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集錦10篇

校園2.6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集錦10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第7冊教科書第91頁例4,92頁的練一練及相關練習。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相遇問題應用題的結構.

2.通過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較熟練掌握相遇問題的思考方法.

3.學會解答已知兩地之間的路程和兩個物體運行的速度,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二)能力訓練點

1.如何根據兩地之間的路程和兩個物體運行的速度,求相遇時間.

2.提高學生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積極動腦,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2.通過應用題的教學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品質.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相遇問題應用題的結構,能根據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學會已知兩地之間的路程和兩個物體運行的速度,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相遇關係式解答相遇求時間的`各類應用題.

教具學具準備:自制活動投影片一套,小黑板兩塊.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投影出示: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3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遠?

(1)讀題

(2)用兩種方法解答

2.導入:

(1)引導學生把這題所求問題變為條件,改編成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2)出示改編後的例6,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鐘走50米,小英每分鐘走40米.經過幾分鐘兩人相遇?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板書相遇求時間)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6,讀題理解題以後解答

(1)這題告訴我們哪些條件?(相距路程,兩人速度)

(2)要求的問題是什麼?(相遇時間)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發現了什麼?啟發學生思考:

(1)小東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兩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時間?(1分)為什麼只用了1分鐘?(因為他倆是同時出發)

(4)這時兩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請認真觀察,根據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討論,你知道了什麼?

引導學生知道:

(1)現在小東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們都用了2分鐘,老師追問:為什麼兩人用的時間相同?

(3)現在兩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兩人還相距90米.(270-180=90米)

3.歸納

提問:通過以上兩次演示還知道了什麼?

引導學生知道:

(1)小東和小英走的時間是相同的.

(2)小東和小英走1分鐘就是90米,走2分鐘就是180米.

(3)如果小東和小英再走1分鐘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問:是不是呢?老師指名學生到前面演示.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4)小東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鐘.提問:

(1)這3分鐘就是什麼?(相遇時間)

(2)討論:是怎樣得來的?

引導學生知道:

(1)小東和小英同時出發1分鐘就走90米,270米里有3個90米,所以兩人同時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鐘,也就是這題求的相遇時間.

(2)歸納數量關係,引導學生知道:

①270米是路程

②90米是速度

③3分鐘是時間

④數量關係式是:路程速度=時間

4.列綜合算式獨立解答

三、鞏固發展

1.甲乙兩個車站相距270米,兩輛汽車從兩站同時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0千米,開出幾小時兩車相遇?改變條件出示:

提問:(1)根據今天學的數量關係解這題的關鍵是什麼?

(2)説解題思路

①如果乙車每小時比甲車慢10米,幾小時後兩車相遇?

②如果乙車每小時行40千米,比甲車每小時少行10千米,幾小時後兩車相遇?

思考後先獨立完成,然後彙報解題思路.

③如果甲車3小時行150千米,乙走2小時行80千米,幾小時後兩車相遇?

分組討論,彙報解答思路,並列出綜合算式.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解答以上這三個小題,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時間這類題,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時間,如不直接告訴我們,根據題意求出來,再按數量關係式解答.

2.根據條件列算式並説明理由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540千米.兩輛汽車相對而行,甲車每小時行6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四、全課小結:引導學生總結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

五、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應用題

複習題小黑板

速度時間=路程

例6

路程速度=時間

(速度的和)(相遇時間)(速度的和)(相遇時間)

270(50+40)

=27090

=3(分)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説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説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釐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説什麼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本遊戲活動以摸球作為載體。通過此數學遊戲,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實驗、猜想與驗證的過程。

教學過程:

1、師向學生交代清楚活動的操作順序:兩人一組,然後記錄顏色,再放回。記錄摸出的紅球、白球次數可用畫“正”字的方法。

2、組織活動:

(師給每組口袋內準備的白球與紅球數的比例應相同。)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摸球,一人記錄。

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進行巡視,以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不當操作。

3、彙報交流並猜想:

每組學生操作完畢後,組織全班進行彙報交流。並將彙報結果記錄在黑板上,以便學生進行猜想。也要請他們説説猜想的根據。

4、驗證猜想:

請學生打開各小組的口袋,驗證猜想的結果與實際結果是否相符。

5、小組討論:

投影出示討論的題目包括表格。然後出示問題。

注意:學生在具體討論時,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猜想與推選的方法,對此,要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理由,特別要指導學生應考慮比賽外的各種因素。

6、課堂練習:

89頁第3題。

提示學生:由於任選的隨機性,故可能出現特例。對此,在解答時,不要求學生作統一的回答。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

教學難點:

商中間、商末尾有0的處理方法及筆算的簡便寫法格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你們估一估商是幾位數。説説是怎樣估計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導入

師:這天孫大聖來到花果山,看到滿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這麼多的仙桃,一定要帶回去給猴子猴孫們嚐嚐,於是大聖手一揮,所有的桃子都進入大聖的手心裏了。

2、被除數是0的除法。

師:現在,樹上有多少個桃子?(0)

師:這時,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來摘桃吃,你們説説平均每隻小猴能分到幾個桃子?(0)你是怎樣做出來的?(02=0)

師:又來了兩隻小猴子,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個桃子呢?

(0、04=0)

師:要是再來一隻呢?(0、05=0)剛剛是4只,那要是再來4只呢?(0、08=0)

師:看到這兩個算式,你還能説出類似的算式嗎? 同桌互説一個。

師:好,看到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0除以任何數都得0)

師: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結論你又補充嗎?(0除以任何不是0數都得0)

3、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這四個小猴子沒吃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大聖看到他們那麼失望就拿出了408個桃子,誰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平均每隻猴子能分到幾個桃子?)

師:瞧,你提的問題和大聖的一樣,真了不起!這道題你會做嗎?你是怎樣列式的?(4084=)結果是多少?(102)你是怎麼算的?

重點引導學生用列豎式方法解答。

獨立解決後,同教師板書對照,比較兩個豎式不同之處,説説自己的觀點。

師:咱們看看結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數都一樣嗎? 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的正確性的.!

[師:你們都太了不起了,老師這有兩道題你們有信心做對嗎?

6033=答案

8022=答案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學説計算過程。

師:那看看結果和我們剛才估算的位數是不是一樣。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剛剛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開心的走了,聽説大王在分桃子,又來了6只小猴子,大聖就又拿出840個桃子,那麼平均每隻小猴能分到多少個桃子?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計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師:我們計算的結果和估算的位數也一樣。

三、鞏固練習

師:小朋友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嗎?

6802=34

3093=13

師:小朋友你們真棒,老師這還有一道思考題,看看你們會不會,不過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思考題:哪題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課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8—60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感知並初步整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認識圖形的學習方法,增強空間觀念,提升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比較,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長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徵,認識它們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觀察情境,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我們的生活中,長方形和正方形到處都能見到。(出示教室場景圖)你能很快找出圖中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

學生交流時,課件相應地顯示學生説到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之後,完整地顯示圖中能看到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揭示課題:這些圖形都是正方形或長方形。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再現由具體實物抽象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過程,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學中的平面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二、由表及裏,自主探究

1、長方形和正方形邊、角的數量。

談話:(指課件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看起來給你怎樣的感覺?

引導:這種感覺實際上是由它們的基本特徵決定的。要研究一個圖形的基本特徵,一般可以從組成這個圖形的邊和角來考慮。每個人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説一説它們是幾邊形?有幾個角?

【設計意圖】教師的設問頗具啟發性,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觀感受,意在激活學生經驗層面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感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由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首先表現在邊和角的數量上,因此,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多邊形的認識,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開始探究。

2、猜想長方形和正方形邊、角的特點。

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這裏,學生猜想的基礎是觀察。猜想的結果其實並不重要,激發學生觀察的內在需要顯得更有必要。

3、驗證長方形邊的特徵。

引導:剛才你們認為長方形上下兩邊相等,左右兩邊也相等,能用什麼方法來證明呢?

指名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談話:老師在學具袋裏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試着用剛才説的這些方去驗證你們猜想。

小組活動後彙報,估計學生可能採用以下方法:

(1)用直尺測量。

演示:指定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測量的過程,並告訴大家測量的結果。

提問:通過測量,你們發現了什麼?

強調:通過測量,這個小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上下兩邊相等,左右兩邊相等。

(2)用折的方法。

演示:學生上來在實物投影上演示“折”的過程。

提問:折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將上下兩條邊對着折,左右兩條邊對着折)通過折,你們發現了什麼?

如果學生還有其他的方法,也鼓勵他們進行展示和交流。

引導:剛才我們驗證了兩個長方形,發現──長方形的上下兩邊相等,左右兩邊也相等。其他小組也發現這個結論了嗎?有沒有哪一個小組的同學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或者左右兩邊不相等的情況?

小結:如果僅僅研究一兩個長方形,可能還不能下結論。我們全班研究了十幾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都發現長方形的上下兩邊相等,左右兩邊也相等。(板書)

介紹:(邊説邊指)長方形上下兩條邊的方向是對着的,這兩條邊可以説成是“對邊”,左右兩條邊也是對着的,這兩條邊可以怎樣説?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剛才得到的結論改為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節約用水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活動進一步鞏固鞏固比例知識、簡單的統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過的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感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責任意識,養成良好的品德。

教學重難點

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問題

1、(屏幕顯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請學生説説對這則廣告的理解。引出課題。

2、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呢?

二、問題討論,明白道理

1、交流課前蒐集的信息,暢談有關水的認識。

2、展示相關資料,瞭解地球上水資源狀況。

3、交流感想,強化體驗。

三、參與活動,親身體驗

師:水龍頭壞了或沒有關緊,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體出示相關圖片),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

師:課前我請同學們做了一個漏水試驗,我們一起來看看試驗結果吧!

1、小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鐘大約滴水50毫升)

2、計算統計,交流感想。

師:根據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一個漏水水龍頭漏水情況統計表

時間1分鐘1小時24小時1年

水量(升)

一個水龍頭一年浪費多少水?(1立方米約重1噸)

3、評價家庭用水狀況,提出節水建議。

4、(出示)小明刷牙時不間斷放水30秒,用水約6升。小剛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約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當於小剛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採用節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個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兩次算,那麼每月(30天計算)可節水多少升?

C、節約的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為8噸計算,夠你家用幾天?

(獨立分析計算、彙報計算結果,交流想法)

四、解決問題,提出方案

分組討論一下節約用水的措施。

1、學生分組討論,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節水片段。

2、出示節水倡議,生齊讀: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從操作活動中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思考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意識,以及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因數和倍數等概念間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過程:

一、認識因數與倍數,預習反饋

1、反饋主題圖,根據主題圖的不同情況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饋: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觀察並回答。

(1)這三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麼共同點?

(2)像這樣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之間還有另一種説法,你想知道嗎?

(3)這樣的三個數,我們也可以怎樣説?(2和6是12的因數),請大家也像這樣把其餘的兩組數也説一説。

請看教材12頁,2和6與12的關係還可以怎麼説?

(4)也就是説2和6與12的關係是因數和倍數的關係,這幾組數中,誰和誰還有因數和倍數的關係?

(5)提問:能不能説12是12的因數呢?

(6)小結:上面這三組算式中,我們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數。

3.討論:23÷4=5……3,提問:23是4的倍數嗎?為什麼?

誰能舉一個算式例子,並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4.討論:0×3 0×10 0÷3 0÷10

提問: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有什麼發現?

5.注意:(1)為了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時候,我們所説的數一般指的是整數,但不包括0。(2) 這節課我們研究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中所説的因數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稱的“因數”,兩者不能搞混淆。

二、鞏固新知

1.下面每一組數中,誰是誰得因數,誰是誰得倍數?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説法對嗎?説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數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數

(3)因為3×6=18,所以18是倍數,3和6是因數。

3.在36、4、9、12、3、0這些數中,誰和誰有因數和倍數關係。

4、完成P15第2題

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講評時讓學生説一説,是怎麼想的?

三、思維訓練

1、判斷

(1)12的因數有:1、2、3、4、6、12。

(2)整數32的因數共有4個。

(3)自然數a的最大因數是a,最小因數是1。

(4)一個數的因數都小於這個數。

2.遊戲。記住自己的學號,聽老師説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學請舉手。

(1)( )是4的倍數 (2)( )是60的因數

(3)( )是5的倍數 (4)( )是36的因數

四、課後小結:

五、 佈置作業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麼?(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假如沿着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 與規範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着寫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裏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係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p51)。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係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能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數量關係,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學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天到了,讓我們到果園裏看看吧!果園裏種滿了什麼樹呀?如果老師告訴大家果園裏有蘋果樹1420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什麼?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2、學生補充條件,並列式計算

梨樹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補充:

(1)梨樹比蘋果樹少420棵

(2)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

(3)蘋果樹比梨樹少420棵

(4)蘋果樹比梨樹多420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現在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一種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2) 根據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説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3) 學生在本子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交流:指名説解題思路,1420表示什麼?1000表示什麼?

(5) 綜合算式怎麼寫 ?誰還有不同的寫法?1420-420表示什麼?

2、如果補充的是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你怎樣想?怎樣算呢?根據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後在本子上列式計算。

指名板演,並説説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3、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麼不同?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麼?第二次用它求什麼?但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關鍵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鞏固深化

1、p52練一練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對

2、p52練一練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p52練一練3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華: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組討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説説錯在哪裏?

4、p53練一練5

5、p53練一練4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一、 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兩根不同顏色的線繩,你覺得哪根長一點呢?

師:哪位同學能想出辦法,有根據的説出哪根長點,哪根短點?

(引出尺子)

師:非常好,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我們的祖先啊,就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那麼,到底怎樣用尺子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尺量的方法,然後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 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釐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

■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都要從起點開始跑,那我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量。

■ 刻度線有長有短。

■ 尺子上還有很多數字,這些數字都對着一根長的刻度線,所以數字幾,我們就把它叫做刻度幾,而且這些數字都是按順序排列的。尺子長些,數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數字就少些。

2、認識、感受1釐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食指的寬度嗎?把你們食指摁在尺子上,你發現了什麼呢?(引出1釐米)

師:請同學們找找,自己尺子上,還有哪些是1釐米的。

生:從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釐米。

師:這説明了什麼呢?

l 尺子上每相鄰的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

師:我們大家現在一起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多長。互相看一下,計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3、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現在知道1釐米有多長了,那3釐米又有多長呢?

師:同學們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釐米的長度嗎?

4、用釐米量

師:剛才上課時,老師展示的2根線繩,到底哪一根長一點呢?現在,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兩根線繩各自多長,然後在測量比較一下,好嗎?

師:結果是哪根線繩長一點呢?能説説你是怎麼量的嗎?

三、 知識拓展

1、師:老師這裏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斷了一節,沒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麼這把尺子能不能用來量物體的長度啊?同學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想辦法,好嗎?

2、其他測量長度的工具(課件展示)

捲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長度單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碼、裏、海里

4、《買鞋》的故事

四、 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麼啊?這些知識有些嗎?我們能不能象那個“買鞋的.”一樣啊,為什麼啊?

五、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

(三)通過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摺尺、捲尺,4釐米、6釐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捲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麼工具?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麼?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2釐米,3釐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麼?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台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釐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捲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麼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台桌的什麼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捲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釐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釐米,1釐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並排畫出1釐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麼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教師出示摺尺,這是一把摺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釐米.10釐米、20釐米、30釐米、……、100釐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釐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捲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釐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釐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 1米= 100釐米

3.用捲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捲尺,並説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捲尺.用捲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捲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麼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反饋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釐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捲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後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牆壁的長等.測量後,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

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

第四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