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朗讀者觀後感

校園2.63W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1

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着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

中國一共有28位無國界醫生,有4位來到了錄製現場。婦產科醫生蔣勵不無激動地分享着令她難忘的經歷。

對錄製追求完美的董卿和節目組,為了更好地呈現朗讀時的意境,特意讓舞美團隊對現場燈光進行了調試。在調試燈光和音效時,董卿還為這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了經驗:“隨着音樂醖釀情緒,不要着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又對觀眾説:“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那裏一年四季花開不敗。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鮮花山谷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為了實現她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樣一個浪漫的花海。

《朗讀者》把這對夫妻請到現場,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潔開始講述他們從相識到相愛,結婚26年中所發生的浪漫故事。他們用日記記錄下了生活的點點滴滴,隨手翻開十幾本日記,其中的一頁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節,丈夫寫下的一段話:“親愛的,我想送給你最好的禮物。

這句話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車不正是北汽的車嗎?他們20多年前就有這個夢想了!周小林回憶起那時他們經常在祖國西南的橫斷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車最為合適,每次出行他們都租用這種車。通過那段日記,我們能體會到丈夫對妻子的愛,對北汽的信任和嚮往。而今他們站在北汽集團冠名的《朗讀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説到:“你們應該獲得一個北汽頒發的“最佳夢想獎”。”

正如董卿所説:“這個舞台屬於每一個人,為所有人開放。你想説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她與觀眾互動道:“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後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見失敗”的經歷。董卿誇讚他氣色好,他説:“這份鼓勵我接受20%。”在柳傳志先生朗讀完一段特殊的獻詞後,董卿説她很受感動。柳傳志先生笑着説:“這話我接受80%!”

舞台上中西文化藝術的融合,屏幕上出現了一段美麗譯文(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就這樣,我們遇見了許淵衝先生。

他告訴我們:“生活有不同狀態,要懂得欣賞每一處的美。”十位特別朗讀嘉賓中,有許淵衝先生的學生,和他學生的學生。十個人不同語言的接力朗讀,讓觀眾體會到不同的美。

幾天前董卿採訪了濮存昕先生。這次錄製,他帶着一本書來到了採訪間《老舍散文》。濮存昕先生演繹了很多經典角色,他依然在潛心研究作者創造一個角色的中心思想。在舞台上朗讀,他彷彿來到了劇場中,用聲音再次塑造了一段鮮活的人生。

鋼琴的聲音空靈且蕩氣迴腸。現場聽着民謠之父胡德夫的彈唱,觀眾們乘着歌聲的翅膀,彷彿隨着他唱出的一首千年古詩去到了一個神奇的地方,享受着歲月沉澱的甜美和安寧。此刻的小朗彷彿成了老朗,品味到了時光的智慧和如陳年之酒般香醇的情操。

國際鋼琴家李雲迪獻上了天籟般的鋼琴伴奏,在他琴聲的薰陶下,朗讀者感情更充沛地讀着美麗的篇章,聽起來讓人心曠神怡。李雲迪也朗讀了一段與音樂有關的文字。

在《朗讀者》第一場錄製接近尾聲時,每個人都得到了心靈的慰藉。《朗讀者》的舞台有一扇門,打開就能通向採訪間。當董卿風趣地説到“芝麻開門”時,相信我們的心靈之門也隨之打開,我們心意相通,期待遇見。

朗讀者觀後感2

正如博友“海的微笑”所言“每一期都是大家雲集!《朗讀者》一定會激發起更多的朗讀者!”我越來越愛上《朗讀者》了。昨晚央視一套播出的是《朗讀者》第九期,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家”。

家,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一個字,卻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莫爾説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卻找到了。我們中國古人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紐帶;家,是一個充滿內涵,溢滿温馨的詞;家,是現實的家園,也是精神的家園。

伴隨着鋼琴家陳潔悠揚的鋼琴聲,主持人董卿在第九期《朗讀者》中開場白是“家,是一個有温度的詞,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休息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倦鳥歸林,魚翔淺底,落葉歸根,這都是對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尋一種歸宿。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個個不一樣的家,去感受家庭裏的悲歡離合,冷暖人生。”

王耀慶,他在熒屏上塑造的那些角色,總是很成功儒雅的形象,他有很迷人的聲音,他的朗讀是獻給隔着一彎淺淺海峽、未曾謀面的、逝去的爺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都會覺得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日子,但是對作家樑曉聲來説,他的童年,沒有任何幸福的畫面,因為家境的貧困,甚至想去死。而如今,他已經成為中國文壇最優秀的作家之一,根據他的同名小説改編的影視劇,像《雪城》《今夜有暴風雪》《年輪》《知青》等等,總是能成為大街小巷熱議的話題。在他眼裏,家又是怎樣的呢?聽了樑曉聲的講述,讓我想到了雨果的話“有了物質,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他朗讀的是自己寫的,已收入國小課本的《慈母情深》,獻給我們大家的母親。

有人説推動搖籃的手,能夠推動這個世界,的確,女性,尤其是母親,藴含着無法想象的力量。冉瑩穎就是一個柔弱而強大的妻子與母親,她的愛人鄒市明是兩屆奧運會冠軍、拳王。這對夫婦,可謂剛柔並濟,他們和兩個兒子一家四口朗讀的是山姆·麥克佈雷尼的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讓我們明白了家人之間愛要常常表達出來。

畢飛宇,他是作家,其作品獲得過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而他對“家”的印象卻是“漂泊”。可能正是因為他從小跟隨父輩居無定所地漂泊,讓他更早地對周圍人和事有了自己的一些獨特感悟,也讓他有了更強大的去適應這個世界的能力。電影《推拿》根據其同名小説改編,2014年走進觀眾的視線,在斬獲電影大獎的同時,原著小説和作者畢飛宇也逐漸為大眾所熟知。事實上,早在《推拿》之前,張藝謀導演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就改編自他的小説《上海故事》,徐帆主演的《青衣》,也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説。簡單直接的文字,有力坦然的話語,是畢飛宇和他的作品恆久的魅力。他認為如果人類的生生不息伴隨着閲讀,這個生生不息將變得偉大、深刻、歡愉。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一家人?是同宗的血緣,還是同源的姓名,亦或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做出的安排。他温潤如玉,是一位謙謙君子,他要向我們展示的是一些特殊的家人——貓。他就是演員趙文瑄。

潘際鑾,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來講都很陌生,但我們的生活卻與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他是我們國家第一條高鐵鐵軌的焊接顧問,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焊接顧問,他也參與籌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的焊接專業,是我國焊接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之一。潘老的科研價值上千億,但是老人生活簡樸、淡泊名利。他的朗讀《告全國民眾書》是獻給母校清華大學和我們的祖國的。

朗讀者觀後感3

作為首位登上《朗讀者》的作家,"中國諜戰小説之父"麥家朗讀了一封從未公開發表過的信件。節目播出後,這封《致信兒子》引發了觀眾和網友的熱烈討論,被稱作"20xx最美家書"。

首次分享父子故事

麥家曾憑藉諜戰小説《暗算》摘得中國傳統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風聲》《解密》等一系列作品創造了一個屬於諜戰小説的輝煌時代。《紐約時報》稱讚麥家脱離了數十年來"西方看中國作家"的傳統模式,《泰晤士文學增刊》曾評論麥家稱: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壇崛起的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麥家。

因為在文壇收穫了眾多的讀者,"麥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成為了當代文壇炙手可熱的大ip——他的每一部作品均都被改編成影視劇,《風聲》《解密》更是一度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

雖然麥家憑藉作品在業界和讀者羣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調內斂,極少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此次,在《朗讀者》節目中,麥家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與兒子的父子故事。

《致信兒子》是一封麥家寫給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的信,"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兒子青春期特別“作”"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麼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麥家以父親的身份,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點滴。

"我的兒子青春期可以説是特別的“作”。"麥家直言,高中開始,兒子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3年全部待在家裏,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對於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但是最後又無可奈何。"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裏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後就勸我還是算了。"

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好在,麥家一直未停止對兒子的陪伴,"年輕人,或者説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申請美國6所大學成功

終於,麥家的兒子到了該大學聯考的時候,看到曾經的小夥伴都開始努力讀書,孩子突然意識到了差距。"他本身英語基礎很好,人也聰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過了英語關,通過了6所美國那邊的大學的申請。"

當有一天兒子告訴麥家被一所大學錄取了,麥家一度完全不信,"他申報了8所學校,陸陸續續過了6所,包括他現在正在讀的費城藝術大學,還給12000元美金的獎學金。"麥家説,"現在他的情況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學業不錯,也交到了朋友。其實兒子雖然話不多,但是為人大方,受人歡迎。當初我的選擇,就是用我的力量來保護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朗讀者觀後感4

勇氣,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珍貴品質。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伴隨着自身或他人給予的勇氣。本週日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將上演以“勇氣”為核心主題的朗讀。董卿將與熱衷公益支教的演員江一燕,養育了一對自閉症孩子的秋爸秋媽,“敦煌女兒”樊錦詩,“體操王子”李寧,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中國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員汪明荃、羅家英夫婦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和勇氣有關的故事。

江一燕自曝小時候很孤獨

每個孩子,在成長時都會收穫很多勇氣,這些勇氣支撐着我們面對長大後的各種困苦。大眾眼中的江一燕,熱情且充滿活力,除了做演員,她還有許多不同身份:拍照拿過《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獎,做公益支教入選過《感動中國》候選人,此外她還寫書、拍電影,生活豐富多彩得令人羨慕。但在《朗讀者》的現場,江一燕卻坦言:“我小時候是一個很孤獨的孩子,不知道跟誰交流。”

這種孤獨的改變起始於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師,江一燕坦言,這位名字中也有一個“燕”字的“燕子老師”給了她許多勇氣,幾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説:“突然有一天有這樣一個老師出現在你的生命裏,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親密的朋友,我覺得完全改變了我。”

在江一燕的記憶中,最幸福時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師騎車送她回家的時候,“在一個孩子很孤獨的階段,她讓我覺得很温暖。”甚至現在江一燕堅持的公益支教的事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師的影響。究竟江一燕和燕子老師之間還有怎樣的温暖故事?她又會為燕子老師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汪明荃、羅家英現場“鬥嘴”秀恩愛

對於孩子來説,勇氣能讓你收穫成長,而對於成年人來説,勇氣更多時候被用來收穫愛。從1987年認識到現在,汪明荃和羅家英相識相戀了整整30年。兩人談了22年的戀愛,直到2009年,61歲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歲的羅家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在《朗讀者》的現場,汪明荃坦言這是她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因為我們倆單身了很久,然後在六十歲的時候才決定結婚,我覺得這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普通人或許很難理解汪明荃和羅家英之間的情感,與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雖然兩人相戀了那麼久,但其實在結婚之前,他們一直都是分開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續了幾十年這樣的“分居戀愛”後,突然要住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兩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實很不相同。

現場汪明荃“吐槽”羅家英:“我這個人喜歡乾淨整潔,他就東西扔的到處都是。”羅家英也忍不住腹誹:“她是個大女人,我也是個大男人,不曉得誰聽誰的。”現場這樣的鬥嘴小插曲幾乎伴隨着整個訪談,一會羅家英説:“吵不過她們,她們説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擊:“現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觀眾,你要小心。”於是羅家英只好敗下陣來,灰溜溜地表示“不説了,喝茶”,可愛的表現令場面顯得温情至極。

李寧:最有勇氣的事就是不做運動員去創業

除了成長和愛情,從小到大,我們都需要勇氣去面對不同的挑戰。對於李寧來説,到目前為止,他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賽上挑戰各種高難度動作,而是當初離開運動隊直接去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小縣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最開始,面對運動休閒商品稀缺的市場,李寧很快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然而隨着其他競爭對手相繼入場,李寧公司也經營上也開始遇上了越來越多的阻力。2012年,李寧公司調整戰略佈局,甚至一度遭遇經營危機。為了幫助公司度過危機,李寧重出江湖,開始代理李寧公司的CEO,力圖重振當年創建品牌時的雄風。

談起這次公司的低谷和當年身為運動員時在漢城奧運會上接連失誤遭國人批評造成的低谷,哪一個更需要勇氣面對?李寧坦言:“作為運動員,個人的挑戰會大一點,成功也是你,失敗也是你。作為一個企業大股東,一個有決策權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終往哪走,需要勇氣。”

朗讀者觀後感5

説來慚愧,我第一次接觸到《朗讀者》這個節目,並不是在電視熒屏上。

我對於第一季《朗讀者》的印象,始於“聲音”。我有晨跑的習慣,跑步時喜歡戴着耳機聽些什麼。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時,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秦玥飛的片段(朗讀《泥濘》)和郭小平校長的故事與朗讀的《如果》。作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對這些關注甚少,那時方知道這檔節目。後來,《朗讀者》就成了我晨跑時的專屬BGM;我也上網搜到了播出時間,從此推掉了週六晚上朋友們出去玩的邀請“我就不去了,有一個想看的節目晚上播出。”沒多久,第一季節目就結束了。過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在上週末等到了第二季節目開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個週末如約而至了。第一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初心”。在我看來,這個詞的選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個看似用濫了的詞,節目組沒有選擇避諱,而是請來了各位嘉賓,來詮釋他們的初心。我自身 “大學生+喜歡籃球”的身份,讓我在第一期的嘉賓中,對薛其坤教授和姚明這兩位嘉賓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節目組在細節處明顯更為用心。姚明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時空氣流動聲和球鞋磨擦地板和進球時刷網而過的聲音”,這些不全神貫注就不會察覺到的細微的聲音中,開始愛上籃球的。這裏,節目組用心的配上了相應的背景音,瞬間就帶入了那個場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讀的內容是《禮記·大學》節選,也用心的配了相應的翻譯字幕。而且,在訪談中適時插入的圖片也讓我們更瞭解當時的情境。

我想,正是這些細節,顯現出了節目組的“初心”,和把這份初心堅持做下去的誠意。這個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誠反而更能打動人。真的很感謝節目組,讓我有幸尚在大學時期就瞭解了許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學打動,產生了對於讀本的興趣——看完節目後,就去圖書館借來了《海明威短篇小説全集》閲讀。也摘抄了喜歡的讀本片段,比如《真實的高貴》和《八十抒懷》。

我感到了你們十二萬分的誠意,我也想認真的用這篇評價來作出迴應:真的有人因為這個節目而感受到了文學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們的堅守和真誠,一定會換來更多人的真心。謝謝你們,謝謝剪輯師的精妙剪輯,節目節奏把控;謝謝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謝謝嘉賓的故事與朗讀;謝謝主持人拋出的引人深思的問題;更要謝謝你們,所堅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問我“你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節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想,“朗讀嘛,我普通話不行,讀不好。”可是嘉賓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朗讀怎麼有那麼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為節目氛圍中有我很喜歡的“人情味”吧。不僅僅是讀書,朗讀;而是通過訪談,把人物情感和書本,和當時的作者想傳達的思想情感相結合。 “情感”也正是節目的核心所在。這些才讓我意識到,朗讀真真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我想,《朗讀者》節目所追求的也不僅僅是讓觀眾留下感動的淚水,而更多的,是感動過後的思考。節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顆石子,而觀眾的感受與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後泛起的漣漪。比如姚明在節目中提及的“競技體育確實是殘酷的,但是我們也要感謝對手,正是那些離開的人成就了我們。”這些思考更讓我們對節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簡單的一過了之。

謝謝董卿,謝謝節目組,正是你們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堅守,讓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學的光。

最後,真的想做一波硬廣:CCTV-1,每週六晚20點黃金檔,《朗讀者》第二季與您不見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朗讀者觀後感6

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每次她學習,我都是看書。很久不曾看過電視了。

現在,孩子放暑假了,我也跟着放鬆一下。前幾日,叫上孩子一起看口碑還不錯的《朗讀者》。從電腦上找到了《朗讀者》第6期。

説實話,董卿的外貌,我並不是多欣賞,尤其是現在又把臉整成那麼一個尖下巴,每次看到這個明顯是整過的小尖下巴,我都覺得把她的美又打了折扣。好在,董卿的才華彌補了這個人工缺陷。

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告別”。董卿的開場白,真的挺不錯。

告別是主動的選擇,有些時候告別是被動的承受,那我們如何面對告別呢?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這麼優美、深情、詩一般的語言一下子就抓住的我的心。

這一期邀請到的朗讀者嘉賓,給我印象最深,讓我最有同感,而淚流滿面的是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

我的女兒從國小升入國中,在國小時,曹文軒的作品她讀了不少。每次只是給她買,或者圖書館借,但説實話,對曹文軒的作品,我讀的不多,總覺得是寫給小朋友的。象他寫的《草房子》,我也讀過,但印象並不深。

這次,董卿問他:你寫的《草房子》裏面的主人公桑桑,父親桑喬揹着他看病,這是真事麼?

曹文軒:這其實就是寫的少年經歷。14歲時,我的脖子處有一腫塊。父親揹着我,四處求醫。父親背進背出,我被多家醫院判為不治之症。我當時的感覺是,我可能要離開這個世界。後來我們去上海,一名老大夫非常有把握地説:這只是淋巴結核,會好的`。父親聽到這個結論,再一次淚流滿面。

這是一個虛擬的告別,卻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別,理解了愛。

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女兒也在一邊説:“媽媽,他和你得過一樣的病。”

是啊,20xx年的那個端午節,我的脖子左側發現了一腫塊,當時,在洛陽多家醫院,做過各種檢查,被當地醫生診斷為腫瘤。還按腫瘤進行了一次化療,滿頭秀髮掉成了光頭,我也瘦到80來斤。

我當時痛苦,絕望,以為我年輕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以為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就要離開我不捨的親人,就要離開我年僅8歲的女兒。那時候從醫院回到家,我都要拉上先生,換上最漂亮的裙子,讓先生給我拍照,錄像,想為孩子多留些對於媽媽的記憶。

在洛陽化療一次後,我們去北京,找同學,找朋友,去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301醫院,這兩家國內頂級醫院,在一週內得到確診,我得的不是腫瘤,是淋巴結核,不用動手術,按時吃半年以上的藥就會痊癒。天啊,不是腫瘤,那我還可以活着;並且不用手術,那我脖子處不會有疤痕,不影響夏天臭美,不影響脖子上戴項鍊!

是的,就是和曹文軒年少時得的病是一樣的,是淋巴結核。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父親當年的心情,那時的淚流滿面是重生後的狂喜。

我曾經説,即使演員演戲,也不會演得這麼逼真。我當時的傷心絕望和後來的狂喜,真的無法表述。覺得到了地獄,又被拉回了平凡生活的地面。而原來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卻原來是如此美好。

所以,這真象曹文軒所説,這是一場虛擬的告別,而不是真正的告別,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幸運!

生了一場病,被誤診了,我並沒有覺得不幸。相反,我覺得這是一場幸運,幸運的,生了一場病,漸漸意識到生命裏曾經忽視的東西那麼重要:

健康的身心

陪伴家人朋友的時光

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陽

雨後泛着青草味的空氣

承載着萬物的地球母親。

願我們的每一次告別,只是短暫的告別,我們還會再見,這就是幸福的生活!

朗讀者觀後感7

普通人的第一次雖然都是和生活小事有關,但也同樣有收穫。第一次學車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不能主觀臆斷,都要讓實踐來説話。

兒子不在我們身邊生活,老叟的急躁脾氣開車又不安全,所以一直沒有買車。去年臨近年終,老家有幾場事在那兒排着隊,越想越覺得害怕。那段時間,腦子裏全是盤算怎樣趕公交,我幾乎摸透了公交的時間點;坐哪趟火車,下車後再坐鞏義的公交到達親戚家的時間才能恰到好處。

慢慢的我就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學開車。不管我把這個想法向誰公佈,説出口了之後,接下來就是會心地看着他們笑。因為我是他們的姑媽或者姨媽,我從他們的笑容裏知道我學車是個笑話,還有一種甜甜的暖暖的感覺。

我想老叟對我的想法應該是最強烈的反對,因為在他的心裏我是能力最差膽最小,世界上最笨的人。這幾年晚上散步的時候,只要過馬路他就拉住我的手,或者我就站在路邊長時間地等,必須等到路上沒有一輛車了才放心地通過。

當我忐忑地將我的想法告訴老叟的時候,我正等着他説出那句話呢:“就你,過馬路都不會,還想學開車,別把人家都笑死。”可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他一下子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不敢將我的害怕和對自己的懷疑説出來,他接着説:“其實汽車很簡單,很好學,比自行車要好學得多。”我想他之所以這樣説,是為了鼓勵我。兒子不在身邊,我們年齡越來越大了,總這樣跑着去搭車顯然不行了。他清楚自己的脾氣,所以他不愛車更不想摸車。看來今後我們兩個的出行就指望我了呀!

大年八年級的晚上,我們三口終於可以一塊兒散個步了。悠閒自得的心情沒有多長時間,老叟的電話就響了。掛斷電話,老叟一臉的沉悶,對我説:“大叔去世了。”如果是一般人,提前去一次給大叔燒燒紙,上上禮,出殯的時候再去送就行了。可我們不行,老叟在他們整個家族中算是個掌門人吧,我們必須提前回去,我們總共在家呆了四天。

回到家後,老叟對兒子説:“在你走之前,教會你媽開車。”老叟的話一出,我意識到了箭在弦上了,因為他是個説一不二的人。

第二天中午,我們兩個都在睡午覺。多麼舒服呀,一定要把這麼多天的疲憊徹底趕走。老叟把我們兩個都叫起來:“走,下午時間短,又那麼遠,爭取多練會兒。”

教育學院新校區,學生還沒有開學,選好地方後,車停下來了。兒子從駕駛室裏走下來了,看着我微微地笑着,不敢對我説可憐的話,他走向副駕駛的位置。在嚴厲的軍師面前,我和兒子都只有服從。我也趕緊下來,走向駕駛室,不敢遲疑,進去坐在那個可怕的座位上。老叟坐在我右手後面的位置上,身子向前趴着,手抓着我的座椅靠背。他命令兒子:“從頭一點一點地教起,一點都不能馬虎,一開始就讓她嚴格地按規矩來。”本來兒子就是個十分認真小心的人,跟着兒子的講解,我依次繫上安全帶,按一下電源鍵,通電;再踩着剎車長按電源鍵,點火;調整座椅和後視鏡;踩着剎車,檔位掛進D檔;按一下手剎鍵,解除手剎。

不知不覺,車竟然向前走了起來。我在心裏激動着,直想喊出來:“是我把車開走的嗎?車在我的操縱下向前走了起來呀!我能把汽車開走了呀!”我在問自己:“你這不是沒有害怕嗎?是有嚴厲的監工在,你不敢害怕吧?”只聽老叟説:“不能只跑直線,讓她學拐彎。”學會之後,又學會了過隔離帶。

第一次之後,我知道了自己坐在駕駛室裏握着方向盤的時候並沒有害怕,能夠非常鎮定地進行操作,我也知道了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學會開車,這些都是和我原來的料想完全相反的。朋友們,想做什麼就去動手,去嘗試吧,第一次就一定使你有所發現。

朗讀者觀後感8

看完《朗讀者》之後,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我要去看看原著,因為其實電影我看得不是很懂,沒有明白最後誰穿越了,也沒有明白故事要傳達的含義。不過,在那種寂靜壓抑的氣氛中展開的故事的確讓我思緒萬千,從引起人的思考這個角度講,確是好片。所以,我看了兩遍。

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那個年代那個國度的人的麻木和冷酷,伯格的媽媽在他的病牀前聽到是傳染病後,立即起身離開並叫女兒也一起離開的那個場景讓我很詫異,沒有一絲温情。生病時都如此,那麼平時呢?伯格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家庭?還有他們一家人一起吃飯時的對話,他們真的是一家人?一家人尚且如此,整個社會又會怎樣?這或許是伯格會跟漢娜在一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相比較這整個家庭和社會的冷漠,一個陌生女人的關心點燃的豈止感激之情?

再引起我深思的是該如何看待漢娜。漢娜是我認為影片中少數活着的人之一,我甚至被她很深地感動。會在陰冷的雨中關心陌生人,承認自己做過的事,卻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足而掙扎痛苦,並付出巨大代價。漢娜引誘了年少的伯格嗎?可是伯格為什麼會跟她説生病使他什麼都不能做,甚至連“書”都不能讀呢?我想引誘他們的是對愛的温暖的極度渴望。漢娜是文盲這個事實很讓我訝異,但是知道她是文盲後,故事也變得讓人容易理解了。只是,是什麼讓漢娜對自己是文盲這件事這麼在意,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價呢?最後她終於承認自己原來不認識字了,而且是在曾經親密的人面前。但是,卻依然沒有勇氣面對評判。她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被理解、被接納,所以她選擇了死亡。但我仍然覺得她很勇敢,我想看小説原著,也是為了更瞭解她一點。

漢娜和伯格在一起之後,有一小 段老師講課説到的話,這也是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內容之一:“西方文學的核心在於保密的觀念,可以説人物性格整個建立在人們之間未能公開的某些信息之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樣的,或卑劣,或高尚,以至於人們決心守口如瓶。”整個故事都是在講祕密。漢娜的祕密,伯格的祕密,還有整個社會的祕密,整個人類的祕密。很顯然戰爭和因此帶來的傷痛是人類沒法面對的祕密,所以才會出現法庭上審判所謂的“納粹分子”時,絕大部分人所體現出的盲從、麻木、冷漠還有草草了事。漢娜當然也是冷漠的,所以才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但她至少保留了一顆勇敢的心。但卻有太多的人,連自己的心都丟了。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面對祕密,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事。

説起祕密,正好回到了正題“業種”,業種通俗一點不就是祕密嗎?或者説是祕密的一種。所以,用這個電影來學習面對業種,選題的老師很聰明,是一敏吧?

伯格的祕密是什麼?是15歲時候不為身邊常人所理解的忘年戀?還是被深愛之人突然拋棄所帶來的巨大失落?還是他愛的人居然是納粹和文盲的羞愧?我想或多或少都有吧,可能還有更多。而不可否認,15歲的那一場愛戀,是他真正活過的時間,那對他來説是最美的一段。美的不是漢娜,不是性愛,而是對生命的鮮活體驗。當有天他重新回來麻木冷漠中,他漸漸地被淹沒了。我一開始認為他在法庭上選擇沉默是為了尊重漢娜的選擇,或者這是我的一廂情願。影片結尾處他去面對那位倖存者的女兒時,卻不得不承認他內心充滿了對漢娜的愧疚。我不認為他是漢娜的受害者,他也這麼想吧?所以當他跟女兒坦白講述這件事的時候,才讓我們看到那曾經的美麗。但是,他是否真的明白,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呢?伯格在漢娜臨死前一個星期與她的對話,問她關於過去的想法,問她在讀書中學到了什麼?而我想問的是,誰才是真正的朗讀者?

真的要去看看書,去給我自己的問題找答案。因為關於心靈、人性的問題,只有提問者自己才能找到答案。

朗讀者觀後感9

春節前後的電視熒屏,少了幾分喧囂,多了幾分文化的沉靜。

先是20xx年歲尾,一檔《見字如面》為歲末年初的喧鬧熒屏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簡約、質樸、大氣。緊接着,《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開播,成收視熱點,“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定位讓不少觀眾連連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電視裏也有詩和遠方。”而就在不久之後,另外一檔文化節目《朗讀者》也將接力,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綜藝頻道同時播出,力求讓喧囂忙碌的現代人在“悦讀”經典中,感受美好與詩意。

在綜藝節目充斥電視屏幕的當下,幾檔節目弘揚人文精神、堅守文化品格,既收穫了不俗的收視率,也得到了觀眾的口碑。

先來看《見字如面》,這檔定位於“用書信打開歷史”的節目沒有豪華的舞美、沒有絢麗的燈光、沒有繁複的包裝,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觀眾、一位讀者、一封信,在朗讀者的朗讀過程中,讓人透過文字和聲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歷史、那些往事。在節目中,讀信人,著名演員張國立、王耀慶、蔣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讀多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寫出的信件,著名畫家黃永玉、著名戲劇家曹禺、中國鐵運之父詹天佑、詩仙李白、詩人顧城、末代皇帝溥儀、大文豪魯迅以及科幻作家劉慈欣、歌手鄧麗君等,“一封信將兩段時空打通,歷史感應運而生,與眾多節目不同,越是在簡單與質樸中,越是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沉靜之美、歷史之美。”有學者評價。

再來看《中國詩詞大會》,讓觀眾沉浸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意境中,不禁發出“不知唐詩宋詞,焉知中文之美”的感歎,也讓多位擅長中國古典詩詞的素人高手為人熟知:13歲的七年級學生葉飛,擅長用文言文寫作,小小年紀就有不俗的詩詞積累;北大博士生陳更,工科出身,卻滿腹才情;有着強大實力和淡定氣魄的16歲復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諸多高手的對決中,彰顯的是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詩詞的執着與熱愛。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也在此後不久接棒央視黃金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介紹,《朗讀者》力求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希望這檔節目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從這幾檔節目的共性中不難看出,當下,觀眾對於高品質的文化節目,已經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此,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的關正文介紹:“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會期待在別人的故事裏找到啟發和依據。這是人們離不開故事閲讀的根本原因,也是《見字如面》等節目最堅實的底氣。”

同時,關正文直言,“當我們不斷地親近經典,真正地進行經典傳播時,我們找到了更利於紮根的沃土,這個沃土是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

而更能帶來啟發意義的是,從幾檔節目的熱播能夠看出,其實文化與娛樂並不矛盾。在清晰的賽制、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好的內容不僅不會被遮蔽,反而會煥發出更富有朝氣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一段段不因歲月流逝而失去光澤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產品,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有學者分析。

有的節目可以做一時,但有的節目可以做一世。讓觀眾在電視熒屏上邂逅“詩與遠方”,需要電視創作人對人文精神的堅守,正如關正文所説,“一個精神上特別豐富的人,生產的產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價值。”

朗讀者觀後感10

“等着我吧——我會回來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勾起你的憂傷滿懷,等到那酷暑難捱,等到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

在央視4月2日晚播出的《朗讀者》中,演員張國強和在非洲馬裏壯烈犧牲的我市維和英雄申亮亮的戰友們,一起為申亮亮的母親楊秋花朗誦詩歌《等着我吧》。申亮亮的父親、母親、姐姐來到現場,一起聆聽這首感人心魄的詩。

在節目中,節目主持人董卿介紹,從1990年開始,我國開始派軍事力量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當中。到目前為止,我國派出的國際維和軍事人員超過了兩萬人次,為推動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貢獻。20xx年,中國赴馬裏維和行動的全體官兵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

幾位參與馬裏維和行動的申亮亮的戰友也在該節目中亮相。其中,司崇昶一腐一拐地來到現場。董卿介紹,司崇昶赴馬裏執行任務時受傷,現在還在康復中,所以,他無法長久地站立。

“有去了回來的,有去了沒有回來的。”董卿聲音低沉地説出這句話後,鏡頭對準了申亮亮的父親申天國,他的眼睛紅了、濕潤了,明顯在努力壓抑着自己的悲傷。和去年相比,他又老了一些。

董卿接着説,司崇昶在20xx年5月31日執行任務時受傷了,他的戰友申亮亮卻犧牲了。

“我每次想到這到心裏特別不舒服,因為我失去了一個戰友、兄弟。我記得,那裏馬裏時間20xx年5月31日2時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執行站崗任務,一輛皮卡圍着我們營區繞行兩圈,開到離我們營區有200多米的一個小土包時,突然加速。這時候,亮亮就喊話制止,然後就指揮我開槍射擊。這輛皮卡撞上營區外圍的一個沙箱後翻車、着火。亮亮一把把我推了出去。他説: 司崇昶,你快撤。 我説: 咱倆一塊撤。 亮亮説: 我是主哨。 然後,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當時就爆炸了,我被炸飛、昏迷了。”司崇昶含淚講述那讓他終生難忘的一幕。

“爆炸發生後,我帶着快反班第一時間搜救哨兵,最先發現的是副哨司崇昶,他倚在一個小土坡上,胸前全是鮮血。我們在廢墟里找到了亮亮,亮亮犧牲了。清理現場的時候,在亮亮的身下,我們看到了槍。就是這樣一個戰士,在生命最後時刻,還手握着自己的武器,還堅守着自己的崗位。還有一件事,我覺得特別遺憾。就是在爆炸的前一天,申亮亮找到我。他説: 中隊長,你給我理個髮吧。 我説: 明天有勘察任務,我明天給你理。現在,這成了我一生的遺憾。 ”戰友卞龍説。

“這是一個猝不及防的告別,帶給戰友們的是一種悲痛,帶給申亮亮家人的,將會是一輩子的創傷。”董卿這樣解讀申亮亮的離去給戰友和家人帶來的影響。

在觀眾充滿敬意的掌聲裏,董卿隆重介紹了申亮亮的媽媽楊秋花、爸爸申天國、姐姐申海霞。

申海霞説,直到現在,她還捨不得刪掉弟弟的手機號,有時想亮亮了,她就會給他發微信: 弟弟,姐姐想你了。 晚上的時候,她就躺在牀上,把弟弟以前發給自己的語音信息播放一遍,聽聽他的聲音,就感覺他還在自己身邊一樣。

楊秋花説,亮亮是個孝順的孩子,去年在母親節到來之前,特意領着她去了一趟縣城,給她買了一雙旅遊鞋。如今,這雙鞋她還精心包好,捨不得穿。

今年的清明節,也將是申亮亮家人第一次在這個節日祭奠申亮亮,他們想給申亮亮説些什麼?申海霞説:“好弟弟,忠孝不能兩全,你為國家盡忠了,對於父母的這些孝,姐姐和哥哥替你完成。你在天堂那邊,自己照顧好自己就行了,也要好好的。一家人永遠都會想你的,放心吧。”

董卿説:“在阿拉曼英聯邦士兵墓地上有這樣一條墓誌銘: 對於世界你是一名戰士,但是對於我,你是整個世界。 我想,亮亮的離開,這樣一次告別,可能是需要一個家庭,用一輩子去面對的創傷。”

現場的不少觀眾,都是含着眼淚看完這一段採訪的。

標籤:觀後感 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