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面紗》讀後感

校園1.07W
《面紗》讀後感1

別掀開,被那些活着的人稱之為生活的華麗面紗。

《面紗》讀後感

一開始想給這篇文章取個名字叫做“揭開面紗”,但是看完毛姆的《面紗》,很遺憾,我覺得我並沒有揭開生活面紗的能力。書中的每一個人貌似都有一層面紗,或者説人性本就是多樣化、多面性的。“橫看成嶺側成峯”,你所身處的位置導致你只能看到人性的某一面或者某幾面。

書中基蒂的情人:助理布政司湯森,渣男無疑。表面風流倜儻、高大英俊充滿魅力,實則自私又虛榮,老於世故。對基蒂不是愛是慾望,對髮妻多蘿西不是愛是合適與需要,他最愛的可能只有他自己吧。

基蒂的丈夫沃爾特初看是可憐可悲的。他對基蒂的愛可能是一種瘋狂的偏執吧,明明填不上基蒂心中的缺口,還是瘋狂地越陷越深。可能就像他自己説的:“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他謹小慎微、煞費苦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基蒂,然而“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這份卑微的愛在基蒂眼中甚至是令人厭惡和可笑的。沃爾特不善表達,也少了些虛偽做作,看文中基蒂視角下對沃爾特愛意的描述,我想應該是個能在眼裏看到愛的人,他深沉的愛也值得更好的人。

沃爾特刻板“面紗”下有卑微的愛、扭曲的心,也有人性的光輝。湄潭府的日子是新的篇章。帶基蒂前往湄潭府疫區的初衷可能是懲罰這個背叛他的女人,可能是在當時內心痛苦無法得到救贖的情況下選擇去救贖他人,也可能是在尋求一種涅槃重生吧。

據説有種愛是“心裏為你下着雨,手裏卻為你撐着傘”,不管沃爾特此行的出發點如何,他心裏應該還是渴求一番生死考驗後他和基蒂的關係能有所不同吧?在湄潭府他成為了“英雄”,卻始終不能擁有基蒂心中的一席之地。最終他絕望了、幻滅了,選擇把這種心痛與懲罰加在自己身上,“死的卻是狗”,你傷害了我,我卻囚禁了自己。

《面紗》讀後感2

“面紗”,掩面之物,書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帕自己的面紗,真實的面目被掩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紗成為面具,面具再成為他自己,從此只有戴面具的他自己,本身卻被困在了一個上了鎖的棺材,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亦進不去,失了本性,丟了靈魂,棄了自由。

《面紗》的背面封面上寫着“女性精神覺醒之經典讀本”,可這本書並不僅僅侷限於此,雖然毛姆以其慣用的對人性的反諷寫了一個美麗卻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在愛情、背叛與死的漩渦中掙扎的故事,但這不僅有愛情,還將人性的慾望、悔恨、恐懼展現在書中,這些並不侷限於女性,人人如此,人性使然。

“慾望”一詞簡單來説就是對某件事物的執着,但深究又很難説得清,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慾望,因着許多緣由,那麼擁有慾望是好是壞呢?“沒有慾望是麻木不仁”,安妮寶貝在書中寫到,因為有追求,才有精彩的人生,但是也是要有前提的,理智的慾望會使一個人前進,從而成功。但狂熱的慾望就會誘出危險的行動,令人幹出荒繆的事情來,是自己陷於深淵,無法自拔。書中女主人中凱蒂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嚮往,瓦爾特對心愛女子的追求,查理對權利地位的追逐,瘟疫中每個人對生的渴求……都源於慾望。

擁有慾望本沒有錯,就像最初的凱蒂,她只是想過的幸福,想要自由,但是就像她自己説的她愚蠢、輕佻、虛榮,因此慾望日漸的膨脹,導致了自己對丈夫的背叛,接着是一個又一個謊言的降臨,從此她沒有了退路,自己將自己困在了籠中,當她以為從束縛的家中逃出去,她便會獲得自由,卻不想又進了另一個束縛,她不斷在尋找,最後在瓦爾特死後,她彷彿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回到家中與父親相依為命,並想將女兒教導成一個與她不同的人。而書中的查理,一個沒有任何能力,卻同時渴望得到權利地位和佳人相伴,他能做的只是虛與委蛇,阿諛奉承罷了,一臉偽裝的好人相,令人厭惡,書中竟沒給他一個得不所願的結局,有點遺憾。瓦爾登對凱蒂的追求源於愛,但在他得知妻子的背叛時,心中產生的惡念也是一種惡欲,間接的逼迫妻子同他一起前往瘟疫橫生之地,最初希望妻子染病而死。然而作為一個不起眼的細菌學家,面對染病之人生的慾望,他不可能置之不理,這又是他人性中的善。人是矛盾的個體,好壞、善惡都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

一個單獨的個體不能只依靠自己而生活,周圍的人事物環境都可以產生影響,影響改變一個人,有好亦有壞。修道院長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她的周身彷彿散發着聖潔的光,舉手投足間盡是端莊,對任何人都一同的和藹,彷彿人間的上帝,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沒有一點活力。因為出生在貴族家庭,讀書筆記家庭的教育成就了她,但也束縛了她,她鮮少有自己的情緒,總是優雅淡漠的。因為自己和家庭的原因,將自己困在了一個隱形的牢籠中,彷彿本該如此。但是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真實的自我,困於自以為聖潔的靈魂,那這個人可以高升了。

一生做了許多決定,做決定時不知結果,經歷了才知是喜是悔。凱蒂背叛了丈夫,她並沒有覺得對不起丈夫,因為不愛他,卻也知道這是不對的,在修道院幫忙之後,她開始悔恨,意識到自已曾經的愚蠢,告訴自己不再説謊,儘管不愛丈夫,卻渴望得到丈夫的原諒,因為自卑不自信的丈夫也將她的錯誤歸結在了自己的身上,在丈夫死前她渴求丈夫的原諒,希望他從痛苦中解脱,這是不是也可以説這是她的悔呢?當瓦爾特感染瘟疫死之前説了五個字,“死的卻是狗”,這是他對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而後悔,還是對自己愛上這個女人而後悔呢?

《面紗》作為經典女性讀本,教會了女性在精神上的覺醒和自由,同時書中將人性的慾望、悔恨、恐懼結合,也完美得詮釋了人性,將各色不同的人物展現給讀者,生動而深刻。

《面紗》讀後感3

談起外國文學名著的女性,腦海裏浮現的就是《亂世佳人》裏的斯嘉麗,她和《面紗》中的凱蒂一樣,不滿當下,沒有辦法接受平凡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於是做了一系列掙扎,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斯嘉麗是我在所有小説、影視當中最喜歡的一個女性角色,她自私、任性、庸俗,她有着我們普通人擁有的一切缺點,但是又那麼獨立、勇敢、嚮往自由。影片中有一幕鏡頭讓我非常動容,父親對斯嘉麗説:“終有一天你會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斯嘉麗仰着頭,眼神中充滿不解,此時電影的氛圍已經非常寂靜,四周的黯淡將影片切換到了下一個鏡頭,但是背影卻讓我久久不能遺忘。

凱蒂和斯嘉麗的共同之處,在於不管她們的人格有多惡劣,內心有多醜陋,總會有那麼個人去欣賞她們的一切。

沃特·費恩 對凱蒂説:“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瑞德也對斯嘉麗説:“ 我愛你即使你是魔鬼,我愛你願意和你一起下地獄,但我希望你也有那麼點愛我 。”我想,愛在開始是喜歡,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想把自己擁有的都給你,而到後來,愛變成了猜忌,愛不再純碎,愛摻雜了太多不甘,於是變成了計較與不值,但是越過種種矛盾 之後,才明白愛是不受控制的,即便控制得了感情也控制不了思念。人和人的相處總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開始到後來也免不了內心的掙扎,以前上課的時候,文學老師樂此不疲地給我們介紹紅樓夢,他對我們分析黛玉與寶玉的情感變化,大意是這樣的:“人類情感的發展在於矛盾的一步步衝擊。”確實,我們常常抱怨對方,抱怨帶來了矛盾,但是越過矛盾之後,總會對自我更加清晰。

《面紗》和《亂世佳人》的結局如出一轍,沃特·費恩的離去讓凱蒂真真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在霍亂中,總有一些偉大而温暖的人,他們放棄了一切在凱蒂看來難以割捨的東西,而讓他們為之投入的是什麼?生活像一個他們情願揹負的十字架,在他們心裏始終期待最終的死亡將他們引向永恆。唯一能使他們從這個嫌惡的世界中解脱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舊不斷創造出來美的事物,其中最為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所以,《面紗》表面上是沃特·費恩與凱蒂的情感線,實際上是凱蒂的自我救贖。

而《亂世佳人》的結尾,德瑞下定決心離開斯嘉麗,斯嘉麗苦苦挽留,但還是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愛斯嘉麗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愛斯嘉麗,可是卻在斯嘉麗身上得不到任何的迴應,所以他後來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在女兒死後,德瑞的精神支柱也倒塌了。離開成了必然,斯嘉麗的覺悟來得太晚,在德瑞決定離開後斯嘉麗才對他表達自己的愛意。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斯嘉麗身上,她失去了一切,但她還沒有放棄,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小説雖然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不管是《面紗》還是《亂世佳人》,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自我,勇敢去愛值得我們愛的人。

《面紗》讀後感4

在“很不幸”的一連讀到兩本毛姆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説後,終於讀到這本沒有“我”一直死氣白咧攪和其中的面紗,再加上流暢的對話,語言,真讓人讀的很高興!

怎麼説,有很多小説都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往往這個“我”就是主人公本身,可毛姆的“我”卻是個十足的外人,就用“小説家”的身份和書裏的人物廝混在一起。對一些着急的讀者來説,這種要靠着“我”不斷跑去和主人公發生各種巧遇才能推進故事發展的做法,簡直是要命。好在,毛姆還有犀利風趣簡潔的對話佐料其中,支撐着你讀下去,讓你不至棄書跑路。

毛姆的對話描寫,幽默簡潔,粗暴直接。對話雙方脣槍舌戰,你來我往,直搗主旨要害,絕不拖泥帶水。是他小説的很大的看點。在這部面紗中,瓦爾特向凱蒂攤牌決定帶她去疫區的時候,兩人的對話都直接了當,沒有拐彎抹角。文章最後凱蒂面對他父親的一番感悟,也是直抒胸臆,完全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父親而去考慮什麼該説什麼不該説。

人們都説毛姆是講故事的高手,我倒覺得他語言掌控似乎更棒。故事大都千篇一律,難免落俗套。這部面紗也是,一個女人沉淪覺醒的故事。

《面紗》讀後感5

那描畫的面紗,芸芸眾生稱之為,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有好多好多話想説。《面紗》是英國作家威廉·薩摩賽特·毛姆的作品,是以前比我年長的朋友推薦給我的“女孩最值得讀的書”,直到上一星期我才想起來讀它。我是一個不怎麼讀書的人,本學期我只讀過兩本書,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那我要向你學習;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不愛讀書,那我建議你從情節更有趣的書讀起,當你已經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感,你就可以讀一些更深層次的書,比如我這學期開始讀了一本《暗殺大師》,它能幫助我習慣讀書的感覺,讓我可以過渡到對我來説更難理解的書目。但最主要的是要讀完,只單單翻幾頁是感受不到著作的偉大的。很明顯,讀書能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只有親身經歷過你才能感受到。

回到書中的內容,書中對於“面紗”的解釋是廣義的,從我的理解,第一層面紗就是故事一開始凱蒂和湯森的婚外情。凱蒂衝動之下嫁給了沃爾特,卻因為太過倉促,凱蒂並不瞭解自己的未婚夫,就連自己都不能説服自己嫁給沃爾特的原因,所以她更是想不到婚姻之後給他們帶來的各種不和諧。凱蒂熱情浪漫,沃爾特沉默寡言;凱蒂渴望幽默風趣,沃爾特生性靦腆無趣。凱蒂喜歡有風度有魅力的紳士,沃爾特長相一般不通人情,他顯然完全不符合凱蒂的期望,所以凱蒂對他沒有一點愛。但是作為他的妻子,她要勉強自己被他愛着,陪着他做她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假裝對他的生活充滿興致。這便是凱蒂為自己蒙上的一層面紗,也是接下來種種不幸的開端。

第二層面紗來自於湯森,他在凱蒂的眼裏是一個完美的情人,英俊紳士充滿熱情,事業很成功,而且也十分疼愛凱蒂,在他的眼裏凱蒂看到了未來。然而他的表相卻只是對他實質的一種諷刺,他愛慕虛榮,花言巧語,所謂的成功乃是依靠妻子得來的,他成天只顧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精緻打扮上,從而用它來吸引女孩子,成為沾花惹草的資本。得知事情敗露的湯森卻只是丟下凱蒂,將自己置身事外,害怕這些醜聞會成為自己登上總督位置的絆腳石,他早已忘記了當初和凱蒂遠走高飛的誓言,因為他不想失去妻子這跟稻草。湯森憑着他強大的哄騙技巧將凱蒂騙到手,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卻全然不顧這一舉動強烈的影響了其他幾個人的生活軌跡。這是一張很隨意,卻又十分有危害性的面紗。

第三層面紗是屬於沃爾特的,沃爾特在這本書裏是一個可憐的角色,即使是臨死之前也沒有得到妻子的一點愛或者一滴眼淚。但是沃爾特並不傻,他一直是最清楚的那個,她知道妻子嫁給他不是因為愛他,也知道妻子不喜歡他過於親密的接觸她,他可以容忍妻子不愛他,但是他絕對接受不了背叛。讀後感當他面紗被揭開的那刻,即使他是多麼的無情和殘忍,至少對於我來説也只有惋惜和同情。他將妻子帶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從此以後他和她之間不再有愛,但這並不能説服他,他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藉着疫情報復她,卻沒有繼續他的計劃,他説這是他“原本的打算”,其實又怎麼會不是對凱蒂殘存的愛呢?不幸的是最後染上疫情的卻是他自己,就像他臨終前説的:“死的那個是狗。”本來應該死去的那個人還活着,而他這個“瘋狗”已經死了。表面上沃爾特是藉助來湄潭府報復妻子,而實際上他真正的想法或許是將自己的生命作為霍亂的試驗品,並且給妻子一個領會人生的真諦的機會。沃爾特諷刺般的悲劇讓人十分引起共鳴。

人們頭上的面紗是生活中籠罩的一層陰霾,凱蒂和沃爾特沒有愛情的婚姻、湯森的虛假、凱蒂父親失去妻子的解脱,種種假象,和外界的光鮮亮麗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作為一個女生,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做重大決定應該謹慎,書中凱蒂的婚姻不幸始於倉促,她和沃爾特沒有太多的交流過,也覺察不出自己有沒有愛他,僅僅因為父母的“女人結婚要趁早”,“身份地位要合適”促成了這場婚姻,他們就像是在這場結局茫然的遊戲裏賭上了自己的青春。結婚之後二人卻漸漸後悔與對方走入這場婚姻,因為他們之前對未來完全沒有規劃,而不幸的是他們的世界觀截然相反,這場籌碼他們沒有贏。如果説凱蒂和沃爾特的婚姻不幸是因為沒有愛情,聽起來也不是很有説服力。書中凱蒂的另一段情感,和湯森之間的婚外情可謂充滿了愛的熱情,但由於違背倫理道德以及依舊的欠缺謹慎,導致的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所以雙方的熱情、價值觀、以及責任心應該結合在一起,才能促成一段幸福的婚姻。

故事結尾,經歷過風雨的凱蒂終於成熟,懂得了婚姻與生活的真諦,將內心所有的話變成了對即將出世的“女兒”的呵護,避免她做出和自己一樣的錯誤的選擇,書中沒有交代凱蒂的孩子是否安全出世,是男是女,這樣開放式的結尾沒有準確的告訴我答案,但我相信它是美好的。而我作為讀者,也將凱蒂的經歷和自己聯繫在了一起,她的故事會成為我十分重要的一課。

《面紗》讀後感6

面前這本書,面紗,The Painted Veil, by ham, 阮景林譯,重慶出版集團,20xx年出版。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有一次跟宿舍老大聊QQ,老大説,他最近翻譯的一本書出版了,叫做面紗。我當時不是很在意,因為在宿舍的時候,老大就經常拿着英文文稿,在慢慢的翻譯;除此之外,他最大的樂趣就是足球了。老大能在6人宿舍狹小的空間裏,連續顛球500個,對於不會顛球的我來説,簡直奉他為偶像。

第一次讀毛姆的小説,是年初坐火車時讀的《月亮和六便士》,讀完之後很喜歡,也非常感謝推薦我讀這本書的人;當然還推薦了《刀鋒》(我還沒買),但是手裏卻有《面紗》——09年1月1號,那天有一個晚會,據説晚會上要準備一些禮物,對於我這樣不擅長也不喜歡交際卻喜歡看書的人來説,只能買書當做禮物了。那天在第三極逛了逛,隨便買了兩本書,而後就看到這本《面紗》了,倒不是別的吸引了我,只因為不小心看到翻譯者居然是老大,想到在宿舍時,他在琢磨是不是應該把hold翻譯成“把持”、那個句子翻譯出來後有“把持不住”的字樣時,我們就取笑“把持不住”這個短語...那樣的日子真的很快樂。

買《面紗》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去讀它,甚至擔心像蔡康永《丟書》(《有一天啊寶寶》)裏説的那樣:“‘得到的時候,好珍惜喔...’翻着某些書,心裏還是忍不住會這樣想,然後,默默地把它放到標誌着‘不要’的箱子裏”,還好這樣的擔心終於純屬多餘——自從在《月亮和六便士》裏見識了毛姆的尖酸刻薄卻睿智犀利的筆調後,就一直想再讀讀他的小説。

《面紗》沒有讓我失望。從開篇的激情,到瓦爾特的出招,以及凱蒂在瓦爾特的引導下最終發現查爾斯的自私且愚蠢的嘴臉,正如作者在序言裏説的,這是一部偏重情節的小説。直到新生活——可怕的、赴瘟疫區拯救災難的新生活開始,瓦爾特從開篇的“懦弱”形象慢慢變得“偉大”(略微帶着一點兒自己懲罰自己的傾向),同時凱蒂以自己的行動拯救她自己以及希望拯救瓦爾特,並從創造性的工作中獲得樂趣,獲得新生,到最後瓦爾特在得知凱蒂懷孕且孩子的父親有極大的可能不是他的時候,他還是那樣的愛她,希望她離開瘟疫區,回到安全區去時,隨着情節的發展,瓦爾特的形象也慢慢完整起來,最終在他感染了瘟疫於臨死前掉了一句書袋(“死的卻是狗”——戈德-史密斯《輓歌》,一個好心人在城裏養了一隻狗。起初人和狗相處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結下冤仇,狗發了瘋病將人咬傷。大家都預料被咬的人將死去,但是人活了下來,最終死去的'卻是狗。瓦爾特帶凱蒂到瘟疫地區,起初是想害死出過軌的凱蒂,但最終凱蒂活了下來,瓦爾特死了),結束了整個人物的塑造。

瓦爾特是古怪的,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鄙視世俗的東西,卻又不得不因為愛凱蒂而跟世俗生活打交道。當他發現他愛上的人並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的期望時,他原諒不了自己,最終自殺式地拼命工作,試圖拯救整個瘟疫地區。從純粹的工作上來講,瓦爾特是偉大的。

而主角凱蒂,在認清查爾斯的自私嘴臉後,雖然認為自己的丈夫瓦爾特是更聰明的人,但是由於瓦爾特孤僻古怪的性格,她始終無法去愛他。直到瓦爾特死掉,她似乎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而她已然在修道院、在瘟疫地區,事實上已經享有了丈夫建立的威望。但是這個蠢女人,在瓦爾特死後,她竟然又被自私愚蠢但帥氣的查爾斯勾引到了牀上。自戀且自私的查爾斯得意極了。凱蒂卻最終醒悟,自己不過是個玩物——屈從於低級的慾望,缺乏必要的自我剋制,致使自己蒙羞,致使自己厭惡自己。直到最後她回到了父親身邊,決定愛自己的父親,與他相依為命,滿懷希望與勇氣開始新生活時,她才最終領悟了生命的意義,尤其是,她對腹中小孩的期望,更是説明了,她對生命有了自己的認識,而不是世俗地如她那勢利的母親一般,對下一代懷有自私的期望。

整篇小説,充斥着毛姆一貫的尖鋭諷刺,但那些機敏的對答、犀利睿智的談話、跳出當前事件看事情的幽默感,卻是令人賞心悦目的,這一點也正是我喜歡的,也是推薦我讀毛姆作品的那位朋友的一貫風格;我喜歡這樣的風格。

《面紗》讀後感7

最開始想看這本書是因為之前看過同名的電影。細節已經有些遺忘了,但依稀還記得:電影裏面説的是出軌的妻子在被丈夫帶到中國的霍亂地區後,找到自我,當夫妻倆在這場災難中逐漸原諒對方的時候,丈夫卻死於瘟疫的悲情故事。本以為電影和書的內容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看完書之後,如果説電影給人的感覺是感動的話,那麼書中的故事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了。

文學的魅力在於真實,同時,文學的可怕也在於它的真實。虛構的故事對於真實的揭露可能就體現在細節給予讀者的共鳴。在這本書中,有太多虛構的真實。電影裏面,凱蒂與瓦爾特最終原諒了彼此,重歸於好,儘管瓦爾特最後死了,可是畢竟凱蒂愛上他了不是嗎?迷途知返的happyending可謂是眾望所歸,儘管男主死去了,但是兩個人相愛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啊,這也算是對於觀眾的一種安慰吧。我們希望生活處處皆喜劇,但是,別忘了,只有悲劇才是永恆。

書裏在結尾處並明顯沒有顧及讀者的感受。凱蒂在照顧霍亂病人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精神的歸宿,她如我們所望的忘卻了渣男唐生,但是可她最終也沒能愛上瓦爾特。也許有人會為此感到遺憾,也有人會因此痛罵女主不懂得珍惜,可是我想説的是,不管真相多麼醜陋,可是那就是真相。有的人因為長相愛上一個人,有的人因為學識愛上一個人,有的人因為錢愛上一個人,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有千萬種理由,我從未覺得哪一種理由會比另一種理由更高貴,但是,在聽過的那些理由中,始終沒有辦法接受的是因為他愛我所以我愛他。想必凱蒂也是如此吧,瓦爾特愛她,愛她愛到了塵埃裏,凱蒂欣賞他,讚揚他,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因為他愛她就愛上他。

在凱蒂回到香港之後,儘管已經不愛唐生,但卻依然貪戀他的懷抱與安慰。看到這裏的時候,對於凱蒂,真的是有一點怒其不爭的感覺。可是轉念想想,如果是自己,又會怎麼樣。

印象裏,書中兩次提到"死的是狗",尤其是在瓦爾特死的時候,只是直直的説了一句"死的是狗"。想了很久,還是沒能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的人説,瓦爾特將凱蒂帶到湄潭府是為了報復,而在凱蒂和他的婚姻中,凱蒂扮演的是那個收留了狗的好心人,而瓦爾特自嘲是那個在報復中咬傷了人的狗。可我並不這麼覺得,儘管書中沒有直接説明,但是我們隱約可以確定瓦爾特的死是自殺。我認為瓦爾特在將凱蒂帶走的時候從沒有想過要報復她,反而他認為,這是兩個人重新開始的機會,因為如果凱蒂留在香港,她永遠沒辦法認清楚唐生的嘴臉,她會不顧一切和唐生糾纏在一起,會成為眾矢之的。相反,只有離開那裏,凱蒂才有可能忘記唐生。

有人將他們來到湄潭府之後,瓦爾特的冷漠作為其報復凱蒂的論據,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雖然瓦爾特富有智慧,聰明過人,可是同時他可不善溝通,在如此情景下,他的冷漠只不過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面對凱蒂,如何面對自己。同時,我覺得凱蒂懷孕才是瓦爾特自殺的導火索。

他愛凱蒂,儘管他知道凱蒂愚蠢,虛榮,只是個二流貨色,但他絲毫不在乎,他問凱蒂孩子是誰的,以他對凱蒂的瞭解,他覺得凱蒂會撒謊説孩子是他的,但是凱蒂沒有,他不知道此時的凱蒂已經變了,變得堅強,變得不在依靠誰,也變得不愛唐生了。我認為,此時的瓦爾特誤會凱蒂還愛着唐生,因此,為了凱蒂和她的孩子,他選擇離開,但是不能選擇離婚的方式,只能選擇死來成全他們。

《面紗》讀後感8

作為懶人最怕寫長書評,可是看不到自己想看的評論,所以決定自己來囉嗦幾句。

1、瓦爾特:聰明矛盾而深情。

為何大家都説他不能原諒凱蒂表示不怎麼認同。

感覺他知道真相後的那一刻差不多就心死了。他為女主做的兩個選擇,全都是為她的以後生活考慮。

第一條路他深知是行不通的,第二條路女主以為是懲罰,其實我覺得也許不完全是。他太愛她了,清楚知道她的本質又無法控制自己。女主問了他好多次,是不是想讓她死在那裏,他到底怎麼想呢,不得而知。我相信一定有過掙扎有過想和女主同歸於盡的想法,但最後他還是保全了她。當意識到她永遠不會愛上他,他才真正絕望了。

他也許鄙視那麼喜歡她的自己。聰明如他,知道女主想要離開他得到解脱,去霍亂區而且堅決帶女主去,是為了讓她遠離是非,更是為了給她以後的生活鋪路。看看多蘿西以及其他人的反應就知道了,女主成了別人眼中的勇敢者。得知她懷孕了,意識到她變得成熟以後依舊不會愛上他,為了讓她可以安心離開,他"自殺"了。中間是有怨有不甘的吧,但最後還是成全。之所以這樣理解,首先因為男主的告白。

“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説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其次是他離開的時候説:“別大驚小怪。我剛走了一段難走的路。現在我已經全好了。”作為一千個讀者之一,一直覺得瓦爾特離開不是因為怨恨而是因為心碎。

2、凱蒂:不知道怎麼評價……

我最初以為毛姆要寫的人是瓦爾特,誰知道得以蜕變的是她。感覺毛姆的書裏的大多數女人都是驕傲愚蠢但從某些方面又不失坦率可愛的。

悲劇是從她的原生家庭就開始了,更可悲的是瓦爾特的沉悶。

剛看的時候不能接受的是她回到香港和唐生的一段,覺得後期人設崩塌。但想到作者是毛姆,再想到罪的強大和人性的軟弱就能明白了。不過這段太殘酷了。

3、最淚目的是凱蒂和父親的坦誠相待。

4、毛姆太會諷刺人了,一邊看透一邊理解。打字打的不想打了,就這樣吧。[捂臉]

《面紗》讀後感9

生而為人,你帶着怎樣的面紗,在人世間遊走。

毛姆是個會講故事的作家,用冷靜、剋制的言語將人性暴露在外面,用他帶有譏諷、幽默的言語將表情、感覺、直覺這種意識注射在小説人物肉體的行為中,閲讀的過程中也就不自覺引發了強烈的代入感。你能感受到那一個個面紗背後的靈魂像雜貨鋪子裏的商品逐一擺在你的面前,大的,小的,美的,醜的,奇形怪狀的......閲後也不禁帶着毛姆式譏諷對號入座一番,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和眾生百態一樣也不過是扭扭曲曲,只是彎曲的形態、方式不同而已。

《面紗》一文部分植入中國本土思想背景,講述了在傳統思想禁錮背景下的婚外情以及丈夫蓄意報復未果的故事。凱蒂是個面容姣好,愛慕虛榮,有幻想欲的女子,迫於催婚、年齡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環境壓力,挑無可挑,最終和相較自己活潑性格而顯得呆板木訥、無趣極了的瓦爾特結婚。唐生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凱蒂心靈深處的虛榮和幻想,“紅杏出牆”自然而然。然而事情敗露後,機敏、洞察力強的瓦爾特察覺自己的妻子愛上了一個“二流貨色”——他粉飾面紗背後貪婪、冷漠、圓滑虛偽、自私自利的一面。瓦爾特作為一個細菌學家,也不願醜聞伸張,他對凱蒂的愛被喻作了小説中的忠狗,在互相折磨的陷阱裏,瓦爾特的精神潔癖讓他心生復仇的想法。他欲藉着控制瘟疫散播的工作,讓凱蒂深處險境,然而造化弄人,瓦爾特自己卻死於瘟疫實驗之中,正像小説所言“瘋狗咬了好人,好人沒事,瘋狗死了”。在去往瘟疫區的期間,凱蒂途徑修道院,她能覺察到修女平靜的內心,她也慢慢覺察到了騙子唐生的卑鄙人性,然而面對着善良、自持、內斂、敏感的唐生她由衷佩服他高尚的人格,凱蒂帶着這樣一種愧疚,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諒,最後瓦爾特也沒能原諒凱蒂。凱蒂每次看到“貞潔牌坊”都能感到它深深地嘲諷,但凱蒂也依舊回報以“牌坊”的嘲諷。

故事的尾聲,懷孕的凱蒂見着唐生,再一次淪落,深知他是一個“二流貨色”也依舊愛着,一邊感慨自己的愚蠢,正像瓦爾特對她的感覺。同時,用瓦爾特母親的死加深了人性的刻畫,她在父親的眼中讀出了釋然,一種她對瓦爾特死時悲傷外的情緒。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擁有自己欠缺的獨立與自由,行於世間。

茫茫人海,誰都帶着面紗前行,你能看見各色各樣的面紗包裹着各種形狀的靈魂。愛情是不能用理智解釋的,婚姻是圍城也必然有其人性深枷鎖的一面,同樣沒了婚姻,愛情也容易暴屍街頭。文末就以經典句子作結“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我猜也許我們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呼呼往靈魂裏灌着寒風,我們急求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裏的缺口,或許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你填不了。"

《面紗》讀後感10

看到最後,我才理解Walter臨終前所説的話死的是狗。《輓歌》裏的一句話,一個人救回只狗,養着它,有一天狗瘋了,撕咬他,最後死的卻是狗。瓦爾特帶凱莉來這個霍亂肆虐的地方,初衷來是要她死的吧,但最後為了Kitty能離開這裏,他又選擇自殺式研究。面對深愛的人的無視,出軌,懷孕以及想要除掉她的罪惡想法,Walter將自已做為實驗體。這樣結束自己,既是原諒,也是解脱……所以,死的是狗。

Kitty喜歡年輕人的熱鬧宴會,不喜歡Walter沉悶死板的生活方式,但依舊在眾人面前表現與Walter的相敬如賓;

唐生似乎充滿魅力,總與別人和諧友善,情投意合,但實際上愚蠢至極、自私、貪慕虛榮且風流;多蘿西·唐生似乎對於丈夫的風流韻事並不上心,永遠一種正宮娘娘的做派(但誰會真的不在乎呢?)

賢斯汀迫於其夫人極強的掌控欲和威嚴,扮演了幾十年的忠誠丈夫,在其夫人去世後,他的解脱猶如卸掉面紗展現出來,正如Walter的死亡使Kitty解脱一般。你看,認清自己的代價,真是不小呢。

而賈斯汀夫人,為了丈夫能夠加官進爵對上司極盡諂媚,為了給女兒挑選傑出丈夫大張旗鼓,一輩子攻於算計,勾心鬥角,哪怕臨終前給Kitty的信也是華而不實,臨死都沒能解脱。

每個人都戴着面紗,可敬,更可悲。

只有瓦爾特比較真實了吧。我愛你,無法言説,那便用行動來詮釋;你背叛於我,那一起赴死吧;我恨你,但我更愛你,那便用我的死來換你的生……儘管,你不愛我。

Kitty從修道院開始自我救贖,回到香港和唐生再次糾纏時,我怒其不爭。好在,前路可期。

標籤:讀後感 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