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聯考考好生物有方法

校園2.41W

高中生物解題技巧:遺傳病的系譜圖分析

大學聯考考好生物有方法

1、首先確定系譜圖中的遺傳病的顯性還是隱性遺傳:①只要有一雙親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隱性遺傳病(無中生有)②只要有一雙親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現正常者,一定是顯性遺傳病(有中生無)

2、其次確定是常染色體遺傳還是伴性遺傳:

①在已經確定的隱性遺傳病中:雙親都正常,有女兒患病,一定是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

②在已經確定的顯性遺傳病中:雙親都有病,有女兒表現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體的顯性遺傳病;

③X染色體顯性遺傳:女患者較多;代代連續發病;父病則傳給女兒。X染色體隱性遺傳:男患者較多;隔代遺傳;母病則子必病。

3、反證法可應用於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顯性遺傳與隱性遺傳的判斷(步驟:假設——代入題目——符合,假設成立;否則,假設不成立).

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的異常行為變化

在分析減數分裂過程中核基因的行為變化時,應抓住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的三個關鍵點: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發生染色體的複製;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也可以結合基因的變化,逆向分析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加深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理解,加深對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內涵的理解,以構建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1. 基因突變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DNA分子複製過程中,如複製出現差錯,則會引起基因突變,這種突變能通過配子傳遞給下一代,如圖所示。

注意 突變一般發生在同源染色體中的某一條染色體上,可以是顯性突變,也可以是隱性突變。

2. 基因數量變化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伴隨着染色體行為變化的異常,往往會引起配子中基因數目的增減。在分析基因數目變化時,應考慮變化與減數第一次分裂有關,還是與減數第二次分裂有關。如圖1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異常、減數第二次分裂正常產生的配子情況。

圖2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正常、減數第二次分裂異常產生配子的情況。

典例1 (2011·山東卷,8)基因型為AaXBY的小鼠僅因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未正常分離,而產生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於2號染色體。下列關於染色體未分離時期的分析,正確的是 ( )

①2號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 ②2號染色體可能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 ③性染色體可能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 ④性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AA型配子中沒有a基因,説明減數第一次分裂時A與a已經分開,一定是由於減數第二次分裂時2號染色體未分離,①正確,②錯誤;AA型配子中不含性染色體,有兩種可能:一是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性染色體未分離,配子由產生的不含性染色體的次級性母細胞分裂而成;二是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性染色體未分離,產生不含性染色體的性細胞,故③正確,④錯誤。

答案 A

【典例2】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豬產生配子時的細胞減數分裂過程進行了研究,並繪製了相關圖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過程表明,通過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__________。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染色體的行為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2顯示的是一對同源染色體(常染色體)的不正常分裂情況,產生異常配子①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圖3表示卵原細胞,該卵原細胞經圖4形成基因型為AB的卵細胞,則其形成的第二極體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圖1表示正常減數分裂的親代細胞及其產生配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導致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主要是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這是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基礎。(2)由圖2可知,配子①中存在同源染色體,所以只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出現了差錯,同源染色體未分離而是移向了細胞同一極,導致出現了異常配子。(3)如果形成基因型為AB的卵細胞,則説明在圖4時期發生了交叉互換,形成的第二極體的基因型是Ab、ab、aB。

答案 (1)減半 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2)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而是移向細胞同一極

(3)Ab、ab、aB

聚焦細胞代謝相關題型

題型1 光合作用與有氧呼吸的關係

1. 區別

2. 聯繫

(1)物質方面

3. 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關係圖示

4. 細胞內[H]、ATP來源、去路的比較

比較項目

來源

去路

[H]

光合作用

光反應中水的光解

作為暗反應階段的還原劑,用於還原C3合成有機物等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及無氧呼吸第一階段產生

有氧呼吸用於第三階段還原氧氣產生水,同時釋放大量能量;無氧呼吸用於第二階段還原丙酮酸生成相應產物

ATP

光合作用

在光反應階段合成ATP,其合成所需能量來自色素吸收轉化的太陽能

用於暗反應階段C3的還原,並以穩定的化學能形式貯存在有機物中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階段均產生,其中第三階段產生最多,能量來自有機物的分解;無氧呼吸第一階段

直接用於各項生命活動

典例1 如圖表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過程中物質變化的關係,下列説法不正確的是

A.能提供給綠色植物各種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多的過程是5

B.各種生物體(病毒除外)都能進行的過程是3

C.1、3和4過程產生的[H]都能與氧結合產生水

D.2過程需多種酶參與,且需ATP供能

解析 據圖可知,1、2、3、4、5分別是光反應、暗反應、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階段。五個過程中,1、3、4、5都能合成ATP,但1過程合成的ATP只能用於光合作用的暗反應;有氧呼吸合成的ATP可供給各種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其中5過程產生最多,故A正確;1、2過程表示光合作用,4、5過程屬於有氧呼吸過程,並不是所有細胞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因此只有3過程在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內都能進行,故B正確。1、3和4過程都有[H]的產生,其中1過程產生的[H]在暗反應階段用於還原C3,3、4過程產生的[H]在5過程中與氧結合產生水,故C錯誤。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除需要光反應提供ATP和[H]外,還需要多種酶參與,故D正確。

答案 C

題型2 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氣體變化

觀察下面的圖示,確定相應點、段的含義及相應的氣體交換圖示。

1.A點時,只進行呼吸作用,如圖甲。

2.AB段,呼吸作用強度大於光合作用強度,如圖乙。

3.B點時,呼吸作用強度等於光合作用強度,如圖丙。

4.BC段及C點以後,呼吸作用強度小於光合作用強度,如圖丁。

5.甲、乙、丙、丁所處的條件分別為黑暗、弱光照、中性光照、強光照。

典例2 如圖為某植物細胞部分結構示意圖,據圖分析,下列四項敍述中,正確的是

A.a、b箭頭表示的是O2進出細胞的過程

B.e、f箭頭表示的是CO2進出細胞的過程

C.以C18O2作原料進行光合作用,在較強光照下,測得含18O的呼吸作用產物的主要去向是圖中的d

D.以HO作原料進行光合作用,在較強呼吸作用下,測得含18O的光合作用產物的主要去向是圖中的b

解析 a表示葉綠體吸收CO2,b表示葉綠體釋放O2,e表示線粒體吸收O2,f表示線粒體釋放CO2,c表示葉綠體產生的O2被線粒體利用,d表示線粒體產生的CO2被葉綠體利用。以C18O2作原料進行光合作用,18O的轉移為C18O2→有機物→C18O2,在較強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大於呼吸作用速率,呼吸產物C18O2主要被葉綠體利用,即主要去向是圖中的d。以HO作原料進行光合作用,18O全部生成氧氣,在較強呼吸強度下,氧氣主要被線粒體利用,進行有氧呼吸,即主要去向是圖中的c。

答案 C

題型3 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的測定方法及實驗裝置

1. 實驗裝置

2. 實驗原理:因呼吸作用類型不同,瓶內氣壓增大、減小或不變,可通過液滴的右移、左移或不動來呈現;也可根據光照強度不同,通過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大小導致瓶內氣壓變化而引起液滴位置的變化來呈現。

3. 裝置比較──單一變量的控制及作用

裝置1

裝置2

裝置3

材料

發芽種子

發芽種子

煮熟的種子

試劑

20%NaOH

溶液5 mL

蒸餾水5 mL

蒸餾水5 mL

導致瓶內氣壓

變化的氣體

O2(因CO2被吸收)(呼吸引起)

CO2—O2(差值)(呼吸引起)

CO2—O2(差值)(環境引起)

作用

物理誤差的校正

對照

(裝置1和2)

等量NaOH溶液和蒸餾水單一變量控制

對照

(裝置2和3)

等量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種子單一變量控制

4. 若將裝置1改為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與光照強度的關係,則:

(1)裝置需改動的地方有三處

①將“發芽種子”換成“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材料”。

②將“NaOH溶液”換成“Na2CO3/NaHCO3緩衝液”,保證CO2的相對穩定。

③置於不同的光照強度下,觀察液滴移動。

(2)結果分析:①若紅色液滴右移,説明光照較強,光合作用大於細胞呼吸,釋放O2使瓶內氣壓增大;②若紅色液滴左移,説明光照較弱,細胞呼吸大於光合作用,吸收O2使瓶內氣壓減小;③若紅色液滴不動,説明在此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等於細胞呼吸,釋放的O2量等於吸收的O2量,瓶內氣壓不變。

5. 探究細胞呼吸狀況的實驗裝置及結果分析

(1)欲測定與確認某生物的呼吸類型,應設置兩套呼吸裝置,即裝置1和裝置2。

(2)結果與分析

①若裝置1液滴左移,裝置2液滴不動,則表明所測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產CO2量與耗O2量相等)。

②若裝置1液滴不動,裝置2液滴右移,則表明所測生物只進行無氧呼吸(因無氧呼吸只產CO2,不耗O2)。

③若裝置1液滴左移,裝置2液滴右移,則表明該生物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

④裝置1與裝置2液滴均左移,則呼吸過程中O2吸收量大於CO2釋放量,呼吸底物中可能有脂質參與。(與糖類相比,脂肪C、H比例高,O的比例低,故氧化分解時釋放相同CO2時,脂肪消耗的O2多,故CO2/O2<1,而葡萄糖只進行有氧呼吸時,co2 o2="">1。)

a.為使實驗結果精確,排除實驗誤差還應設置裝置3,以便校正。

b.進行結果與結論的描述時應“先結果後結論”,而不是“先結論後結果”,如上。

典例3 取一植物形態、大小、生長髮育狀況相同的4張葉片按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燒杯中的液體可以保證葉片所需的水與礦質元素的正常供應,氣體的體積變化可以通過觀察油滴的運動進行判斷。(不考慮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外界氣壓的變化和蒸騰作用的影響)

(1)適宜的光照下,裝置A中油滴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適宜的光照下短時間內(裝置內仍有O2存在)裝置B中油滴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放置一段時間後,裝置中的O2消耗完畢,這時油滴的移動方向是__________,寫出此時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裝置C中的油滴移動情況與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否直接用裝置C、D證明光合作用需要CO2,為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裝置B、C證明光合作用需要CO2,實驗前應該將葉片進行怎樣的處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測定葉片細胞呼吸的強度最好選擇裝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於裝置A處於適宜的光照下,再根據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可知消耗的氣體量與產生的氣體量相等,而裝置A內的清水不影響氣壓變化,則壓強不變,故油滴不移動。(2)裝置B內的NaOH溶液能吸收CO2,有氧呼吸消耗O2使壓強減小,則油滴向左移動。裝置B中的O2消耗完畢時,則葉片只能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而CO2又被NaOH溶液吸收,壓強不變,油滴不移動。(3)裝置C中CO2緩衝液提供一定濃度的CO2,且保持不變,若光合作用產生的O2量大於細胞呼吸消耗的O2量,則壓強增大,油滴向右移動;若光合作用產生的O2量等於細胞呼吸消耗的O2量,則壓強不變,油滴不移動;若光合作用產生的O2量小於細胞呼吸消耗的O2量,則壓強減小,油滴向左移動。(4)要證明光合作用需要CO2,則自變量為CO2的有無,其他條件都相同,但裝置C、D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對葉片進行飢餓處理消耗原有澱粉,有利於檢測是否新產生了澱粉。(5)測定葉片細胞呼吸的強度,需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擾,所以裝置應遮光。

答案 (1)不移動 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體積等於釋放出的O2體積,細胞呼吸吸收的O2體積等於釋放出的CO2體積 (2)向左移動 不移動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3)①當光合作用強度大於細胞呼吸強度時,油滴向右移動;②當光合作用強度等於細胞呼吸強度時,油滴不移動;③當光合作用強度小於細胞呼吸強度時,油滴向左移動(因為CO2緩衝液在CO2濃度低時可以釋放出CO2,而在濃度高時要吸收CO2,從而保證裝置內CO2濃度的穩定) (4)不能。因為二者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 飢餓處理 (5)D

題型4 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相關計算

總結下列相關概念的含義與它們之間的關係

1. 呼吸速率的表示方法:植物置於黑暗環境中,測定實驗容器內CO2增加量、O2減少量或有機物減少量。

2. 淨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1)淨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時間內O2釋放量、CO2吸收量或有機物積累量表示。

(2)真正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時間內O2產生量、CO2固定量或有機物產生量表示。

3. 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的關係

4. 相關計算

植物的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同時進行時,存在如下關係:

(1)光合作用實際產氧量(葉綠體產氧量)=實測植物氧氣釋放量+細胞呼吸耗氧量。

(2)光合作用實際CO2消耗量(葉綠體消耗CO2量)=實測植物CO2消耗量+細胞呼吸CO2釋放量。

(3)光合作用葡萄糖淨生產量(葡萄糖積累量)=光合作用實際葡萄糖生產量(葉綠體產生或合成的葡萄糖量)-細胞呼吸葡萄糖消耗量。

5. 以淨光合速率的大小來判斷植物能否正常生長(自然狀態下以一天24小時為單位)

(1)淨光合速率大於0時,植物因積累有機物而正常生長。

(2)淨光合速率等於0時,植物因無有機物積累不能生長。

(3)淨光合速率小於0時,植物因有機物量減少而不能生長,且長時間處於此種狀態下植物將死亡。

易錯警示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一定進行着呼吸作用,但在進行呼吸作用時不一定進行光合作用,因為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存在時才能進行,而呼吸作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因此在計算時不要忽略無光照時呼吸作用也存在。

典例4 以測定的CO2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研究温度對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

A.光照相同時間,35 ℃時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與30 ℃時相等

B.光照相同時間,在20 ℃條件下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於25 ℃時,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開始減少

D.兩曲線的交點表示光合作用製造的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相等

解析 該圖縱座標分別表示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植物積累的有機物量)和黑暗中二氧化碳的釋放量(即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應該是兩條曲線的數值之和。35 ℃時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為(3.5+3)mg/h,30 ℃時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為(3.5+3)mg/h,故光照相同時間,35 ℃時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與30 ℃時相等;製造有機物最多的應該不是25 ℃而是30~35 ℃,積累量最多的才是25 ℃;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相等的點應該是光照下植物不吸收二氧化碳的點,而不是圖中二者曲線的交點。

答案 A

題型5 光合作用速率關係曲線圖中各點移動

問題

1. CO2(或光)補償點和飽和點的移動方向:一般有左移、右移之分,其中CO2(或光)補償點B是曲線與橫軸的交點,CO2(或光)飽和點C則是最大光合速率對應的CO2濃度(或光照強度),位於橫軸上。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條件不變時,CO2(或光)補償點B應右移,反之左移。

(2)呼吸速率基本不變,相關條件的改變使光合速率下降時,CO2(或光)補償點B應右移,反之左移。

(3)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相比,CO2(或光)補償點和飽和點都應向左移動。

2. 曲線上其他點(補償點之外的點)的移動方向: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通過分析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變化,進而對曲線上某一點的縱、橫座標進行具體分析,確定橫座標左移或右移,縱座標上移或下移,最後得到該點的移動方向。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條件不變時,曲線上的A點下移、其他點向左下方移動,反之A點上移、其他點向右上方移動。

(2)呼吸速率基本不變,相關條件的改變使光合速率下降時,曲線上的A點不動,其他點向左下方移動,反之向右上方移動。

典例5 如圖曲線表示在適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強度下,甲、乙兩種植物葉片的CO2淨吸收速率與CO2濃度的關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

A.CO2濃度大於a時,甲才能進行光合作用

B.適當增加光照強度,a點將左移

C.CO2濃度為b時,甲、乙總光合作用強度相等

D.甲、乙光合作用強度隨CO2濃度的增大而不斷增強

解析 對於甲植物而言,a點時CO2淨吸收速率為0,説明此時光合作用強度等於呼吸作用強度,故在a點之前,甲植物已經開始進行光合作用;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光合速率增大,a點將左移;CO2濃度為b時,甲、乙的淨光合作用強度相等,而總光合作用強度=淨光合作用強度+呼吸作用強度,由圖可知,甲的呼吸作用強度大於乙,故b點時,甲的總光合作用強度大於乙;在一定範圍內隨CO2濃度的增大,甲、乙的光合作用強度增強,超過這一範圍,隨CO2濃度的增大,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強。

答案 B

梳理生物知識提升應考能力

生物學科是以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方法為基礎的,它們是思考、理解問題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以知識為載體,考查考生的能力,是大學聯考的主旋律,因此,在複習過程中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是複習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

一、知識的梳理

怎樣對知識進行梳理,我們可以將高中生物學知識分為六個板塊來進行:

第一塊是生命基礎。第二塊就是穩態與調節。要清楚什麼叫內環境、內環境的穩定性包括哪些方面、穩態是怎樣通過調節來實現的。這部分內容要注重對生物學過程的把握,在頭腦中要建立起相關的清晰的生理過程。第三塊是遺傳與進化。在複習這個部分時除了要搞清楚遺傳的分子基礎以外,還要把重點放在兩個基本遺傳規律和作物育種的關係上,還要搞清楚染色體的變異與作物育種的關係以及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第四塊是生物與環境。第五塊是生物工程。第六塊是生物實驗。實驗能力的考查是生物學科的要求也是現代大學聯考的要求。

在梳理知識時要特別注意記牢課本中的一些重要的結論,這些結論往往是題目的考點和答題的落腳點。

二、梳理知識提升能力的方法

1、發散法:以一個知識內容為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知識,進行發散思維,找到知識間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聯繫,使之形成由點到面的知識結構。這個核心的內容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原理、一個圖解、一個實例。如基因、光合作用等。

2、線索法:有些看上去不同的知識點,實際上從其內在關係來看是有聯繫的,在二輪複習裏,要善於把知識間的聯繫、線索找到,並把相關的知識串起來。例如:N是生物體中蛋白質的重要成分,以“大氣中的氮氣→植物體中N→人體中氮→尿素排出體外”為線條,把生物固氮、植物體對礦質離子的吸收和運輸、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質代謝、自然界中氮循環等知識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知識鏈。

3、比較法: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類,將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對相關或相近的知識點,儘可能進行比較學習,如線粒體和葉綠體、染色體和染色質、病毒生物和細胞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分化與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4、整合法:有些知識以小板塊的形式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節裏,在複習時可將它們整理在一起。如,課本中多次涉及水的內容,將該內容整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有關水的專題知識:細胞中水的含量及特點;生物體內水分的來源和散失及水分的平衡與調節;水在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水與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關係;生態因素水對生物的影響;水污染及其防治;與水有關的實驗。

5、引經據典法:實驗考查是生物學考查的重點,也是學生的難點。而分析教材中現成的實驗是我們提高學生實驗能力的良好素材。教材實驗由課文中的經典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部分組成。下面我們從這兩個方面稍加闡述。

⑴從教材的經典實驗入手,分析和總結實驗設計的好思路好方法 高中歷史,不斷練習,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一般規律和方法,這是解答生物學大學聯考實驗類題型的基礎。如光合作用、生長素的發現等一系列實驗的賞析。

⑵教材中所包含的學生實驗的原理、思想、方法是我們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斷的基礎,常規實驗所滲透的實驗原理、思路、方法應是我們複習的重點。如“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實驗,我們在複習時可着重掌握分析以下內容:實驗目的、實驗類型、實驗原理、實驗假設、觀察指標、預期結果分別是什麼?如何設置單一變量?如何設置實驗組?實驗結果和結論分別是什麼?

6、精選習題,注重變式訓練,收集分析錯題,增強知識內化。

總之,這些年的大學聯考題給人的總體感覺是重基礎、重課本、重經典,體現了“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的思想,重視實驗能力的考查。因此,注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我們的目標。惟有基礎和能力同時抓,在大學聯考中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胞內寄生菌VS人體免疫

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第二章第3節“免疫調節”中寫到:“有些致病細菌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細胞內的,而抗體是不能進入宿主細胞。那麼,消滅這些病原體是通過什麼途徑呢?……”。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記憶這一知識點,教師在講授時,通常會將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總結為胞內寄生菌,但是很多學生同時也提出了疑問,胞內寄生菌如何隱藏在細胞中,躲避細胞的防禦武器的攻擊呢?並且除了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之外,還有哪些胞內寄生菌呢?

為了解決這些疑問,我查閲了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資料,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胞內寄生菌的種類

胞內寄生菌是指侵入宿主細胞並能在宿主細胞中繁殖的病原細菌。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分枝桿菌(如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等)、化膿性鏈球菌、化膿性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如傷寒桿菌等)、嗜肺軍團菌、李斯特菌、布魯氏桿菌等。

二、寄生在宿主細胞中的方法:

人體的免疫系統雖然很強大,但並不完美,它仍有一些弱點,這就如同計算機操作系統中存在着漏洞一樣。在人類的免疫系統進化過程中,病原微生物也一起協同進化,它們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存策略使其能在胞內寄生,所以胞內寄生菌的胞內生存機制實際上是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不同類型的胞內寄生菌的寄生方法往往有差異,以下介紹胞內寄生菌中常見的三種寄生策略。

①利用細胞壁的特殊成分

吞噬細胞被喻為人體的`安全衞士,他能吞噬並殺死病原微生物是因為它們的溶酶體中含有很多種殺菌物質如溶菌酶、活性氧物質(如過氧化氫等)、蛋白酶、磷酸脂酶、核酸酶、脂酶,可是像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這樣的分枝桿菌卻能利用其細胞壁中的一種特殊成分—酚醛糖脂,破壞由吞噬細胞的溶酶體產生的對它們有害的殺菌物質,尤其對遊離羥和超氧陰離子非常有效,就這樣使它們逃避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從而寄生在吞噬細胞中。

②利用抗吞噬的特殊物質

化膿性鏈球菌和化膿性葡萄球菌能夠產生一類稱之為“殺白細胞素”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殺傷吞噬細胞,當它們被吞噬細胞吞噬時並不被吞噬細胞所殺傷,反而被殺傷的是吞噬細胞自己,此外,化膿性葡萄球菌還能產生類胡蘿蔔素,這種色素物質可以抑制吞噬細胞的某些殺菌物質的殺傷作用;膿性鏈球菌還能產生一種特異性的物質叫M-蛋白,存在於細菌細胞的表面,能改變細菌細胞的表面性質使它們避免被吞噬細胞殺傷。

③利用細胞特殊結構—莢膜

莢膜是某些細菌在細胞壁外包圍的一層粘液性物質,一般由糖和多肽組成,這層特殊的結構能對細菌起到保護作用。很多胞內寄生菌能利用莢膜來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像沙門氏菌(如傷寒桿菌)即使被吞噬之後,能利用其莢膜生存於溶酶體中,而不會被溶酶體酸化水解。

三、人體對胞內寄生菌的免疫

胞內寄生菌引起人類的慢性持續性感染給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帶來了極大地威脅,其中有些甚至於癌症的發生有着密切的關係,目前構成全球性威脅的疾病如結核病、麻風病、傷寒病等都與胞內寄生菌有關,這些病原體潛入細胞內,可以逃避機體的免疫防禦的一系列機制,在細胞內長期存在,並可在動物和人羣中傳播,在適當時機如機體的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出現臨牀症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它們在大多時可以與宿主細胞共存,如世界上有1/3的人接觸過結核桿菌,其中只有10%的人具有活性的結核桿菌,餘下是潛伏感染,即攜帶有病菌但並不發病。

由於胞內寄生菌能寄生在宿主細胞內,所以人體對它們主要進行細胞免疫,通過細胞免疫使宿主細胞裂解使其失去藏身之所,再通過抗體與病原體結合,最後被吞噬細胞消滅。

當然很多胞內寄生菌是非常頑固,對付它們最好是進行免疫預防,如針對結核病,現在採取接種卡介苗,是很好的預防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這種病的傳播。隨着疫苗技術的發展,人類一定能更好的控制胞內寄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過在這一場博弈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知識點總結

知識點概述

理解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態 系統穩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及其關係,瞭解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意義。

知識點總結

本節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第三個功能——信息傳遞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沒有信息傳遞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將無法進行。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可以分為三種,即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信息傳遞的作用有三個主要方面:①有利於生物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萵苣的種子萌發,蝙蝠的捕食;②有利於生物種羣的繁衍,如動物的求偶炫耀行為,能引誘同種異性個體前來交尾,植物的開花往往需要一定的日光照射時間;③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如當雪兔數量減少時,這種營養缺乏狀況就會直接影響到猞猁的生存,猞猁數量的減少,即雪兔的天敵的減少,又促進了雪兔數量的回升。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主要有兩點:①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②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它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之所以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就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表現為兩個方面,即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生態系統的成分越複雜,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有一定限度);恢復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生態系統的成分越簡單,則恢復力穩定性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是一個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表現出的能力,二者呈負相關關係,二者同時存在於同一生態系統中,它們相互作用共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提高穩定性的措施有兩點:①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對生態系統適度利用;②對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給予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目標。

常見考點考法

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在考查時通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重點考查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要分清楚到底是體現了哪一點作用。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考查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查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相關概念和提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等方面的內容。在大學聯考中,通常結合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其他方面的功能綜合考查,本節內容一般佔的比例不大。

常見誤區提醒

生態系統的信息的種類因傳播途徑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開屏,如果是通過行為傳遞給對方信息則屬於行為信息,如果是通過羽毛的顏色等傳遞給對方信息則屬於物理信息。信息傳遞既存在於生物與生物之間,也存在於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並且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到底是體現了哪個方面主要是看外界干擾程度,如果幹擾程度沒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則體現抵抗力穩定性;反之則體現恢復力穩定性。

【典型例題】

例1. 下列關於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特徵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都來源於環境

B. 植物都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傳遞

D. 信息可以調節生物種間關係

解析:小草返青向食草動物傳遞顏色信息,屬於物理信息.因此物理信息並不都是來源於環境,而植物也不都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息。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鏈傳遞。

答案:D

【總結昇華】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既可發生在生物之間,也可發生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且方向可以是雙向的,即相互傳遞。其作用體現在生存、繁衍和種間關係調節上。

這篇2013人教版生物知識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知識點總結就介紹到這裏了,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大學聯考生物複習方法 課本是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

學無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長變化最快的階段,所以應該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為大家整理了“大學聯考生物複習方法:課本是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學子。

大學聯考生物複習方法:課本是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

以課本為基礎

根據考綱的要求,於老師建議考生複習時應迴歸課本,重視基礎,突出對主幹知識和核心概念的掌握。尤其是一輪複習階段,一定要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突破課本的知識點。其實每道試題都不外乎是某些知識點的體現,同學們可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逐個突破。

於老師認為,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識點,才會運用知識去解決各種變式訓練。另外考生在做題時要善於總結本題考查的相關知識點是什麼,這樣就實現了從試題到知識點的反饋,通過不斷練習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以試題訓練為中心

大學聯考是選拔性的考試,其試題具有較高的信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於老師提醒考生,複習時一要以試題訓練為中心,從試題的解答中去突破知識點和落實考點,進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可以這麼説,不以試題訓練為中心的複習和學習都是失敗的。

以能力提高為重點

理綜生物試題量少,所以在題目的設計上,更多地突出學科內知識綜合遷移。這可加大考查的知識面,同時也突出考查了學生的能力。

這些能力包括閲讀能力、理解能力,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語文表達能力以及完成設計實驗的能力。

為此,考生要進行必要的訓練,梳理知識、歸類題型、提高能力,同時應反對突擊式、填鴨式題海戰術式的複習方法,而應按照考試説明為指導,按照考試的標準要求,去提高各種能力和基本素質。

做到“不二錯”

高三學生應該説“見多識廣”,於老師認為,只要保證把做過的作業、隨堂訓練、大小考試的題目吃透,使前面自己出現過的錯誤不再重現,大學聯考成功就有了保證。而這需要同學們積累錯題,建立錯題集,並及時翻閲複習。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複習時不是隨便翻翻看看答案就行了,而是對做過的好題、難題重新分析,揣摩知識點,再現解題過程,從中領悟出試題的命題特徵及命題趨勢。