宂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怨頗興。都給事中舒化論瑞,滯不達政體,宜以南京清秩處之,帝猶優詔獎瑞。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將履新任,會高拱掌吏部,素銜瑞,並其職於南京户部,瑞遂謝病歸。新 課 標 第 一 網

帝屢欲召用瑞,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提學御史房寰恐見糾擿③,欲先發,給事中鍾宇淳復慫恿,寰上再疏醜詆。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諡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傳》)

注:①脱粟:糙米飯。②飈發凌厲:氣勢猛然。③糾擿(zhí):舉發糾正 。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署南平教諭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臉上刺字後塗上墨

C.執政陰沮之 陰:暗中,祕密

D.素疾大户兼併 疾:憎惡、痛恨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B項“墨”,指貪w,不廉潔。

答案:B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現海瑞正直剛毅、敢作敢為的一組是(3分)( )

①布袍脱粟,令老僕藝蔬自給

②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

③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④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

⑤力摧豪強,撫窮弱

⑥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

A. 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説明海瑞廉潔為官;③和④分別是從皇上和任江南織造的宦官的反應來間接表現。均不符合題意。排除①③④,故選D項。

答案:D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海瑞遷淳安知縣時,為政清廉,潔身自愛,平時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自足。聽説他為老母親祝壽,才買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務而齋戒修道。無人敢言,海瑞獨自上疏。皇帝讀了奏章,十分憤怒,把 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來。

C.海瑞推行政令氣勢過於猛烈,有些奸民乘機告狀,世家大姓有被誣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員上書陳述他的罪狀,皇上迫於壓力讓他解職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後,仍然剛正果敢,提學御史房寰害怕被檢舉揭發,惡人先告狀,上疏誹謗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但皇帝沒有同意。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中“皇上迫於壓力讓他解職而去”的説法有誤,原文中“帝猶優詔獎瑞”“……瑞遂謝病歸”可作為佐證。

答案:C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忤”譯為“冒犯”;“市”譯為“買”;“遁”譯為“逃跑”。(2)句中,“已而”譯為“不久”;“劾”譯為“彈劾”;“魚肉”,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把……當作魚肉”,也可引申為“迫害”之意;“縉紳”,借代用法,譯為“士大夫”。

答案:(1)聽説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

(2)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當作魚肉),沽名釣譽破壞政事,於是改調海瑞去任南京糧儲之職。

參考譯文: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中舉人後代理南平縣教諭,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總督胡宗憲曾告訴別人説:“昨天聽説海縣令為老母祝壽,才買了二斤肉啊。”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過淳安縣,酒飯供應的十分簡陋,海瑞高聲宣言縣邑狹小不能容納眾多的車馬。懋卿十分氣憤,然而他早就聽説過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斂威風而離開。

當時,明世宗在位時 間長了,不去朝廷處理政務,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設壇求福。總督、巡撫等大吏爭着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致賀。朝廷大臣沒有人敢説時政的,海瑞單獨上疏。嘉靖皇帝讀了海瑞上疏, 十分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對左右説:“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在旁邊説:“這個人向來有傻名。聽説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 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皇帝聽了默默無言。過了一會又讀海瑞上疏,一天裏反覆讀了多次,為上疏感到歎息。

隆慶三年夏天,以右僉都御史身份巡撫應天十府。屬吏害怕他的威嚴,貪官污吏很多自動免去。有顯赫的權貴把門漆成紅色的,聽説海瑞來了, 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監織造,因海瑞來減少了輿從。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併土地,全力摧毀豪強勢力,安撫窮困百姓。貧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併的,大多奪回來交還原主。推行政令氣勢猛烈,所屬官吏恐懼奉行不敢有誤,豪強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有些奸民多乘機揭發告狀,所以世家大姓不時有被誣陷受冤枉的人。又裁減郵傳宂費,士大夫路過海瑞的轄區大都得不到很好的張羅供應,因此怨言越來越多。都給事中舒化説海瑞迂腐滯緩不通曉施政的要領,應當用南京清閒的職務安置他,皇帝還是用嘉獎的語言下詔書鼓勵海瑞。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奸民,魚肉士大夫,沽名釣譽破壞政事,於是被改任南京糧儲。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上高拱掌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職務合併到南京户部當中,海瑞因此以病為託辭,回到瓊山老家。

皇帝屢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國事的閣臣暗中阻止,於是任命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向來苟且怠慢,海瑞身體力行矯正弊端。提學御史房寰恐怕被舉發糾正要先告狀,給事中鍾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再次上疏誹謗誣衊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留不允許。萬曆十五年,死於任上。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諡號忠介。

  (二)古代詩歌閲讀(11分)

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5—6題。

偶見

[明]徐禎卿

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銜春恨到天涯。

注:①玉鞭:馬鞭。

5.詩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麼?全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可奈玉鞭留不住”是這首詩中的第三句,按照“起承轉合”的規律,這一句是在前兩句的基礎上的“轉”句。詩人的“玉鞭”留不住的是“落日”,更是那匆匆而逝的時光。

答案:“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時光。行進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獨寂寞,偶見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興大起,驚喜異常。本應駐足留戀,無奈天色將晚,紅日西斜,手中的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於身後。全詩表現了詩人慾賞春景而不得的無奈心情。

6.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什麼?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語言的能 力。“詩眼”指的是詩的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詩眼常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本首詩寫作者見春景、感落日,那“春恨”自然成為統攝全篇的詞了。

答案:春恨。欲賞春景而不得的無奈,不禁引發詩人對春天的悵恨之情,引發對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華易逝。而漂泊天涯的遊子,又不知經歷過多少回的離愁別恨。“春恨”二字,將旅途偶見的感觸昇華,擴大了詩的內涵。

  第二組(30分)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開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

德秀少孤貧,事母以孝聞。開元中,從鄉賦,歲遊京師。不忍離親,每行則自負板輿,與母詣長安。登第後,母亡,廬於墓所,食無鹽酪,藉無茵席,刺血畫像寫佛經。久之,以孤幼牽於祿仕,調授邢德秀早失恃怙,縗①麻相繼,不及親在而娶。既孤之後,遂不娶婚。族人以絕嗣規之,德秀曰:“吾兄有子,繼先人之祀。”以兄子婚娶,家貧無以為禮,求為魯山令。先是,墮車傷足,不任趨拜,汝郡守以客禮待之。新|課 |標|第|一|網

部人為盜,吏捕之,繫獄。會縣界有猛獸為暴,盜自陳曰:“願格殺猛獸以自贖。”德秀許之。胥吏曰:“盜詭計苟免,擅放官囚,無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負約。累則吾坐,必請不及諸君。”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獸而還。誠信化人,大率此類。

秩滿,南遊陸渾,見佳山水,杳然有長往之志,乃結廬山阿。歲屬飢歉,庖廚不爨,而彈琴讀書,恬然自得。好事者載酒餚過之,不擇賢不肖,與之對酌,陶陶然遺身物外。琴觴之餘,間以文詠。率情而書,語無雕刻。所著《季子聽樂論》《蹇士賦》,為高人所稱。

天寶十三年卒,時年五十九,門人相與諡為文行先生。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謂之元魯山。 (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

注:①縗:舊時的喪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黜陟使上聞 聞:報告

B.族人以絕嗣規之 規:約束

C.累則吾坐 坐:獲罪

D.好事者載酒餚過之 過:拜訪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B項“規”是“勸告”的意思。

答案:B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屬於元德秀“高行”的一組是(3分)( )

①不忍離親,每行則自負板輿,與母詣長安

②母亡,廬於墓所,食無鹽酪,藉無茵席

③以孤幼牽於祿仕,調授邢州南和尉

④不及親在而娶。既孤之後,遂不娶婚

⑤累則吾坐,必請不及諸君

⑥門人相與諡為文行先生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③只是敍述元德秀被任用之事;⑥不是元德秀的“高行”,是別人對他的評價。排除③⑥,故選A項。

答案:A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元德秀孤苦無依,依照法令領俸祿做官,出任邢州南和尉。後來,因為治理事務有很好的政績,又得到提拔,做了龍武錄事參軍。

B.元德秀趕不上在父母活着時娶妻,於是不肯結婚。因為侄子結婚娶妻,家裏窮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辦婚禮,所以請求作魯山縣令。

C.到魯山上任時,德秀從車上掉了下來,不幸摔傷了腳,不能慢跑拜禮,但還是用對待客人的禮節對待郡守長官。

D.元德秀淡泊名利,安於貧賤,晚年定居陸渾山,寄情山水,所著文章得到了思想行為高尚的人的讚揚。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中元德秀摔傷腳和做魯山令的前後時間錯,摔傷腳是在做魯山令之前;説“用對待客人的禮節對待郡守長官”也錯,應是汝郡郡守用客禮來對待元德秀。

答案:C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獸而還。(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謂之元魯山。(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出”譯為“放出”;“格”譯為“殺”;省略句式翻譯時應把省略的內容補出來。(2)句中,“高”,意動用法,譯為“認為……高”;“名”,作動詞,譯為“呼名,叫名字”;“謂”譯為“叫,稱”。

答案:(1)於是打開枷鎖放出偷盜者。第二天,(偷盜者)殺了猛獸回來了。

(2)士大夫認為德秀品性高潔,不直呼他的名字,稱他元魯山 。

參考譯文:

元德秀,河南人,字紫芝。唐朝開元二十一年中 進士。

德秀小時候喪父,生活貧苦,侍奉母親因孝順而聞名。開元年間,由鄉里舉薦,常年在京城遊學。不忍心離開母親,每次出行就自己肩負板輿(揹着母親),和母親一起到長安。中進士後,母親去世。在母親墓地之側建廬居孝,不吃鹽,不吃酪,睡覺時底下不墊茵席,刺出血來畫像寫佛經。時間長了,憑着是孤兒,人又小,(按照法令)領俸祿做官,調任邢州南和尉。輔佐治理事務有很好的政績,黜陟使向皇上報告了,(朝廷)召他任龍武錄事參軍。

德秀早年失去了父母,接連為父母服喪,沒有趕上在父母活着的'時候娶妻。成為孤兒後,就不再娶親。元氏家族的人用絕後來規勸他,德秀説:“我的哥哥有兒子,可以承繼先人的香火。”因為侄子結婚娶妻,家裏窮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辦婚禮,所以請求作魯山縣令。這之前,德秀從車上掉下來摔傷了腳,不能慢跑拜禮,汝郡郡守便用客禮來對待他。

縣中有個人偷盜,官吏逮捕了他,關在牢裏。恰好魯山境內有猛獸作亂,偷盜者自己説:“願意拼殺了猛獸來贖自己的罪。”德秀答應了他。官吏説:“這盜人使用詭計只求逃走,你擅自放走了官

府的囚犯,豈不是(要受到)牽累嗎?”德秀説:“我;任官期滿,德秀向南遊覽陸渾山,看見了好山水,不期;天寶十三年德秀故去,時年五十九歲,門人共同諡他為;(二)古代詩歌閲讀(11分);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5—6題;宋城子;[南宋]李好古;平沙淺草接天長;注:①中行:中行説,西漢文帝時太監,後降匈奴,成;5.從全詞看,“徒感慨”“空悵望”分別表達了作者;答:__

府的囚犯,豈不是(要受到)牽累嗎?”德秀説:“我不想違反承諾,受到牽連我一個人獲罪,一定請求不牽連諸位。”於是打開枷鎖放出偷盜者。第二天,(偷盜者)殺了猛獸回來了。(德秀以)誠信感化他人,大多都是這種做法。

任官期滿,德秀向南遊覽陸渾山,看見了好山水,不期然便有了長期隱居的想法,於是在山岡上修了房子。有一年遇到饑荒,廚房裏煙火不生,而德秀彈琴讀書,怡然自得。好事的人拿着酒和菜餚拜訪他,德秀不分賢能與否,都和他對飲,樂陶陶地,超然物外。彈琴喝酒之外,偶爾吟詩作文。任情而寫,語言沒有雕琢。他所著的《季子聽樂論》《蹇士賦》,受到高人稱讚。

天寶十三年德秀故去,時年五十九歲,門人共同諡他為文行先生。士大夫認為德秀品性高潔,不直呼他的名字,稱他元魯山。

  (二)古代詩歌閲讀(11分)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5—6題。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 ,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涼。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欲上治安③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注:①中行:中行説,西漢文帝時太監,後降匈奴,成為漢朝大患。②馘(ɡuó):割耳朵。③治安:賈誼曾給文帝上《治安策》。

5.從全詞看,“徒感慨”“空悵望”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底事”指“什麼事”,“漫”指“徒然、白白地”,“雙闕”指“京都”。其次,整體把握詩歌的結構和內容。上闋先寫景,後抒情;下闋先 敍事,後抒情。所以回答“徒感慨”“空悵望”這兩種感情所包含的具體含義,應結合上文鋪陳的內容,所以答題要點包括兩個,一是闡釋詩歌大意;二是指出“徒感慨”“空悵望”的具體內容。

答案:上闋既描寫了揚州經過戰爭劫難後的荒涼景象,又陳述了古往今來的英雄都隨着時間消逝的史實,在此基礎上,“徒感慨”表現了作者對歷史興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與感歎。下闋作者 先寫自己以前的志向遠大,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壯志成空,“空悵望”抒發作者年華已逝、壯志難酬的惆悵心情。

6.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請列舉出兩種,並作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作品表現手法的能力。從全詞的角度鑑賞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一般不從修辭角度入手。其次,正確定位詩歌類型(敍事、説理、描寫抒情),這首詩屬於抒情詩歌:上闋從情景關係入手;下闋敍事抒情,抓住敍事部分用典抒情的特點,以及今昔感情的對照等角度賞析;另外詩歌感情信息的詞眼頗多,也屬於直接抒情。

答案:①借景抒情。作者運用單調的景物形成一幅遼遠、悽迷的意境,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擔憂、惆悵的心情。②用典。作者運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擊楫中流”等典故書寫自己年輕時的雄

心壯志。③直接抒情。作者運用“徒感慨,漫悲涼”“空悵望”抒發悲傷、惆悵之情。④對比。作者把年輕時的遠大理想與現在的願望成空進行對比,寫出作者的失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