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的姐姐觀後感(9篇)

校園2.93W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的姐姐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的姐姐觀後感(9篇)

我的姐姐觀後感1

在家休息時,正好孩子也放假了,於是我帶着他去看了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從放映廳出來的時候,我的心裏有一點壓抑,這個電影給我的感觸太深了。

影片是圍繞一個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還是撫養弟弟的問題上展開的一段細膩感人的親情故事。姐姐的父母為了要一個男孩,不惜謊報她身有殘疾,甚至給姐姐改報大學聯考專業。在父母突然離世後,姐姐又一次要選擇,一邊是攻讀研究生一邊是六歲的弟弟,還有來自親戚的各種指責壓力,最終她選擇了弟弟。影片最後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展現了這個女孩作為姐姐的糾結。我覺得這樣的結局恰到好處,我在想如果我是這個姐姐,我該怎麼做呢?是順應宿命的輪迴接替照顧弟弟的責任,還是堅持去為了自己的獨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網上的影評,大家尖鋭的説着姐姐的選擇和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觀念。

而我想説我們為何不能理解,姐姐撫養弟弟是親情的表現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親身體不太好,姐姐承擔了一部分母親的責任。早上姐姐會早早的起牀為我們準備早飯,上學的學習用品,不住校的我們每次放學後回到家中總是能聞見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學後早早趕回家為我們準備的午飯。慢慢我們對姐姐越來越依賴,每次她的喜怒哀樂,我和弟弟總會緊張着。條件不太好的那時,姐姐是我們三個中學習最好的,因為年代的傳統思想,父母想讓姐姐放棄學習。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對着幹,説自己要放棄上學的機會,讓姐姐繼續讀書,抵抗的最終結果是父母讓我們三個同時上學。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更加體會到這種親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歡黏着姐姐。已過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節時會爭相趕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儘可能的去陪陪她,報答她當時為我們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時的情景,姐姐總是淡淡的笑着説,我們是最親的人,是留着一樣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應該的,因為我們永遠是最親的一家人。此時的我和弟弟總會在眼含淚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遠無法割捨的,更是永遠要珍惜的一種特殊的情。

願未來的姐姐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的,因為我們還有無數個未來要一起度過。

我的姐姐觀後感2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十八歲的姐弟兩個由於爸爸媽媽發業務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我們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一個人一生都會面臨如此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假如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樣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青年,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伴隨快速進步的社會一塊成長着,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期望達成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首要條件去收穫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伴隨情節非常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生,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敵不過眾的海量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容易,不期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説不。但看到那樣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説“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期望姐姐回話他“姐姐不會離開你,大家永遠在一塊”。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大概存在的期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點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爸爸媽媽為了要個女生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得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每天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兩個的父親犧牲了我們的學業、事業,而且感覺這所有是理所應當的,由於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裏”,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大家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一個人都能真切的感覺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假如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很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大家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觀後感3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着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着,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着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説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説“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迴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裏”,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觀後感4

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因為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很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着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接受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適合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隨着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很多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為“中國姐姐”維權的`網絡革命。

很幸運,我沒有生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裏。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説:“我顧這個,顧那個,誰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為弟弟,妹妹犧牲了很多。看電影時我就在心裏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以後的她。

現在九零後,零零後,有很多的高端知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產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説,美國的空氣都是多麼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嗎?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凡事的思維模式是:這樣做,我將會得到什麼?從來不會想:這樣做,我將為我的團隊帶來什麼?我個人認為: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脱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也是我們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的思維層次提高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你不能什麼都不為家庭成員做,卻希望其餘成員都為你服務。在所有關係裏,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如此的。更何況,無論怎麼努力,終極一生,我們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有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説,如果每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產品,那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5

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由於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非常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着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同意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合適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伴隨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不少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爸爸媽媽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為“中國姐姐”維權的互聯網革命。

非常幸運,我沒成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裏。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説:“我顧這個,顧那個,哪個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為弟弟,妹妹犧牲了不少。看電影時我就在心裏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將來的她。

目前90後,00後,有不少的高檔常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商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20xx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説,美國的空氣都是多麼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生嗎?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任何事的思維模式是:如此做,我將會得到什麼?永遠不會想:如此做,我將為我的團隊帶來什麼?我覺得: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脱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大家生命的起點,也是大家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大家的思維層次提升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健全自我的過程。你不可以什麼都不為家庭成員做,卻期望其餘成員都為你服務。在所有關係裏,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這樣的。更何況,無論如何努力,終極一生,大家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些人缺點比較大,正是由於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説,假如每一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商品,那生活豈不是太無趣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6

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兩天,很少有看過一部喜歡的電影之後不知道怎麼發表什麼感想的,究其原因還是這部電影真的比較沉重,感想太多了,卻不知從何説起,但又必須要説。

以下可能有輕微劇透。

總體來説:子楓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説是完美了。

但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個“姐姐”。

電影本身並不是完美的,電影要講的問題本來就過於複雜,又或者説這樣一部講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的電影,要在電影中去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並不現實。現實解決不了的,在這部電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

但電影做到了讓這個問題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們的眼前。

這部電影我看得極其認真,至少80%的細節我可以説都看懂了。

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尾看到的並非就是命運的終點。反而是從在姑媽家裏吃西瓜那段看出來: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裏。

也有人覺得電影的最後只是給了一種選擇,觀眾的眼裏姐姐會怎麼做,那麼她就會怎麼做,是決定自己養着弟弟,還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種種,都是取決於觀眾的想象。

客觀地説:親情是紐帶,同時也是枷鎖,既連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鎖住。

可是很現實的是,絕大多數的姐姐都沒有電影中的安然有那麼多的選擇,至少她還可以選擇。

人的情感也不是隻有單純的喜怒哀樂。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麼的非黑即白。

最喜歡的也最震撼、感觸良多的幾句台詞:

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她打不贏也要打。

這世上怎麼會有你這麼無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辦好事嗎?

因為他想一直吃麻辣燙,但我想去大海里衝個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一個人。

我有時候覺得你更像一個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點認識你的話,會不會愛你多一點,愛自己少一點。

正如子楓《舉鏡子的女孩》中唱到:

誰會在掙扎中體諒,誰會在燦爛時回望,黑暗中的那個她仍獨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憊的肩膀,也沒有人站在身旁。

我的姐姐觀後感7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

你喜歡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張子楓主演的一部講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遇車禍後在親情與理想之間的選擇的電影。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多的觀眾我相信不乏以下幾個原因:演員的選擇與二次創作;電影題材的選擇;以及與觀眾的審美欣賞。觀眾作為審美的對象,當審美欣賞得到昇華、產生共鳴時,那麼這部作品就是部優秀的作品。

那麼觀眾是在哪獲得的共鳴,我相信也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

在當下的社會二胎問題、扶弟魔等等一直是大家都持續關注的。生二胎需要徵求老大的意見;大孩子有工作能力後要承擔對弟弟妹妹的責任;為了生一個兒子要連續個二胎三胎,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而熒幕前的你我也許也就是另一個安然。

圖片

在女主角兒童時期,父母為了生養二胎甚至不惜撒謊女兒是一個瘸子,甚至把女兒交給了姑母收留。導致在安然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對父母的一絲怨恨,我和他不熟,憑什麼要讓我承擔對他撫養的責任,和自己的親弟弟並沒有多少交集卻要在意外之後挑起整個家。

恰恰又是姑母這個角色映射出了選擇之後可能得到的結局,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但套娃卻從來不必裝在一個套子裏。

劇情隨着對弟弟的收養問題不斷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斷的摩擦之中;成長經歷的對比之下不斷得到昇華,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一個人。

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個發自內心的卻又傻傻的舉動都在感動着姐姐,彼此之間紐帶的不斷加深,也將劇情推向了高潮。

空曠的房間對視的夫妻,協議和鋼筆依然冷靜的躺在桌上;滾動的足球在姐弟兩人腳下來回滾動,姐弟之間情感的紐帶也隨着愈滾愈深。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個角色,不僅僅是女兒,是學生,有時也是老師,是朋友,有時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體驗者,以上帝的視角作壁上觀。

我們從不必把自己禁錮在視野之內,我們也可以奮力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的姐姐觀後感8

上個月看的這部電影。在看電影時,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話: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儘可原諒。

看完後,走在地下車庫裏時,和家人説着這部電影,各人有各自認為印象深刻的點,這使我感到有趣。他們記得的,如“姐姐”洗頭時回想起小時候的情況,“姐姐”和她男友的關係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台詞。一是“姐姐”説的一句話。在面對突然到來的變故時,“姐姐”對親戚説,她不願意照顧弟弟,讓弟弟自己生活,“不僅為了自己的生活,也為了弟弟更好的成長”。這使我想起,成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在本片中,成長也是姐弟兩甚至更多人都會遇到的主題。成長就是本片的一個線索或懸念所在。

二是“舅舅”説的一句話。他曾有過家庭,但最終離婚,女兒跟了母親。提到這段人生經歷時,他説,家人父子之間就是欠債的關係,“不是我欠了你的債,就是你欠了我的債”。這是多麼深刻的領悟,在這種領悟中,既有瑣屑現實的無奈,也有看透人生的灑脱,還有濃郁親情的浸潤。親子關係,是誰也逃不了、誰也甩不開的東西,也是唯一我們甘心沉溺其中的東西。

三是“姑媽”説的一句話。她曾去過俄羅斯,想做生意,但因為某些原因最終還是沒做成,帶了一些套娃回來,她説,“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裝到套子中去的”。這話有點像是自嘲,因為她的一生就為了弟弟而犧牲很多;又像是對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轍,能夠走出自己嶄新的人生。“姑媽”這一人物形象有其複雜性和豐富性,在某個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與對照。她説了兩句俄語,提醒着我們,不要小看身邊的平凡人,他們可能有着我們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潛藏着的、偶然浮現的理想性的種子與燈火。

這部片子在看的時候頗使人感動。它的主題——親情、友情、愛情——貼近現實人生,容易使觀眾發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實從整個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間世。同時,它的人物設計、故事展開,以及敍事節奏、演員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現了可圈可點的藝術功底。

我的姐姐觀後感9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讓我看得淚流滿面,可能是緣由我也是一個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兩相互嫌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長、相互治癒的場面,我就會莫名覺得心酸和感動。不過這大概就是好電影的妙處,它總是能用最貼近現實的情節來感動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們,所以越來越多人會被這部電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安然的獨立女孩,她因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撫養自己的弟弟,這無措的窘境讓她覺得無比絕望、委屈、茫然和無助。尤其是在面對前程、未來、家庭的問題上,安然的弟弟無非成為了安然的負擔和累贅,這讓安然覺得很是苦惱和猶豫,因此為了讓弟弟可以儘快被收養,安然不得不選擇好好引導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個可愛、懂事、堅強、仁義的小小男子漢,為了不讓心愛的姐姐拋棄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會自理、自立、自強的大人,這讓人不得不覺得唏噓和憐憫。可正也是因為這種磕磕絆絆、彆彆扭扭、相依為命、温情脈脈的細節演繹,所以我的眼淚像是失控的水龍頭一樣止也止不住。

正所謂長姐如母,就因為佔了一個長輩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擔起一切壓力和責任,這種規矩和傳統不得不讓人覺得亞歷山大,尤其是對於一個年輕懵懂、夢想初始、前途無量的小姑娘來説,要努力去照顧一個從未見謀面、幼小無知的小孩子,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就是這樣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中式家庭的傳統和倫理,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血緣情親是中華兒女絕對無法割捨和丟棄的,因此保護家人、愛護家人應該成為我們最想要追求的品質。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無論是它的製作、導演、編制,還是它的情節、情結和情感,這都讓我們感到驚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為這部電影加持。

標籤:觀後感 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