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八年級下冊《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教案

校園1.2W

  內容簡析

八年級下冊《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教案

本節是國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三節。兩棲動物是生物進化鏈條上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生殖和發育有其獨特性,這就使其成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一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認識各種各樣的兩棲動物,本部分內容教材主要以圖片形式出現,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空間。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是本節的重點,課標中要求“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主要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來實現。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內容突出體現了人與生物圈的關係,重點滲透環保意識。還可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當地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和種羣數量變化情況來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浸透人文精神。

  目標定位

  知識目標

舉例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圖片和資料分析,總結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

瞭解兩棲動物的生存現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自信、熱情、感恩,用自己的愛心創造美好生活。

  方法闡釋

對該節內容進行學習的是八年級的中學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討論、探究意識及一定的思維能力,且好奇心強,但青島市區的孩子對青蛙的生殖與發育較為陌生,不易直觀的呈現,因此採用的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表演課本劇、資料分析法、圖表對比法、觀察法、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合作探究,如何細緻觀察,教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導入主要以編排課本劇、詩歌引入的方法引入課題;對於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及特點這個重、難點的突破,採用靜態浸製標本觀察與觀看動態錄像相結合,並通過圖表對比進行突破。對於樹立環保意識,是以設置問題串,層層深入啟發式教學貫穿其中,學生則主要通過資料分析法,小組合作找到答案。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多媒體、青蛙的浸製標本、青蛙生殖發育錄像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本劇導入《小蝌蚪找媽媽》。提出問題:小蝌蚪為什麼老也找不到媽媽?

[設計意圖]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是感性思維大於理性思維,因此本節以課本劇導入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增強直觀性,併為後面比較蝌蚪與青蛙異同埋下伏筆。

環節二:探究新知,分析歸納

一、青蛙的生殖與發育

1.體外受精

---- [教師設置問題串]教師以宋朝詩人趙師秀的詩歌:“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引入,再以宋朝辛棄疾的詩句“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設置情景,設置問題串,學生思辯質疑、討論分析。討論:雄蛙為什麼鳴叫?為什麼抱對?抱對必須在什麼環境中進行?最終完成體外受精的講述,從而得出“受精過程為體外受精,受精過程離不開水”的結論。[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為主線,可較好的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2、變態發育

---動態與靜態觀察相結合,動口與動手動腦動眼相結合

(1)分組觀察浸製標本,各組交流發言,討論確定青蛙發育各時期,即:受精卵、蝌蚪、成蛙。觀察後,學生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2)讓學生進一步觀看青蛙生殖發育錄像並自我評價剛才的觀察浸製標本結論

(3)以組為單位完成蝌蚪與成蛙比較表

項目

初 期 蝌 蚪

青 蛙

呼吸器官

四肢

生活環境

食物

通過親自動手整理知識,有助學生形成完整知識體系,理解二者異同,從而更深刻地得出青蛙的'發育過程蝌蚪與成蛙差異很大,是變態發育。從而得出第二個特點是:變態發育,幼體發育離不開水。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親身的觀察、體驗後,對變態發育的概念將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細緻觀察的能力,同時針對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特點,動態的觀察可彌補靜態觀察的不足,更容易加快其對青蛙生殖與發育過程的瞭解,也更能引起學生濃厚的探究慾望.簡單自我評價則可以幫助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

二、兩棲動物生殖發育與環境

--- 引入設置情境:青蛙的發育都在水中嗎?

特例一:棲息在南美洲的達爾文蛙毫不領會兩棲類動物產卵的一般法則,它把卵產在陸地上,不過,父母們並不會一走了之,父親會日夜守護在孩子們身邊,一旦膠質中的小蝌蚪開始遊動時,做父親的會將小蝌蚪含到嘴裏去,小蝌蚪們在那裏大約要呆上3個星期才能完成發育,父親就會把他們從嘴裏吐出來,小青蛙才可以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

特例二:產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蛙因為擔心惡劣的孵化環境,母親在生下他們的孩子後,乾脆一股腦的將它們吞到肚子裏去,直到完全發育完全媽媽才會像變戲法似的把小蝌蚪一個個從嘴裏吐出來。

師:以上兩種蛙是否違背了兩棲類生殖與發育的一般規則了呢?

生:不是,因為爸爸的口腔和媽媽的肚子皆是有水的環境。

師:有人説正是由於兩棲動物的生殖與幼體發育離不開水,才導致今天地球上兩棲動物分佈範圍較小、種類也較少,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通過閲讀P14資料分析中提供的三個資料回答三個討論題,結合每個學生各自家鄉水域環境的演變過程,分組討論。質疑:青蛙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有關嗎?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解釋説明。

資料分析一:

青蛙“趕集”:在四川省一個林場附近公路上,曾出現10萬多隻青蛙集羣行進,俗稱“趕大集”,這些青蛙最後在水源充沛、水質良好的產卵場所駐留了下來。

問題:青蛙為什麼要“趕集”?

資料之二:

科學家根據地理學和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推斷,兩棲動物的發展變遷如下:

問題:1、兩棲動物適宜生存的環境是什麼?

2、分析兩棲動物由盛到衰的原因?

資料之三:

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三條腿?

1995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中學生在河流和泥沼中發現了三條腿的蛙,引起科學家的注意。經過調查,在這些地區發現的畸形蛙的比率竟高達10%左右。為探究原因,研究員們將發現畸形蛙的地區水取來,用非洲爪蟾做實驗,結果非洲爪蟾在發育過程中也出現了畸形。

問題:畸形蛙的出現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拓展資料:關於吸蟲的寄生影響青蛙腿的發育事例(略)

師: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許多幾十年前常見的青蛙物種,現在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蹤影。在過去的十年間,有20中的蛙類正在絕跡,有200中數量正在減少。引起蛙類數量減少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對蛙類棲息地的改變與破壞。在英國過去的50年間,為了發展農業和擴展人類居住面積,大量蛙賴以生存的池塘被填平,結果蛙類絕跡,蛙聲消失。近10年來,“要想富,先修路”已經成了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可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阡陌交錯的公路對蛙類來説卻是分割它們棲息地的一條條“死亡峽谷”。…

生1:兩棲動物對環境的要求是生殖和發育都離不開水,它們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較潮濕的地區,隨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環境的縮小,兩棲動物的分佈將越來越小。從資料分析中可以看出環境變遷破環了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環境,使兩棲動物不能正常地進行生殖活動,同時環境變遷還影響了兩棲動物的發育,最終導致兩棲動物繁衍後代的能力下降,種羣的數量和種類減少。

生2:出現畸形蛙的原因是由於水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水污染主要是未加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醫院污水,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人河流,造成內陸水域污染。污水中有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汞、鎘、鉻、鉛等金屬化,這種水中有影響蛙正常發育的物質。

生3:人類從20世紀40年代起開始使用農藥除蟲除草,由於農藥穩定性強、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不僅直接造成對作物的污染,同時農藥殘留在水、土中,使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大大增加。這些畸形蛙可能是農藥污染造成的。大量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使化合物流向低窪處,影響了蛙的發育.

生4:人類建造公路,也破壞了蛙類繁殖區…

師:環境的變遷和水質污染都給青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可這些歸根結底卻都是我們人類的“傑作”。同學們,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但是它的生存卻直接受到了人類對它的威脅,我們應該為它做些什麼呢?

[師生討論]

做法一:加強宣傳

做法二:發出倡議,向社會各界如執法者、法律部門、學校、家庭發出倡議,保護兩棲動物,保護我們的碧海藍天。(發出倡議並踐行之,應為環保的最高境界)

[設計意圖]通過典型事例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青蛙對環境的依賴,激發和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熱情和意識。

環節三:課堂小結,交流感想

師生共同完成對整節內容的反思感悟,達到樹立環保意識的目的。並佈置開放性作業:

各興趣小組學生自己搜尋有關兩棲動物的資料,並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在下次上課時分析交流,並交流自己關於環保的倡議書。

[設計意圖]可示意學生尋找關於蝌蚪尾部細胞的“程序性死亡問題”的趣聞,從而讓學生學會關注社會、科技發展,提高生物學素養。每節課後要求學生收集與本節課有關的生物趣聞,並設置開放性問題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瞭解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