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年級下冊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

校園1.57W

下七年級的歷史的教學與複習必須要注意到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及歷史知識的疏理與應用。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必備的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七年級下冊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下冊歷史基礎知識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趙匡胤 陳橋兵變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2、北宋與遼的和戰

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岳飛抗金

2、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10世紀初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

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

西夏

党項

11世紀前期

李元昊

興慶

女真

12世紀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後遷到中都

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今杭州)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七年級歷史考點知識

1、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時間、概況及作用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時間:隋煬帝公元前605年起開鑿,2000多公里長。

概況:中心:洛陽;南北起止點:北到涿郡,南至餘杭。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國家統一。

2、列舉“貞觀之治”的.措施、效果。

採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税勞役。③崇尚節儉,節制享受慾望。④合併州縣,大力精簡機構,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徵為著名諫臣。⑥大興學校,發展科舉。

效果: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3、如何評價武則天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當政期間,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她的統治實現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傑出的皇帝。

4、形成“開元盛世”的措施及經濟繁榮的表現

措施:唐玄宗即位以後,“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經濟繁榮的表現: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商業繁榮: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5、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

誕生: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錄用人才。(之前選拔官吏主要看門第的高低。)

隋煬帝時,正是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完善: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武則天時,創造了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被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常設科目: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

廢除: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廢除。

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但後來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6、唐朝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內地與少數民族的聯繫,請用史實加以説明。

①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西突厥地區(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②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

③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④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

⑤六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7、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説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發展。

唐與日本的關係──遣唐使和鑑真東渡。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鑑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日本藥學界奉為始祖。

唐與新羅的關係: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唐與天竺的關係──玄奘西遊。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

8、你知道我國隋唐時期科技方面有哪些世界之最嗎?請列舉出來。

①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②唐都長安規劃整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③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④唐朝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9、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及對峙

①並立:(北宋與遼、西夏、大理並立)②對峙:(南宋與金、西夏、大理並立)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契丹(遼)

契丹

10世紀初(916年)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

宋(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

大夏(西夏)

党項

11世紀前期(1038年)

元昊

興慶

女真

12世紀初期(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後遷中都)

宋(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

  七年級歷史上冊必背知識

動盪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徵

社會特點

春秋

前770——476年

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

春秋以爭霸為主

戰國以兼併為主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封建制度形成:兼併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

註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爭戰而得名。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後期,鐵製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

2、手工業:規模擴大。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盪,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

(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諸侯爭霸

1、背景: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鬥;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

2、經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後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後北上爭霸。(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3、影響(結果):

(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

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戰國七雄

1、七國形成 :

(1)三家分晉:趙、魏、韓(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

(3)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2、社會狀況:兼併戰爭

(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戰爭結果: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後崛起,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

(4)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戰國七雄——相互兼併:

時期

主要戰役

交戰國家

典故

影響

戰國

桂陵之戰

魏、趙、齊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魏、齊

減灶計

齊國強大起來

長平之戰

秦、趙

紙上談兵

東方六國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比較: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目的

爭霸(成為霸主)

兼併(統一全國)

戰爭特點

時間短、規模小、次數少

時間長、規模大、戰爭頻繁

軍隊數量

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能決定戰爭勝負

幾十萬大軍,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甚至幾十萬

稱霸方式

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

強者吃掉弱者,進而統一中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發展需要: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4、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縣制,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是後來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國富)

(3)統一度量衡。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兵強)

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鞅變法以及各諸侯國變法——中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個人敢於與舊勢力堅決鬥爭。

商鞅具有的品質:堅持真理,不畏艱難,敢於和頑固勢力作鬥爭,勇於創新,為改革不怕犧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3、 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4、影響:(1)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