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朗讀者電影觀後感範文

校園5.83K

《朗讀者》的命題十分嚴肅,嚴肅到令人不得不去思考。《朗讀者》讓人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地深刻。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朗讀者電影觀後感範文

  朗讀者觀後感篇一

和文盲的漢娜相比,那些擁有文化的人,學得了虛偽、相對主義和掩飾。而她是那樣的單純、直接和勇敢,她的擔當的行為是對文明的嘲諷。她的一生苦楚和磨難是對不健全的社會、法制的控訴。她是平靜的,而我們的社會多麼侷促。她的罪過,用完了他一生去贖還。那些死者和倖存的生者在她的牢獄之苦中靈魂真的得到了安慰?他們不思考這政治和法制的深刻缺陷?這一切災難為何會發生?誰真該為這場人類災難承擔罪責並贖罪?

在獄中,沒有了外邊世界的自由和歡樂。漢娜艱難地學習認字和寫字,她簽名時大寫的“H”,是從右對左、從下到上的筆順。這個鏡頭讓我痛楚不已。她其實遠離這個社會的文明生活。真正的文明的光芒永遠照射不到她的身上,社會的虛假文明成了戕害善良、正直、單純的罪魁禍首。

那曾經的純粹之愛,具有永恆之美,深深存活於兩個相愛的人的生命裏。人至老、死,這愛會摻入世俗的風塵雜質。但那是社會乖厭之過,不是純美的人性之責。愛,是生命的永恆之光,超越一切外在的形式 ,照射你我的生命路程。與物質生命和心靈永生共存。

那個男人麥克爾,也是執着和堅強的愛着。他選擇了支持她精神的存活。背棄了一切物質的東西,只求精神的美好和昇華。儘管他表達愛情是晦澀的、退縮的、決絕的。我們能諒解他的麻木和逃避。那是社會文化的過錯。它那麼貌似強大,足以淹沒任何一個普通人的執着的守望。

感謝電影《朗讀者》,給我們對社會和愛的思考,讓我們審視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愛和心靈。我們從歷史看到了今天和未來。我們從愛情和擔當,看到了我們心底的美好事物和經歷。電影給我們精神洗禮。使我們的理智和情感又獲生長。

  朗讀者觀後感篇二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在拍攝這部二戰納粹集中營題材電影的時候,沒有去拍攝集中營也沒有拍攝戰爭場面,卻用了男女主角的愛作為了整個故事的主線,去讓大家理解什麼是“平庸的惡”什麼是“失落的正義和寬恕”。

漢娜·施密芝在獲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監獄裏自殺了。她是為了洗脱自己的罪還是無法面對麥克·伯格對她40年裏無法忘記的愛呢?漢娜·施密芝看上去平庸的不能再平庸了,她本身不認識字,在戰後的工作中敬業的她聽到自己從一個剪票的賣票員被提拔到辦公室工作以後,她很恐慌,怕大家知道自己是一個文盲,她選擇了逃離,這些與第三帝國保安總部第四局B-4課的課長艾希曼一樣,平庸的不能再平庸,艾希曼確實是一個盡忠職守、嚴謹勤奮的官員,每天埋頭於時刻表、報表、車皮和人頭的統計數字,極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國的“國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這樣的“平庸”官僚的行為。他反覆強調,自己只是龐大系統中的一個小齒輪。但他確讓幾百萬的猶太人走進了集中營,甚至於火車不夠用的時候,讓大部分的猶太人走着走到死亡集中營中,被稱為死亡行軍。漢娜·施密芝就用了工作的職責去解釋了死亡行軍中的火燒教堂事件,是職責讓她們不能去開啟教堂的大門,致使幾百名猶太人葬身火海。這就是納粹時期統治下的一個普通人的“平庸的惡”

漢娜·施密芝確又是一個非常喜歡文學作品的人,她是文盲,戰後她認識麥克·伯格後讓他朗讀給自己聽,戰爭中在集中營她讓犯人給她去朗讀着聽,在被德國戰爭法庭審判以後她在監獄中用了20年的時間學會了認識這些文字並可以簡單的書寫,“納粹”“兇手”“集中營的女看守”的這樣標籤對漢娜這樣一個卑微的文盲來説是實在是太大、太沉重了。然而,這些標籤已經足以讓多數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經對她下了判決。在法庭上,漢娜實話實説,她顯然對自己的未來並不知道歸宿是什麼?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各種身份的人之間充滿推託、謊言、策略、計算,唯獨缺乏對正義的虔誠。漢娜最終因為要堅持隱瞞文盲的.身份而被定為罪首,處以重判。一個文盲真的能寫出那份教堂火災的事故報告嗎?正義在這裏以悄然不見。漢娜·施密芝固然有罪,但那應該是一種平庸的罪。也就是説判決是“正確的或合法的”同時也是“不正義的”。

麥克·伯格在影片中兩次選擇了沉默,第一次,麥克知道了漢娜是文盲,卻沒有告知法庭這一事實,而選擇了沉默;第二次,漢娜在監獄裏學會了讀寫,並給麥克寫來了字體蹩腳但飽含希望的書信,但麥克卻選擇了沉默,沒有給出漢娜最需要的迴應。這也就造成了漢娜的兩次無法挽回的悲劇,最終在獄中自殺瞭解了生命。麥克·伯格難道沒有罪嗎?沒有真正的正義和寬恕。哪怕在面對自己初戀真愛的人的時候,為了自己虛偽的體面而掩蓋了事實的真相。

德里達説,寬恕“不可能寬恕的”才是寬恕。

  朗讀者觀後感篇三

看完凱特温斯萊特主演的朗讀者,感人至深,幾乎是從頭哭到尾。但看完以後,有一種很大很大的力量從心靈噴湧而出,是生活的力量。當然不及《聞香識女人》,這是一種看完《辛德勒名單》後相似的感受。之所以説相似,是因為還有很多的不同。

相同的是。同樣是對人性善與惡非常艱難的界定。但《朗讀者》中為它歸結的原因是無知,是因為不識字。這是悲劇的來源,很深很深的悲劇。漢娜因為不識字,也羞於承認這一點,對自己的工作無知,在犯下罪行之後也甚至也不太明白。法庭上她只是憑着自己所知道的説着yes,殊不知這yes背後真正的意義。聽者都震驚,漢娜那樣平淡地承認自己所作的事,我也是。看起來可憐、可恨、無知而又可悲,因為她無知,她不識字。也不知道自己曾經的工作意味着什麼,電影中沒有介紹她之所以挑一些少女為她朗讀又送他們“出去”的原因,但我想,漢娜應該是不知道的,挑選出來的人意味着什麼。

經過審判之後,她很長時間裏是很堅強的。男主邁克給她送去錄音帶,聽到了久違的朗讀之音,漢娜如飢似渴地聽着,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中,自然而然地開始學習文字,她開始從圖書館借書,一個字一個字地開始學習,由此寄信給邁克。這段感人至深……

從某種角度來説算是脱離文盲之後,漢娜真切地瞭解了自己所做的事。也許那並非出自她的惡意,但做過的事不可磨滅,死去的人也不會再復生。漢娜與邁克再見,似乎沒有了她在獄中聽磁帶的感覺,她發覺自己面對邁克沒有了原先那種感覺,因為她發現了自己靈魂上的罪惡,是她自己無法原諒自己,那是天性善良使然。漢娜最終選擇了自殺,我並不震驚,但還是為她流淚,她的悲劇無以言説,一生的孤寂和脆弱,即便她死了也沒有人在意,除了邁克。

漢娜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她的一生真正像是一顆塵埃一般,她一個人居住在一個昏暗的地方,沒有朋友來看望她,與邁克的相遇是因為她的好心。種下的善因終會結出善果,卻無法磨滅她一生的悲悽。她一個人呆在小小的角落,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快,漢娜跟不上腳步,但她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並且深陷其中。人們無法瞭解她,也就像邁克的一個朋友所説,一個殺死了300多條無辜的生命的人,瞭解她幹什麼?!但是她也是一個人,她也有生命,有感情,我相信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無奈。我們有自己的立場,對於別人的想法和別人對自己的想法都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漢娜並不怪任何人,從某種角度來説她也是幸運的,她所看不到的一切在外人眼裏是無法容忍的,但在她大部分的生命中她由於自己的無知而被隔離在外,並沒有意識到。

漢娜的不幸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文盲所帶來的悲劇也在她的身上被放大,這是藝術的魅力。

再説精神和肉體的問題。在影片中,這一段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真正的愛情是包括精神與肉體的。肉體的一定尺度給了影片一定的美感,也讓影片中的人更有温度,更有人性。邁克與漢娜在這兩方面都有着契合,但也有着矛盾的地方,他們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邁克是一個知識分子,而漢娜不同。但是因為閲讀,他們真正的靈魂得以相遇,這是跳出了世俗的世界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和生命,我們都有追求未來的權利。但是我從影片中更明白了一點,為我們所得到的我們必定付出了同等的代價,上帝是公平的,若你無法忍受疼痛,你就無法享有對等的幸福。所以對於身邊的悲哀我便能接受了,這是選擇帶來的結果,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而我們每一個人,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上帝是公平的……

望漢娜安息,邁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