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

校園2.7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1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唯一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絡。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索別人的讀後感。

以下來自網絡:《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2

《百年孤獨》是我非常喜歡的的一本外國小説,從捧起這本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深深地被其語言的魔力所吸引——“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正是這別具一格的開頭方式吸引我好好的把這本書看下去,從而獲得了一次美妙的閲讀體驗。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洲文學作品。《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和小鎮馬孔多的興盛到衰敗覆滅。馬孔多是哥倫比亞農村的縮影,也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

從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一代人來到馬孔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將家族發揚光大,最終還是難逃衰敗的命運。布恩蒂亞家族的最後一人,長着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布恩蒂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布恩蒂亞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孤獨的,他們各自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儘管他們的心靈備受孤獨的折磨,但他們內心深處同時又享受着孤獨。孤獨讓家族的成員之間缺乏了溝通,關係變得冷漠而僵硬,一個無法同心協力的.家族註定會走向滅亡。

孤獨是什麼?是羞於啟齒的祕密?是不願告知別人的想法?還是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卻又享受其中的一種狀態?孤獨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也永遠無法窺探到底的,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與我們的靈魂纏繞在一起。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每個人的孤獨只有他自己能懂,其他人無法體會更無法真正明白。

雖然孤獨無法避免,但我們無需擔憂,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與人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這個小小的空間,孤獨便不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3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同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敍、插敍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裏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閲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着探索的精神着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裏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説,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説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閲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閲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閲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閲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閲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4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説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藴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型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治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句子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為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為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百年孤獨讀後感大全5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説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説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説作者根本就不想説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希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説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