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絕句原文及賞析【優】

校園1.05W

絕句原文及賞析1

絕句

絕句原文及賞析【優】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賞析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繫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着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瘦的.竹影和着詩句,梅花的香氣伴着我入夢。

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遲遲不肯落下西廂房。

註釋

西廂:傳統漢族建築四合院裏面西面的廂房。

絕句原文及賞析2

銅官山醉後絕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應須一作:要)

譯文

我愛銅官山,這裏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鑑賞

李白在這首絕句裏,讚美銅官山、五松山雄渾雋秀,抒發了“千年未擬還”、“拂盡五松山”的眷戀之情,堪稱千古絕唱。銅官山在安徽的銅陵,銅陵產銅。從“千年未擬還”出發理解“銅官樂”,當指詩人在銅官山所享受到的快樂。五松山亦在銅陵。酒醉以後,詩人興奮地舞之蹈之,詩人舞蹈起來長袖飄拂,可以拂盡五松山,可見詩人豪氣之博大。有酒可樂,詩人就不想再回長安去了,那自然是不願低頭折腰事權貴的`傲慢者的心態,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

絕句原文及賞析3

春怨

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註釋】

金屋:漢武帝幼時曾言願意建築金屋為了藏其表妹阿嬌。

【翻譯】

紗窗上的日影漸漸落下,天色接近黃昏,金屋裏面沒有人來臉上掛着淚痕。寂寞空虛的庭院中春天就要過去,梨花落滿一地,但緊緊關着門不去打掃。

【作者簡介】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平事蹟不詳。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後在世,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藴無窮。其《月夜(一作夜月)》、《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賞析】

詩人描寫了一個失寵之人的哀怨,淒涼的環境,襯托出女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寂寞,悽苦無依。全詩細膩委婉,意境深厚,味外有味,感人至深。

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願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裏,總共只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淒涼。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淒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淒涼。現在,屋內的光線隨着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説,“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淒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為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豔,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現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説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説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裏,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詞中人,所採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時間佈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佈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後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於這樣淒涼孤寂的環境之中,當然註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為詩篇塗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並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與情調是一致的。

為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採取了重疊渲染、反覆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為托出宮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畫的那樣一個淒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徵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徵詩中人的命運,作為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絕句原文及賞析4

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翻譯

親手種的'桃李樹不是沒主人,村野老人的院牆雖低也像家。

而現在春風竟然也來欺欺凌,晚上的春風吹折幾枝桃李花。

註釋

恰似:正是。

賞析

組詩第一首總述客愁惱春,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來,借埋怨春風欺花來發牢騷。前兩句説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園之中,“非”、“還”二字加強語氣,強調感情色彩。後兩句説,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現在春風竟又來欺凌,一夜之間居然吹折數枝鮮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語,語助詞。詩人寓情於景,造成情與景的對立氣氛。在詩人眼中,春風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詩人筆下,春風與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詩人惱春,卻寫成春風欺人。

絕句原文及賞析5

原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註參考:

1、 週一貫 李子山.國小生必讀古詩詞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xx年:197頁

2、 李承林.中華文典 中華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頁

譯文及註釋

譯文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註釋1.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裏,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脱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顯示全部

賞析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 顯示全部

絕句原文及賞析6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翻譯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泥土隨着春天的來臨而融化變得鬆軟,燕子銜泥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雙成對的鴛鴦。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豔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註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説遲日。

泥融:這裏指泥土滋潤、濕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鳥:指江鷗。

花欲燃:花紅似火。

賞析

其一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説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首寫於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着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豔。“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裏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緻,“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衝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温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悦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其二

這是杜甫客居四川時寫的一首抒情小詩,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光圖,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心中沉重的鄉思。

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烏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塗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

後兩句筆意一轉,抒發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並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湧出,發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本詩的藝術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長。其次是以敍景寄鄉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卻透露出詩人的懷鄉愁思。言婉意深,獨具風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7

原文: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

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註釋:

復:又。

山河:山曲。指墳墓所在。

翻譯:

生是活不到百歲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古往今來的英雄壯士,現在都化為塵土灑落在江河之中。

賞析:

此詩寫志士的憤慨。沈德潛評曰:“悲咽。”第一句從《古詩十九首》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化出。接着説“百歲復如何”,用詰問名式,深入一層,增強了人生感慨的表達力量。後半首申足前意。著名的蘇軾《前赤壁賦》有一段絕妙好辭説:“‘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操)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詩後半,形象地概括了蘇軾的賦意。特別是劉基本人,就是輔佐朱元璋掃蕩羣雄成就統一大業的“英雄士”,在這裏抒發的悲概,便不是一般文人的無病而呻吟了。

絕句原文及賞析8

梅花(五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譯文

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着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梅花》註釋

凌寒:冒着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梅花》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後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於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凌寒獨自開”,這裏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説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説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梅花》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後,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後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絕句原文及賞析9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翻譯

寄語東山那位窈窕的姑娘,總喜歡用幽夢去煩惱襄王。

禪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楊絮,不會再隨着春風上下顛狂。

註釋

口占:指即興作詩詞,隨口吟誦出來。

東山:各地稱東山者甚多,不詳何指,此處當為藝妓的居處。

窈窕:美好貌。

幽夢:隱祕的夢幻。

惱:撩撥,使人煩惱。

襄王:戰國時楚國的國君。

禪心:從佛修行之心。

絮:柳絮。

狂:瘋狂地飄舞飛揚。

創作背景

蘇軾於熙寧十年(1077)至元豐二年(1079)任徐州太守,道潛曾由杭州前往探訪。蘇軾設盛宴為之接風。宴席上,一個年輕貌美的藝妓向道潛求詩,且不斷地挑逗撩撥,道潛即興吟出這首詩。

賞析

題目是“口占”,名符其實,通篇以口語出之,從“寄語”之下,都是答辭。首句點出對方身份——歌妓。“好將幽夢惱襄王”出自宋玉《高唐賦》。這二句意在告訴對方不要來糾纏我,還是找別人去吧。由此可見,道潛之信守佛戒,不近女色,並非是意志力剋制的結果,而是已人定界,此心已死。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後二句解釋原因:“我”潛心修禪,心無餘物,就像沾染了泥的柳絮,沉於地面,不可能隨風飄浮了,“我”也不會因你的挑逗而動凡心。這句以柳絮沾泥後不再飄飛,比喻心情沉寂不復波動。柳絮輕飄於天,隨風逐舞,猶如人之浮於世;絮之沾泥,猶如人之出於世。

這就是佛家的禪心之所在,佛家有“放心”之説,蓋指心猿意馬;柳絮沾泥不再飄浮,喻禪心已定,心如止水,“放心”已“收”。詩人之不為聲色所動,不是有意識地恪守佛門戒律,刻意約束自己,而是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風吹不起半點漣漪。佛門説法,本重比喻,道潛以佛徒身分而用之於詩,可謂不忘其本。而此喻之妙,猶有可説者。春風飄絮,本是自然現象,春天最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動,柳絮也常以其“輕浮”之質,被賦予男女感情的色彩。這裏,不僅柳絮沾泥,風吹不起為人們所習見,因而頗能引起會心的感受,而且,在禪心觀照下,以輕質為重質,化喧為寂,設想也頗為別出心裁。

由於作者是位佛徒,人們理解該詩,或許多着重於他對佛門戒律的'自覺遵守,即所謂不涉邪淫。然而,從禪家理論來看,其意義尚不止於此。《大乘義章》卷十三説:“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維。······所言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禪定,本指坐禪時住心於一境。廣義地看,堅守禪心,不受干擾,如絮之沾泥,風吹不起,不也就是禪定的功夫麼。詩人不受女色之誘,並不是由於意識到佛門戒律,更不是害怕別人的指責,而是他本來就心如止水。這不由得使世人想起了“二祖安心”的公案。禪要自己參,心要自己安。道潛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正是他本人已經“安心”的結果。

絕句原文及賞析10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峯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過去了,

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家?

註釋:

逾:更加、更多。

欲:好像。

然:燃燒。

過:過去。

何:什麼。

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着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葱、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悦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歎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11

戲為六絕句·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譯文

王楊盧駱開創了一代詩詞的風格和體裁,淺薄的評論者對此譏笑是無止無休的。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後,也絲毫無傷於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註釋

戲為:戲作。其實杜甫寫這六首詩態度是很嚴肅的.,議論也是可取的。六絕句:六首絕句。

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擅長詩文,對初唐的文學革新有過貢獻,被稱為“初唐四傑”。

體:這裏指詩文的風格而言。當時體:那個時代的風格體裁。

哂:譏笑。

爾曹:彼輩,指那些輕薄之徒。

賞析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針對當時文壇上一些人存在貴古賤今、好高騖遠的習氣而寫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對好古非今的文學批評觀點。其中的“不薄今人”、“別裁偽體”、學習“風雅”、“轉益多師”(兼採眾家之長)等見解在今天也還是有借鑑意義的。本詩是《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詩中既明確地肯定了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的文學貢獻和地位,又告誡那些輕薄之徒不要一葉障目而譏笑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文將傳之久遠,其歷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絕句原文及賞析12

絕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註釋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説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説:“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絕句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一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春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春風輕輕吹拂人面,帶着清新的楊柳氣息。

譯文二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枴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着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着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譯文三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有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指枴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敍事。寫年老的詩人,駕着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着枴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絕句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杜陵絕句

唐代: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註釋」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於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註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後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裏指渭河水,位於今陝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餘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遊宴,作應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遊歷山水,曾出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並在次年被貶出長安,於是產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鑑賞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於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瞭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於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羣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裏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遊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於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羣山也會隨着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後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絕句原文及賞析15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釋志南〔宋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着臉龐的微風已感覺不到寒意,嫩綠的柳條隨風舞動,格外輕颺。

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對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温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説:我前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際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枴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説藜杖扶着我,將杖擬對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説:我扶着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前乘船途中,他已經前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前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對。

上兩句主要寫春遊經過,於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前後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對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前“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杖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對。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對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對如聞似見。儘管前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對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對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對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對。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悦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裏、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裏,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裏,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説》)不説理,也不説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標籤:賞析 絕句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