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案設計範文

校園2.7W

教學目標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案設計範文

1.知識目標

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能力目標

通過調查和查閲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數量的變化,以及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環境,關注環境變化的意識,增加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青蛙的生殖過程和發育特點。

2.難點

早期蝌蚪與成蛙在外部形態上的不同點。

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本節以蛙為例,着重從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來反映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和特點。

從宋朝詩人趙師秀的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子落燈花”導入課題,引導學生分析詩人詠詩時的心情,分析在什麼環境條件下能聽到蛙的鳴叫,蛙的鳴叫意味着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同時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過圖片、標本或錄像片來展示蛙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在學生觀看錄像片的過程中,應使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從提高體外受精率,適於蛙個體發育的角度,來認識蛙生殖和發育的`環境特點,蛙的繁殖行為──如鳴叫、雌雄蛙抱對對種羣繁衍的意義。

2.通過觀察,能夠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環境條件,蝌蚪與幼蛙在形態結構上的特點,分析蝌蚪的形態結構特點對適合於水中生活的意義,從而理解蛙的生殖發育為什麼離不開水?為什麼兩棲動物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

3.從兩棲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和脊椎動物演變過程,來正確理解兩棲動物的概念。

有關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環境的關係,可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或調查活動等來獲得結論。也可以讓學生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如蛙種羣數量的變化,以及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從而使學生培養保護環境、關注環境變化的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青蛙發育的過程錄像片或標本,其他兩棲動物的圖片或錄像帶。

課後實踐與調查:任選其中一個。

1.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數量的變化及其原因。

2.收集資料,分析兩棲動物數量的變化及其原因。

3.觀察青蛙從卵到成蛙的發育過程。

參考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閲讀資料P14資料分析1.2.3。

思考、討論、交流:P15討論1.2.3。

分析比較。

任選其中一個,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分析詩人詠詩時的心情,分析在什麼環境條件下能聽到蛙的鳴叫,蛙的鳴叫意味着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評價與點撥。

引導學生閲讀、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青蛙生殖發育過程的特點。問題:

1、青蛙都能鳴叫嗎?

2、雌雄蛙的抱對對生殖有什麼意義?

3、青蛙的受精發育過程在什麼環境中進行?

4、青蛙的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沒有差異?

評價、釋疑、小結、拓展。

評價、小結。

質疑:青蛙、揚子鱷、龜都是兩棲動物嗎?

點撥指導,得出結論

簡要介紹、拓展。

引導閲讀,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

質疑:青蛙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有關嗎?

評價、釋疑、小結。

拓展

提供一定的資料,進行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