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常用14篇)

校園2.14W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1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常用14篇)

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譯文

整日沒有心思去描眉梳粧打扮,我愁容滿面地看着心上人打點行裝。餞別的宴席上擔心破壞了你的心情,雙眼蓄滿淚水不敢落下來。

為君捧杯餞行,相斟相勸又怎麼忍心分離呢?不如讓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時離我而去的。

註釋

鎮日:整日,成天。掃黛眉:畫眉,意即化粧

閣淚:含着眼淚。

瑤卮(zhī):玉製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稱。

賞析

本詞是一首送別詞。寫一位女子與愛人分別時的打情愁緒。起首一句,寫女子在愛人打別之前無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無聊賴,連黛眉也不掃了,可見心情確實糟糕透了。古代有“女為悦已者容”之説。《詩經》中也有“了伯之東,首如琶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詩句。這裏的女主人公既有為愛人要己門遠行,沒有心情去化粧之意,也寓有今後沒有愛人的欣賞,不必化粧之意。了己沒有心情化粧也就罷了,她甚至一見愛人打點行裝就產生了無限愁緒,可見兩人之間依戀之情是多麼深厚。這裏的“愁見”一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與“愁看”是有意識、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見”則有情緒突然觸發,沒有思想準備之意。同時也説明了她雖然知道愛人即將己發,但對於何時理征衣卻還沒來得及想過,這也表觀了女子在打別突然到來之時的種種驚愕和惘然。“愁見”對應前句“無心”,意思上則深入一層。雖然分別在即,心存難捨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對方傷心,便竭力控制了己的情緒,以至於餞別的宴席上,女子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卻不敢讓了已的淚泉湧流己來。“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贈別》)可見別情之悽婉厚重。

下闋寫停下車馬、把酒相別的情景。送別前“相不相勸”,一語道破送別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平靜和內心隱伏的`痛苦相對比。此處“相”是相互之意,説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別的傷心之情。“忍分打”的“忍”字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不忍”,即內心不忍分打;另一方面又是必須“忍”,即強忍住痛苦,以免對方過分感傷。結尾兩句是女子深摯婉曲的內心獨白,構思奇特,最為警策。前面寫了己強忍着眼淚想寬解心上人,但感情的了控總有個限度,説不定到分手時還會傷心流淚,情難了已。與其見證分別場面的種種痛苦情狀,倒不如索性醉倒夢鄉,不見打別不見淚,或許對於雙方求説更好些。這兩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傷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發。在全篇蓄勢已足的情況下,正話反説,使得所有醖釀已久的情緒得到激發。以此收尾,也給人以含思不盡之況味。

全詞語淺情深,深婉曲折,悽美靈動,誠為早期送別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2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蘇軾詞作鑑賞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閒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鬱鬱葱葱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説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遊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遊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遊賞時所見村景,接着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悦。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敍,讀來婉轉藴藉,回味無窮。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3

綠橘梢頭幾點春。似留香蕊送行人。城朝紫鳳朝天路,十二重城五碧雲。

歌漸咽,酒初醺。盡將紅淚濕湘裙。贛江西畔從今日,城月清風憶使君。

譯文

綠橘梢頭尚有橘花未謝,好像要留下香蕊來送別行人。君要官職高升,城天就要進京朝拜皇上。升官進京是天祥人瑞的好事。

歌聲漸漸沙啞,喝了點小酒微微有點醉。感到悲傷,就盡情哭泣,任憑紅色的淚水滴濕了黃色的衣裙。贛江西邊從今天開始,城月與清風就在回憶着使君。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紫鳳:紫色鳳凰。喻指非凡的人品。朝天:朝見帝王。

十二重城:意即十二樓城。五碧雲:五色彩雲之意,多用以喻宮闕。

贛(gàn)江:江西省最大河流,注入鄱陽湖,長江中游重要支流。

城月清風:二者為自然界清高之物,其所憶念者自必為不俗之人。

賞析

從詞意看,贛州太守任滿回京,作者令營妓歡歌以送,而此詞便是作者在離筵席上所作。綠橘開花表城時間是在春末夏初,行人即後文的“使君”。

創作背景

這是描寫一個歌女送“使君”進京情景的作品。開篇點城時間是在春末,本是橘樹花朵還未盡謝的自然現象,在送別人的眼中卻彷彿橘樹也有人的心意,刻意地留幾朵花以挽留將要遠行的人。接下去點城“使君”是要去往京城,且前程似錦,暗示“使君”是一定要走的,又進一步顯出送別人的複雜心情,一方面她是為“使君”高興的,也希望他能有個好前程;另一方面也確實不捨得讓他遠離自己。

下片寫餞行宴上,眾人灑淚而別。因為難過,歌終於唱不下去了。有心事導致小酌幾杯便有了醉意,大家終於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女子哭得淚水打濕了裙子。結尾二句表城心跡,將不會忘記“使君”,而那深深的思念,連贛江西畔的城月清風也會被沾染上的。

全詞借景物抒情,又描繪出一幅美麗的江邊送別圖,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4

原文:

梅蕊新粧桂葉眉。

小蓮風韻出瑤池。

雲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

傷別易,恨歡遲。

惜無紅錦為裁詩。

行人莫便消魂去,漢渚星橋尚有期。

譯文

化了梅蕊的新粧以及桂葉的眉毛,小蓮的`風花就像仙女出了瑤池。雲霧隨着歌聲開始轉動,雪花繞着舞動的雙袖慢慢下垂。

感傷離別容易,可恨歡樂來得太晚。詩篇、信箋無由寄送,行人不要斷然離去就傷神悽然,每逢七z、牛郎、織女尚有相會之期。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花。

小蓮:歌女名。瑤池:傳説中神仙居所。

“漢渚”句:每逢七z、牛郎、織女尚有相會之期。漢渚(zhǔ):銀河岸邊,即牛郎、織女相會之地。星橋:以星為橋,指神話中的鵲橋。

賞析:

此詞描寫歌妓小蓮。上片寫她貌若天仙,風韻妖嬈,歌舞技藝也高妙非常。兩個對偶句,是修辭煉句的重點所在,尤見作者的功力。“雲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作者抓住了歌唱的清亮高亢,以行雲、流水作比喻,抓住了舞蹈的飄動迴旋,以飛雪、垂袖作比喻,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強調色彩,強調動態,使得詞句更加鮮明生動。下片從離別相思的角度描寫小蓮的內心世界。別易歡遲,是她的總體感受,故而放在過片之處,用作引領。“惜無紅錦為裁詩”,是説詩篇、信箋無由寄送,其憂愁難以表述:結句告誡“行人”,不要斷然離去不予眷戀,牛郎、織女尚且期待着一年一度的相會,切不可讓多情的“思婦”失望啊!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5

原文: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

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只應會向前生裏,愛把鴛鴦兩處籠。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夜幕降臨,倏忽間清風吹散了薄煙,在窗櫺竹簾之外,漸漸升起了一輪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憂人心未合,即使能結同心,恐不能同處一地。

情義綿綿,思緒翩翩。剪不斷,理還亂。雲兒啊,再回去只怕了無蹤跡(認不得歸路)。這樣的事、情思應該只有在前世裏顯現,總是喜歡將兩地鴛鴦放一起。

註釋

①情脈脈:《古詩十九首·搖搖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情意綿綿,凝視不語得樣子。

②忡忡:憂慮不安。《詩經·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③“碧雲”句:謂即使歸去夜很難尋得舊歡。碧雲,碧空中得雲,喻指遠方或天邊,多用來形容離愁別緒。

④“只應”二句:是説男女情事須有緣分,前世有緣今世才能相廝相守。前生,佛教認為人有三聲,即前生、今生、來世。生,亦作“世”。前生即前一輩子,對今生而言。唐寒山《詩》之四十一:“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賞析:

51歲時,柳永終於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於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6

原文: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緲,艫嘔啞,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譯文

不願意靠近京城,像漢代初年的邵平那樣在長安的青門外種瓜,只希望在打魚垂釣中送走時光歲月。雙雙對對新來的燕子在長滿春草的河岸上飛來飛去;遠處的鷗鳥在夕陽的映照下輕盈如片片樹葉在沙灘上飄落。

歌聲是縹緲動人的,迎合着嘔啞的船櫓聲;酒是清純的,潔白如露,配合上如花似錦的各種各樣的`魚類食品,生活真是美不勝收啊!如果有人問道你將歸向何方?我將笑着向他指着船兒説,這就是我的家啊!

註釋

鷓鴣(zhè gū)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種瓜:秦東陵侯召平秦亡後在青門種瓜。後因以種瓜代指隱居。

鷗(ōu):鷗科動物,形色像白鴿或小白雞,性兇猛,長腿長嘴,腳趾間有蹼,善游水。

艫(lú):槳。嘔啞(ōu yā):形容聲音嘈雜。

鮓(zhǎ):魚經醃製加丁後所做的食品。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詞人閒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其中暗含着詞人被罷官之後的百無聊賴。

上片起首的“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兩句,詞人説自己不願意在長安城附近學漢初的邵平,在青門外種瓜,而是一心只求能夠回家過上漁釣的閒適生活,安度餘生。詞人本是一心報國之人,在此處卻説自己想要歸鄉隱居,實際上是對自己仕途不順、鬱郁不得志的派遣之詞。由於詞人此時已經遷居到山陰縣南的鏡湖之北、三山之下,在怡人的自然環境的感染之下,詞人不免發出了“漁釣送年華”的吶喊,實際上是藉此派遣自己心中的種種痛楚。接下來的“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兩句,詞人寫的是鏡湖之上的景色:成雙成對的新燕在春意盎然的湖岸上飛來飛去,遠處的天幕上沙鷗點點,輕輕地落在了暮色籠罩的沙洲之上。此二句緊承上文,描繪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鏡湖之畫,透露着詞人心境的愉悦。

下片起首的“歌縹緲,擄嘔啞,酒如清露鮮如花”三句,詞人寫湖中泛舟之人的歌聲縹緲,大船上聲音嘈雜,飲用的酒像清露一樣甘醇,舴魚像花一樣誘人。這三句是詞人對“漁釣”生活的具體描寫,一派其樂融融的氣象。結拍的“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兩句,詞人説逢人問自己要回到什麼地方去,他笑着指着自己的船兒説:“這就是我的家。”詞人在全詞結尾的部分將自己心中熱愛自然的情趣推向了高潮,想要以船為家,一股曠世的情懷躍然紙上。

詞人雖然將自己的怡然自得表現得極為張揚,但聯想到詞人當時的處境可知,他被罷官免職,心中自然不會如此輕鬆愉悦,因此此處的“笑”實際上是強作笑顏,詞中表現的曠達情懷實際上是強作曠達,詞人心中仍然籠罩着揮之不去的陰霾。寫的是“漁釣”的閒適,所要傳達的卻是“漁釣”的因由。

這首詞移情於景,含而不吐,意境微妙,含藴深厚,非常耐人尋味。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7

有懷京師上元,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賦。

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倚晴空。玉皇端拱彤雲上,人物嬉遊陸海中。

星轉鬥,駕回龍。五侯池館醉春風。而今白髮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

翻譯

京城上元佳節有感,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一同賦詞。

皇宮春色濃郁,華燈寶炬與月色焰火交輝。玉皇大帝端坐於彩雲之上,各種人物讓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陸上,有的在海上。

斗轉星移,龍駕回宮。貴家池館一派和氣繁榮。如今白髮三千丈,只能憂愁地與數點寒燈作伴。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紫禁:指汴京皇宮。

煙花一萬重:形容春色濃郁。

煙花:煙雲與花朵。

鰲山:元宵節之燈山。

端拱:端坐拱手,無為而治。

玉帝:指玉皇大帝。

陸海:陸地和海洋。因為花燈中的人物有的在陸地上,有的在海上(八仙過海)。

五侯:後漢桓帝一日封五個侯爵。此指貴家池館。

賞析

這首詞打破了結構上分片的定格。從文義看,前七句和後兩句,是意境迥異、對比鮮明的。

前七句,詞人從懷舊入手,以流利輕快的筆法,描繪了汴京紫禁城內外歡度上元佳節的盛況。正月十五之夜,華燈寶櫃與月色焰火交輝,華燈疊成的鰲山與華麗的宮殿高聳雲天,至尊的帝王端坐於高樓之上,萬民百姓則嬉戲遊玖於街衢之間。斗轉星移,龍駕回宮此時萬眾狂歡更趨高潮。這幅上元節情景,完全是記實。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回憶,上元的汴京“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宣德樓上,皆垂黃緣簾,中一位乃御座。……萬姓皆露台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此外該書還記載的:“別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粧,競誇華麗,春情蕩颺,酒興融恰,雅會幽歡,寸陰可惜,景色浩鬧,不覺更闌。寶騎馬駸駸,香輪轆轆,五陵年少,滿路行歌,萬户千門,笙簧未徹。”這從一側面反映了民間情景,由此讀者可以想見豪貴之家此夕宴樂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嘗經從”,故從闕略罷了。“五侯”,這是個典故是説漢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時封侯之的。故以後用它泛稱權貴之家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萬眾何等歡樂,但最後兩句,詞意陡轉,讀者面前突現了一個蕭索悽清的境界:“而今白髮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歡的畫面拋到了遙遠的過去,成了一個幻境,這是化實為虛的妙筆;同時,又把詞人所處的現實環境一下子推到讀者眼前。詞人撫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覺:當年身為貴胄(向子諲是宋神宗欽聖憲肅皇后的再從侄),曾出入宮闈,備受恩寵,此時卻是一個皤然老翁;當年目睹京城繁華,親歷北宋盛況,此時僻居鄉里,只能與數點寒燈作伴。

王夫之《姜齋詩話》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確如王夫之所説這首詞將今昔兩個畫面加以對比,這種盛與衰、樂與哀相互對比的手法,確實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白髮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現愁緒滿懷的詞人“愁對寒燈數點紅”凝聚着詞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對昔日繁華生活的眷戀?是對往事若夢的人生喟歎?還是因國破家亡而產生的悵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失落感?這一切,詞人用一個“愁”字點破了。

“白髮”、“寒燈”二句中,兩個描寫色彩的字“白”與“紅”又互相映襯,渲染了一種悽清的境界。結句凝重,含藴無窮,以少總多,發人遐思,是全篇傳神之筆。

創作背景

向子諲的晚年詞作,多抒寫淡泊名利的閒適生活情趣。作者集中另一首詞有《清平樂。巖桂盛開戲呈韓叔夏司諫》雲:“而今老我薌林,世間百不關心。獨喜愛香韓壽,能來同醉花陰。”紹興九年己未(1139)歸隱以後詞人與韓叔夏常唱和往來,所以這首詞亦當為此後數年間所作。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8

原文:

撲面征塵去路遙。

香篝漸覺水沈銷。

山無重數週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

笙旗又過小紅橋。

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譯文

香籠裏燃燒的水沉香的氣息越來越淡薄的。舉目遠望,征塵撲面,去路迢迢。周圍是數不清的層層山巒,全被碧綠的樹木和野草覆蓋着,路旁山野中長滿的各種各樣不知名的花兒,一朵朵的格外嬌豔動人。

行進在道路注的一行人清晰可見,駿馬蕭蕭嘶鳴,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已經過的前面的小紅橋。滿懷的`離愁別恨,此時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詩句,於青山綠水之間,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差點兒沒把馬鞭的碧玉梢頭搖斷。

註釋

東陽:即今浙江東陽縣。考察作者早年宦遊蹤跡,無確切記載來過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塵:征途注揚起的塵土。

香篝:一種燃香料的籠子。

水沉:即沉香,一種名貴香料。

銷:消退

周遭:周圍。

歷歷:形容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

蕭蕭:馬長聲鳴叫。

愁邊:苦苦思索。

剩有:盡有。

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賞析:

這首詞中的“東陽”,即今浙江省東陽縣。據詞題來看,該詞是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於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東陽途中所作的。從作品的內容和情調來看,洋溢着喜悦歡暢的情緒,這在辛詞中是不多見的。由此看來,此詞是寫景抒情之作,富有詩情畫意,五彩繽紛:有碧綠的青山、嬌豔的花朵、行人歷歷、征馬蕭蕭、旌旗小橋、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讀完此作,就好象隨同詞人進行了一次春天旅遊,令人耳目一新。

上闋頭兩句,點明瞭地點。交代了詞人的行蹤。

它描寫了詞人一行,離開京城臨安,乘坐馬車向東陽進發。“香篝”,是薰籠。“水沉”,是一種香料,即沉香。“香篝漸覺水沉銷”,是借薰籠裏的香料逐漸燃燒殆盡,來寫行路時間之長,從而暗示行程的遙遠,前後兩句,相輔相成,對應有致。三、四兩句,以歡悦抒情的筆調,描寫特別令人喜愛的碧綠的山峯,盛開的花朵。這是詞人舉目所見的,並非是有意捕捉,卻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風光,逼真地描寫出來。筆法自然,不假裝點,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

“山無重數週遭碧”,是從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石頭城》)的詩句脱化而來的。“山無重數”,是重重疊疊的山峯。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羣山鬱鬱葱葱,綠得可愛。“花不知名分外嬌”,謂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嬌嬈。詞人在另一首詞裏説:“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鷓鴣天·代人賦》)可見,詞人喜愛自然美,不喜愛矯揉造作之態。這裏正顯露出詞人的審美和情趣。

上闋描寫自然景色,下闋描寫生活畫面。它的筆調越發悠揚,畫面更加生動形象。“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三句,描寫詞人一行,催馬加鞭,向東陽行進的畫面。”“人歷歷,馬蕭蕭”兩句,由於使用了兩對疊字,因而大大加強了詞作的生動和韻味。

“人歷歷”寫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歷歷在目。“馬蕭蕭”,寫駿馬嘶叫之聲。“旌旗又過小紅橋”一句,是描寫動景。詞人一行打着旗號,一路浩浩蕩蕩,頗為引人注目。最後兩句抒情,表現出詞人由於極為興奮和喜悦,便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青山綠水之間,一路吟聲鞭聲,那情韻真令人神往。

由此可想而知。詞人此行,一定是很高興的,否則,他怎麼會如此呢?這裏用“愁邊”二字,與詞人另一首《醜奴兒》裏“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中的“愁邊”二字不同。“愁邊剩有相思句”,是説詞人搜腸刮肚,構思吟誦的詞句。很明顯,這裏所謂的“愁邊”,並無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相思”,一般指對所鍾愛的人的思念,這裏是表示在構思美好的詞句。“搖斷吟鞭碧玉梢”,寫得更是有聲有色,把詞人揚鞭吟哦、疾速前進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現出來。“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從整體上看,這首詩的畫面優美,意境廣闊,自然景色與生活畫面緊密結合,靜景與動景渾然一體,令人賞心悦目,玩味不已。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9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雲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着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古詩簡介

《鷓鴣天·西都作》是北宋詞人朱敦儒作於西都(今洛陽)的詞。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全詞表達了詞人對權貴的不屑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翻譯/譯文

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天性是懶散和疏狂。天帝曾批給我管理風露的詔帛,我也多次上呈留住彩雲,借走月亮的奏章。

詩一寫就是一萬首,葉捅一飲就是一千杯,不曾正眼看過侯王。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裏做官,我也懶得去,只願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陽中。

註釋

①鷓鴣(zhè gū)天:此調取名於唐人鄭喁詩句“春遊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②西都:指洛陽,宋朝時稱洛陽為西京。

③清都:相傳天帝的府地。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羈。

⑤累(lěi):數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觴(shāng):古代蠱酒的容器。

⑦玉樓金闕(què):指汴京的宮殿。

賞析/鑑賞

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於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徵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徵,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於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自內心的鄙棄。

下片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表現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出作者不願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嚮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於“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徵,這裏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出不願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後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徵。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10

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遙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

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不知何限人間夢,並觸沉思到酒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七真道觀已經傾塌頹敗了,世間的人事已經發生了滄桑鉅變。心中激盪着一種鬱氣便放歌遠望,但依然免不了意氣蕭颯,心緒茫然。江山歷經千劫,帝王的瑞氣幾度消亡,朝代幾經變遷,在春風吹來的桃花、李花中又過了一年。

遠山橫亙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雲嵐懸浮在山頂,猶如架起一條通向天際的橋樑。原野上長滿了野花,杜鵑悲悽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訴説自己的哀怨。這一切都讓人忍不住質問“何限人間夢”,而面對一切的未知,只有到那能解千古憂的酒裏尋找答案了。

註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於中好”。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七真洞:即紀念七真的道觀,道家以茅盈、許穆等七人為七真。

花界:猶香界,指佛寺。詞中指道觀。

王氣:象徵帝王運數的瑞氣。

千劫:極言時間之久。

平碧:猶平蕪。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是由金入元者,雖得元朝重用,但身歷兩朝,心靈深處自然不免有所隱痛。當詞人目睹花落春歸,道觀傾圮時,便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以佛比道,感朝代之興替;下片寫荒涼滿目,歎人事之無常,寄寓了詞人對人生、歷史的無限深思。全詞儘管體制短小,卻寫得境界開闊,氣象宏大,同時又筆觸細膩,不失婉柔。

詞的上片起首緊扣詞題,敍寫眼前“七真洞”的景況:“花界傾頹事已遷”。“花界”(道教宮觀)本是塵世中的眾生躲避災禍追求解脱的一塊聖土,當年也曾是香火不斷,信徒雲集,而這樣的往“事”如今早已“遷”變無存了,就連其自身也已頹敗崩塌,七真洞盛衰遷移在詞中顯然是整個世事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接下來詞人並未繼續描繪眼前道觀“傾頹”的景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山河大地,發出了“浩歌遙望意茫然”的感慨。詞人高歌長嘯,意欲抒泄心頭的鬱悶,然而悵惘迷茫的意緒卻是無法擺脱。

面對頹敗的'道觀和大好的“江山”,他陷入了歷史興亡的深思和困惑之中:“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古代的望氣之術認為天子所在之地的上空有象徵帝王運數的祥瑞的“王氣”。史載,詞人通曉“星曆、筮卜、雜算”等古代方術,作為缺乏現代科學意識的古代文人,他自然相信眼前的燕京古城有着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氣;然而無情的事實使他看到的則是一座座高聳的帝王大廈接連的崩塌。一個“空”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在他難以理解的歷史興亡面前所感到的驚愕與困惑。“桃李春風”一句又以大自然的永恆更進一步反襯世事的滄桑翻覆。由此,詞人的“茫然”之慨猶如出岫之雲,濃濃地瀰漫了詞的上片。

下片“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三句承接“桃李春風又一年”繼續寫“遙望”所見的自然景象:遠山橫亙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雲嵐懸浮在山頂,猶如架起一條通向天際的橋樑。一片碧綠的草原上點綴着朵朵豔麗的野花;杜鵑悲悽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訴説自己的哀怨。這一切看似全為眼前景色的描寫,而實則皆是心中情語的吐露。迷茫的山巒、荒涼的原野、悲鳴的啼鵑,無一不透露着詞人茫然、失落、悲涼和悵惘的心境。一個“寒”字、一個“怨”字,便是詞人這種心境的標誌。

至煞尾處,詞中的這種情感則由隱而顯:“不知何限人間夢。並觸沉思到酒邊”,面對這世道的滄桑翻覆、人事的盛衰興亡,詞人苦苦地思索,只覺得它如同夢幻一般無法理解和把握,於是只有借酒來解脱這深深的迷茫和無奈了。詞的最後兩句,既表現了詞人超然物外的清淡之風,同時又體現了詞人悲慨激越的豪健之氣,“出世”與“人世”的矛盾同時融合在了詞句之中。

在表現手法上,全詞通過把眼前荒敗的台觀與遠處生機的野草閒花相互映託,來達到顯襯人事無常之藝術效果,頗具氣象。又通過移情於物,使煙泛寒,鵑啼怨,來寄慨詞人之幽情,抒發作者之百感交集,造成了很深的意境。又以“橫”寫山巒,以“架’’寫雲煙罩峯,體物無不工細。全詞的特點是淡而穆,格調清放俊健。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11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賞析

此詞是作者罷官閒居上饒期間(45歲至53歲)的作品,由題目可知:作者遊罷鵝湖歸來後,曾患過一場疾病,病癒後他登樓觀賞江村的夜景,忽然驚歎時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過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寫了這首詞抒發心中的悲憤。

詞的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過是非常含蓄而已,須細察始能體會。“枕簟”句寫氣候變化:枕簟初涼,溪堂乍冷,雖然還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這種清冷的感覺,既是自然環境的反映,也是詞人心緒的外射。“斷雲”句寫江上風光:飄浮在水面上的片斷煙雲在落日的餘暉中漸漸消散,眼前出現了水遠天長,蒼茫無際的畫面。這景象給詞人帶來一種廣闊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悵。“紅蓮”、“白鳥”二句轉寫近前景物:池塘裏盛開的'紅蓮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鷺靜靜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發愁罷!“醉”字由蓮臉之紅引出,“愁”字由鳥頭之白生髮,這兩詞用的真是恰到好處。紅蓮白鳥互相映襯,境界雖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詞人內心的苦悶。以上的景物描寫,不但隱含着詞人憂傷抑鬱的意緒,而且為下闋抒情製造了一種清冷、空虛又而沉悶的氛圍。

下闋頭三句雖承上述氛圍和意緒,但在情感的表現上卻有顯著變化:變含蓄為明朗,於抑鬱為曠達。這三句連用了三個典故。“書咄咄”句用殷浩事。《晉書·殷浩傳》載殷浩熱中富貴,罷官後終日手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意為“哎哎,這真是怪事!”)。“且休休”用司空圖事。《舊唐書·司空圖傳》載司空圖輕淡名利,隱居中條山,他作的《休休亭記》雲: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按司空圖的解釋,“休”字有二義,一為閒退,一為安適。“休休”即閒適之意。)“一丘一壑也風流”用班嗣語。《漢書·敍傳》載班嗣書簡雲:“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這三句連起來的意思是:何必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姑且安享閒居的清福罷,隱居山林那也很高雅。前一句作反問語,表示不以殷浩為然;後二句作慰語,表示隱居也自有其樂。看起來詞人好象真的樂意當隱士了,但實際上這是悲憤卻故作曠達之辭,比直抒悲憤更感強烈。三個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氣勢連貫,而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現上又有顯著變化;變坦率為委婉,曠達為悲涼。“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化用劉禹錫《秋日書懷寄白賓客》詩“筋力上樓知”句意。看似寫病後衰弱的尋常感覺,實則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詞《滿江紅》)的悲憤。

作者一生志在恢復中原,雖遭讒毀擯斥但堅持如故,因此表現在這裏的便不是一般驚衰歎老的感傷,而是深恐功業難成的憂慮。劉辰翁説他“英雄感愴,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軒詞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與詞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詞藴含的情感是異常深沉的,但詞人使用的語言卻又極為平淡。上闋描述氣候的清冷、雲水的舒捲和花鳥的靜默,都無奇險之處,而寂寞沉悶的氣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闋出語十分曠達,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緒愈令人感覺淒涼結尾二語尤其淡樸淺近,猶如野叟閒談,略不經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感慨就表現得極其厚重。這種以淡語寫深情的藝術,正如劉熙載説的“極煉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籟悉歸天籟”(藝概·詞曲概),是一種更為精湛的藝術。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12

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 宋朝 晏幾道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雲天共楚宮遙。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譯文

在酒席筵邊,唱的是小令,我見到了玉簫。銀燈把她映照,只一曲輕歌,便顯出嫵媚嬌嬈。在歌聲中醉倒,誰能認為這是一種遺憾而產生懊惱呢?歌聲停歇了,帶着餘音歸來,酒意還不見消。

春天如此靜悄,春夜如此漫長,遲遲不見破曉。仰望碧空的遊雲,難道它跟楚國宮殿一樣地天遠路遙。做個夢吧,只有夢境才能打破束縛人的框框條條,這是夢,還是真,反正我踏着滿地楊花走過了謝家的小橋。

《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註釋

小令:短小的歌曲;玉簫:此代指一位歌女。唐範攄《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載:唐韋皋少遊江夏,館於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簫伏侍,因漸有情。韋歸省時,約五至七年娶玉簫。後衍期不至,玉簫遂絕食死。後轉世,仍為韋侍妾。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銀燈:表明燈火輝煌。

夜迢迢:形容夜漫長。

碧雲天:天上神仙所居之處。楚宮:楚王之宮殿,此暗用楚王與巫山神女的典故。

夢魂:古人以為人的靈魂在睡夢中會離開肉體,慣得:縱容,隨意,拘檢:檢束,拘束。

謝橋:唐宰相李德裕的侍妾謝秋娘是當時著名的歌妓,李曾作《謝秋娘》悼念她。後世因以“謝娘”泛指歌妓,以“謝家”泛指歌兒舞女的居處,“謝橋”代指通往煙花巷陌的路。張泌《寄人》詩:“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賞析

詞寫春夜懷人,深情款款,搖曳多姿。上闋寫一見鍾情的感動。“太妖嬈”,足見傾心愛慕之甚。歇拍兩句又是極限化的描寫,強調極端的陶醉之情和拼死拼活的行為。下闋寫別後的思念和渴望。春夜悄悄且迢迢,夜空高深莫測,美人是仙女,遙不可及,現實中不能相會,只好付諸一夢了,夢雖虛幻,但卻是自由的,可以任情任性,無拘無束地愛。

起句寫酒筵初遇。“尊前”點相遇之地。唐範攄《云溪友議》載有韋皋與姜輔家侍婢玉簫的戀情故事。韋皋少寓姜氏府,與玉簫有情。韋皋辭歸,留一玉指環,相約七年來娶,及逾期不來,玉簫絕食而死,後韋皋憶舊,玉簫轉世與韋聚合。玉簫韋郎兩世姻緣的故事,成為古代盛傳的風流佳話。這裏以“玉簫”代指伊人,或許雙方當時心許神會,有一段情緣。“銀燈”,表明這是一次燈火輝煌的宵宴。“一曲太妖嬈”,寫出伊人色藝出眾,也體現了詞人對之由衷的傾倒和加意的頌美。“歌中”兩句緊承“一曲”而來,寫宵宴盡歡而散。“歌中醉倒”,見出陶醉之深,“唱罷歸來”見出流連之久。拼上“醉倒”而無遺憾,夜深“歸來”而醉意尚濃.充分表現出詞人興致的高昂。那麼詞人不僅陶醉於醇酒,陶醉於妙曲,更為麗人嬌豔的儀容和温馨的柔情蜜意所醉倒,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説上闋是寫歌筵豔遇之樂.那麼下闋則是寫歸來相思之苦。前三句從兩人時空的阻隔處着筆,春光是那麼寂靜,黑夜是那麼漫長,雖然同戴一個碧澄澄的`天字,然而伊人的閨閣卻無比遙遠。“楚宮”在此借指玉簫居處,也暗示其人飄然消逝。兩人形跡阻隔,蓬山萬里,無緣相遇。佳會難再。人問世的肉體形骸,難以超越時間、空間、社會、物質、禮俗等等條件的制約,而神魂夢思則可以自由地翱翔。人們現實中無法重温的感情滿足,難以實現的精神追求。卻可以在夢幻中求得某種補償。“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就是以夢會故人來彌合現實的憾恨。夢魂是向來不受管束的,今夜又踏着楊花走過謝橋與伊人相會。“踏楊花”、“過謝橋”顯示夢境的迷離縹緲,極有意趣。相思難逢,寤寐思服,形之夢境,非只一次,可見小晏的鐘情,離思的沈摯。

全詞兩種場景,兩種氣氛,由宴集之酣暢到孤眠之清寂,以温馨的現實比襯飄忽的夢幻,先實後虛,結拍出語新警,意趣幽緲,餘味不盡。

《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創作背景

這是晏幾道一首著名的懷人詞。詞人在酒筵間結識一位歌喉婉轉而容顏華豔的女郎,別後不能忘情而卻無緣再相聚。於是發於歌來寄託自己深切的懷思。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13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翻譯

你離開鳳城的時候,玉樓是變得那樣的慘白,花朵也開得如此悲愁。就連為你餞行的蓮花樓下,那柳樹也顯得青青悠悠。我舉起酒杯唱一首《陽關曲》為你送別,伴你過了一程又一程,卻終需分離!

真希望能和你在夢中相會,但是好夢又難尋成。有誰知道我此時的情懷?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淚,而天也在階前暗暗飄雨,隔着窗兒,裏外一起滴到天明!

註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

玉慘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臉。

鳳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蓮花樓:餞飲之處。

陽關:即《陽關曲》,古人送別時唱此曲。

人人:那個人,指所愛的人。

程:里程,古人稱一站為一程。

賞析

這是一首根據在離別時的所感所受而做的詞。《青泥蓮花記》載:“李之問儀曹解長安幕,詣京師改秩。都下聶勝瓊,名倡也,質性慧黠,公見而喜之。李將行,勝瓊送別,餞欽於蓮花樓,唱一詞,末句曰:‘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李復留經月,為細君督歸甚切,遂飲別。不旬日,聶作一詞以寄李云云,蓋寓調《鷓鴣天》也。之問在中路得之,藏於篋間,抵家為其妻所得。因問之,具以實告。妻喜其語句清健,遂出粧奩資夫取歸。瓊至,即棄冠櫛,損其粧飾,委曲以事主母,終身和悦,無少間焉。”這一段記載,敍述了聶勝瓊創作這首詞的全過程。聶勝瓊雖然是京師名妓,見到人非常多,但感情卻非常真誠和專一。

詞的上闋寫離別,下闋既寫臨別之情,又寫別後思念之情,實與虛寫結合,現實與想象融合為一。起句以送別入題,“玉慘花愁出鳳城”,“玉”與“花”喻作者自己,“慘”與“愁”表現送別的愁苦,顯示她淒涼的內心世界。鳳城指京都,她送別李之問時,情意綿綿,愁思滿懷,顯示了她不忍分別的真摯情感。蓮花樓是送別的地方,樓下青青的柳色,正與離別宴會上回蕩的《陽關》曲相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眼前的青青柳色與悲哀的離別之曲一起顫動着離人的心絃。何況“一唱《陽關》後”,心中的人兒馬上就要起程了。“別個人人”意謂送別那個人,“人人”指李之問,“第五程”極言路程之遠。在唱完一曲《陽關》之後,就一程又一程地遠遠離開了她。離別是痛苦的,但別後更苦;詞的下闋,敍寫別後思念的心情。

相見時難,別也難,但作者別後希望在夢裏依稀可見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難以成夢。“尋好夢,夢難成”句,寫相戀之深,思念之切。詞人把客觀環境和主觀感情相結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託了離人悽苦,“況誰知我此時情”一句,道出了詞人在雨夜之中那種強烈的孤獨感與痛苦的相思之情。接下去,“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兩句,畫面感人而意境悽靜深沉,顯示了詞人獨特的個性,也突現了詞的獨特的美。“簾前雨”與“枕前淚”相襯,以無情的雨聲烘染相思的淚滴,窗內窗外,共同滴到天明。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動,温庭筠《更漏子》一詞的下闋,曾這樣描寫過雨聲:“梧桐樹,三更下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而万俟詠的《長相思·雨》也寫到:“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跟温庭筠詞相類似,都寫雨聲對內心情感的觸動。然相比之下,聶勝瓊這首詞對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繪,更顯得深刻細膩。它把人的主體活動與雨夜的客體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枕前淚”與“簾前雨”這兩幅畫面相聯相疊,而“隔個窗兒”更見新穎,突出了詞人的獨特之處,也更深化了離別之苦,因為這裏所刻畫的“滴到明”,不僅是“簾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淚”。後來李之問的妻子讀到這首詞時,“喜其語句清健”。她欣賞作者的藝術才華,被作品中的真摯感情所感染,因而作了毅然的決定,“出粧奩資夫取歸”,讓聶勝瓊能遂所願。

宋時的歌妓得以從良成為士人的小妾,已是相當美滿的歸宿了。能得到這樣結果的人並不是很多的。聶勝瓊這位“名倡”注重自己的前途。這首詞和它的故事,與樂婉同施酒監唱和的《卜算子》詞所反映的感情來比較,結局的喜劇和悲劇性質雖然不同,但對於理解當時歌妓的命運和她們的心理,具有同樣的價值。

鷓鴣天原文及賞析 篇14

原文: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紅 一作:輕)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闌 通:欄)

譯文

淡黃色的桂花,並不鮮豔,但體態輕盈。於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屬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當羞慚。桂花是秋天裏百花之首,天經地義。可憾屈原對桂花不太瞭解,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讚美那麼多花,為什麼沒有提到桂花呢?

註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畫闌”句:化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畫欄桂樹懸秋香”之句意,謂桂花為中秋時節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騷人”二句:取意於陳與義《清平樂·木犀》的“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之句意。“騷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問詞,猶可是。情思:情意。何事:為何。此二句意謂《離騷》多載花木名稱而未及桂花。

賞析:

賞析二

詠物詩詞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絕少議論。李清照的這首詠桂詞一反傳統,以議論入詞,又託物抒懷。詠物既不乏形象,議論也能充滿詩意,堪稱別開生面。“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卻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上句重在賦“色”,兼及體性;下句重在詠懷,突出“香”字。據有關記載,桂樹花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為丹桂。它常生於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色黃而冠之以“輕”,再加上“暗淡”二字,説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穠豔嬌媚的顏色取悦於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靜的淑女,自有其獨特的動人風韻。令人愛慕不已。她又情懷疏淡,遠跡深山,惟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猶如一位隱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贏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詠物,以下轉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羣花一筆盪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自是花中第一流”為第一層議論。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歎弗如。接着又從節令上着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的花中之冠。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説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説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陳與義在《清平樂·木犀》中説:“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詠物而不滯於物。草間或以羣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了她那超塵脱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讚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羣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賞析一

這首《鷓鴣天》詞是一篇盛讚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詞中,詠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為第一流者還僅此一篇。它與《攤破浣溪沙》同為作者與丈夫居住青州時的作品。

作為供觀賞的花卉,豔麗的色彩是惹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點來寫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説這種花的花身和性質。

“情疏跡遠只香留。”這種樹多生於深山中,宋之問詩:“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李白詩:“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所以對人來説是跡遠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為,淺碧、深紅在諸顏色中堪稱美妙,然而,這些美妙的顏色,對於桂花來説,卻是無須添加的。因為它濃郁的香氣,温雅的體性已足使她成為第一流的名花,顏色淡一點又有什麼要緊呢?

上片圍繞“色”與“香”的矛盾展開形象化的議論,生動地表現了作者的美學觀點。對於“花”這個具體的審美對象來説,“色”屬於外在美的範疇,“味”屬於內在美的範疇,作者以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見作者對於內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緊承上一片的意思寫的。梅花,雖然開在早春,開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麗,儀態萬千。但是,面對着“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她卻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雖然開在深秋,獨放百花之後,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襲人,但面對着“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飾羞愧之容。於是,正值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花中之冠了。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騷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離騷》上多載草木名稱,獨獨不見桂花。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説:“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就全篇來説,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中正面描寫桂花的,只有開頭兩句。僅此兩句便把桂花的顏色、光澤、性格、韻味都寫盡了,為後面替桂花“鳴冤”、“正名”做好了鋪墊。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味香,體性温雅。所謂“何須淺碧深紅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無須淺碧深紅;如果徒有“淺碧深紅”便不能列為花中第一流。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讓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郁的芳香吧?最後,作者更直接談及詠桂與情思的關係,她以非凡的藝術家的膽量和勇氣指責屈原的當年不收桂花入《離騷》是“情思”不夠的緣故。至此,作者既為桂花“正”了“名”,又抒發了自己的一懷幽情。實際上,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亂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