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

校園1.83W

人們在剛剛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除了性別之分,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最終能夠成為怎樣一個人,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成長經歷,社會環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決定。那麼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相關內容,歡迎參閲。

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篇一

《淺談當代大學生的成長》

摘要:大學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如何度過這黃金般的寶貴年華,如何對待和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將影響到畢業後大相經庭的人生之路。要正確認識大學生活對人生髮展的意義,明確大學生活的特點和成長規律,並對大學生的成長教育提出建議,如明確學習目標,努力鍛鍊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關注心理健康,樹立健康的戀愛觀和恰當的人生目標等。

關鍵詞:大學生活;大學特點;人生目標;心理健康;個性品質

大學生活如何度過將成為每個大學新生都要面對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識和態度將影響到畢業之後每個人大相徑庭的人生之路。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規劃將帶來不同的結果。大學是知識的殿堂,成才的樂園。你將在大學校園度過你青春最美好的時光,你一定會思考怎樣度過這黃金般的寶貴年華。我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學習知識,學會學習的同時,還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和學會與人共處。

大學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身邊少了母親的嘮叨,教室裏沒了老師的叮嚀與告誡,生活沒了父母的約束與管教,一切都是自由的。然而,有的人還沒有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有的人沒有重新認識自我,有的人在迷茫中失去了方向。

那麼該怎樣度過大學生活?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是一個極為重要、難以迴避的問題。如果你早有正確的思路,那麼你就可能少走許多彎路。不要忘記,走進大一同時也走進了一場競爭,一場搏殺,周圍仍是茫茫大海,仍舊驚濤駭浪,我們不要以為已經觸到一塊可以落腳的陸地,只顧一路貪玩,卻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一、大學生活對大學生人生髮展的意義

大學是什麼?大學是一個“氛圍”,是一種經歷,是一項投資。大學是大學生破繭成蝶的搖籃,是鍛鐵成鋼的熔爐;大學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助推器,是人生髮展的加油站。

(一)大學是一個“氛圍”

哪怕在大學自己感覺到沒學到什麼東西,但幾年的大學生活氛圍,大學環境的薰陶,也是你終身的財富。

大學學什麼?大學裏要學的東西很多:知識、技能、本領,但更重要的是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真正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大學最主要是培養人的思維,培養人的習慣。一個人在大學階段若培養起了自主學習的興趣、習慣和能力,對自己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二)大學是人生成長的一個經歷

要度過大學生活,最重要的是注重能力的培養,大學好像是一座山,遠離了父母,缺少了他們的悉心照料,我們好像是揹着揹包獨自登山的運動員,自強是我們登山的基石,自信是我們登山的信念,自學是我們成功登上山頂的保障,自律是保證我們安全的繩索。只要我們能堅定信念、克服膽怯、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就一定能成功。

(三)上大學是對未來的投資

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對眼前來講是消費,對未來來説是一項投資,是一項人力資本的投資。一般講教育的投資回報是最高的,也是最深遠的。它不僅影響你自己的人生,甚至影響你的下一代。因此,身在資源如此豐富的大學中,如何利用資源、克服懶惰,對我們大學生尤為重要。大學是一個實驗的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我們應當學會鍛鍊自己的協調能力。以一種比較適度的心態去應對一切,讓我們年輕的資本不斷增值。大學教育只給你一種眼光,而絕不能保證你將來做什麼。我們很難預測機遇,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去增加把握機遇的機會和可能。我們不能也無法要求這個社會和周圍的環境適應我們,但我們可以改變一些東西讓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和周圍的環境。

二、大學生活的特點和要求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相比較,最大的特點自主、自立。不論衣食住行還是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能力去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這就會給大學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思維等方面趨於成熟,思想、智能結構和職業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從成長和成才兩方面看,都是一個重要階段。要順利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就必須從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開始,樹立自尊、自強、自立、自愛的社會態度。

大學生正處於人體生長髮育的第二高峯期,伴隨着性意識的覺醒,產生了新的情感體驗和需求,從而產生強烈的成人意識和自我意識。同時,大學生又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階段,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最佳時期。並且,已經基本具備了形成人生觀的幾個基本條件,一是思維能力的發展,二是自我意識的發展,三是認識社會生活的意義,特別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過渡時期,是一個學習、準備成為社會獨立成員的階段。

鑑於上述各方面的特點,這就會給大學生活提出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

(1)思想上的自立。大學非常強調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自立,是現代社會對每個青年提出的基本要求,明確的自立意識包括必須有擺脱依賴的傾向,有承擔責任的準備,以及有相對明確的行為目標。

(2)學習上自覺。對大學生來説,學習的自覺性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較之高中階段大大地增強了。擺脱了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學生的學習也相對輕鬆,可以自由地安排學習計劃,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特長,在較大範圍內進行選擇。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還要擺脱依賴心理,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3)生活上自理。來到大學就意味着離開家庭,失去對家庭的依賴,衣食住行乃至認識人生與社會,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判斷、選擇和處理。因此,適應大學生活的第一步,就應該學會生活自理。古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實現偉大理想的起點放在身邊的自理上,可見其重要性。

(4)行為上自律。自律,是指個體對自我行為的約束或制約的能力。大學生離開了父母,自由度增加,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不像高中那麼具體細緻,高校輔導員的管理方式也不同於高中的班主任。在這樣較寬鬆的環境裏,在沒有外力的直接作用下,大學生就要自覺地調節自我行為,使之符合社會生活的規範與準則,這也是一個人逐漸成熟的標誌,是人格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篇二

《“90後”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成長成才規律探討》

摘 要:目前,“90後”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主力軍。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他們的心理特點、思維認知和價值觀念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係到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如何認清和把握新形勢下“90後”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探索大學生有效教育的成長成才規律,有的放矢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所有教育者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90”後大學生; 心理特點; 成長規律; 成才教育

2011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以“90後”為主體的大學生思想主流繼續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他們對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給予高度肯定。“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愛國熱情持續高漲,社會責任感顯著增強,道德素質和現代文明素質明顯提升。”但是,由於“90”後大學生成長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環境中,他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危害,與其他年代的大學生相比,他們表現出更為獨特的心理特徵。因此,認真分析時代背景,瞭解把握當代“90後”大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和特點,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成長成才規律,是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90後”大學生心理特徵及表現

“90後”大學生的身高、體重、大腦皮層結構、神經系統等生理髮育逐漸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腦神經細胞結構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使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他們“思維活躍,對事物的反映敏捷,求知慾旺盛,有較強的抽象概括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大大增強。”但是,由於缺少實踐磨鍊,其心理成熟遠遠落後於生理成熟,認知能力落後於活動能力,呈現出生理髮展與心理髮展相矛盾的特徵,引起某些心理方面的衝突。如追求獨立性與心理依賴性的衝突,情緒情感與理智的衝突,求知慾強與辨別能力低的衝突,以及個別學生心理素質欠缺等。

1.行為理念超前,依賴心理強

受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影響,“90後”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在“備受呵護”的“禁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個性張揚,特立獨行,在行為理念上表現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但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忠誠感;有較好的自我認知,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自信心強,自我意識強大,但行為個性“假成熟”、“真幼稚”;有強烈的“成人意識”,時刻希望別人把他們當作成人來看待。在理念上渴望獨立,但因為從小缺乏磨鍊,缺乏獨立生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擺脱對家庭和他人的依賴,依賴心理強,獨立抗挫折能力弱。調查顯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後,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會因此一蹶不振。”大多數“90後”大學生心理調控能力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

2.情感強烈,情緒心境化

“90後”大學生的情感強烈,外顯而又張揚,具有“情緒心境化”的特點。他們情感強烈,在愉悦的心境下,心情舒暢亢奮,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會感到滿意,做任何事都有動力,甚至對平時不感興趣的活動也津津樂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則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致,悶悶不樂。由於“90後”大學生的情緒在時間上有更長的延續性,一件事情所引起的情緒反應能夠較長時間停留在心裏。因此,他們在某一方面得到快樂和高興的情緒,就會延續成為良好的心境;由於挫折失敗引起的不快情緒,也會延續較長的時間,而成為抑鬱寡歡的不良心境。

3.思維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知行背反

在全球化浪潮下,人類文化由封閉、單一、排他性的發展狀態向着平等對話、多元交融的趨向發展。主導文化的壟斷性和排他性色彩逐漸淡卻,處於迎新潮流前沿地位的“90後”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取向權。”他們對“無視人的多重文化需要、限制人的多種文化價值選擇、壓制人的多種文化創造慾望的傳統道德理念與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對傳統道德理念與模式的現代轉向提出了強烈的訴求。”多數“90後”大學生既“遵從傳統的道德,又吸收了西方的道德觀念,既有對傳統的道德規範的肯定,又有對西方道德理念的認同。”

4.心理素質層次性明顯,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日益加快,“90後”的“天之驕子”面對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峻,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也比任何時候都大。當代“90後”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羣體。他們自我定位高,成才慾望強烈,但由於自幼成長在“温室”裏,心理較為脆弱。表現為當他們在學習、生活或情感上遇到挫折時,心理無法承受現實的挫折困境,個別學生甚至引發惡性事件。“90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並呈現上升趨勢。根據《2010-2011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調查表明,“有九成大學生存在或有過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明顯表現出心理矛盾多、壓力大、心理問題多發等特點。”

二、“90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分析

新時期新階段,認識、分析並把握“90後”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的成長成才規律,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1.環境制約律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心理學家巴克(Barker,1968)認為行為環境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具有普遍制約作用,行為環境改變,行為也會隨之而改變。行為環境對“90後”大學生的思維認知、價值情感以及心理品質的形成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方面行為環境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直接規範學生的言行舉止,另一方面行為環境通過與學生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將各種能力意識和品德要求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行為舉止中。並且這種“自覺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營造適合“90後”生活、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在當今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需要接受律

“需要是人類一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從需要層次理論去探究教育方式應首先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才能被其內化為道德價值觀念。事實上,“人們對於信息的接收並不是統統的照單全收,而是有選擇的接收。” “90後”只對那些能夠真正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的信息和領域感興趣,他們在思維領域發生的種種變化無一不是和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的現實需要密切相聯。心理需要不僅決定着“90後”大學生的行為方向和追逐目標,而且還是維持具體行為的動力源泉。

3.適應超越律

適應超越律即“在社會要求與‘90後’大學生需要間保持適度張力的規律”。從教育本身看,社會的能力要求與對象的思想水準這一基本矛盾,決定了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是要從“90後”大學生羣體(或個體)的心理特點和思想水平出發,既要適應“90後”思維認知的現有水平、適應他們能力素質形成發展的需要,又要“適度”超越他們現有的水平,將他們的思維認知、潛能和道德品質逐步提高到社會要求的水準上來,才能使其通過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維能力與思想道德品質。

4.主體間多向互動律

主體間多向互動規律,是指教育成效如何,主要取決於主體參與教育活動的廣度和各個主體之間多向交往互動的深度,它更強調了主體的平等性。“90後”大學生從心理上更渴望“平等”,他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認為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體,他們摒棄各種形式的“話語霸權”,更喜歡以一種自由和平等的方式,在雙向交流中相互提高,在“民主平等”的關係間交流不同的思想觀念、知識智慧和價值立場,在接納和學習對方中提升和優化自己。

5.知、情、信、意、行的矛盾突出規律

“知”的困惑表現在當“90後”面臨現實生活的抉擇時,他們常常考慮更多的是個人利益;“情”的迷茫表現為“90後”學生具有真性情,富有正義感,敢想、敢説、敢幹,內心充滿了為正義、為真理而奮鬥的大無畏氣概。但他們在“意志”與“信念”上缺乏持久性,容易隨時間的推移和困難的增多而失去信心。“行”的矛盾表現在他們對很多問題“知行分離”、“知行不一”,這足以説明當代“90後”的理性認識與行為選擇相脱節。

三、根據“90後”成長成才規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科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研究發現規律、創新理論。”遵循“90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從構建環境育人的親和力教育、開展以人為本的'適應性教育、開展民主平等的溝通教育、開展改變不合理認知的挫折教育等四個層面提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思考。

1.依據“環境制約律”,構建環境育人的親和力教育

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勒温在《拓撲心理學原理》(1936)一書中詳細論述了生活空間理論(life space)。所謂生活空間是指“環境對人們行為的影響是視個人對環境的認知而定的”。就如兒童看見糖果就想吃(引力),看到蛇就想逃避(斥力),因此生活空間具有動力性,人的行為就是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對象移動的過程,它更強調人對環境影響的行為反應的主動性。因此,要圍繞“90後”大學生羣體的獨特需要作為營造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的出發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增強教育的親和力。把“90後”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為營造教育環境的切入點和現實起點,使學生在這種“具有吸引力的環境”中提高人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2.依據“需要接受律”和“適應超越律”,開展以人為本的適應性教育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在《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五個等級的需要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90後”大學生最需要的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三個層次。因此,應從“需要”的理念出發,着眼於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關懷並信任他們,適度滿足他們的“合理性”心理需求。從“超越”的新認識出發,加強對“90後”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有助於大學生的環境適應性和獨立、自立能力的培養,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有助於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3.依據“主體間多向互動律”,開展民主平等的溝通教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每個個體都有潛在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內在力量”,“所以我們應該堅信,不是我們為學生解決他的學習問題,而是學生本身就具有解決自己問題的潛在能力。”其人本主義教育心理觀對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對“90後”學生展開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合理利益需求和心理需要,尊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地位,充分讓他們自我學習、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和提高,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4.依據“知、情、信、意、行的矛盾突出規律”,開展改變不合理認知的挫折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提出了關於情緒障礙的“ABC理論”。在此理論中,A指誘發事件;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後相應而生的看法;C指在特定情境下,個體行為的結果。艾里斯認為,“情緒的產生不是因為某個事件,而是由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引起的”。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即信念,這些信念可以有“理性、合理”的一面,也可以有“非理性、不合理”的一面。“合理信念”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信念”則導致不適當情緒和行為反應。因此,教育學生樹立勇於面對挫折,不害怕、不退縮,敢於迎難而上的“合理信念”應當是當前挫折教育的首要內容。教育者應首先排除“怕”這個不合理信念的干擾,勇於放手,不怕讓學生碰壁,撞釘子,並以合理信念指導他們正確對待挫折,樹立戰勝挫折的自信心。同時,根據“個體差異”,既要適當設定困難和挫折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為他們獨自面對和戰勝挫折提供能量。

“90後”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的“新生”一代,他們有着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教育中應把握“90後”學生思維認知發展的漸進脈絡,遵循其心理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並有針對性地融心理學方法於高等教育中,並將二者有機融合,發揮合力,有助於增強高校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王麗君.“90後”大學生生活價值觀現狀研究及其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0-111.

[2] 張 傑.高校“80後”輔導員的價值取向及其引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0-121.

[3] 郭加利,於欽明.“90後”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成長成才規律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1(12):71.

[4] 於欽明,郭加利,崔志林.心理諮詢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12(1):137.

  關於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篇三

一直以來,大學生都認為是受命運青睞的天之驕子,具備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質,是優秀的代名詞。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潛伏着心理危機。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等等。

與眾多大學生一樣,我在這過去的一年裏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剛剛考上大學,每一個大一新生都會有一種自豪感,我也一樣。興致勃勃的來到了自己考上的大學,對一切都感覺那麼新奇,看着偌大的校園,不時發出“好大啊”的感歎,讓那些路過的學長學姐們都笑了起來。可現實卻與理想完全是兩回事,來到學校後,發現比自己優秀的人有那麼多,讓自己感覺有點受挫。等到軍訓過後開始正式上課時,打擊更大了,大學的教學方式與高中完全不同,在高中的優越感完全消失殆盡,加上學習方法的不適應與學習時間的分配不合理,第一次考試就讓我幾近絕望,那一段時間實在非常痛苦。幸好,我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好,這和我的性格有關吧,高中也都是自己面對挫折,有什麼事情不喜歡與人分享,也不會告訴家人,這不但沒讓我產生心理問題,卻讓我有了調節心理問題的能力。

説到性格,高中的老師都會在我的評語中寫上“不善言談”,這一點讓我的父母十分擔心,擔心我將來自己在大學,在社會上如何立足。其實,這一點我並不擔心,因為不併不是想他們想的那樣,我只是不喜歡和自己不熟悉的在一起交流。在高中時這還不算什麼,因為高中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也沒什麼。但來到大學後,接觸的都是四面八方來到學生,生活習慣有許多差異,不知道與人交往就成為我最大的障礙,因此,我朋友特別少,但是,我有好朋友。我不需要那種見一次面就和你稱兄道弟,當有困難時見不到人的“朋友”也不需要這邊電話聽着你的祕密,那邊掛了電話就當笑話講給別人聽的“朋友”。也許我交朋友的要求太苛刻了吧,但是隻要是我認定的朋友,我就會一心一意的對他們好。

感情方面,只遇到一次挫折,在我良好的自我調節下也沒有影響我正常的生活,只有學習上的壓力讓我一直很苦惱,雖説壓力可以成為動力,但是,我是一個不喜壓力的人,只有自由的空間下才能讓我很好的發揮,也許是我還沒有調節好。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這些心理問題,我應該只有缺乏自信這條還需改進。

遇到挫折與問題一要學會改變,性格有時很難改變,但不是不可以改變,要學會嘗試,學會自我調適。有時也可以通過改變情境來調節自己心情。設定

努力實現,尋找成功的感覺,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時也要正確認識失敗,要不斷告知自己,經歷就是財富。也可以嘗試適當表達情緒,合理宣泄情緒。在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前,不但要能理解別人,也要正確認識自己,能給自己合理定位。

二是學會學習。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不同。在學習目標上,已從“為升入大學而奮鬥”轉變為“如何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學習要求上,再也不是侷限在“所有課程得高分”上,考慮更多的是掌握專門知識與能力,培養高級全面素質;在學習的自主性上,中學生主要依靠教師安排學習活動,自主性很少,大學生則主要靠自己安排學習活動,自主學習範圍大;從所學內容來看,中學少而淺,大學多而深;從學習方法來看,中學生自學時間少,大學生自學時間多;從思維方法來看,中學生多表現為模仿、記憶以及對知識的一般理解,大學生創造性學習多,深層次理解多。新生學習應做到: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按時按質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此外,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閲讀課外專業書,學會創造性地學習,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學會撰寫論文,甚至在高年級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