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塞下曲原文、賞析

校園2.23W

塞下曲原文、賞析1

原文:

塞下曲原文、賞析

塞下曲·秋風夜渡河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胡地獵,鞴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譯文:

秋風在夜晚暗暗吹過邊塞的河流,吹過雁門的桑田,邊地一片蕭瑟。遠遠地能夠看見胡地有人在打獵,雖説還不是秋天,邊塞卻已經十分寒冷,戰士們只能在嚴霜中風餐露宿。在戰場上,兵士們被分成五道作戰,孤軍奮戰,身經百戰。戰士們雖然英勇,結果功勞多的反而會被下獄,想起這,真是讓戰士們傷心啊。

註釋:

①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為古塞,地勢雄險。

②韝(ɡōu)馬:謂裝備坐騎,不卸鞍韉韝。韝,用革製成,射箭的'時候用來束衣袖。

賞析:

作品賞析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共塵沙:一作向沙場。

塞下曲原文、賞析2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譯文

在野外天幕下設下勞軍盛宴,邊疆兄弟民族都來祝賀我軍凱旋。

喝醉酒後還要和着金甲跳舞,歡騰的擂鼓聲震動了周圍的`山川。

註釋

敞:一本作“蔽”。

瓊筵:盛宴。

雷鼓:即“擂鼓”。

賞析

這首詩系《塞下曲》組詩之一。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為第四首,描寫邊防將士取得重大勝利後,邊地兄弟民族在營帳前設宴勞軍的場面,氣氛熱烈融洽,讚頌了邊地人民和守邊將士團結一心,保衞國家安寧與統一的豪邁氣概。

此詩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細吟組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

盧綸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户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户部詩集》。

塞下曲原文、賞析3

《塞下曲塞虜乘秋下》作者為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卧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前言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主要敍述了漢武帝平定匈奴侵擾的史實,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詩中有對戰士金戈鐵馬、奮勇戰鬥的歌頌,也有對閨中柔情的抒寫,內容極為豐富,風格疏宕放逸,豪氣充溢,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

註釋

⒂虎竹:兵符。龍沙:即白龍堆,指塞外沙漠地帶。

⒃劍花:劍刃表面的冰裂紋。

⒄殊:遠。嗟:感歎。

翻譯

胡虜乘着秋高馬肥之際興兵南侵,唐朝大軍出動兵馬前去迎敵。將軍帶着虎符出征,戰士們在龍沙堅守禦敵。夜晚的月亮彎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劍成花。大軍尚未進入玉門關,閨中的少婦還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賞析

首聯兩句,分述了敵我兩軍的態勢,指明瞭這場戰爭的性質。“塞虜”,塞外的強盜,含有輕蔑、貶斥之意。當時的北方諸胡,有的還是原始部落,有的則轉向世襲王權制,處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他們對唐王朝的物質文明常懷覬覦之心,故邊境屢遭蹂躪邊塞戰爭大都起因於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節,他們就乘隙而入,燒殺劫掠。“天兵”,天朝的軍隊,含有歌頌、讚美之意。他們堂堂正正,出塞去抗擊胡虜。通過措詞的褒貶色彩,表明了詩人鮮明的愛憎。

頷聯兩句,與首聯“天兵”照應。“虎竹”,兵符,分銅虎符與竹使符兩種,合稱虎竹,由朝廷和將領各執一半,發兵時相對合作為憑證。“將軍分虎竹”,是指將領接到征戰的詔令。“戰士卧龍沙”,指軍隊已抵達塞外戰場。“龍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樓蘭國附近。這兩句屬對工整,氣勢磅礴。從將軍到戰士,同仇敵愾,威嚴整肅,爭相建功報國。剛剛頒發詔令,很快就已深入敵區,表明進軍神速,所向無敵。

頸聯兩句,描寫邊塞風光和戰鬥生活。“胡霜”與首聯的“秋”相照應。“邊月”、“胡霜”,均為靜物。皎潔的月色,銀白的寒霜,籠罩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朧蒼涼的氣氛。而“弓影”飄移,“劍花”閃爍,則包含着戰士的行動。用“隨”和“拂”這樣兩個錘鍊而得的動詞把兩者結合起來,就使靜物和人物的.動態融為一體,顯得生機勃勃。這就構成一種奇妙的意境:於蒼茫中見壯美,於異彩中顯飄逸。弓與月,形狀相似;劍與霜,顏色相同。詩人巧妙地利用它們的某種共性,使它們之間的聯繫顯得自然、和諧,使艱苦的軍旅生活襯托得輕鬆、愉快。

尾聯以詩中主人公的口氣抒發了“天兵”的必勝信念和獻身精神,把全詩推向了高潮。“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是徵人向少婦勸慰:未獲全勝,玉門關還不能入,請親人耐心等待,不必長吁短歎。大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據《後漢書》,班超上疏雲:“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這裏是反其意而用之。《藝苑雌黃》雲:“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於用典,大率類此。結局不落邊塞詩以鄉愁,閨怨作結的窠臼,而造成餘音裊裊餘韻無窮之感。這別具一格的結尾,使貫串全詩的壯美情懷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昇華了。

塞下曲原文、賞析4

原文: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賞析:

此詩描寫前半部分描寫了壯麗的沙場征戰之景,渲染了一種宏闊悲壯的`氛圍。後半部分則是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萬死不辭,要成為描像麒麟閣的立功之臣,並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會讀經書,不能真的殺敵報國,可歎這些文人蔘不透這點的話只會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本詩表達了作者的豪壯之情,立功報國的雄心壯志。手法大氣豪壯,宏大遼闊之氣盡顯。

塞下曲原文、賞析5

原文:

古塞下曲

李頎〔唐代〕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

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場。

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

譯文:

遠行的人早早就騎上了駿馬,行途故指薊城的旁邊。薊城北通大漠,我萬里辭別故鄉。大漠瀚海上,燃起萬千烽火,黃沙之中,曾是千百年來的'戰場。軍書急迫,發至上郡,春色青青,越過了中州河陽。長安宮中的柳條已經婀娜多姿,塞北地區的桑條依然顏色青青,琵琶嗚咽,彈出令人淚垂的出塞曲,橫笛聲聲,令人肝腸寸斷。

註釋:

註釋薊: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薊縣。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河陽:今河南孟縣。出塞曲:漢李延年造,曲調悲切。

賞析:

“塞下曲”,唐代樂府題,多寫邊塞之事。此篇馬仿古之作,故稱“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此詩前四句寫萬里辭家,遠赴邊塞。早晨騎馬出發,直指薊城,行程匆匆,字裏行間透射出寫股豪氣。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場。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中間四句寫邊地見聞。“海上”“沙中”呼應“漠北”。“軍書”“春色”,本為靜物,加以“發”“度”二字,頓變鮮活,急切迅疾,氣勢飛動。寫寫戰事,寫寫時節,寫寫邊關,寫寫中原,剛健明快。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最後四句寫寫色,寫寫聲,顏色清麗,聲調悽惻,先喜後悲,更顯其悲。

通觀全篇,格調蒼涼,既有寫點悲,又有寫點壯,誠為《河嶽英靈集》所評:“發調既清,修辭亦秀”,“足可歔欷,震盪心神。”

 李頎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台)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塞下曲原文、賞析6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翻譯

烏孫來漢朝朝聘後,取消王號,對漢稱臣。

邊遠地方停息了戰爭,戰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註釋

玉帛:古代朝聘、會盟時互贈的禮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徵。後代遂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語。

朝回:朝見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鄉:述其依戀不捨之情。

帝鄉:京城。

烏孫: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處借指唐代的西域國家。

不稱王:放棄王號,即內服於唐朝。

兵氣銷為日月光:戰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賞析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為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闢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歎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係,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讚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瀰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幹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説明恩重義浹,相結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遊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關係,成為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湧雲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衝,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鎖的寫法,於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爭的陰霾消散淨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雲的和平與統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雲的氣概。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於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裏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於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説是一劑鍼砭時弊的對症之方!

塞下曲原文、賞析7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

[唐代]盧綸

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唿。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唿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身佩雕羽製成的金僕姑好箭,旌旗上紮成燕尾蝥弧多鮮豔。

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號施令,千軍萬馬一唿百應動地驚天。

林中昏暗風吹草動令人驚,將軍夜中搭箭拉弓顯神勇。

天明尋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頭深深插入巨大石塊中。

死寂之夜,烏雲遮月。天邊驚起一羣大雁。原來敵軍首領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正想要率領輕騎一路追殺,紛紛大雪,已經灑滿了將士的弓刀。

在野外天幕下襬設勞軍盛宴,邊疆兄弟民族都來祝賀我軍凱旋。

喝醉酒後還穿着金甲起舞,歡騰的擂鼓聲震動了周圍的山川。

逐獵前將軍把箭弓調整到最佳,並召喚獵鷹前來助陣。將軍威風凜凜英姿煥發的一亮相,周邊均感受到將軍玉樹臨風頗具出世之能的威風。

逐獵者把胡飛亂竄的野雞們趕得驚跳逃竄,獵手們把那些狼狽竄跳的獵物在這片古老的丘陵地帶上一掃而光。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葉蓮,雖然獨立孤行,但胸懷坦蕩,品格高潔。

有一天能夠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閣的話,也不借此沽名釣譽。

註釋

張僕射:一説為張延賞,一説為張建封。塞下曲:古時的一種軍歌。

鷲翎:箭尾羽毛。金僕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兩角叉開,若燕尾狀。蝥(máo,一説音wù)弧:旗名。

獨立:猶言屹立。揚新令:揚旗下達新指令。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裏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裏指箭。

沒:陷入,這裏是鑽進的意思。石稜:石頭的稜角。也指多稜的山石。

月黑:沒有月光。

單于(chányú):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

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弓刀:像弓一樣彎曲的軍刀。

野幕:野外帳篷。敞:開。瓊筵:美宴。

羌戎:此泛指少數民族。

雷鼓:大鼓,以聲大如雷,故稱。

出世:一作“百中”。

奔狐:一作“奔猨”。

唯應獨不名:一作“誰知獨有名”。

賞析: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景象。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絕,雖然受和詩的限制,但他卻善於運用這種詩體。這種詩體本不必須遵用詩律,五七言皆可,但盧綸憑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絕組成了這部如畫的佳作。這六首詩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

組詩的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號時的壯觀場面。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勐而又矯健的形象。“鷲翎金僕姑”,是寫將軍的佩箭。“金僕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箭用金做成,可見其堅鋭。並且用一種大型勐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燕尾繡蝥弧”,是寫將軍手執的旗臶。“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臶,《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這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勐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藉以象徵人物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幹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後兩句寫發佈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出唿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雲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獨立”二字,使前兩句中已經出現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並且與後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唿”,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鬥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敍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並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後兩句改為散句,將內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湧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勐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於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勐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唿之慾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勐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歎,原來箭桿尾部裝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稜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稜”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組詩的第三首。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這樣的景是難於刻畫的:“月黑”,則茫無所見;“雁飛高”,則無跡可尋。雁飛而且高。是由聲音覺察到的。這樣的景,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正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時間,又烘托了戰鬥前的緊張氣氛,直接逼出下句“單于夜遁逃”來。單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這裏借指敵軍統帥。敵軍在夜間行動,應當有各種可能。然而詩人但謂“單于夜遁逃”。讀詩至此,頓覺一股豪邁之情撲面而來。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夜色的掩護倉惶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必勝的信念,足令讀者為之振奮,於上句造成的神祕氣氛中,發一驚採。敵酋遁去,我軍縱兵追擒,這是自然的發展。“欲將輕騎逐”,是追兵將發而未發。不用大軍而僅派“輕騎”,絕不僅僅因為快捷,同時也還顯示廠一種高度的自信。彷彿敵人已是甕中之鼈,只須少量“輕騎”追剿。便可手到擒來。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雖然站立不過片刻.而大雪竟落滿弓刀。“大雪滿弓刀”一句,又發驚採,將全詩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潔白的雪地上,一支輕騎兵正在集結,雪花頃刻便落滿了他們全身,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象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早就滿懷着必勝的信心。這是一幅非常動人的畫圖:在靜譴中藴藏着吶喊,在昏暗中醖釀着閃電。雖然是在漆黑的夜間,勇士們被白雪勾畫出的英姿仍然是“煥爾觸目”。“離首即尾、離尾即首”雖然是絕句的難點,但詩人倘能大膽剪裁,巧妙構思,抓住典型環境與典型場景,完全能夠寫出精采的佳作。

組詩的第四首,描寫邊防將士取得重大勝利後,邊地兄弟民族在營帳前設宴勞軍的場面,氣氛熱烈融洽,同時也描繪了將士“醉和金甲舞”的歡樂神態,讚頌了邊地人民和守邊將士團結一心,保衞國家安寧與統一的豪邁氣概,也説明了將士們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詩取材典型,剪裁大膽,洋溢着民族間和睦團結的氣氛。全詩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寫得慷慨而豪邁,爽朗而明快。

組詩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將士們利用戰事順利邊關稍靖的時機乘興逐獵的情景。字面上是説邊關將士在敵人遁逃後,利用暫時的戰事稍歇進行狩獵,其實飽含了詩人對將士們豪情滿懷的欽佩、頌揚和祝福。

組詩的第六首,則是頌揚了將士們只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懷。由於詩中多有雙關,古今後人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或説七葉蓮喻淡泊功名,或説七葉蓮象徵特立獨行,莫衷一是。

盧綸所和張僕射原詩今已不傳,而和詩竟流誦千古,可見它的價值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胡震亨《唐音癸箋》卷七謂:“大曆十才子,並工五言詩。盧郎中(綸)辭情捷麗,所作尤工。”又説:“盧詩開朗,不作舉止,陡發驚採,煥爾觸目。”組詩語言凝練,構思巧妙,細吟全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

塞下曲原文、賞析8

塞下曲·月黑雁飛高

作者:盧綸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作品翻譯】

死寂之夜,烏雲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潛逃。

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作品註釋】

月黑雁飛高,單(chán)於(yú)夜遁逃。

月黑:沒有月光。單于: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

欲將輕騎(qí,舊讀jì)逐,大雪滿弓刀。

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滿:沾滿。

【作品賞析】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着必勝的`信心。

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藴悠長的氛圍。

塞下曲原文、賞析9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翻譯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隻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稜中。

註釋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裏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裏指箭。

沒:陷入,這裏是鑽進的意思。

石稜:石頭的邊角。將軍——指的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

鑑賞

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為第二首,描寫將軍夜裏巡邏時景況。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

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歎,原來箭桿尾部裝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稜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稜”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於西漢只學家司馬遷記載當時名將李廣事蹟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生:深夜,山林裏一片昏暗,突然狂風大作,草叢被喬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津津樂道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恰好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

後兩句寫事件的結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懼感默然蹲在那裏,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鑽進石稜裏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稜――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

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幹嗎不當時就看結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並沒説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夜就看,固然也能發現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

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描寫,我們會油然聯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麼樣子?如果在戰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於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塞下曲原文、賞析10

【詩句】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從古以來幽並豪客慷慨赴邊沙場終老,誰學那遊俠浪子只是矜誇手中劍利、座下馬好。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作者小傳】

王昌齡(?—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為祕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登博學宏詞科,為汜水縣(今河南滎陽西北)尉。後貶嶺南。開元末為江寧縣(今江蘇南京)丞,後又貶龍標縣(今湖南黔陽西南)尉。安史亂起,避亂至譙郡(今安徽亳縣),為譙郡太守閭丘曉所殺。兩《唐書》有傳。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詩多寫邊塞軍旅、宮怨閨情之作,風格清剛俊爽,婉麗明快。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唐才子傳》卷二)。尤其擅長七絕,明王世貞謂“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卷四)。其論詩有《詩格》傳世。詩集註本有今人李雲逸《王昌齡詩注》。

解題

王昌齡《塞下曲》共有四首,此為第一首,《樂府詩集》題作《塞上曲》。唐《塞下》、《塞上》曲,出於漢樂府《出塞》、《入塞》,屬《橫吹曲辭》,唐代為樂府新辭。古詞多寫邊塞戰事。王昌齡此詩寫邊地雖然寒苦,但戰士以立功沙場為天職,不學遊俠之徒只以駿馬矜毋潛·春泛若誇。風格蒼勁古樸,豪邁悲涼。

這首詩,作者通過對邊塞風景的描寫,抒發詩人對戍邊將士的讚美之意,表達了對因恃武而挑起的無謂征戰的否定態度。

【註釋】

①空桑林:指桑葉已枯落。《樂府詩集》作“桑樹間”。②蕭 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③人塞寒:一作“復入塞”,一作“人塞雲”。④黃蘆草:枯黃的蘆葦。⑤二句謂生於幽州、幷州一帶的健兒,習慣於征戰,為保邊疆在塵沙中度過一生。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並:幷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⑥遊俠兒:指恃勇逞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⑦矜誇:驕矜誇耀。紫騮:駿馬名。

【全詩賞析】

《塞下曲》是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創作的組詩,總計四首,此 為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一首,詩人通過描寫邊塞景色,表達自己反對戰爭 的思想。第二首,詩人從荒涼的邊塞環境人手,着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 與戰爭的殘酷,發人深省。

第一首側重描寫邊塞的異域風光,並表達對戰爭殘酷性的看法。前 四句着重描繪邊塞的蕭瑟秋景。“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意思是知了 在枯禿的桑林中鳴叫,八月的蕭關道上秋高氣爽。“出塞入塞寒,處處黃 蘆草。”記得當初出塞時天氣還算不錯,如今卻已是寒意逼人,到處可見稀 疏衰黃的蘆草。作為長期駐守塞外的詩人,王昌齡對塞上的氣候景物變 化自是瞭然於心,此四句所寫之塞外景象,無不充溢着蒼涼與淒寒的 格調。

後四句則從寫景轉入對戰事的 追憶。自古以來幽並的豪傑們,後 來都淪落到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千萬不要學那些自恃勇武的“遊俠 兒”,總是自命不凡地誇耀自己的駿 馬多麼能征善戰。“幽並客”,在此 泛指燕趙豪傑之士,古有“燕趙多慷 慨悲歌之士”的説法,這些“幽並 客”,都曾經熱血澎湃,希望開疆拓 土,建功立業。然而他們的最終結 局卻是什麼呢?不過是“三千功名塵與土”,均被這漫漫塵土與黃沙所湮 沒。那些身跨駿馬,成天遊蕩,惹是生非的“遊俠兒”,他們哪裏知道戰爭 的殘酷?行文至此,詩人對幽並客與遊俠兒的諷刺,以及強烈的厭戰情 緒,已展露得淋漓盡致。

塞下曲原文、賞析11

塞下曲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説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塞下曲賞析寫出征戰的`殘酷,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歷史的縱深感。語言簡煉,極富表現力。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 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塞下曲註釋黯黯:同“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鹹:都。

塞下曲原文、賞析12

古塞下曲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

騂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譯文

遠行的人早早就騎上了駿馬,行途直指薊城的旁邊。薊城北通大漠,我萬里辭別故鄉。大漠瀚海上,燃起萬千烽火,黃沙之中,曾是千百年來的戰場。軍書急迫,發至上郡,春色青青,越過了中州河陽。長安宮中的.柳條已經婀娜多姿,塞北地區的桑條依然顏色青青,琵琶嗚咽,彈出令人淚垂的出塞曲,橫笛聲聲,令人肝腸寸斷。

註釋

⑴薊: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薊縣。

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

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⑷河陽:今河南孟縣。

⑸出塞曲:漢李延年造,曲調悲切。

鑑賞

“塞下曲”,唐代樂府題,多寫邊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稱“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此詩前四句寫萬里辭家,遠赴邊塞。早晨騎馬出發,直指薊城,行程匆匆,字裏行間透射出一股豪氣。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場。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中間四句寫邊地見聞。“海上”“沙中”呼應“漠北”。“軍書”“春色”,本為靜物,加以“發”“度”二字,頓變鮮活,急切迅疾,氣勢飛動。一寫戰事,一寫時節,一寫邊關,一寫中原,剛健明快。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最後四句一寫色,一寫聲,顏色清麗,聲調悽惻,先喜後悲,更顯其悲。

通觀全篇,格調蒼涼,既有一點悲,又有一點壯,誠為《河嶽英靈集》所評:“發調既清,修辭亦秀”,“足可歔欷,震盪心神。”

塞下曲原文、賞析13

塞下曲 王昌齡 唐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註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

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

③沒:落。

④臨洮:甘肅地名。古長城的起點。

⑤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為之不流”事。

⑥鹹:都。

⑦亂蓬嵩:散亂在亂野之中。

【譯文】:

讓馬喝完水渡過秋水,河水冰冷,寒風吹過來像刀割一樣。一片大漠上太陽還沒有落下,昏暗中隱隱約約看到臨洮。昔日長城腳下的戰爭,都説戰士們士氣高昂。自古至今,這裏都是黃沙彌漫,沒有什麼不同,將士們遺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間。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反戰情緒。荒涼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將士白骨觸目驚心,寄託了詩人對征戰將士的無限同情。

塞下曲原文、賞析14

【原文】

塞下曲

夜戰桑乾北1,秦兵半不歸2。

朝來有鄉信3,猶自寄寒衣4。

【註釋】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發源于山西,流經華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關中,是秦朝舊地,所以稱唐軍為“秦兵”。半不歸:一半回不來,指戰死。

鄉信:家鄉來信。

猶自:仍然。寒衣:禦寒的衣服。

【白話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地士兵一半未能歸營。

早晨後方送來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訴他寒衣已經寄來。

【賞析】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敍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爭。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贊成這場戰爭的`。另外,詩人説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於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治者無聲的批評。由於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悽婉、哀傷的。唐代詩人寫邊塞戰爭,一般習慣於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裏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將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這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禦寒的衣服已經寄出。上半首簡單敍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爭,下半首説戰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麼特殊的內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士的家信戰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説縫製的禦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此時此刻,陣亡的戰士其屍骨拋擲在昨夜的戰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於結構安排而產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裏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爭。

這首詩詩人不發任何議論,而傾向性卻從作者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短小中見深刻。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並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

【作者介紹】

許渾(?—858)唐代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公元832年(文宗大和六年)進士及第,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因病免。大中中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閒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

塞下曲原文、賞析15

【詩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出處】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驚起高飛,敵人悄悄地逃跑。

這首詩寫雪夜追敵,顯示了將士的果敢、善戰和環境的艱苦。單(chan)於:匈奴最高統治者的稱呼。此指敵軍統帥

【全詩】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鑑賞】

一、二句點明敵軍戰敗潰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體時間和情景。“雁飛高”,從側面寫敵人逃跑,因其驚起了棲息的雁羣而飛向高空。這個“遁”字,把他們逃跑時的狼狽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時,也是詩人有意地將敵人比作驚飛的雁羣,用以表示蔑視之意。

三、四句歌頌這場伏擊戰的指揮者的膽識與韜略。將軍一聲令下,率領輕騎追殲敵人,剎時間,大雪迎風撲面,將士們手中的弓刀上落滿了一層雪花。其實,詩中所寫僅是戰鬥的開始,並非是戰爭的高潮。而詩人卻抓住一剎那間最富於表現力的“特寫鏡頭”,加以集中概括,把當時的.戰爭氛圍突出地表現了出來。那種更激烈、更壯觀的廝殺場景,卻留在人們的聯想之中。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確實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賞析】

這一首是寫將軍雪夜圍敵、乘勝追擊的情景。由於指揮英明,將士奮勇,已將 敵人團團圍住,迫使敵人企圖突圍逃跑。月黑之夜,驚醒了棲睡的雁羣,夜雁高飛 的現象引起了將軍的警覺,果斷作出決定,單于要遁逃,立即派輕騎追擊。就在乘 勝追敵中,天下大雪,紛紛揚揚的白雪落滿了出征將士的弓和刀。這是一幅多麼雄 壯的雪夜殲敵圖景啊!必勝信心,頑強戰鬥,豪情滿懷,沉雄氣韻,邊塞壯士保家 衞國的飛揚神采躍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