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風箏》讀後感(精選16篇)

校園3.01W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風箏》讀後感(精選16篇)

《風箏》讀後感 篇1

在《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中,似乎每個人都在追逐,從晨光微喜,到夜幕降臨,無時無刻,無知無盡。許追的是萬眾矚目,是凱旋而歸;或是追不負所托,珍貴友情。追的是希望,追的是無忌。無法逃避過去,就勇敢地追逐現實,去挽回過去的遺憾,去贖回那場悲哀,去改過,去審視,似乎是空中飛舞的風箏,越升越高。

搖搖欲墜的風箏後,跟着的是哈桑堅貞不渝的腳步,守護在阿米爾身邊,從未回頭。不論風箏飄到何方,哈桑都會一直追逐。

而阿米爾就如同那隻空中飛舞的風箏,隨風飄蕩,只顧着在空中飛舞,從未注意到地上期盼而緊張的目光。那是少年時的他,如同千百隻漫飛的風箏,在社會和人際交往間穿梭,互相的試探,在一次次失手中悔恨,在一次次的試探中漸漸認識這個紛囂之社會。

美好的風箏,卻也難以操縱,像感情,看似親密,卻也虛無縹緲,難以具化。愛的人不求回報,被愛的人珍惜眼前。世上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為你,為愛與包容,習慣與珍視。為救贖與原諒,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 篇2

簡單來説,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強烈推薦!

引用譯者一段話,“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説,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好書推薦# 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讀後感 篇3

畢業以後的三年裏,從來沒有忘記過讀書,有的時候可以在書中看到我自己,隨着書中情節變換,心情隨之變得喜悦或是憂愁,但是合上書本的時候,一切都又回覆了平靜,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最近在讀《追風箏的人》,終於讀完,淚流了……

故事的情節,我不再説了;故事的筆觸,也不再表述了;故事的結局,不再評論;故事的巧合,不再追究。

我想説:

我為哈桑和哈桑兒子索拉博的懂事,感到心疼!

我為阿米爾的坦誠感到震驚。

也為阿米爾和哈桑感情的真摯感動!

也為阿米爾最終找到了索拉雅感到欣慰。

畢竟都有各自的歸宿。

讀到索拉博自殺的情節,眼睛有些模糊了,因為是我不想看到的。或許他的行為感動了“真主”(不知道是否存在),最終結束了從前的生活,人生的軌跡才得以轉變。或許在冥冥之中,人生是規劃好的,但是沒有誰是被註定的,不是嗎?

讀完這本書,忽然想到一位朋友,一個懂事,給我説出埋藏心中數年的事情,我感動。可是又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除了心裏的感動,我還能説什麼呢?也唯有在心底深深地祝福,祝福歷經磨難的人有個好的歸宿!快樂健康地生活着!

《風箏》讀後感 篇4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或許,我的理解力可能還沒這麼強,讀完全文,我首先領悟到的是:不要扼殺兒童愛玩的天性。幾乎每一個兒童都愛玩遊戲,而幾乎每一個大人都極力反對兒童玩耍,魯迅先生另一篇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可見一斑,不僅是古代、近代,連當代也有這樣的事,甚至更“昌盛”。就拿我家從前住的那幢大樓來説,三天兩頭就聽見琴聲,不是提琴,便是鋼琴,還有古箏。我還經常聽説三四歲的稚童圍下得如何出神人化。我真不明白,難道有那麼多的莫扎特、嵇康……在我們身邊嗎?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親手扎一隻風箏,讓它在藍天下遨遊嗎?難道沒有人敢站出來,稍稍反抗一下嗎?難道中國的下一代需要那麼多音樂家與優秀棋手嗎?這樣看來,魯迅那位瘦弱的小兄弟還是很自由,很勇敢的呢。

我真想告訴天下的父母們,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留一些時間給他們放風箏吧!

《風箏》讀後感 篇5

作者描寫童年時放風箏這件事,讀後讓我倐地回到了我的童年時代,感覺那麼親切·自然,彷彿又回到兒時與小夥伴在一起追逐·打鬧還有一起放風箏的場景。

記得那時不像現在一樣富裕,有好吃的,好玩的新的衣服穿。上學只要穿的乾乾淨淨就行,教室門窗課桌都十分陳舊,前後兩塊大黑板,一塊是老師上課用的,一塊是做班級報刊用的。

那時我們非常喜歡户外遊戲活動,比如跳繩·捉迷藏·玻璃球好多好多,有的已經記不起來了。每逢春天的時候,大家最喜歡還是放風箏。看誰的飛得又高又遠,家家都自己做風箏,記得我家鄰居的老爺爺特別會做風箏,像知了·蜈蚣還有蝴蝶人物造型等等好讓我羨慕啊!班裏搞比賽,我再三的懇求下,老爺爺給我做了一個,還拿了一等獎了。

現在放風箏的機會少了,應該説到户外鍛鍊的次數少了。現在的孩子不想我們那時一樣了,和大自然接觸太少,得不到鍛鍊。身體和心靈受不到田野的薰陶,讓我們竭盡所能幫孩子們到大自然懷抱裏,去擁抱綠色感受清新的空氣,也讓孩子們找到放風箏的快樂。

《風箏》讀後感 篇6

終於看完這本書,好幾次不想看了,又好幾次看了就不肯放下,不過確實是一本好書,故事講述了一個阿富汗富商的兒子與自己傭人的兒子的友情糾葛,主人翁為了引起父親的寵愛跟關注,一邊一直視哈桑為朋友,一邊又嫉妒他分享了父親對自己的愛,最好做出了讓自己一輩子都受內心折磨的事,他背叛了哈桑,一個對他衷心耿耿的朋友,最終趕走了他。

主人公一直為這件事懊惱,一直到他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並且收養了那個孩子。書中的心裏描寫特別多,而且特別細膩。另外,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更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主人公的父親跟孩子更多的關注,並且讓他自己父親很愛他,很欣賞他,不過他跟自己的要求,希望的樣子是不是一樣,都應該告訴孩子,他是最愛他的,而不是忽視他,那我想主人公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反觀哈桑其實是跟很忠誠,正直的人,雖然他生活環境很差。其實很多是受阿里影響,阿里都主人公父親的忠誠絕對深深的影響着哈桑,因為阿里一直陪着他,讓阿桑很勇敢,有一段講搶上響的那一段,阿里把他們樓在懷裏,足以證明。 故事的背景是戰爭時期,國家動亂,兒童無童年可言。願世界永遠和平!

《風箏》讀後感 篇7

今天我讀了《紙船和風箏》這篇文章,這個故事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吵架。

這個故事講的是,松鼠和小熊一個住在山上,一個住在山下,它們通過紙船和風箏成為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們因為一點小事吵了一架,山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河裏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紙船了,但是它們還是每天扎風箏摺紙船,最後小松鼠主動提出和好,它們又成為了好朋友。這個故事讓我想起我和弟弟之間發生的`事,那天我正在吃東西,弟弟也跟着吃,只剩下一點了,弟弟全部把拿走了,就因為這我們吵了一架,後來我們又一起看動畫片和好了。

從今往後,我要和同學們主動交往,友好相處,有了矛盾不斤斤計較,這樣我的朋友才會越來越多。

《風箏》讀後感 篇8

這是一篇小説,作者是卡勒德·胡賽尼,是一位阿富汗人。他以小説中富家少爺阿米爾的角度,描述了阿富汗的社會與政治轉折,並帶出遜尼派的普什圖人對什葉派的哈扎拉人的種族歧視。

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逼走哈桑。不久阿富汗戰爭爆發,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往美國。十幾年後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所作所為。為了贖罪他回到了故鄉,想為不幸的朋友做一點事。但卻發現自己兒時的朋友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救贖,阿米爾吧哈桑的兒子帶回美國。但他也還是失去了這段友誼。

是人都會犯錯,誰都會曾經傷害過誰。反過來對自己也有懲罰,因為什麼東西都抵不過良心。

《風箏》讀後感 篇9

深深的震撼。心裏憋着什麼很想找個讀過的人一起説。就像譯者説的那樣:身為人子,我很慶幸時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質教育我,雖然我時常有負他們所望。身在和平穩定的時代,身在祖國,心中竟有一份慶幸。再回頭想起那些戰爭中的人們,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為他們祈禱。我自認為我是一個感性的人。讀到那些親情、友情、愛情,有時眼裏會灌滿淚水。是多大的忍耐讓阿里能一直在“父親”身邊數十載;多麼深沉的愛,阿桑用生命捍衞阿米爾;多大的勇氣,讓夫妻到處內心最深的祕密。

有那麼幾處讓我曾經對阿米爾很生氣最後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後我釋懷了,更準確的説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愛的人的毒,那麼深。阿米爾愛索拉博也是這樣的。最後我有點好奇,也許是我的愚鈍。索拉博應該能原諒阿米爾吧,那個想愛他卻傷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實,我的感覺。前半部分續寫阿米爾在阿富汗的生活。後半部分是寫他在贖罪的過程。“有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全文的轉折點在拉辛汗病重,阿米爾重回巴基斯坦。

寫不下去了,二教熄燈了願我能成為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風箏》讀後感 篇10

我只能説,我不喜歡阿米爾那種懦弱,嫉妒,逃避,儘管你會説這就是大部分人的本性,一個人總會有不堪的過去,然而為自己的過去的行為感到痛苦與焦灼的人,就真的是很偉大的人了嗎?

在文中一直這麼宣傳,阿米爾是個很好的人,就算他有過那樣的心思,人們也會用完美的藉口來向你説明,阿米爾是個很好的人,我更喜歡哈桑,他的聰明,勇敢,赤子之心,都讓我覺得很舒服,他唯一的不幸,就是把阿米爾作為他一生中最親密的人,如果他換一個人,是阿里,或者他的生父,結局都會比這個好,哈桑才是真正和他生父很像的人,哈桑是個靈魂高貴純潔的人,在戰亂中,加上種族的歧視,對錯誤的人付出真心,是最大的不幸,我認為這部小説真正的悲劇,觸動我的靈魂的就是把哈桑最純潔高貴的靈魂慢慢地毀滅。我深深地痛恨着戰爭,歧視。厭惡這些人類最卑劣的本性。

《風箏》讀後感 篇11

我特別喜歡風箏,喜歡拿風箏在草地上奔跑,歡喜地看着它在廣闊的藍天上自由自在飛翔。我對風箏有着一種由衷的喜愛。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時期的魯迅對風箏卻是十分厭惡的。他認為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時的少年魯迅有一位約十歲的小兄弟特別喜愛風箏。一天,他看見後園的角落裏孤零零的躺着一隻撕破了的蝴蝶風箏,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細心地把風箏補好。正好路過的魯迅看見了,不僅把風箏的翅膀折斷,還將風箏狠狠地擲在地下,踏扁了……當他們離開了多年後,魯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籍,童年的往事喚起了他的回憶,原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想到這裏,他心裏湧起了一股愧疚,心也彷彿成了鉛。

看了《風箏》這一本書,我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於父母對於我們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從小就對我的要求十分嚴格。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寫爸爸出的練習題。稍大了一些,就幫我報名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我每天的業餘時間幾乎都在公交車上來回奔波。有時我真想快些長大,好脱離這樣的生活。

《風箏》讀後感 篇12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教你怎樣做人的一本書《追風箏的人》。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一個長着兔脣的男孩,他善良、誠實、很單純,他彈弓打得很好,還很會追風箏。阿米爾是一個膽小、怕事、懦弱、沒有責任感的人,但寫故事寫的很好。在一次追風箏比賽時,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的風箏被別的孩子打了。因為害怕,阿米爾沒有幫助哈桑。阿米爾害怕哈桑知道自己沒有幫助他,害怕哈桑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後來誣陷哈桑,逼走了他。阿米爾一直感到自責,感到對不起哈桑,感到自己是一個壞人。

因為戰亂,阿米爾和爸爸一起逃亡到美國。在美國阿米爾結婚,爸爸去世。後來,在阿米爾爸爸的朋友拉辛汗的告知和勸説下,阿米爾知道了哈桑和自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幫助哈桑的兒子(也是阿米爾的侄子)為了讓自己從新做回一個好人,阿米爾決定回到故鄉。經過種種磨難阿米爾救出索拉博,並把他帶回到美國。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做人要做正直、善良、誠實的人,不然你的一生都會生活在痛苦中。只有做一個好人你才能快樂。

《風箏》讀後感 篇13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回憶了“我”小時候將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風箏弄壞的事情,並且不讓他玩風箏,認為玩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後來魯迅才知道玩是兒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覺……痛恨當時的所作所為。想去找小兄弟説對不起的一件事。

魯迅先生簡約的幾筆,就將小兄弟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這篇文章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對當時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做出了評價!

《風箏》讀後感 篇14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從童年開始講起,男二的父親是男一家的管家僕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對男一忠心耿耿,並且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風箏比賽時,他們兩人得了冠軍,男二為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風箏,但是卻遭到其他較大的孩子的維度,為了保護小主人(男一)的風箏,男二被他們—。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沒有勇氣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髮生了變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後來還想辦法誣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錶。雖然男一的父親原諒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親(管家)還是帶着男二離開了。隨後,俄羅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親帶着男一逃到了美國,並將家裏的房子託付一個朋友看護。

然後,男二在美國長大結婚。後來接到幫他們看護房子的父親的朋友的電話,那人叫他一定會去阿富汗,有事情。從這人口中,他得知他兒時的夥伴為看護自己的房子被殺,還留下一個孩子被賣到。並且事實上,那個從前的管家其實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兒子其實是自己的父親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而那個被賣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於是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會美國的家。

《風箏》讀後感 篇15

對於自己曾經施加給小弟的“精神的虐殺”,多年之後,人到中年的魯迅因“不幸”偶爾看了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籍後,才知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才“忽地”憶及“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那一幕。這也就是説,倘若作者“有幸”未能看到那樣一部書,作者將毫不自責於自己對小弟的精神虐殺?至少之前的二十年,作者沒有絲毫的內疚與悔恨,當得知真相後在這件事上他才活得痛苦。作者悲哀的是這二十年對小弟當年所受的摧殘的忘卻。

倘若魯迅能夠補過,也許他的內心會好受些,至少自責的情緒會有所減輕,但再次會面,大家都已是有鬍子的人了,臉上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再也不可能回到小弟的童年,和他一起跑着,嚷着,笑着放風箏了,無論怎樣的補過,小弟的童年不可能重來,不論怎樣的補過,都無法改變小弟的童心受到過自己——他這個做大哥的無情地摧殘這一事實,況且事實上也無法補過,大家回不到從前;人生沒有橡皮擦。

那就只能寄希望於小弟的寬恕了,作者甚至已經做好了“被寬恕”的準備,他正天真地期待着自己的心從此能夠寬鬆了,我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要長長地舒一口氣的樣子。

“有過這樣的事麼?”善良的小弟忘卻了折磨作者心靈的那一幕,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作者的希望再一次地落空。在此後的歲月中,他的心將一直這樣的沉重下去,童年的罪過不但不能彌補,也是無從寬恕的。

也許此時,假使小弟對自己心懷怨恨,作者的內心可能還會好受些。

曾經對小弟精神虐殺的忘卻,憶及之後的無法補過,想要得到寬恕換來的卻是小弟的不記得,作者所做的努力無非是想讓自己的良心好受些,但事實是“心只得沉重着”,這是魯迅的悲哀。但換句話説,如果二十年來,作者未曾忘記當時的那一幕;作者事後真的補過了,兩個中年人跑着,嚷着,笑着放風箏;作者得到了小弟的寬恕,他就能不再悲哀了嗎?人生的嚴峻與無奈正是在於對於所犯的過失的無可挽回。從這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自剖時的無情。

《風箏》讀後感 篇16

今日,我看了魯迅的《風箏》這篇文章。初看時,我覺得無非就是表達了作者的歉意。然而,細看後才知道他批判了某種封建制度禁錮了孩子,讓我懂得不要扼殺孩子天性的道理。

首先,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魯迅小時候不愛放風箏,他的兄弟愛放風箏。於是他禁止他兄弟放風箏,並把製作好的風箏踏爛。長大後,他向他兄弟表達他歉意的故事。

看完這篇文章,我對年幼時魯迅的行為感到不解。為什麼會有人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在他人身上,還不允許他人做自己喜歡的行為。其實,我覺得是那個年代的封建思想導致魯迅這種思想。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其實不僅在那個年代,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附近也有這種事發生。就例如有些大人會不顧孩子的興趣,就盲目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當大人們看到其他小孩玩泥沙,跳皮筋時,他們冷嘲熱諷。殊不知,他們的小孩子喜歡就是玩泥沙,跳皮筋,而不是那些興趣班。他們這種行為就是把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卻不顧孩子的喜好!

孔子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要看別人是否願意,而不是依據我們的標準強加於人!

俗話説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善良,好奇,頑皮的天性。然而,在他們懵懂無知時,早有家長對此行為早早定下許多規矩。

舉個例子,毛主席的政治祕書田家書批評他的女兒曾立,把正在曬太陽的毛主席的拖鞋埋在沙子裏時。毛主席就調侃對他説:“你家孩子是想讓我曬多一會太陽嘛。”一邊親切抱着曾立。我們的偉人對孩子頑皮的天性尚如此寬容,然而在現在,我們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們在家搗亂和其他小孩玩泥土,打水仗時,卻立即發怒制止,甚至責打孩子,這就使孩子探索科學,自然的天性遭到了扼殺。

其實,許多家長是傳統教育的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循規蹈矩,毫無開拓精神。在自己有小孩後,就繼續實行這種扼殺天性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就正如:文章中魯迅的兄弟長大後,已全然忘卻魯迅小時候對他所作所為,並不怨恨他兄長,這就是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認為這樣的管教是對的,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正當”。這可真是可惜了他的創造力的天性啊!

陶知行説:如果發現孩子有創造力,認識了孩子有創造力,就要去解放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們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因為正如《風箏》裏所言: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