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分享

校園2.91W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大家是否閲讀過這首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分享,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分享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分享【1】

從軍行

作者: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這裏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衣,金屬製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裏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是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説孤城即玉門關。

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賞析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説,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説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説,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

  邊塞詩的特點【2】

邊塞詩象一朵悽美絕豔的異域奇葩。它開在遠古的樓蘭,它開在僻遠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顏色點燃了壯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誘惑着鮮活的生命。絕豔背後,是曠古的孤獨,是對人類不休爭戰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一、概念闡釋:以描寫邊塞的軍旅征戰為題材的詩歌。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李頎、岑參等。

二、分析概括此類詩歌的思想內容

1、如火的激情——邊塞健兒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之情懷的袒露

邊塞詩多塑造邊塞健兒的英雄形象,歌頌從軍報國和建功立業,從而抒發自己的壯志。 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②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③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④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災難虛實對比為該詩運用的主要藝術手法。)

⑤《漁家傲》(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 曠世的孤獨——對戍邊將士思鄉情懷的關注

邊疆將士對家鄉的思念。如

①王昌齡的《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無那:無奈,只無法消除思親之愁]

②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

③《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受降城、回樂烽均為地名]

3、深沉的思索—對人類不休爭戰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

詩中或寫戰爭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壞,或寫對和平的嚮往,或寫對軍中某些現象(譬如苦樂不均、將帥無能)的不滿。如

① 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③柳中庸的《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百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

④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描繪邊塞的奇異風光與邊陲人民的生活狀況。

邊塞詩人抒發感情和描寫人物是常用粗獷的筆觸、厚重的色彩描繪出蒼茫雄渾的邊塞風

光作為背景。高適的《營州歌》“營州少年厭原野,皮裘蒙茸獵城下。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描寫了營州少年習慣原野生活環境,表現邊地少數民族的騎射生活。《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描寫了邊塞和平寧靜開朗壯闊的景象。

以上只是大致的歸納,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有時詩中呈現出的情感也是很複雜的。如王翰的《涼州詞》中既充滿慷慨之氣,又夾雜着一種悲涼。

又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其中既有對家鄉深沉的思念,又隱含着將士戍邊報國的責任,二者交織,慷慨悲涼。

三、歸納此類詩歌經常出現的意象

標示邊疆、與戰爭有關的地點:關山、青海、玉門關、樓蘭、邊、燕然、沙場、大漠

邊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樓、(細柳)營、琵琶、戍鼓、橫笛、羌笛、蘆管、蘆笛、

與戰爭有關的武器:角弓、鞍、馬、刀、號角、

與戰爭有關的人稱稱謂及歷史名人:將軍、都護、兵、軍、徵人、李廣(龍城飛將)

表達徵人思鄉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蘆管、雁

與戰爭有關的關鍵詞:徵、戰

四、對抒情方式的歸納

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最後兩句即為直抒胸臆

2) 間接抒情

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為例

②借寫景抒情。如《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徵人思鄉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發。

③借議論抒情。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後兩句借議論表達了對朝廷所派將領昏聵無能的不滿。

④借物抒情(也叫託物言志)如杜甫《房兵曹胡馬》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此詩通過寫駿馬的神清骨峻,凌厲奔馳突出其雄健,又寫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險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貞。是馬而非馬,作者這裏正是託物言志,借物抒情,借這匹馬,表達盛唐時期一種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業、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志向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