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山水畫的特點及其分類

校園2.54W

中國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山水畫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國山水畫的特點及其分類

  中國山水畫的特點

1,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寬廣,氣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間見萬里”“氣象萬千”的氣度。

2,有深度,一層一層,向遠延伸,無有窮盡的感覺。

3,層次感要鮮明。塊面要分隔開,讓人感覺不同塊面,立即知道各個塊面之間的前後,左右關係。

4,你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遍文章的中心,應重點描寫,交代清楚,其它的襯托部分強調意到,寥寥疏筆,點到為止,中國畫強調意境,可以意到筆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則會沖淡主題,畫蛇添足。

5,山水畫中山石,樹木力求新,奇,怪,險。讓人有種新鮮感,兇險感。容易吸引觀眾,打動人。

6,要達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筆墨來表現的,所以這是筆墨功夫非常重要,應不斷練,一副畫的層次高低,觀此立杆見影。否則你再好意境無法達到。

7,山水畫高層次,實景刻畫是次要的,關鍵是“虛”的部分要處理好,説起來容易,要做好,卻很難,因為“虛”的部分,常常是隨意中產生的,搞不好,一副畫就因此搞壞了。這也是水平的問題。

  中國山水畫的特點論述

—、 山水畫確立了知山樂水的圓覺之境:山水畫的緣起,是中國畫天人合一意境的歷史集成,是知山樂水大田園觀民居意識的集中體現。可以説,青山綠水確立了中國審美的一個重要基調:閒情逸致式的陶冶。人們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蕭條空寂與靜穆平和。聖者説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頓捂圓覺,以終成情性。這種以山為樂、以水為知,以空為悟、以遠為覺的精神確立,這種天人合一的憂樂圓融意識,可望、可行、可遊、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種精神,是素樸生命哲學的藝術體現。中國哲學在中國山水中找到了更為豐富和具體的內涵。

二、山水畫確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藴之理:中國古典最為重要的一個美學命題是愈小而大。我們在古典分析時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的美學品地,就是對愈小而大這一命題的藝術理解。實際上,這是中國人用特殊的視錯覺審視圖像的藝術。我們一再説的中國畫咫尺千里法則,就是對這一命題的藝術揭示,它除了告知我們哲學以外,還告知我們一個極為獨特的透視原理,它讓人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情境中知覺物我合一、象於無形的一種特殊的大象與大音,若説中國畫的感動,最大的致因莫過於此。

三、山水畫確立了學科表現的語法規則:任何一個畫種,要想獨立於藝術之林,必須在語法結構上滿足複雜性與豐富性的要求。即本書多次強調的,必須藉助複雜的視錯覺結構實現自然物象的簡化。青綠山水的歷史意義在於:一方面它讓繪畫從宮室壁畫的人事為用、宗教理説中解脱出來,讓山水不再成為人事宗法的環境與陪襯,成為主要的精神寄託。另方面它在表現語言上第一次為山水畫定立了法度規則,系統地在構圖、設色、樹法、石法、水法、筆法、論説上進行了建樹。應該説系統的有學術的山水畫認知從這一時段起才真正進入了廣延與深刻。

特別提及吳道子的疏體山水。一個著名的故事:千里江陵,吳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訓數月始成。説明疏密二體的山水畫在方法論上是截然不同的。疏體估計是邊際線的藝術(可能尚未觸摸到輪廊線)。由於這類畫作只緣於傳説,未見真跡,對於主張認真看而不是聽的我來説,實在無法想象,只能把猜測留給想象力豐富的人,我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四、山水畫是詩境與禪境的交匯:中唐山水詩的美學成熟,從不同角度深化了人們對詩意美(特別是詩境)的認知,以詩入畫成為一個重要的美學範式;禪宗美學的發展,詩境與禪境一經交匯,中國山水畫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應該説,獨設道場的中國山水畫,基此才成為一個系統的思想構架。儒、釋、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中得以閃現升騰。

五、中國山水畫運用勾斫之法:宋朝有“出籃”之美的關仝,相傳其出筆的《關山行旅圖》和《山溪待渡圖》,“石體堅疑、雜木豐茂、台閣古稚、人物幽閒”,成關家風範。被稱為“宋畫第一”的范寬,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梅圖》則被稱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圖》則被徐悲鴻評為“中國所有之寶者吾最傾倒者。”可見范寬的代表性。其峯巒渾厚、勢壯雄強、落筆老硬、與山傳神的風範,把山水畫的壯美之境推於極致。被一些人稱之為“古今第一”的李成,氣象蕭疏、煙雲清曠、毫鋒穎脱、墨法精微。其獨擅的平遠風格,朝野珍視,遺憾的是至今未見真跡。

總之,中國山水畫的勾斫之法可謂由成熟而達一新的高峯,説其百代標程、里程碑式的建樹,一點也不為過。

六、中國山水畫始終是雙眼對自然觀看的結果: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氣象有別於太行或關陝峻嶺。其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温潤清淨的草木澤生,素雅蒼茫的水天一色,漁舟唱晚的自娛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天地。在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禪的美學思想漸成主體。虛空明境的審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娛情遣性的為已抒發,一時成為士者的觀照。墨的秩序法則第一次提到藝術的高度,用水樣情調體詩樣禪意,詩情畫意可謂由此而生。水墨文章從這一刻起,已標為聖者説,成為人們至今參悟的模板。

七、中國山水畫的皴法之美獨立於美學之林:董源的歷史意義,在於集皴法認知之大成,立皴法美學之系統,中國山水畫的皴法之美至此獨立於美學之林。以皴為美的山水畫,從視覺心理角度看,主要是人們面對自然時藉於觀察而形成的一種有創意的視錯覺筆墨。這類筆墨有效回答了中國人如何在一個二度的平面中表現三度感。從這一意義説,筆墨即為美,即為空間,即為自然的同形,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結構,它並不是歐洲古典視錯覺中心的同義(固定光源所產生的錯覺空間的觀念: 一個關於定向、距離與陰影的法則),它是中國人獨特的空間視錯覺。若我們用科學的原理詮釋古典的筆墨,會看到皴法美的一些基本結構:a . “點、線、面”的立體結構。山水畫發展至成熟,最顯著的標誌便是皴法有了三維認知,其“線 — 披麻皴、點 — 點錯皴、面 — 斫垛皴”的基本定義,為中國畫的空間描述奠定了基礎。b. 凹凸感的視覺結構。最有意義的是提出了凸處稀、凹處密的視錯覺觀,實質上這是墨的明度效應,中國人一開始便執着於覺察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這一令現代西方着迷的觀念),從而在陰陽、疏密、遠近的質地範疇描寫上,有力依據筆墨(明度)對襯關係將“遠映”效果達於極致。c 筆與墨的有機結構。與荊浩筆墨並重同義的,是董氏之風更趨於筆墨的靈活與互運,以勾、皴、點、染的不同技法,抒狀風、晴、雨、雪的不同氣象,從而實現巒光山色、朴茂靜穆的平深佈局。有了這三點基本認知,中國山水畫在形狀、形式、空間、色調這四大基本範疇上即有了一個系統的`結構,以皴為法的筆墨成為中國山水畫演義的美知主脈。

八、中國山水畫是多面、多向、多義的取信,它從多個角度體現着文明的豐富與深刻:橫絕古今的繪製是《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在這幅畫作上的歷史貢獻就巳遠遠超出藝術。從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角度來構設藝術主題,至今尚無有能出其左右者。在偉大的寫實精神中,中國山水畫的構成美巳突兀於筆墨美,這一美知在鉅製橫絕的畫作中立見經典。閒情逸致之筆與概史括今之筆顯然是各具文章的,而史詩性的敍述風格,若沒有把握宏大的構成能力,光靠為己之筆、一角之視是很難勝任的。

九、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構成透視原則很早已經形成:最有概括意義的是郭熙的“三遠説”。即《山水訓》中指出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渭之平遠。”若再考慮青綠與荊、董開立的凹凸筆墨法則,可以説一個具有獨立意義中國畫的透視原則已經形成。對於這一寶貴遺產,我們的責任只有一個,讓人知道早在1000年前,中國人已能用科學的雙眼進行透視。這種通過重迭獲得深度的法則,較好地觸摸了“在保留正面的平面的同時又取得所希望的深度”這一世界性難題。一切筆墨都是對現實逼真的一種“完形”追求,意 — 墨 — 皴 — 圖”的美知演義中,最有精神的便是尚天真、施造化、立意境。

總之,中國山水畫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禪、道為立境,以詩義為喻示,以三遠為空間,以皴擦為筆墨,以自然為觀照,以心源為師法的一個完整的表述系統。

中國山水畫的實踐表明,中國山水畫史實質是一部看的歷史。看的方式變了,筆墨會隨之改變。筆墨改變的根本原因只在於看的方式的改變。人對世界的態度不同,看的方式也就不同,從而所體現出的筆墨精神也就不同,大江東去與小橋流水,江山多嬌與山水空濛,是不同的看所得到的不同的體驗,無論是崇高還是優雅,都是一種美知與精神。從這個意義講,一部山水繪畫史就是一部思想精神史,山水就是用畫筆寫就的精神。

  中國山水畫的含義

山與水。《墨子·明鬼下》:“古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吳 蜀 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皆難卒謀也。” 唐柳宗元《漁翁》詩:“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泛指有山有水的風景。《宋書·謝靈運傳》:“出為 永嘉 太守。郡有名山水, 靈運 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遊遨。” 清 惲敬 《重修鬆竇庵記》:“後 陳茂才 雲渠 來談,縣西山水之勝,皆遠在數十里外,以暑不及遊,因同遊縣東之 鬆竇 。”

山水畫的簡稱。 唐 杜甫 《存歿口號》之二:“ 鄭公 粉繪隨長夜, 曹霸 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 宋 張淏 《雲谷雜記》卷四:“ 王象先 於鵝溪絹上作山水,不如意,

急湔去故墨。” 清 焦循 《憶書》六:“先曾祖母 卞孺人 幼時, 卞公 無子,深愛之,延師教以詩畫,遂工山水,詩畫外無他好也。” 張天翼 《新生》:“ 章老先生 總炫耀他家藏的東西, 吳昌碩 刻過一幅圖章送他,他還藏了一幅 倪雲林 的山水,上面有 張延濟 的題跋。”

山中之水。《南齊書·高逸傳·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新唐書·五行志三》:“ 咸亨 四年七月, 婺州 大雨,山水暴漲,溺死五千餘人。”

猶山野。 宋 王安石 《贈李士雲》詩:“ 李子 山水人,而常寓城郭。” 宋 蘇軾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聊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猜你喜歡:

1.紫砂壺的特點有什麼名壺

2.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主要是什麼

標籤: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